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明知道进攻苏联有可能陷入两线作战局面,但为何还要打苏联?

梅花三弄梅花三弄


希特勒在发动二战的过程中,深知以德国的力量,必须一步一步走,否则德国就会在还没成长起来的情况下,被世界上其他强国扼杀。他一步步慢慢地扩张,温水煮青蛙,让世界上其他国家不至于反应强烈。到了不得不发动战争的阶段,希特勒悍然发动战争,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那为什么希特勒一反稳重的常态,突然变得疯狂起来,不顾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执意要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呢?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 思想绝对行为

希特勒是一个狂热的反共产主义者,进攻苏联剿灭苏维埃政权和斯拉夫人,就是他的一大目标。在希特勒未掌权的时期,其著作《我的奋斗》一书中,就表现出了强烈仇视苏维埃的思想。希特勒一直主张,必须从斯拉夫人手中夺取苏联西部地区,作为德国的生存空间。希特勒曾说过“我真正伟大的使命,是同布尔什维克算账!”

而希特勒也一直以自己的思想考虑苏联民众,他一直认为苏联人民处于布尔什维克统治的水深火热的社会当中,对于德军的到来,会感到兴高采烈,会将德军视为解放者。所以希特勒认为,苏联根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刚刚经过大清洗的苏联军队,战斗力薄弱,向苏联发动闪电战,也会重演横扫西欧各国的一幕。

二 计划之中的作战

在二战爆发伊始,德国就将进攻苏联作为了重要目标。只不过在1937年时,迫于苏联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使德国不得不选择了“先西后东”的进攻战略。希特勒计划,在荡平整个西欧之后,德国所控制地区的人口和工业产值等可以同苏联一较高下之后,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一举拿下苏联。

而当希特勒进攻苏联之时,上面的先提条件已经基本上满足,德国横扫西欧,欧洲大陆的战事已经基本解决。在西线,只剩下一个英国,面对德国的轰炸都已经应接不暇,更无暇顾及欧洲大陆的发展情况了。所以希特勒认为已经到了可以迅速解决苏联问题的时候了,所以德国按照早就设想好的步骤,对苏联发动了进攻。

三 解决英国困局

当时德国为了解决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制定了著名的“海狮计划”,计划利用空中优势,先击败英国空军,取得制空权,再进一步打击英国的军队、经济和士气,要么迫使英国投降,要么为其登陆英国扫清障碍。但“海狮计划”执行受阻,德国低估了英国民众的抵抗意志,战争陷入僵局,德国必须寻找突破口。

四 苏联的行动

德国在西欧横扫各国的同时,苏联并未闲着 ,在德国东线,正通过一系列包括战争在内的诸多手段,建立针对德国的防线。仅仅1940年,苏联的军工生产就比1939年增长了30%;而苏联步兵师的数量也从1939年的98个,增长到了303个;机械化师也增加了9个,并计划增加到29个;到了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军队的人数,已经从1939年的194万人,迅猛增加到了470万人。

此时的德国,已经认识到了解决苏联已经迫在眉睫,德国必须趁英国暂时无法恢复元气,美国也为卷入战争的时期,对苏联发动闪电战,迅速解决苏联问题,使自己无后顾之忧。以便在日后倾全力对付英国和一定会参与到战争中来的美国,否则一旦苏联羽翼丰满,向自己发动进攻,德国将直接面临崩盘的可能。

希特勒冒着两线开战的危险,同苏联开战,既有主观意愿,又有被动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狼君历史


这是因为没得选。

一,西边打不过去了。

西线,德国海军是短板,陆军是指望不上海军在英吉利海峡大展雄风了,百万大军干瞪眼。说纳粹海军先天短板弱鸡,或许有人不服,会拿纳粹潜艇说事,这玩意儿,后来主要也就是搞搞封锁而已,战绩大多也就是袭击运输船,玩玩偷袭。英国佬虽然在欧洲大陆吃了大亏,但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后,本土防御实力尚存。

