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後,如果企業宣佈降薪,你選擇接受嗎?還是直接走人?

本仙女胖胖滴


看行業發展態勢。如果是疫情期間,行業本身就受影響較大,薪資體系就受到很大影響,短時間內難以恢復正常的,降薪是必然的。你肯定也沒有想帶下去的想法。

但是如果行業在疫情結束後,能夠短時間恢復的。還是可能再等段時間觀摩一下。



魯小魚在觀影


【星雨觀點】跟誰過不去,也不要跟錢過不去。因為沒錢的曰子實在是不好受。

由於疫情,我們公司還沒復工,但每天會安排一個人去值班。昨天正好是我值班,上班途中正好遇到了一個過去的同事。小夥子大學畢業後來我們公司工作,兩年前跳蹧到市內一家規模較大的民企。正好路上遇到,雖是非常時期,但還是聊了一會。

他跟我講了他的遭遇,應該與你提出的問題非常相似。去年底,他所在的公司因為效益不好,決定對企業的行政人員降薪。被降薪的人員雖然心存不滿,但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也就忍了。可是小夥子年輕氣盛,直接提出了辭職。本來想年後再去找一份工作,沒有想到遇上了這場疫情。現在是沒有了工資收入,天天在家乾著急也沒辦法。

客觀看待企業降薪。

記得過去有一個比喻,形象地把企業與員工的關係比喻成“鍋”和“碗”的關係,意思是鍋裡有,碗裡才會有。就是說企業效益增加了,員工的收入才會有增加。

這次疫情對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很多企業至今沒有復工。即使將來複工了,也會面臨著缺資金、缺原材料、缺產品市場等問題。企業要想在短時間內擺脫困境、恢復正常發展,估計具有一定的難度,也需要一個過程。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宣佈降薪,我認為對企業的這一行為可以理解。

企業面臨困境,需要員工同舟共濟。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是波浪式的。有順境,也有逆境。

企業在發展順風順水的時候,增長快效益好,員工收入有提高,這種情況下員工自然高興。但當企業出現了困難,生產經營停滯,經濟效益滑坡的時候,提出給員工降薪,大多數員工都會很難接受和理解。這實際上就是常見的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企業和員工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在企業出現困難的時候,員工應該多理解企業和老闆的難處,積極為企業的發展出力,與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是接受還是直接走人?還是要取決於自身的態度和實力。

面對降薪,是接受還是直接走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你願不願意與企業共渡難關?如果願意就接受,反之則走人。

一般來說,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都是會選擇接受降薪而留下來繼續工作,與企業共渡難關。

  • 在企業已經工作多年,有了較深的感情;
  • 感到這個企業工作的環境很好,對自己的現狀也比較滿意;
  • 認為企業雖然目前遇到了困難,但發展前景看好;
  • 自己覺得有個工作不容易,現在重新擇業也很難,不想再折騰;
  • 自身條件一般,估計離開了也不會找到象現在的工作。

以上的這幾種情況,應該都是會留下來繼續工作。

2、如果自身不具備一定的實力,選擇走人易,再想就業難。

可以預見,今年的疫情,必然會給就業帶來較大的影響。

許多業內人士預測,復工後仍然會有一部分企業開工不足。

企業開工不足,必然會減少用工需求,客觀上使求職增加了難度。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不是屬於緊缺的專業人才,或者高技能的專業人員,或者熟練工人,估計會面臨擇業的困難。

總結:面對企業降薪,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建議還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冷靜分析利弊得失,慎重地做出選擇。


星雨如風


對於我來說是選擇接受!

這個裡面關係到一個個人成本問題。它的決定因素可能和自己的家庭背景,年齡層次比較有關係!

我是在一傢俬人企業工作了12年的一位員工。在疫情沒有爆發之前,去年10月份我提出過一次離職。那個時候信心滿滿,認為憑著自己的能力和經驗可以找到一個比現在的崗位更匹配,薪資更優厚的工作,當然情況也正如我所預料一樣。工作不難找,而待遇不理想。然後結合自己的自身情況,選擇在這家企業繼續留了下來。

首先是個人表現的考量。那如果企業都復工後,相信每一個私企都會有這樣的一個類似情況出現的可能,如果我此時選擇走人,那我必將面臨著求職這件事情,而在求職的慢慢過程當中,還需要了解到每一家我所申請面試的單位,它們的背景條件和當前復工時候是否也有降薪的政策存在。因此我考慮更多的是自己現在在的這家企業裡面的職業位置是否能夠讓我有效的去規避這樣的降薪風險?以及我選擇留下來接受降薪能夠給企業帶來的今後對我個人忠誠度的評估。

其次,同樣我認為降薪政策在一家企業只是短暫的。也許僅僅就是這一個月給你的薪資降薪。但可能你收穫的是類似於和企業和老闆一同並肩,度過一個非常時期,拿出的是你對公司所做的一些努力和貢獻。

第三,拿我現在的同事來看,有很多同事,非但不是在公司出現降薪情況的時候選擇走人,而是在出現疫情時,當前公司需要召回一些同事,去奔赴一線抗擊疫情,他們也毅然決然的積極的響應著。

所以我想,假如說個人情況、家庭背景比較優厚;或者在年前,就已經產生過要離職的想法;再或者你已經對這家公司不存在更多的追求和夢想。那就沒有必要考慮太多,畢竟"做的不開心"和"錢不到位"是不想幹的兩個核心條件。

