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我感觉时间流逝越来越快,请问这只是心理作用吗?为什么?

相逢只是一首歌


六十岁以后,家务活少了,精神不如以前,我觉得一天天过得太慢。

70岁以后,精神更不及以前,看着亲朋的不断离去,一天天一年年还没享受够就过去了,时间好象变快了,心底有一丝丝的恐慌和失落。

但愿我们老两口能多相伴,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平平静静迎落日。

今天仅此庆祝我自己的新一年开始!


桃乡人518


不是心里作用是什么?

时间不会谁觉得快就快,

谁觉得慢就慢。

时间几亿年都是该怎么走怎么走,

一分一秒都不会差,

觉得时间过得快,

百分百是心里作用。

岁数越大,离离开世界越近,

这才是真理。

这个真理可以人为的改变,

比如,你老忧虑时间过的快,

心里负担太重,

反而会缩短逗留世界的时间,

这种忧虑不是适得其反吗?

那怎么办呢?

想想怎么过好今天,明天。

是旅游还是吃红烧肉,

是遛狗还是溜猫,

一边吃一边乐。

这比忧虑时间过的快有意思。


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室外风雪迷漫,室内“光腚拉撒”“温暖如春”“丰衣足食”。倘若据此而不知足,那么要怎样的人生才能知足呢?

万物皆是一瞬间的逗留,又匆匆走向死亡。死亡给予哲学家以灵感,如果没有死亡哲学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苏格拉底说哲学的定义是人类对“死亡的准备”,即是为此。低级的动物不知道有死亡,只是意识到自己的无限生存。所以它们至死都为种族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所有,它们享受的是种族不灭,因为不具备理性思维能力,所以它们丝毫没有为自己的死去而感到绝望或悲伤。但是人类却是具备理性思维的高等动物,在看到同类临死前的痛苦状和种种疾病的折磨后,就更加对死亡产生恐惧。由于认识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反省,致使人类开始寻找一种宗教或哲学来解释生命的这种现象,并在这其中寻找一种慰藉。反观低级动物则无此必要,也没有这个能力。人类创造的哲学以及宗教,主要就是为了解释死亡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我们培养反省自己进而克服或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对人来说就像一剂毒药,需要用哲学或宗教予以解毒。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极其各派的哲学虽然各有其不同,各有其特点,但它们的理论确实给了很多人平静面对死亡的力量。在中国的佛教徒中可以发现很多安详而死和轻视死亡的得道高僧。而就在同时也有一批没有信仰的人,或者有着否定一切思想的人,他们陷入绝对的客观现实中,他们实行一种吃吧!喝吧!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就什么都享受不到了!后来人们称这批人为现实兽欲主义,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人是不少的。


孙老蔫吧


是心理作用吗?为什么?感到时间流逝越来越快,这完全是心理作用。因为时间始终是按照同样的速度在“走动”的。常人对“花前月下”和“忍饥挨饿”的时间“长度”心理感觉是不一样的。同样三个小时,与人推杯换盏和独自坐等火车,感觉享受的人生时间“长度”也是不同的。老了,可以说“再活一天少一天”,也可以说“再活一天多一天”。我还是希望老人们都说后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心理上对人生做的是加法,而前一句话对生命做的是减法。尽管感觉时间过得“快”了,时间作为生命属性的长度,是不能限制每一刻时光中人生的宽度的。在生命的长度中,追求和活出人生的宽度,用欣赏的眼光和融入的态度来分享社会的进步,看待今天的成就,在感觉时光的“快”中保持安然,饱怀满足。心情会舒畅,惬意,才不会为这“快”走的时间感到失落和惆怅。


人心厚道


人从出生至死亡就几十年,这几十年特别是60岁退休前,是成长,学习,工作,成家,立业,拼搏,担当的前60年,由于事情多,压力大,责任重,往往感觉时间不够用,奋斗的目标没实现,因此考虑其他事不多,老是工作上的事情。但到了60岁突然退休了,没事了,除了看孩子,游玩没有其他可想了,没有了压力,再加上过了60离终生越来越近,再加之身体越来越差,总觉一年不如一年,其实这是很正常现象,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要走的路,不必太在意,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过好每一天。


津武冯


年纪大了,感觉时间流逝越来越快,这大概是除了浑浑噩噩混日子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其实,时间还是那个时间,只是人的感觉不一样了。

从跨度上讲,生命给予每个人的时间是一定的。年纪越大,也就意味着剩下的时间越少,相应的,对时间就会越敏感,是因为剩下的少了,不想失去而又不得不失去,便会觉得失去的太快,——还没准备好呢,一天刷下就过去了,这是心理作用。

从人生上来讲,岁数越大,肩上的责任越重,该做的事情越多,可是每天就24小时,还要吃饭、睡觉、应酬,这样就不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是真的不够用。物以稀为贵啊,哪样事情不需要时间?所以自然就觉得流逝的太快。

从性质上来讲,时间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是一维的,也就是说,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人能够让时间停下来,也没有人能够回到从前——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去了,就永远回不来。这种无奈感永远伴随着人类,没办法,我们只能希望它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

感觉,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古人云: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何况除了责任、事业,我们还有健康和精神需求,努力并快乐着,才是人生的真谛。


皎皎者何污


心理时间和时钟时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们以不同的速率流动。

钟表和日历上时时刻刻、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的次第流逝,是一种可测量的稳定现象。然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却基于我们从事的活动、我们的年纪,乃至于我们的休息状况,在不断变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越来越大,到了某一个阶段会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当我发现我现在一无所有时,我就没有再死扛了,因为我希望她生活的会比我好,从慢慢的减少联系到不去打扰。同时也该好好反思好好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在晚年有个好生活





刘艳8812155431081


有同感。一是人生已过半或者大半,“终点站”虽不能说是近在咫尺,人生无常,潜意识确有挥之不去的阴影。二是生活水平提高,都是衣食无忧,俗语说“好过”,让你的感觉就是时间流逝快;如果是吃上顿没下顿,住无定所,桥洞子是遮风避雨歇息处,俗语讲“难过”,让你感到的是度日如年,时间流逝快的感觉自然减少或消失殆尽。感恩和平盛世,珍惜当下光阴,丰富自己生活,少想没用的,安度晚年,这才是智慧老年人应具备的。


热点一家之说


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主要是把生命终点看得太重,总感觉过一天就少了一天,所以感到时间流逝特别快。应该反过来想,活一天庆幸一天就应该好好享受。认真过好每一天,莫想能活多大岁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