不列颠空战算得上是希特勒进攻英国的大手笔了,本来是指望空军大力打击和消灭英国空军和地面防御以及海军力量,可惜,碰了一鼻子灰,大量战机和优秀飞行员报销在了这里。

希特勒放弃西线进攻,完全是无奈,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过不了英吉利海峡。后来主要也就是玩玩封锁了,由攻转守,修起了大西洋壁垒防线。

二,与苏联的冲突是早晚的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别看此前苏德双方合作往来密切,不久之前还瓜分了波兰,其实双方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波兰瓜分的各自部分,不过是双方心照不宣的战略缓冲地带,所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过就是一个暂时的免战牌,迟早变成厕纸。

苏联咄咄逼人西扩的态势早就在芬兰、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身上看得到了,对于希特勒来说,总不能等对手做好准备才下手吧,早打晚打都是打,还不如早打,在欧洲大陆,一山不容二虎,要实现第三帝国的霸业,得跨过苏联这道坎。

根据苏军在芬兰的丢人战绩,以及苏联内部的大清洗等等,已经让希特勒对苏军产生了不过是空有其表的印象,再加上携西线胜利之威,希特勒相信正可一鼓作气,消灭潜在威胁,一战定乾坤。

打苏联,其实正是希特勒为了避免未来陷入两线作战而做出的努力,本来就是一场赌博,赢了就没了背后的威胁,可以腾手回来专心收拾英国,若不能快速打趴苏联,结果就是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对于希特勒来说,你打或不打,它苏联就在那里,让你时时刻刻脊背发凉,坐卧难安,趁其未备出击,总比被动挨打强。


吐蕃国护法国师鸠摩智


希特勒明知进攻苏联会陷入两面作战,却还是要打苏联,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第一,进攻苏联是法西斯反共性质的结果。

希特勒在上台后,进行法西斯独裁统治,通过嫁祸于人的方式剪除德国共产党,1936年11月,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所以,反共是德国法西斯纳粹党的既定方针,进攻苏联、消灭共产主义也是德国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二,欧洲大陆西部海岸线尽数落入德国之手。

希特勒闪击西北欧,逼迫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逼降法国,结好西班牙,可以说,欧洲西海岸已经完全掌握在希特勒手中,在希特勒眼里,西欧仅剩英国的英伦三岛苟延残喘,已经不再是德国主要威胁。

再加上德国和英国海军力量的悬殊,海狮计划没有成功,希特勒决定不等英国屈服,展开对苏联的进攻。



第三,苏德实力不断对比发生变化。

在德国对西北欧进攻时,苏联通过实施五年计划,迅猛发展,实力壮大速度远超德国发展速度,对德国来说,越早发动战争对德国越有利。

如果再拖延,等苏联进一步发展,德国将会陷入被动,为了先发制人,趁苏联还为准备好,希特勒决定不等英国屈服,发动对苏联作战。



第四,德国种族歧视性的必然结果。

希特勒施行种族歧视政策,认为世界上只有他们的日耳曼种族属于高贵的种族,犹太人和苏联的斯拉夫种族都是劣等种族,都应该被消灭。

希特勒在国内和所占地区,进行种族歧视统治,大批犹太人被惨遭屠杀。为了实现他的种族歧视政策,进攻苏联是早晚的事,在西部大陆被解决后,希特勒决定实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明历史,知兴替,懂得失,欢迎大家关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鄙人陶慕剑,我的观点与传统说法有些不一样。


这个问题,要从动态的历史来解读,而不能光看静态的战略。我们从德国的国家历史走向,就能看出——德国不打仗是不行的。而苏联怎么做,都是不能避免的,哪怕是亲近德国。


德国经济繁荣的假象


首先,作为法西斯国家,德国战前经济按照常理本已经接近崩溃,民用经济极不景气,财政入不敷出,但是德国表面上却一反常态的兴旺。这个现象,实际就是德国透支国力扩大军备,造成国内需求旺盛的假象。这种做法搞下去,如果不打仗,很快几年内就会国家崩溃。德国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动战争,而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夺取霸权,为此不惜透支未来的发展。



