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疫情防控,宅在家里就是贡献。可是,城市保持运转、市民正常生活,总需要有人逆向而行,默默守护。17日凌晨,南报融媒体记者兵分12路,探访夜幕下默默坚守的城市守护者。

肉禽交易,他们及时检疫,确保安全;高速卡口,他们全天候坚守,对来往车辆登记、行人检测体温;确保“菜篮子”供应,他们凌晨即起,为千家万户餐桌忙活;社区防控卡点,他们顶着寒风,严控人员出入……

在当前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我市总体进入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的阶段,南京的守护者们,一方面严控疫情输入和扩散,为复工复产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保障城市正常运行,为市民提供有温度的民生保障,守护城市的岁月静好。

2月17日凌晨0:00

地点:沪宁高速南京收费站

交通卡口深夜测温,把好第一道关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沪宁高速南京收费站,工作人员对所有车辆人员逐一检查登记。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17日零点,夜幕下的沪宁高速南京收费站,空旷昏暗,寒风凛冽。收费站出口,是马群公安检查站,也是全市数十处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疫情查控点之一,疫情防控,国省干道相当于是第一道关口。

现场,约10名工作人员忙碌着,有交警、城管、路政。还有一名工作人员全身着白色防护服、戴防护头罩,手持测温计。采访得知,他是来自马群卫生院的医生卢震。

虽是深夜,进城车辆并不少。一辆辆车有序进入值守车道,交警一个手势,车辆缓缓停下,司机们戴着口罩放下窗玻璃,卢震上前用测温计对着司机的头部迅速测温……

默契,更体现在同一部门的工作人员之间。蒋宝玉是市交警高速一大队副大队长,是当晚现场值班交警方面的负责人。蒋宝玉大年初五时收获了他和妻子的第二个孩子。“妻子坐月子期间,我都不能好好陪伴她。想到这些心里有些愧疚。”蒋宝玉说。

17日凌晨1时10分,记者离开这个查控点时,这些着装不同的工作人员仍在忙碌着。昏暗的灯光外加口罩、眼镜,记者看不清他们的脸上、眼神是否已显疲惫。但放眼望去,这座城市此时一片宁静。

2月17日凌晨0:10

地点:月安花园小区

社区是防控主战场,每个人都是战士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月安花园社区的居民志愿者和物管人员还坚守在防疫岗位。社区供图

17日凌晨零点刚过,“月静人安”的建邺区月安花园小区显得非常幽静,小区小广场的一角,社区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为了居民们的安全与健康,社工们仍旧在坚守,严把防疫关。

月安社区下辖月安花园、莱蒙水榭春天、汇锦国际、凌江府四个居民小区。共有居民4083户,总人口约1万人。社区党委书记王元媛是一名90后,防疫期间,她和同事们每天8点30分就到岗,晚上10点才下班,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是常态。“刚刚,兴隆派出所刘刚警官带来了辖区内最新返宁人员名单,我们赶紧加班核对,确保无一遗漏。”她说着,打开电脑里的信息库,与居委会主任黎宗美一起核对人名。

正在忙碌时,王元媛突然想起与一名居家隔离人员的聊天内容。“那个居民胃不好,在聊天时问我,有没有胃药呢,差点给忘了。”她赶紧拉上黎宗美,拎着药往居民家走,还顺手捎上两包方便面和一瓶消毒液。从居民家回社区,两人又来到小区南门巡查,一圈忙下来,回到办公室已经是零点40分。“今天打算不回家,就在这里睡了。”她说。

2月17日凌晨0:28

地点: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金域医学负压实验室

争分夺秒,他们和病毒“赛跑”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正在工作的南京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邓建鹰摄

“ 吱……” 一道尖锐的刹车声划破了夜的寂静。

一辆冷链运输车停在了南京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门口。工作人员从车上取下2个蓝色的箱子,里面装着从各区拿到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痰液样本”。

很快,“痰液样本”被送进负压实验室。透过玻璃窗,记者看到8位检测人员正在新冠样本灭活区和新冠样本检测区忙碌着,他们身穿白色全密闭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N95口罩,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

“检验人员需要接触样本,肯定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实验室经理毛源介绍,所以核酸检测的第一步是要对样本进行灭活处理,就是通过专业的方法,把病毒的传染性降到最低。样本经过灭活后,才能转移到检测区,依次进行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等,最终检测出样本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

