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王光烈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寿石工


(7)清话辽天昔则庐,文章刻镂最推渠。十年一见低徊甚,望极兵间一纸书。沈阳王光烈晋阳。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王光烈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1940年《大同报》中刊行《 昔则庐主最近治印》(王光烈别署昔则庐)


王光烈(1880—1953),又名承烈,字希哲、晋阳、天放,别署哲公、无咎、斋号为千石印室、希哲庐、昔则庐、味哲庐,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东三省公报》主笔。一度出任伪满图书株式会社理事长。擅长书法、篆刻。篆刻名重东三省。存有《西哲庐印谱》),王希哲是东北著名篆刻家,为闻名一时的 关东三才子 (“关东三才子”指游国臣、荣孟枚、王光烈).之一。 民国时期活跃于北京、沈阳一代。他与寿石工交往深厚,据王北岳先生回忆,寿

“与王希哲金石论交,引为同好。”,且王目寿石工为“志同道合”之友。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1940年《大同报》中刊行《 昔则庐新近治印》(王光烈别署昔则庐)


1942年,他曾为寿石工刻“蜨芜斋”,其边款:“石工老友客居都门,嘱作蜨芜斋印,蜨者,二金蜨堂,芜者,饭青芜室,盖心仪悲盦、缶庐,因以名斋也。余昔有‘私淑一赵服膺二吴’之印,于缶庐外兼师让翁,为少异耳。石工志同道合,治印数十年,已入赵吴之室,制款识尤精工,今承相属,不禁布鼓雷门之惧。勉以赵吴两家之意呈正,大雅幸不我治印,壬戌二月希哲寄自沈阳。”从边款中可知寿石工“蜨芜斋”之室名,“蜨者,二金蜨堂,芜者,饭青芜室,盖心仪悲盦、缶庐,因以名斋也。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王希哲为寿石工刻”蝶芜斋“印


从边款文字中,也可对寿石工和王希哲的治印取法好尚略有了解。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王希哲刻“古辽东人”印


寿石工此诗亦成为二人关系密切的佐证资料,诗第一句提及的“昔则庐”为王希哲斋号,寿将王视为知己,他甚为推崇王希哲在文章和篆刻上的造诣,只是王辗转于旧京和东北之间,二人聚多离少,加之此时东北、华北先后沦陷,以致双方通信不便,故此诗还寄托了寿石工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8)黟山宗派衍珠江,粤秀翩翩弟子行。逋峭东宫邓尔疋,端凝南海李尹桑。邓万岁尔疋,李尹桑鈢斋,皆牧翁弟子。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邓尔雅


邓尔雅、李尹桑均为黟山派的重要传人,邓尔雅私淑黄牧甫,并未得其亲炙,他最初师法邓石如,兼习赵之谦,最终以黄牧甫为归宿,成为黄牧甫印风的忠实传人。

邓尔雅虽为广东籍,但生于北京,后随家人辗转于上海、日本、苍梧、桂林等,对北京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其印风在此地也有一定的影响。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1945年香港《春秋报》刊行的《邓斋印可》(邓尔雅别署邓斋)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邓尔雅刻“邓刚临苏”印


目前可知的是,邓尔雅曾为寿石工刊“寿鉨”、“寿石工”、“石工”印三种。李尹桑曾得黄牧甫亲传,但基本活动于南方一带,在旧京影响弗及邓尔雅。

此诗首句谈及黟山派印风在广东的影响,广东亦成为黄牧甫印风的重镇,粤籍印人辈出不穷,以邓尔雅、李尹桑为代表。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李尹桑刻“李尹桑鉨”印


第二句则赞美粤籍印人对黟山派印风的继承。

第三句赞美了邓尔雅篆刻的婉转多姿,为黟山派传人中之皎皎者,“东宫”二字更是肯定了邓先生在黄牧甫印风传人中的较高地位,甚至可“端凝”黄氏亲炙的弟子李尹桑。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邓尔雅刻“徐进藏书”印


向来目中无人,钟情黟山派 这位篆刻家对同道者如何评价?

邓尔雅刻佛造像印


邓尔雅篆刻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在构图方面借鉴美术造型,同时以鱼鸟虫书入印,将黄牧甫印风进一步升华,他还尝试以北朝楷法入印,在黟山派传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无怪乎得到了同样遵从黟山派印风的寿石工的推崇。(未完待续)

(作者邹典飞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