二战爆发后,德国虽然迅速占领了半个欧洲,但掠夺的财富远远不够军事开支的投入,而且英国的抵抗只能让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为此只能继续扩大军事投入。这就是法西斯国家的恶性循环,导致德国国力和人力的继续不断失血。


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战争机器只能继续空转,民用经济继续被压缩,内部存在的种种危机就会爆发。当然,德国也凭借强力手段长时间忍受和压制下去。但是这样做,不会让德国经济和国力继续成长的,而且由于长期透支,德国未来几年的国家发展基本都谈不上了。



德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


我们要记住,在德国人眼中,苏联的威胁不在于坦克和飞机有多少,而是不断迅速增长的国力。1940年苏联实力也许是德国的70%,1945年可能就会变成120%!


德国在战时经济笼罩下,是不可能和苏联去搞经济竞赛的。德国在慢速失血的同时,美国和苏联却在继续稳步增长,这对于德国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德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夺取世界第一的地位,而不是当世界老三!



所以,德国就会选择在还拥有军事优势的时候,趁早把潜在的老大老二竞争者干下去,而不是空谈什么“德苏和平”。


从苏联的角度讲,无论它采取什么外交政策都是没用的。不管是亲德国,还是反德国,只要它的国力拥有超越德国的可能性,那么必然会成为纳粹的头号攻击目标。(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希特勒对苏联发动入侵,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这被看作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失误,但如果着眼于希特勒当时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

其一,虽然同样是两线作战,但希特勒的处境,要比“一战”时德国的处境好很多。

在“一战”时,德国在西线,要面对英国和法国,在东线要面对沙俄。在前期和中期,德国既无力改变西线战局,也无力改变东线战局,是完全意义上的“两线作战”。

(纳粹德国统治区域,1939年,来源:Wikipedia,下同)


在“二战”初期,德国就利用闪电战击败法国,还差点让英国陷入绝境。换句话说,在美国参战之前,德国在西线的处境是相当好的,在南边的战线,例如北非战场,德国的处境也相当的好。因此,在短期内无法拿下英国,又可以判断出,在短期内英国很难有所作为的情况下,希特勒当然不会认为入侵苏联有什么风险。

其二,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目的,即强夺苏联的战略资源,例如石油,钢铁和粮食。

德国在“二战”初期的战力很强,但存在致命缺陷,那就是缺少资源,德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可其经济命脉把握在别国手里。法国战败后,英国并未投降,而德国固有的海军短板,又无力突破海上封锁,导致德国在事实上被孤立了,面临石油短缺的局面。此时的欧洲,苏联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希特勒的动机就在于此,他想要抢夺苏联的资源,为纳粹的战车“续命”,以支持他进一步的扩张计划,比如说入侵美国。

(纳粹德国主力型坦克,五号中型坦克,即“豹式”坦克)


由此可知,在“一战”时期,德国的“两线作战”计划,仅仅是为了战争而战争,缺少现实性目的,当时的德国军方,想的是如何打赢一场战役,以改变战争全局,而希特勒的想法,是为德国获取总体性的战争优势,这两种不同的路线,导致了不同的选择。

但是,希特勒对苏联严重低估,就如同“一战”时期德国对俄国严重低估一样,而且美国是一个极大的变量,无论德国在战场上处于何种阶段,只要美国一介入,很多事情就不一样了。

希特勒在战争初期的构想,是迅速击败英法,然后占领英法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国在大西洋上的军事堡垒,如果这个计划实现了,美国也就丧失全部前进的可能性,大西洋壁垒也会崩溃。如此一来,美国将陷入被动,德国将拿到主动。然而,希特勒的计划,却赶不上变化,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把希特勒彻底看透了,所以他在参战之前,就对英国实施援助,甚至派兵登陆冰岛,用战舰获取英国的军事基地,这些举动,使得希特勒入侵英国的计划彻底破产。

(德黑兰会议“三巨头”,1943年)


