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你怎么理解?

55e4680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笔者不才,无法解释道德经。在此分享一点拙见。若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道德经要全文上下连起来看。

《道德经》是一部道家最高的修炼功法。通常分为道篇与德篇。

道是本质,德是道的显化。如同:道是灯,德是灯光。体用。人与大道合,便是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看起来是德行很高又不执着于德的人。

第二十八章的原文有3个次第。

为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

天下溪,复归于婴儿;

天下式,复归于无极;

天下谷,复归于朴。

次第渐深。婴儿—无极—朴。

婴儿——第二十章——贵食母;

天下式——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朴——第三十七章、五十七章——不欲、无为

知其荣、守其辱,如同上善若水、虚怀若谷。

居于低处,海纳百川,包容海量。

从处世上说:做人一来要谦虚,谦恭。二来,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总想着要比别人好,

欲望没有了,自然而然过日子,心会舒服得多。

从修行的角度讲,普通人往往有我执,哪怕没有成就的人也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常常会看不起一些人的想法,从而“心高气傲”。心高,气就傲。气息就浮在肺,下不去,就无法将气息安住下丹田。尤其是要无为的状态下,气息安住,就必须发自内心的谦下。

到第三个层次,就是要有“不争、不欲、不比较”的淡然无为,才能自然达到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欲作,就镇之以无名之朴。






refreshingq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这段话出自《道德经》,但还不完整,还缺“复归于朴”这句,这句不可缺也。

老子(网络图片)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有两种解读。

一是: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状态。

二是:既知人们皆崇尚高贵,法律就应当关注卑贱,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法律才能具足道德,社会必复归于淳朴。

以上两种认识都有它一定的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一个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认识人生,如何做人?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天下大治,回归似大自然一样纯真的生活;一个是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如何治理社会。要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社会贵贱,以此来填补道德的永恒,治理天下,使社会归于纯真。

笔者认为:这段话说的是个“人生观”问题。就是说人为什么而活着?既然人知道荣辱,又宁肯“守其辱”,又要为天下做事情,这怎么能行呢?

想为天下做事,就必须用“德”来束缚自己,而且要永远用“德”来纯洁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天下做事,做好事,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人,改变人,达到做人真实,淳朴的境界。


言者青青


出处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一般它有两种解读:一是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其胸怀如同川谷一样博大,这样的话,永恒的德才能充足;二是既然知道人们皆崇尚高贵,法律就应当关注卑贱,为天下填平高贵卑贱的鸿沟,法律与才能具足道德。这是老子以柔弱、退守来保身处世的原则,也是用来要求“圣人”治国安民的原则。今天苏木便从人的角度为大家解读。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德经》



解读

俗话说“官升脾气大”,有些人升了官,有了权利之后,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甚至滥用职权行不义之便。人生在世,立德成名是很多人的追求,但获得荣耀之后,如何对待荣耀或者说保持荣耀是一大学问。

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并且他们都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弱”可以变“强”,“强”也可以变弱;“黑”可以化“白”,“白”也可以化“黑”;同样,“辱”可以变“荣”,“荣”也可以变“辱”。高明的人在这些转化之中,守变化的起点,而不处于终点:守弱以达强,守黑以处白,守辱以保荣。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达高显贵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一方面是因为其才华过人,并且为民谋福;另一方面则是其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百姓对其有好感。

晚清政坛“四巨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其中左宗棠他和曾国藩等人不同,他只是举人出身,当时关衙门的门槛高,他没能混进去,只好做了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他在做事业的时候脾气很大,巡抚手下的大小官员不论文武做事稍有疏漏,都会招他一顿臭骂。有一次巡抚手下的总兵见了他没有行李,左宗棠便把他臭骂了一顿。在清代总兵是二品武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正部级。当时,湖南战事频发,在湖南主持战事的骆秉章在军事上是个乏善可陈的人,多亏有了左宗棠,长沙才得以保住。伴随着与太平军的作战中,他屡战屡胜,逐步把太平军的势力逐出湖南,屡破太平军,名震天下。从一名没有职称的师爷成为仅次于曾国藩的第二号“中兴”名臣。短短10多年间,左宗棠从草根阶级到权力高端阶层,仕途坦荡,深受朝廷器重。

