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的生鲜行业,是短暂繁荣还是真的风口?

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使得各实体商业、线下门店、餐饮等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在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人们将自己的活动范围缩小至家里的卧室到厨房。在线下等实体行业受到疫情冲击时,生鲜行业反倒呈逆势爆发,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

据相关报道显示,叮咚买菜在大年三十当天的订单量较上月增长了超300%,近期整体客单价增长约70%,每天有近3万用户自然流入。36氪获悉,永辉超市到家业务全国订单量也在2月初爆发,并在一周之内,日单量峰值从20万单快速爬升到30万单。

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了同样的信号:从除夕到初七,微信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

有分析认为,短期内暴涨的线上买菜需求,或让去年惨遭洗牌的生鲜电商行业迎来新机遇。

其主要原因为,因疫情被迫“宅”在家里的人,以前就网购生鲜的人更依赖线上购买,以前没尝试过的人也开始在线上电商平台进行下单。

疫情前的生鲜行业,是短暂繁荣还是真的风口?

宅在家里,解决一日三餐是大问题。选择生鲜电商,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大部分人居家隔离,小区封闭式管理,人根本出不去;

有的人怕农贸市场或大型商超人多,聚集人群中“不安全”;

有的人以前不爱自己的做饭,依靠线下餐饮与外卖,如今线下餐饮关闭堂食,只好自己买菜做饭。

疫情当下,对于生鲜电商们来说,一为“机遇”,生意出奇的好,让它们加速发展;二为“奉献”,的确解决了很多市民买菜等日常用品的难题;三为“艰辛”,各种各样的困难等着生鲜电商们去解决,组织货源是一方面,缺少配送小哥又是另一方面⋯⋯

如同17年前的非典疫情给电商平台带来生机一样,很多独角兽企业已经在这次的危机之中寻求转型,生鲜电商行业也是如此。一些生鲜电商平台联合餐饮商家另谋出路,餐饮零售化成为新趋势。

疫情前的生鲜行业,是短暂繁荣还是真的风口?

就目前的生鲜领域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大趋势:

1、拉新留存率稳定

以前“拉新”并想方设法把新客留在自己的平台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且往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但这次疫情却改变了这一切。不仅消费者主动去找生鲜平台,而且复购率也很高。业内人士指出,只要用户完成3单购买后,留存率就非常稳健了。但是要让一个客户在平台上完成3次订单,培养出习惯,原本是很漫长的,而这次疫情大大缩短了这一过程。

2、客单价在提高

“一个顾客一次消费,就买足一个家庭一周的蔬菜水果量变得太正常了。”一位社区生鲜负责人称,客单价从过去的60-80元大幅涨至300-400元。不过,这一点在疫情结束后可能就难以维持了,毕竟现在很多人网购生鲜,都有“一次多买点、囤点,减少下楼次数”“特殊时期善待自己,吃好点、增强免疫力”等想法。

疫情前的生鲜行业,是短暂繁荣还是真的风口?

3、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

这次疫情进一步加速了整个零售行业“线上线下全渠道”的融合发展,传统零售企业更加注重线上渠道的开拓,比如苏宁小店,原本就开在社区,但这次疫情中,老百姓连进店挑选货物都想省略,最好是“线上下单、线下自提”,这也会进一步促使社区超市加快线上布局和完善服务的步伐。

4、配送人力困境亟待解决

疫情下的生鲜配送“自建+众包”配送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受损。此外,抛开一部分囤货需求,日常生消费峰谷特征明显,这也使得配送压力陡增,订单无法按时交付现象时有发生;而一些社区物业出于安全考虑,不同幅度加强人员流动管控,禁止配送员进门,交付效率显著下滑。

尽管各平台的需求不断上涨,但若像上述所言接满足不了需求的增长,解决不了供给侧的困境,长期来看,就将错过疫情带来的窗口期。

疫情前的生鲜行业,是短暂繁荣还是真的风口?

从短期到长期,谁能从中受益?

毫无疑问的,将会是生鲜电商创业者。

于创业者而言,解决当下的生鲜行业困境,只需要靠一个综合性的生鲜O2O平台就可快速解决。建立一套专业流程的一体化O2O系统,整合周边生鲜门店、商超零售等资源,建立配送团队,并可通过无接触配送+线下自提模式,服务于周边3-5公里范围的消费者,低成本从小生意开始做起,满足本地商圈内的用户需求,培养其消费习惯。

对于不同电商创业者来说,上线O2O业务流程及耗时有所不同,针对0基础的创业者来说,系统对接、前期调研、运力、配送人员安排、配送路线划分、商品规划等一系列工作下来,上线周期通常在一个月左右;如果有一定O2O经验,常规上线时间在10~15天。

疫情前的生鲜行业,是短暂繁荣还是真的风口?

这次疫情于生鲜行业而言,与其说是一次全新机遇,不如说像是一场行业的“大考”,考得好的,只要做好服务,最起码上半年会有很好的走势;考得不好的,年后会持续面临更严苛的供应链不足的问题,将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疫情过后,无论是用户还是订单量肯定会回落,如何将这段期间新增的用户留住,以及培养更多高频次消费用户,也是这些平台需要思考的问题。生鲜需要回归生意本质,在供应链环节达到最优,形成可持续的自我生存能力,才能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