如果分析具体的战争进程,也可以发现,希特勒本人的性格缺陷,对德国国防军的不信任,以及他战争狂人的本性,带给了德国军方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有人指出,希特勒本人,正是德国军事失败的重大因素之一。

从根本上说,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反人类的,走向失败是必然的,即使他的战争计划顺利,也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因为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就如同今天的美国霸权主义,虽然看起来很强,但早就衰落了,是注定会走向失败。

文 / 图维坦


图维坦



请别拿希特勒当傻子,可以说在执行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德军还没有遇上真正的对手,只是一道英吉利海峡,阻挡了德军闪电战的洪流。也因为希特勒在意识形态深处,西线作战只求胜败,并没想到后来的被美国军事占领;而对待苏联这个体制异类和斯拉夫这个民族,希特勒发动的则是你死我活之战,正逢苏联大清洗之际,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广泛流传在德军中的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了希特勒的战略取向——“向西,直到美军踢我们的屁股,向东,死死顶住!”可以说一直到西线盟军的攻势将要推进德国本土,希特勒也没把西线的威胁放在心上;而对付东线的苏军攻势,则拿出了西线五倍左右的(加上柏林战役配置部署大约750万以上)兵力阻击苏军的攻势,要死死顶住苏军反攻进入德国本土。希特勒之所以如此对待两线作战,这跟战争发起时一样,对西线盟军只求胜败,对东线苏军则是你死我活。



如果希特勒在战争开始之际就能预测到德国的下场,也许他的战争在闪击波兰之后,就没有为洗刷一战耻辱的西线作战,而是会在英法的绥靖政策基础上,只求震慑稳住西线,苏德之战会早两年开始,希特勒会力求全力以赴拿下苏联,然后在图西线。历史把苏联塑造成了希特勒的死敌,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也成了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的死敌,而资源就成了苏联在希特勒眼里的怀璧其罪,对苏联希特勒是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拿下;而在西线的森林列车上,希特勒已经完成了向法国雪耻的终极目标。



所以在西线,作为保存德军实力,为了不过分激怒英法,而在敦刻尔克给30万英法联军放水 ,不列颠空战让海狮计划一拖再拖到最后烂尾也无所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才没想到会可能陷入两陷入及其后来的下场,而挥师东指,发动这场要他老命的苏德战争,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他那支横扫欧洲的钢铁劲旅,绝大多数毁灭在更强大的苏联身上,最终迫使自己自杀,德国从此被撕裂,美国对德国实施了长期的军事占领。


铁岭锋


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并不认为自己会深陷两线作战的局面。在希特勒看来,波兰被闪击之后成了自己的地盘,法国已经被击败,虽然英国海军很厉害,但陆军与自己相差甚远,完全不用放在心上。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在德国发动东线战事之前,苏联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德军敢于两线作战,更确切的说,斯大林压根就不相信德军会在攻击英国的同时,还要对自己发起进攻。可希特勒不仅全面启动了东线的“巴巴罗萨计划”,甚至扬言在两个月内消灭苏联。

在西线战场,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虽然并不顺利,但德国认为只是暂时的迟滞。而进攻苏联则是出于意识形态的仇视和能源资源的需求,希特勒压根就没把苏联当回事。

德军进攻英国时,希特勒并没有打算一鼓作气拿下英国。要知道,英国的海军实力绝非德军可比,由于英吉利海峡这个天然的屏障,德军攻势被阻拦,原定的“海狮计划”已不可能延续闪击波兰和法国那样的进程。

作为经历过一战的希特勒,对于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溃败的原因非常清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时展开两线作战。当希特勒谋划战争之时,并不愿意采取这种两线作战的险招。

但问题是,德国已经进化成为工业大国,自身能源却十分短缺,不仅正常发展受限,更何况还要发动一场旷世大战。因此,希特勒不得不盯上了苏联年产3000万吨石油的庞大资源。