不过令同僚感到奇怪的是,随着官职的提升,左宗棠的脾气却越来越小,朋友也越来越多。有一次左宗棠刚从外地回来,就听到有人背地里说他的坏话。当大家都以为他会大发雷霆的时候,他却不以为意。甚至还特意找了机会和那个背地里说他坏话的人私下交换意见,消除误会。

甚至还有人去问他:“你以前脾气那么暴躁,现在为什么没有脾气了?”左宗棠哈哈大笑对朋友说:“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要做到不被人欺辱;在飞黄腾达的时候要做到不被人嫉妒怀恨,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当年我一无所有,谁见了我都想欺负我一下,那个时候如果我没有脾气,不但不可能有飞黄腾达的机会,恐怕连容身之地都会被人家夺了去,现在我身居高位,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形式,未免会给人一种仗势欺人的感觉,难免遭人非议招致事多,所以现在对于我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总结

左宗棠为人处世的态度,正是“知其荣,守其辱”的最佳典范。当我们穷困潦倒的时候,要恪守做人的尊严;当我们拥有荣耀和无数光环的时候,要懂得具荣思辱,并且尊重那些不得志不如自己的人。这样处事,我们才能成为不受世俗排斥的人。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苏木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明白强弱表现而待人于示弱,甘做天下最低的地方,因为低所以常德不曾离失,就保持了婴儿般的纯真;清楚扩张和收敛关系而选择收敛,像上车用的轼一样,为天下人默默奉献,提供无私帮助,正因为这样,常德不会有过失,达到无极的状态;理解荣辱的差别而甘愿保持鄙微的地位,心胸成为天下最宽广的,心胸最宽广,常德就最充足,自然回到最朴实状态。

就象扑初之物可以用来制作器物一样,拥有这样修养的圣人自然成为领袖中的领袖。


乾坤书书


这句话是出自《道德经》。

大概意思是既知人们皆崇尚高贵,法律就应当关注卑贱,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法律才能具足道德,社会必复归于淳朴。

讲的道理是要成就一番事业难,更难的是善始善终。汉朝开国后,最能打仗的韩信功劳太大了,他获得过刘邦的免死承诺,可是照样躲不过吕后的棍棒杀戮。而张良深知荣辱转换之秘,没事闭门修身养性,假借辟谷修道为名躲避风头,无意在朝中争风夺利,反而能善始善终。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做人做事,需要审时度势,在时机未成熟之时,学会委曲求全。忍受一时之辱,方能换来长久的安宁。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修养。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大败于吴王夫差,被困在会暨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听从臣下文种和范蠡的建议,装作向吴国求和,夫妻俩自愿入吴宫为奴。 在吴宫的日子里,他们小心地伺候吴王,受尽各种羞辱,表面上却极尽谄媚之态,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其卑躬屈膝的奴才姿态最终感动了吴王。三年后,决定放他们回国。为了牢记亡国之痛、石室之辱,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贤才,发展生产,君臣同心同德,奋发图强。 经过近十年的精心准备,越国终于一举打败了吴国,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末年政坛上叱诧风云的人物,霸业达到了极盛。 知荣守辱,是一种策略。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业的,无不是懂得低头、放低身段的人。只有甘于卑微,把自己置于最低点,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这并非是教人消极避世、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做人的修养和水平的体现,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的智慧。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低调退让、谦卑自守、忍辱守分,才是最安全无忧的状态,也才是最接近于“道”的状态。这句话充分体现出老子的以柔克刚思想,让低调忍让、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变得更接地气……








葫芦文化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仆。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萌解:

知道(人)事物有刚强(阳面,优势,长处……)的一面,也要能包容(人)事物柔弱(阴面,缺憾,短处……)的一面。(“谿”这是个啥字我也不知道,但拆开来它的意义就很简单了。)天下人或事物如同“谿”一样。谷(强,优,美……)里必有溪(弱,缺,恶……),溪里必谷,这是自然常态。能如此看待天下的凡人万物,可谓赤子之心是也。

