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延遲開工項目停滯,建築師優化服務模式構想雲監工

工地延遲開工項目停滯,建築師優化服務模式構想雲監工

2月3日,MAD建築事務所宣佈復工,建築師馬巖松用上了日本捐贈物資時配的刷屏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MAD來自11個國家、41個城市的同事,今日雲開工。惟願冬去春來,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宋曄皓和他的SUP素樸建築工作室也早已復工。建築師孫菁芬告訴第一財經,目前工作室所有人都各自分散在家辦公,“各種視頻會議軟件、遠程電腦控制軟件都用上了。但因為不在同一空間,確實會導致溝通效率變低,影響項目推進進度,工作效率比以往低。”她說,工作室正在施工階段的項目分佈在海南與濟南,目前都處於停滯狀態,隨時待命開工時間。

廣州的多重建築工作室是一家相當年輕的事務所,2017年成立時就啟用了雲服務器,遠程辦公對他們不是困難,更大的擔憂是生存問題。原本春節後開工的工地無限延後,一些需要政府審批的項目,則要等上更久。

疫情之下,越是中小型的建築事務所,面臨的困境越大。

成立時間較短的建築事務所,還沒有成熟能力實現完全的線上辦公,建築師們依然需要依靠聚集討論才能完成工作。很多事務所尚在成長中,能接到的項目本不多,疫情會造成更多的項目滯後。

“我們去年下半年就覺得情況沒那麼好,一些項目最終停滯。現在我擔心的不僅是疫情,也擔心工作室會因為發不起工資而裁員。”一位2018年底剛從美國回國的年輕建築學子,選擇加入了一家剛成立兩年的建築事務所,看上的是整個團隊的活躍氣氛與他們所接的一些獨特、小眾或公益的項目。但現在,不僅是事務所面臨接不到項目,她也擔憂裁員是否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停滯的計劃

按計劃,孫菁芬最近應該身在西安,提交西安航天城第二中學的系列設計方案,但現在看來,項目什麼時候能推進,尚無定論。

“我們工作室地產和旅遊類的項目少,市政類的項目偏多,所以暫時還不會產生生存問題,但確實會影響一些新項目的接洽。”孫菁芬說,建築師的職業特性就是出差、與合作單位見面溝通,如今,項目彙報和現場監控都不能到場,陷入停頓。

對一些主要接地產、旅遊開發、文旅類項目的建築事務所來說,影響就更嚴重一些。“這次疫情過去之後,正常的經濟活動肯定會拖後幾個月。我們這些工作室,都是依賴現金流維持生存的,下半年會非常困難。”

中小事務所的整體收入常常受困於項目的類型和規模,導致疫情之下必定會出現生存問題。杭州一家建築事務所決定接一些改造類型以及室內設計的項目邀約,相比建築項目,室內項目的週期更短、回款更快,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壓力。

對建築業企業來說,同樣受到嚴重影響。早在月初,多地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紛紛發佈通知延遲工地開工時間,與往年相比,延遲了10天左右。

工人延遲返工,工地停工停產,由此造成的人工成本、材料價格上漲成本、庫存成本都會上升,這對房地產、基建生產都是考驗。孫菁芬估計,就算工人返工了,“實際的到崗人數、原材料的物流運輸、生產加工週期,都會受疫情影響。預計所有施工進度,都會比原計劃滯後。”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中國建築業總產值去年達24.8萬億元。一場疫情的暴發,敦促建築業從業者重新思考、吸取經驗。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疫情或將成為建築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拐點。

構想“雲監工”

如何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提高效率,如何適應遠程辦公,如何做好防控措施保障人員健康,也是當下建築企業以及建築師們首要考慮的問題。

孫菁芬慶幸的是,SUP素樸建築工作室暫時還沒有遭遇被迫停止的項目,“當然,大家才都逐漸剛剛復工,真要發生什麼也會有滯後性。”

平時在不同項目上奔忙出差的建築師們,如今只能依靠雲辦公,看起來,在家辦公是慢了下來,但他們的思考卻毫不停頓。不少建築師開始思考工作室的定位、能力,設計能帶來的經濟及社會價值,以及行業需要改變的現狀。

有建築師想要優化服務模式,構想“雲監工”的可能性,隨著5G時代到來,在工地現場安裝攝像頭實現實時監控與溝通,並非沒有可能。在這個工作效率與速度被迫降低的時候,恰好讓建築師有更多時間思考建築設計的本源,更多從使用層面考慮每一項設計。

建築師的線上課程同樣火熱。ELVE建築事務所創始合夥人魏娜曾在清華、央美等多所建築學院任教,當她在清華的設計課被迫延時,也開設線上課程,歷時四周,每週三堂課,分享四本書。這些課程的對象很寬泛,既有建築愛好者、建築學生,也有建築界人士。事實上,她早在2017年9月就在建築學院APP上開設第一期課程,吸引115位學生,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規模最大的線上課堂。

一些建築師則拿起畫筆,以李文亮醫生以及不同領域的抗疫人士為題材,在家中作畫,用另一種方式助力疫情早日翻篇。

多位建築師認為,疫情畢竟是短暫的,如何將中小型建築師事務所與中國龐大的內需有效而緊密地聯繫起來,才是建築行業的新生力量獲得成長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