中国人的信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人的信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远古以来,人类对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然力量产生崇敬,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力求完满解答,以克服恐惧不安与困惑无助,希望得到某种超自身力量的庇护。于是,渐渐地产生了哲学和宗教。

中国哲学基点是阴阳理论,它的普遍性与基本性足够解答人们在现实世界遇到的困惑,宗教在客观上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中国因而没有成为宗教性国家。

在古代,文化交流受交通、通讯、媒介等的制约,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容易实现,即便如此,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也不是宗教性国家,这也证明了中国哲学的影响力。

西方哲学与宗教交替发展的结果是,宗教失去了思想统治地位,只保留下抚慰心灵与塑造人格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被放大,又恰逢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出现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有些人就提出“中国人没有信仰”的命题。”信仰”是一个外来词汇,在我们的传统典籍中查不到这个词汇,并不代表中国哲学文化没有心灵抚慰和人格塑造的理论。

中国人有没有信仰?

从古到今,中国主流价值观尊贤尚功高于尊尊亲亲,简单说就是看重品行能力而不看重出身。中国传统典籍中多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造反者愤怒的呐喊,难觅贵族一词。“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中的这句话用民间通俗语言表述,就是“英雄不问出身,富贵当思缘由”。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仅存的古代文明,它穿越几千年而活力不减,历经诸多磨难而屡屡能够复兴,居然有人说中国人没有所谓的信仰,这实在是不符合逻辑。

中国人如果有信仰,那么信仰是什么呢?根据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最能够代表中国人信仰的一句话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易经》。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向天地学习,模仿天地对于万物的职能,自己拓展生活而不要依赖别人,修养坚定的符合道义的人格去投入社会生活,奉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中国人认为,作为引领者时自我负责而不依赖别人,作为配合者时成全别人并且始终如一,这两种品格都是君子,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君子。

在国家层面上,西方人认为先进国家侵占落后国家是一种寻求承认的行为,因而杀人略地在心理上没有任何愧疚感。中国人自古以来秉持的原则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想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要得到自己的承认。

关于国家统治阶级,中国人认为“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是以责任担当而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反观黑格尔“寻求承认冒死争斗”的理论,就是十足的强盗逻辑,一切都由暴力所主导,看不到任何人文的痕迹。

乾坤思想的内涵

乾坤两卦为《易经》的门户,《易经》六十四卦都是乾坤两卦的不同表述,这个说法相当于“阴阳是传统文化一切理论的基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乾坤思想的高度概括。

乾是天的抽象表述,天的代表是太阳。乾的概念是截取太阳在循环运行中对万物的主要职能。太阳能够循环往复运行而不衰减,是因为它符合某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就是没有依赖性。如果太阳需要某种力量的推动和支持才能运行,那么一旦这种力量发生变化,太阳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对于人也是同样道理,内在信念才是人不断进取的根本性力量。如果这个力量来自别人,那么就会因为别人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这个力量来自某种外在价值,那么人就难免因为诱惑而偏离轨道。

古人认为,太阳运行的结果是行云施雨,这是万物生长繁茂的基本条件。太阳因为有行云施雨的职能,才成为万物仰仗的对象。如果人效仿太阳这个职能,仁爱就会深深植根于内心,就会普遍地照顾世人。在此过程中,人格的价值就会得到充分展现,而这种价值是崇高的,也是稳定不变的。

坤是大地的抽象表述。大地是万物生长的依托,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承载万物。大地要想成为万物理想的生存依托,它必须符合稳定不变的特征,因为万物需要稳定的环境才能够生存繁衍。大地要想成为万物的生存依托,还需要给万物提供生存发展必需的营养。人如果要想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就应该有恒定的品德,满足与别人交往时诚信的期望;人要想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就应该遵守社会规则,而且把遵守社会规则做到像本能一样的反应。

人如果效仿大地的这种职能,就会有服务社会、成全别人的心意,就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加强自己的修养,让自己的能力和修养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境地,像与生俱来的本能一样。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目标,需要人终其一生为之奋斗。

中国传统哲学讲求“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把乾坤所抽象出来的价值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只强调某一方面的要求。如果过多强调乾的价值,就会使人孤芳自赏,难免脱离群众;如果过多强调坤的价值,就会使人庸碌无为,难免失去进取心。

乾坤之道落实在人的身上,人格的外在表现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仁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仁义实施的载体就是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由亲亲、尊贤逐步推演出来的一系列价值理念。“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仁义的实施需要符合某种社会规则,这就是礼;仁义的实施需要能力的要求和是非的判断,这就是智。一个人具备仁义礼智,那么他的诚信就是可期望的。所以,中国人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人最基本的要求,合称之为“五常”。如果一个人具有仁义礼智信,有人还认为他没有信仰,那么所谓信仰大概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不可否认,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历史时期,在经历了特殊的历史过程后,当代中国社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诚信问题。诚信缺失不是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问题,而恰恰是抛弃中华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恶果。

中国人的信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