另外,沙俄军队一战时期的糟糕表现,也蒙蔽了希特勒的思维,不仅高估了德国自身能力,也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军事战争潜力。希特勒与苏联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目的也只是为了稳住苏联,避免影响西线作战计划,德国对于进攻苏联实际是志在必得,并没有多少压力。

希特勒的闪电突袭,虽然在早期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但好景不长,苏联凭借辽阔的国土和顽强的意志,将德军拖入惨烈的对垒,德军逐步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直至最终溃败。

1941年6月初,丘吉尔得知希特勒即将进攻苏联,连忙给斯大林发紧急电报告知此事。未曾想,斯大林竟误以为丘吉尔在散布谣言,直接把这份电报给甩一边。就是这样一个不理智的举动,差点让斯大林输掉这场战争。

6月18日,苏联一个边防分遣队员给指挥官打电话说:“长官,刚刚有一个喝醉酒的德国士兵跑到我们这边说,他喝醉酒打了自己的上司,因为怕受处罚,才跑到我们这边避难,他还说,德苏大战马上就要打响了。”尽管这名醉酒的德国士兵已经说如此详细了,苏联军队却依旧不肯相信。

看的出来,当时的苏联情报部门麻痹大意,又或者是斯大林过于信任与德国签署的那一份互不侵犯条约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三点,正当斯大林对纳粹入侵一事半信半疑之时,希特勒德国190多个师对苏联不宣而战。

此时对苏联发动进攻的不止德国军队,还有其盟友和仆从国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由于苏联方面的失误判断,直接被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短时间内就丢失了大片国土。

此后,苏联国土纵深辽阔的优势和战斗民族的顽强作风,开始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苏联军队很快就展开了绝地大反击,这也使得德军真正意义上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局面。尽管这种形势是希特勒最不愿意看到的,但历史的一幕总是那么神奇的重现。

这一次的两线作战,不仅令德国再一次输掉了战争,还导致东西德分裂长达数十年,国家也因为被阉割长期徘徊在二流强国的地位。


军备解码


希特勒攻打苏联的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巴巴罗萨”计划执行的当天展开的,要分析为什么希特勒要攻打苏联,我们就要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

从地理角度来说,当时能够攻打的国家也只有苏联

当时德国能够选择进攻的国家为英国和苏联,其中英国和德国隔了个英吉利海峡,苏联则与当时的德国接壤。

于是希特勒就面临着与历史上拿破仑同样的问题,是进攻英国呢还是进攻苏联(俄国)呢?其实希特勒与拿破仑都对进攻英国有过尝试,毕竟英国就在家门口,总是站在那儿显得非常地碍眼。

拿破仑英国特拉法加大海战丧失了海军,从而基本永久地丧失了进攻英国的可能。而当时的德国没有获得制海权,因此也不能派出大部队去进攻英国。英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强国,要拿下英国需要多少部队呢?不说多了,100万总是要有的,而这100万人怎么去英国呢?也只能横渡英吉利海峡,没有制海权可以么?当然不行,没有制海权,英国人的战舰不断地炮击,这100万人估计还在渡海的过程中就已经基本都葬身鱼腹了。

不过希特勒当时还多了个选择,就是拿下制空权,迫使英国屈服。所以他在1940年实施了“海狮计划”,对英国进行了为期数天的狂轰滥炸,但结果却是效果不理想,既没有迫使英国屈服,也没有获得制空权,德国空军却在空袭英国的过程中损失惨重。

既没有制海权,也没有获得制空权,那么进攻英国可能么?当然就不可能了。

▲1941年,从地理角度来说德国就只能进攻苏联了

德国最弱的是海军,最强的是陆军,其次是空军,而当时的苏联在陆地上和德国接壤,所以从陆地进攻苏联就正好发挥德国陆空军的实力,这点和拿破仑一样,只不过拿破仑时代没有空军,法军最为强大的是陆军。

从战略角度来说,解决了苏联问题就等于是解决了英国问题

德国在接连拿下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之后,工业实力大为增强,尤其是法国,极大地提高了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而苏联也是当时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拥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

