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短期因素刺激下,健康險市場或迎倍數級增長

“我們有個粗略的統計,公司的百萬醫療險產品的線上銷量較常規月份有比較大幅度的增長。”近日,一保險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事實上,這一幕完全複製了17年前非典前後人們對於保險需求的變化,在當年非典過後,健康險曾達到單月同比3倍增長的速度。

“在保險需求端上,疫情的出現使得人們會主動更加關注健康險、重疾險等保障型產品,是對全民保險意識的一次提升。”慧擇保險經紀副總裁宋號盛說。

險企加大健康險佈局

在行為金融學中,有一個常見的習慣性錯誤,叫做可得性偏差,指的是人們更容易被自己所看到或者聽到的東西影響,而不是用統計學知識進行理性思考。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某種災難事件發生後,會出現保險銷量的猛增。比如突發地震過後,地震區的人們會去主動購買家財險。

即便是一部電影,也會觸發保險需求在短時間的激增,比如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在當時引起轟動,同時也引起了一波對於保險的關注,甚至,有不少保險公司藉此焦慮營銷,組織客戶觀影,以喚起保險需求。

在2003年的非典期間,保險代理人的活動同樣也受到限制,甚至當年4至7月前後近4個月,代理人資格考試都按下了暫停鍵。

而在保費收入增速上,根據銀保監會歷史數據顯示,2003年3~4月,行業健康險增速從1~2月的超1倍增長突然降至3月份的36.73%,但在經歷了3~4月的低谷之後,5月份突然飆到頂峰,單月保費收入同比增長了3.09倍,環比增長了1.51倍。

這種倍數級別的增長一直持續到8月份,6、7、8月分別同比增長了2.65倍、1.58倍和1.31倍。

疫情短期因素刺激下,健康险市场或迎倍数级增长

可以看到,非典明顯刺激了老百姓的焦慮情緒,人們對“風險”的認識進一步加深,進而對保險意識顯著提升,並可能快速轉換成保費,尤其是健康險保費。

“受此次疫情影響,我們認為,客戶的保險保障意識會再一次得到提升,對醫療險特別是百萬醫療類產品需求明顯。”新華保險一位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中國平安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疫情過後,健康保險類需求預計會出現大幅增長,保險需求進一步激發。民眾保障意識強化,帶動保險需求提升,進一步推動新險種、新產品的開發,為保險業帶來更廣闊的展業空間。

健康險市場進入加速增長通道

針對這種趨勢,保險公司也在積極佈局,在短期內,多家保險公司升級了既有產品的保障措施。

比如,弘康人壽的三款重疾產品,如果由於新冠病毒導致身故的,除正常給付身故保險金外,還提供額外保障金,同時,針對疫情也取消了等待期限制和定點醫院限制,簡化理賠手續等。

瑞泰人壽也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額外設立專項關愛基金。崑崙健康的一款少兒產品不受等待期規則約束。

另外,包括陽光人壽、京東安聯、光大永明人壽、復星聯合健康等也均增設了類似的條款。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平安表示,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人身險深度改革,包括進一步提升代理人隊伍質量;完善產品體系,推出一系列保障範圍更廣的保障型產品;同時加快數據化經營改革。尤其是要發揮全流程線上經營優勢,全力利用科技,賦能產品銷售、代理人招募、培訓及客戶服務等全流程,推進線上化經營,促進壽險數字化轉型,增強整體競爭力。

不過,宋號盛提醒,在疫情中,居民的消費收入在短期內會受到影響,可能導致人們對價格會更加敏感,而在保險產品結構上,健康險、壽險等保障型產品的關注度在短期內上升,用戶保險意識和學習能力正在逐步提升,受困於接觸風險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用戶會選擇在線上瞭解和學習保險產品。

而就當前來看,我國健康險仍處於佔比低、滲透率低的初級階段,在總量層面,當前健康險保費佔人身險保費比重僅23%,遠低於壽險的73%。健康險深度僅為0.71%,密度僅為504.7元/人,而美國為3970元/人,可見與成熟市場有較大差距。

同時,健康險的發展,尤其是長期健康險的加速發展直接利好保險公司,驅動價值增長。

招商證券分析師鄭積沙說,長期健康險因期限較長,賺取利差的同時還能賺取死差,因此價值率顯著高於傳統壽險,比如平安長期保障型產品價值率為97.3%,遠高於短交保障儲蓄混合型的24.5%和長交保障儲蓄混合型的63.7%。

鄭積沙認為,目前,監管正在推動重疾定義調整,預計2020年有望出臺,屆時代理人根據銷售慣例促銷現有主力產品,帶來健康險的階段性爆發;另外,《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首次將健康險單獨列出制定3年6倍的發展目標,在政策大力推動下,健康險市場進入加速增長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