(同第一句)凡事物都有其两方面,知其白(……)的一面,包容其黑(……)的一面。这是自然常态,大道无极,至阳至刚,至柔至弱的极端是不存在的。

(略同第一句加扩展)凡事物都有其繁盛与不足两方面,亦有其荣枯之时。跨越时空去看待凡事万物(包括人),其实也都差不多,简单而自然。

自然简单:此强一面,此弱一面;彼弱一面,彼强一面;此一时此强,彼一时此弱,彼一时彼强,彼一时此弱。(强弱不为强弱,概指美恶、长短,优缺等两方面。)圣人身心超越时空,外其身心观这世界里自然离散的万事万物之本性,如同看一个容器中的自然反映一般,时时有可选择的而用,时时有不用者暂不理也。

所以最好的制约就是不极端分化,自然之中自有制约,且可保时时有可用。

编外话:

天生我才必有用!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或者说没到成为资源之时。

物各有所用,人各有所长。用其用,用其长,容其无用,容其短。凡事万物都在周而复始的演化中,此无用仅一时无用,时至而为有用;此有用也只是一时之所用;时至复归无用。

凡物有美恶,凡人有黑白;凡物有盛衰,凡人有荣辱。

好一个“大制不割”。不割,即不极端分化,是为无极,是为赤子,是为自然,是为长久之道!

人之治不若天之制:人之治难免生极,生极而难长久。天之制自然无极,无极而无不制,无不制而无不可用,是谓保用之根,难道不是长久之道?

老子的圣人思维是跨越时空,是立心天地的。凡凡众生无远虑,目光短小,是立心于人生的,近忧何其多,何时是个头?概因对自然的认知不足,也或许是生存近忧的所迫?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一眼万年,万年一梦。荣花插满头,虚心映残身。

荣华富贵虚中盛,到头孤冷绕指柔。

行行复重重,望望织路路。

复身草芦间,复心天地间。我是我是谁?谁是谁是我?

叹,爱谁是谁谁,安然卧长眠!

萌解《道德经》二七: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萌解《道德经》二六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萌解《道德经》十章——灵肉抱一同步行,玄德皆有天地鉴


愛藝術的小天使


了解自身的优势发力,不露声色掩藏短项。扬长可找到更多自信,避短可消除更多顾虑,保持定力体现稳重前行。相准自身爱好发力,拒绝一切敷衍诱惑。兴趣可使人趋向敬业,避怠可消除慵懒散慢,保持热度体现厚实笃行。相准自身禀赋发力,去掉行事不自量力。特色独具可使人意气风发,避嫌可消除外加压力,保持形象体现品性德行。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在任何时间地域都会得心应手,依此人生无论大小成就终归取决于仍是起点。


陈重1973


道德经: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我个人的理解是:为人、创业,即要知己所长,自信自尊,又要知己所短,明己之误,安辱忍辱;虚怀若谷,方为得道;做事以德义自量,尽力即足;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古人云,大器近朴,朴散为器。一旦成器实则已经远离自然。朴实无华,自在自然方是处世之道。



爱直播益起来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白话翻译: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源。

如何理解:放下贪念、秉持谦卑,放下名利、知足常乐,放下聒噪、归于宁静。

浅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是唯一一个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核心思想便是无为、放下、复归淳朴自然之态。题目原文“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就是在告诉我们知道了荣耀、获得了荣耀,要要能放下贪念,将荣耀置身之外,保持谦卑的心态。这种思想几乎贯穿道德经始终:第二章的“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九章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34章的“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四十一章的“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从整个《道德经》出发,不难看出老子所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的真实意义是在教导人们懂得放下贪念和名利,保持谦卑并知足常乐,进而才能效法大道之道,修得“玄德”。

《道德经》虽仅五千言,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包罗万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为民、为政、从商、悟道者也可从中收获颇丰。

知荣守辱、虚怀若谷、无为而治,才是道法自然。



奔跑的老范


这里的谷,是溪谷的意思,是指低下的位置,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是光荣的,却安守屈辱,屈居于低下的位置,

在这里打个比方,在抗战时期,我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不了解的人说他,这个汉奸,卖国贼,狗特务,他们不能够为自己辩解,也不敢辩解,只能默默忍受,为了民族国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忍受着骂名,他们是光荣和伟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