从样本进入到负压实验室,到最终产生检测结果,通常需要5-6个小时,“在这期间,检验员们需要争分夺秒,早一点出结果,才能让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毛源说。

“2月3日,公司经南京市卫健委批准,成为我市首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第三方定点机构。”金域医学总经理文华廷介绍,截至目前,金域医学共检测了5000多个样本。

2月17日凌晨0:30

地点:六合区金牛湖街道沈桥卡口

农村守卡人,为村民安全护航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六合农村卡口值守人员检查来往车辆。南报融媒体记者 倪缪康摄

深夜的乡村特别寂静,风声、犬吠声,声声入耳。在金牛湖街道长四路路口,预备党员金忠和3名值守人员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三个半小时。

金忠所在的卡口,是金牛湖街道和仁村和长山社区六个村组居民前往六合主城区的必经之路。自从正月初三接到任务后,他们每天都守在这里,夜班要从晚上9点坚持到次日早上7点。

“前天夜里下了一场雪,今天只有零下3摄氏度,感觉特别冷。”金忠一边说着,一边跺起了脚;另一名值守人员董依忠冷得将两只手交叉团在了衣袖里。

0时44分,一辆汽车从长山社区方向驶来。“你好,请问是去哪里,车上有几个人,麻烦配合防疫工作,测量体温、登记车牌信息和电话……”小组四个人将一整套防疫检查流程细化分解、各司其职。金忠测量体温,董依忠和村民志愿者杨俊对周围居民情况熟,询问确认是不是外地人员。

等待车辆经过时,金忠一直用手捂着额温枪枪头。“环境温度过低时,会影响额温枪测量数据。卡口风大,为了确保测得的数据真实,我们只能一直捂着。”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金忠说,虽然执勤很苦,但想到自己的坚守能换来村民的安全,内心特别踏实。

2月17日凌晨0:30

地点: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小行车辆基地

全面消杀地铁车厢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小行车辆基地,地铁车厢包括驾驶室正在进行全面消杀。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偌大的列检库内,十几列地铁列车正等待常规检查和全面消杀。“疫情期间,地铁车厢包括驾驶室都进行全面消杀,地面、座椅、拉手、立柱等都必须消毒。”52岁的孙兆芳说话的同时,和3名同事快速配备消毒水。

他们4人一组,孙兆芳走在前面,背着喷雾器负责喷洒消毒水,后面3人都拿着抹布,一人负责擦中间的立柱和拉手,其余两人负责擦两侧座位区域。20多分钟后,他们走下消杀过的地铁车厢,快步走向另一列地铁。“晚上8点开始上班,所有当天上线运营的车辆回库后都接受全面消杀。疫情期间上线运营车辆要少一些,一般到凌晨两三点,我们就忙完了所有上线运营车辆的消杀。”孙兆芳说。

车底部地沟里的工作人员也没有闲着,他们拿着手电筒,仰着头仔细查看部件运行情况。“为了确保车辆运行安全,每天都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查,每个月会有定期维保。疫情期间,地铁车厢消毒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除了车辆回库进行全面消毒外,在车辆运营期间到达终点站后,也安排了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消杀,最大限度确保车辆的安全。”小行车辆基地列检库调度班长刘勇说。

2月17日凌晨0:30

地点:江宁佛城西路垃圾中转站

垃圾中转站灯火通明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江宁开发区佛城路上的垃圾中转站灯火通明,一派繁忙。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17日凌晨0:30,大多数人已进入甜甜的梦乡,而江宁开发区佛城路上的垃圾中转站却是灯火通明,一派繁忙。

做好垃圾收集转运的消杀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只见一名环卫工人拿出84消毒液,熟练地按比例兑入垃圾中转站的喷淋设备里,不一会,安装在站内头顶的喷淋系统喷洒出雾状消毒液。

“下一步还需进行地面清洗和消杀,这样才做到彻底、全面消杀。”中转站站长王安祥介绍。

消毒结束,三辆等候已久的卡车式拉臂车轰隆隆开过来,将站内三个装满垃圾的封闭式垃圾集装箱转移到拉臂车上,呼啸着向江南垃圾焚烧厂驶去。

快凌晨一点了,室外寒风刺骨,王安祥却忙得汗流浃背。“疫情期间,人们都宅在家里,生活垃圾产生量翻了倍,”王安祥介绍,“疫情期间,很多企业没开工,但中转站每天清运量一点没少,工人比以前更忙。”