▲二战时期如果苏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德国所获得,后果不堪设想

就整个二战时期来说,苏联生产了大约15万架飞机、10万多辆坦克,德国生产了大约11万多架,坦克5万多辆,英国生产了飞机12万多架,坦克3万3千辆左右。如果德国获得了苏联,那么德国的飞机完全可以达到26万架以上,坦克15万辆以上,对比英国的12万多架飞机和3万3千辆左右的坦克,英国基本会被德国碾压。

同时占领了苏联之后,德国可以和日本会师,从而出兵中东地区,占领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动主力部队进攻印度和北非,拿下英国的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切断英国的工业原材料来源,那么无论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多强,最终都只能停摆,那么英国问题也就等于是解决了。

从形势上来说,1941年是进攻苏联的最佳时机

其实在战前苏联就有个“大雷雨”计划,内容是这样的,先与德国瓜分波兰,然后乘着德国和英法死磕的时候从东线出兵进攻德国,此时德国因为和英法死磕的差不多了,所以也就无力抵抗苏联,苏联就可以顺利拿下德国。运气好的话英法也死磕的差不多了,还可以顺便拿下英法,从而称霸整个欧洲。


当然,苏联也没想到德国会那么快就打败法国,所以这个计划实施的时间也就推迟了,不过也做好了进攻德国的准备,不然也不会把主力部队基本全部布置在德国边境地区了。

▲与其等到苏联打过来,还不如自己先打过去,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

如果德国继续实施“海狮计划”,继续和英国死磕,时间长了形势就会发生变化,继续下去也只是毫无意义的消耗战,在德国持续和英国打消耗战的时候苏联也会随时从东面出兵进攻德国。当时德国也认为苏联会进攻德国,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与其等到苏联进攻自己,还不如在苏联进攻自己之前先进攻苏联,获取战争主动权才是上策,所以说什么呢?还是打吧。

从军事角度来说,德国认为当时苏军战力远不及德军

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苏联与邻近的小国芬兰爆发过一场战争,是为“苏芬战争”。苏联出动了大约120万军队,而芬兰全国军队不到20万人,结果苏联凭着人多枪多虽然打赢了,但是也付出了30多万人的伤亡代价,而芬兰伤亡仅为2万多人。

▲芬兰的小米加步枪都打的苏军灰头土脸,换了德军呢?希特勒表示我很期待

这场战争就充分暴露了苏军作战效能不高的情况,这也被希特勒及德军高层看在了眼里,当时德国就认为,和芬兰都打成了这样,换了是德国呢?嘿嘿。

希特勒甚至也说过“现在苏联就是一幢破房子,我只要踢上一脚,整栋房子就会垮掉。”结果他确实踢上了一脚。

所以,从地理角度来说,当时德国也只能进攻苏联;从战略角度来说,解决了苏联问题就是解决了英国问题;从形势上来说,1941年是进攻苏联的最佳时机;从军事角度来说,当时的德国认为德军战力远在苏联之上。所以还多说什么废话?打吧。


老威观史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好回答的,在希特勒实施他征服欧洲之前,一直都在惧怕这个红色帝国,毕竟俗话说的好“身大力不亏”苏联虽然没有那么向欧洲那么强大,但是底子还是很厉害的,于是也是为什么要在后边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害怕德国在横扫欧洲的时候,苏联从后边捅刀子。


结果为什么希特勒改变注意了呢?这要多亏一场战争,那就是苏芬战争,彻底让骄傲的第三帝国瞧不上苏联,因为简单的说,这么大的国家连一个芬兰都搞不定,一看就是废物,德国收拾苏联跟玩似的,的确,苏芬战争虽然结果是苏联胜利,可是过程实在是太过卡脸,不知道损失了多少苏联红军才勉强搞定芬兰。(过程就不说了!想要知道的,可以百度问度娘)