企业复工后,环卫工人还承接了上门收集废弃口罩的任务,实行直收直运制,一人一车专门负责此事,日产日清,绝不过夜。

统计显示,江宁开发区清洁管理所从除夕至今,共清运生活垃圾6250吨。

2月17日凌晨1:30

地点:江宁开发区南京迈得特光学有限公司

以一当三,使命感激发“超能力”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迈得特光学的员工在赶制红外测温镜头。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希摄

2月17日凌晨1点半,江宁爱陵路笼罩在寂寥的冬季夜空下,原本就偏远的工业片区此刻更显安静。只有852路秣陵公交站台孤零零“伫立着”,默默守护着街对面南京迈得特光学有限公司此刻还在奋战的员工。

公司研制的红外光学镜头可应用在红外测温设备上,适用于人流密集区域体温异常人员筛查。公司董事长姜绪木说,春节期间他连续收到要求公司紧急生产一批红外测温镜头的请求支援函件。但目前回厂员工仅20多人,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和员工们一商量,大家决定咬牙坚持,采取两班倒方式加班。

因为人手不足,李振一个人承包了一个“小车间”。只见他脚步匆匆,巧妙利用机器的工作周期,灵巧穿梭在三台加工设备之间,一夜下来,不知要走多少个来回。

李振的职位是车间主管,因为会操作设备,关键时刻顶上了“火线”。他告诉记者:“正常工作状态下,每台机器对应一个工人,但是特殊时期特殊对待,我们发现每台机器运作周期在30分钟左右,摸出规律,可以一人对应三台机器。”

“以一当三很辛苦,但是这一刻我们使命感十足,希望大家一起出力,把这段辛苦的时光顶过去,迎来疫情的早日结束!”李振说。

17日凌晨2:00

地点:南京火车站

保安日夜巡逻,严查重点车辆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张金龙骑车巡查。南报融媒体记者 许军摄

凌晨,南京站已经没有了往日熙攘的人群,四处都是空荡荡的,大多数时间,检票口和出站口的工作人员比乘客人数还多。

“外出乘客很少,效率也高!测体温的话,通过红外线测体温很便捷,走过就测好了,减少了近距离接触!”旅客宗先生和家人要赶着17日凌晨最早的车回滁州,对于南京站的服务他表示满意。 “从上海一路过来,虽然测温多了几次,但是这对我们大家都是负责的。” 旅客小程表示理解。

深夜的南京站,只有停车场依然车来车往。凌晨,骑着巡逻车的保安不时出现在停车场,“每个停车场都有人值班,南广场6个、北广场4个。”正在巡逻的张金龙告诉记者,“停车场进出的车辆,我们要严控,特别是挂着重点疫区牌照的,都要第一时间测量司机及乘客体温,按规定进行询问,根据情况上报!”

张金龙单身一人在南京,晚上夜班,白天休息。“疫情开始时,在外地的家人也有些担心我,毕竟工作的环境比较复杂,通过劝说,他们也放心了!”张金龙说,待疫情过去,他想回家,看看父母,特殊时期让他更想家。

2月17日凌晨2:00

地点:北京东路警务站

快速反应的“夜间警务”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玄武区警务站深夜在路口、重点区域对过往行人盘查。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以往热闹的北京东路,此时鲜有车辆经过,暖黄的路灯下,警务站门前闪着红蓝的光。

“北京东路站呼叫摩巡,收到请回复。刚才有人报警,在社区疫情防控点附近,发现正在闲逛的人员,请前往协助民警处理。”北京东路警务站民警周礼荣接到警情后,迅速联系正在执勤的同事。

与此同时,正开车巡查的北京东路警务站一级警长陈震也收到这起警情,做好防护措施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你是从哪边来的,怎么没戴口罩,麻烦配合测下体温。”陈震与这位在路边逗留的人员进行沟通后,确认此人就住在附近,近期没有离开南京,便掏出口罩送给对方:“早点回去,减少外出,出门记得戴口罩。”

夜间治安巡逻、接处警,这是玄武区警务站的夜间常态工作。“疫情防控期间,对于日常巡逻的工作要求更高了。我们加强人员力量,全天候在路口、重点区域进行人员盘查,身份核实。”周礼荣说。

疫情防控中,居民的防控意识显著提高。“近期居民发现疑似返宁人员,都会报警,接警后我们会迅速反应、上门排查。此外,针对返宁人员,我们会引导其使用‘宁归来’平台进行登记。”周礼荣说。

2月17日凌晨3:00

地点:南京长江三桥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

半小时内他5次爬上冷链货车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又来了一辆,大家干活了!”

一辆装满了猪肉的冷链货车缓缓驶出了消毒通道。黄宝静打开货仓大门,动作麻利地爬进了冷冻货仓。检查五六分钟后,他哆嗦着出了货仓,身体不受控制地打起了寒颤。

作为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执法人员,黄宝静每天的工作就是与过往的活禽和畜禽产品打交道,检查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核对数量、开箱抽检。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检查还多了一道工序——为驾驶员登记身份信息并测量体温。

这里是北方畜禽进入江苏的主通道,其中90%都是运送活猪和猪肉产品。从凌晨3点到3点半,一共有5辆冷链运输车过站,黄宝静上上下下爬了五趟冷冻货仓。

“最近受疫情影响,过往的车辆少了很多,从二月份以来,平均每天在55辆左右。”检查站班长朱人礼介绍。

“为了检测瘦肉精,还需要给牲畜验尿。”检疫员卢宏春说。检测收集尿液时,万一牲畜不肯尿,执法人员就得在寒风中等好久。

“在当前特殊时期,更要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朱人礼表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2月17日凌晨4:50

地点:报兴达报刊发行公司大行宫发行站

3小时投递800多份报纸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投递员孔誉在工作中。南报融媒体记者 钟太昌摄

清晨的南京街头,气温零下,天还未亮,街上行人罕见。投递员孔誉来到大行宫发行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签到,测量、汇报体温,戴上手套……疫情期间,孔誉到达站点后的“流程”也比往常多了一些。为了保障员工和顾客的生命健康安全,站点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例如要求员工必须配戴口罩、按时汇报体温,每天至少对站点进行两次消杀工作,还增加了员工必须配戴手套的要求。

5点钟左右,运输车将1万多份报纸送来站点,孔誉立刻上前帮忙把报纸搬进站内,并开始进行报纸分发。分发好报纸,孔誉将他负责的报纸装上电瓶车,开始投递。

“大爷你好,今天的报纸到了,给你放这了啊!”6点5分左右,孔誉来到今天的第一个投递点——瑞金路2-4号小区,将报纸送到小区门岗。紧接着,他进入小区,挨家挨户将报纸送到居民的投递箱中。“有些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进不去,我们就会和订报人联系,把报纸放在小区门卫处或者商量其他办法解决。”孔誉说。

9点20分,在御河新村,孔誉终于将800多份报纸投递完毕。“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春节没过好,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能回家好好陪陪家人。”孔誉说。

2月17日凌晨5:00

地点:众彩物流市场

客户不上门,那就送货上门

南报融媒体记者凌晨探访:为了城市正常运行,他们彻夜奔忙

运输工人正在通过南京众彩快检登录口。 南报融媒体记者 傅秀摄

早上5点,江宁湖熟的草莓种植户李女士就匆忙起床,带着前一天分好的100多斤草莓,往众彩批发市场果品区送货。“以往都是上门来收,但现在特殊时期,很多客户都无法上门,只能等我们送货了。”

给固定客户送完草莓,李女士车里还剩下四盆,她停下车,在路边等待其他商户前来购买。此时才6点半左右,天刚亮,李女士一边搓着手取暖,一边吆喝着,“来看一下,大果,12元一斤!”

7点左右,天刚亮,蔬菜市场内运货的电动三轮车依然在穿梭,已经忙完一阵的蔬菜市场二街区的商户卞先生和几位工人,正捧着泡面桶狼吞虎咽,“得快点吃,一会儿又有人来拿货。”从凌晨四五点开始,他已经忙了两三个小时。

卞先生说,作为南京本地商户,他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忙碌起来了,“刚开始几天批发量比较少,最近几天我每天都要销售近万斤豇豆,主要供给了南京和周边城市。”

近日,众彩批发市场蔬菜到货量日均2000吨左右,果品到货日均1500吨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