况且苏联一直有解放欧洲的宏愿,一直默默的发展军事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苏联也和德国签订条约,就是要积蓄力量,当时苏联其实一直都在发展军事,德国其实还在和英国进行交锋,但是苏联的举措,将他们吓住了,他们认为苏联是一个可怕对手,会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他们就决定先下手为强,突袭苏联。 可以说,当时德国在整个世界都处于无敌的状态,士气正盛,刚好扫平了欧洲大陆,而苏联人却一直在他后面搞小动作,德国人肯定不会忍让,当时德军开始攻打苏联,苏联因为措手不及,一直节节败退,直接被攻到了首都莫斯科,后来发动了倾国之力,才抵挡住了德军。其次就是苏联丰富的资源。


我是鹏正!如果喜欢我的问答的话,就请给点个关注或者小小的赞吧!

我超级宠粉的~


鹏正


1941年6月22日,经过周密的部署之后,550w德军在七千门重炮、数千辆坦、数千架飞机与不计其数的摩托化汽车配合下,分三路突袭攻入苏联境内,苏军由于事先未做防御准备,在德军的突袭下,被一溃千里。德军在三周内攻入苏联境内600公里。

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等以及英美两国众多的党派人士都在悲观预测苏联能坚持多久,有的认为最多不过45天,有的估计3个月苏联就可能被德军给灭国。可是最后,在1941年12月德军最终兵败莫斯科,打破德军闪电话不可战胜“神话”,也标志这“第三帝国”走向灭亡。

作为“第三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希特勒明知道进攻苏联有可能陷入两线作战局面,但为何还要打苏联?其中原因众多,贝勒就给大家阐述下:

首先,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国”高级将领们过度自信,认为在数个月之内就可以灭亡苏联。

所谓“骄兵必败”,为何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国”高级将领们为何如此自信?

其实,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国”高级将领们自信在数个月就能灭掉苏联不是没有依据的。在德军未进攻苏联之前,先后灭掉各国用时:波兰27天、丹麦1天、挪威23天、荷兰5天、比利时18天、法国39天,就连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佬都被德军给轰炸的自身难保。

闪电战在短时内取得巨大胜利,使得希特勒以及“第三帝国”高级将领对德军自信满满,苏军在1939年,经历过大清洗之后,战斗力非常弱,因此,希特勒自信德军能在莫斯科冬季未来临之前,灭掉苏联。

其次,战线扩大,自然对战争资源消耗也扩大,苏联是德军战争资源主要供应国,随时可能掐断供应,苏联境内资源丰富。

1933年,希勒特出任德国总理之后,开始疯狂扩军备战,随着德军先后吞并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欧洲战场全面爆发。

德军运用闪电战术先后吞并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但是同时也带来后勤保障问题。

由于战线扩大,德军对资源消耗越来越多,其中尤其是石油、资源,德国十分缺乏石油资源。

作为德军战争资源的供应国,苏联之前源源不断的供应德军石油与粮食等战备资源。但是,随着德军在西线战场节节胜利,在东线与苏联领土问题产生纠纷,苏联随时可能切断对德军资源供应。

再者,苏联本身国土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乌克兰南部的粮食产区与石油资源,这些都是德国梦寐以求的。

德军自信在数月内灭亡苏联,苏联本国这些资源就可以源源不断服务于德军,德军可以再次掉过头来,进攻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英国佬。这多少与希特勒赌徒自信心里有关。

再次,价值观念不一样;德军不抢先动手,苏联可能会从背后突袭德国本土。

希特勒建立的“纳粹党”是以反对与消灭共产主义为思想目标的,本身价值观就不一样,而且希特勒的“纳粹党”是实行法西斯政权,违反人类道德。

在1938年,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瓜分波兰,双方都是在建立一个战略缓冲地带,苏联也一直在进行战备,一旦苏联完成战备,随时有可能从背后攻入德国本土。

因此,综上所述,希特勒明知道进攻苏联有可能陷入两线作战局面,也会全力进攻苏联。

贝勒说:从苏德战争来看,国与国之间永远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这也难怪,希特勒明知道进攻苏联有可能陷入两线作战局面,也会全力进攻苏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