但對於我們來說,這樣的非常時期出現的特殊情況,我想應該是有心理準備和心理考量,能夠接受的。



菜神V5


昨天,公司發了1月份的工資,工資到賬時我就看傻眼了。為啥比年前工資還少了30%,一開始以為是我表現不好所有給我降薪了。後來一問,所有人都是如此。

原因都可想而知,受疫情影響,公司延遲復工,損失巨大。目前雖已復工,但政府要求對所有外省人員都需要單獨隔離14天后才能開始上班,而公司的省外員工多達35%,這樣一來,公司損失更難挽回。

隔離14天加上春節假期,相當於1個月沒上班,但工資仍然需要發,對於我們接近2萬人的公司而言,僅工資都是一筆不小的資金。所以若不裁員就必須降薪。

那麼,面對疫情過後的降薪,大家的態度是怎樣的?

80%的同事:降薪是公司的無奈之舉,想讓公司活下去就必須採取的方式,我接受該方式。

這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在該情況下,未採取裁員措施就已經不錯了,若此時自己選擇離職,則面臨更大經濟壓力:

跳槽:競爭更大。此時跳槽的競爭者不僅僅是其他找工作的人,還有已在該公司的人,因為很多公司會選擇裁員,那麼公司還會拿你和公司的人對比,擇優錄取。

面試期長且無經濟來源。有很多人在年前就已決定年後重新找工作,而經過這波疫情之後,需要找工作的人更多,那麼你面臨的面試期則更長。在漫長的等待中,你需要付房租、房貸等等。

綜上,80%以上的同事認為此時離職非明智之舉。

20%的同事:累死累活一整年,工資不漲反降了,當然得走。

該類同事覺得在過去的一年付出很多努力,卻未得到相應的結果,所以選擇離職。並且,在他們看來,還有如下原因:

1.若不加薪,導致員工離職,企業損失更大。

目前的崗位可以說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但有人離職,則需要企業花費更多精力與金錢來招聘,這樣的損失則會更大。因此

這種報復式心理離職。

2.工資突然降低,心理落差大

以往只會漲薪,就算再差也不過不漲薪而已,但這次還降了30%,實在受不了。按按降薪後的工資,每個月房貸都不夠還,基本生活都已得不到保障。

而我,選擇的是繼續在公司。不是公司沒良心,而是公司想要活下去,就必須採取一定措施,也相信疫情過去後,公司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結果。


Judy讀書


很不幸,我們公司就選擇了降薪!

我們的大的方向是

1、市場人員降薪4成,後勤和技術人員降薪5成,但絕不辭退員工,雖然固定工資有違政策和人性,所以,我們做了補充方案,那就是公司迅速敲定疫情階段可以做的業務,並已經基本確定,並形成獎金方案。

2、宣佈全員遠程辦公,同時工作時間調整為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另外各部門安排1人在公司值班,確保有事情能有人;

總的目標是養活自己,待疫情一過,迅速發力市場。

公司降薪也是無奈之舉

降薪,絕對是不得已的舉措,吃老本活不了幾個月;

我們知道,無論降薪是否順利,對公司和員工雙方都是不利的;就像身上有了傷口,傷口好了,也有傷疤;

降薪,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是非常受打擊的,最終影響的是公司的短期的業務開展和公司長期的品牌形象;對員工的生活影響是最直接的。

但是如果不降薪,可以預見,公司近兩個月就只能吃老本,這個是公司不願意看到的;

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希望員工能力理解公司的想法,大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公司的主管人員,沒有表示異議,全票支持

各部門主管,作為參與本次舉措的決策人,在接受到此命令,無論心理想的是什麼,都無條件執行,因為我們不僅僅是要出方案,還要去執行方案。

我本人作為管理人員,我很清晰的知道公司的狀況是什麼,也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家庭將會面臨什麼,家人因為疫情降薪不得不降低生活開支的畫面很自然地不斷地出現在眼前,想著因為疫情自己的待遇不能夠滿足家人的開銷,心情無比激動;

可是,工作仍舊得繼續,做方案,與各級主管溝通,與員工溝通公司的情況,並聽取員工的想法和意見。

因為公司的態度一直是非常透明公開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聽取了員工的建議,總體效果還是可以的。

公司的員工,剛開始是無法接受的,溝通後表示理解

對於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沒有人會第一時間就表示理解的,更不要說同意,這個是人之常情;

當主管人員先口頭通知員工的時候,員工就在工作群發起了“抗議”,希望不要降薪;隨後是希望降薪幅度小些,然後是部門主管甚至提出了對自己部門減員,保留在職員工的薪資不變或者小幅度調薪,等等等;

緊接著,公司的人力資源部與員工進行了集中和一對一的溝通,這個溝通並不是強迫員工必須理解和支持,而是聽取員工的想法和意見。友好的溝通,讓員工更加了解了公司的情況,也提出來很多自己的意見。

最後,全員通過

通過溝通,公司決策層採取了一部分員工的建議,比如,公司疫情期間推行的項目的進項全部採取獎金制,盈利部分公司不留取一分錢,全部給到參與項目的員工。

就這樣,公司最終也達成了降薪的目的,員工也在疫情階段保證不失業,並且有收入保證,同時,公司也能在這個階段保存了自己的能力,以便在疫情過後第一時間搏擊市場。

【總結】

人的一輩子,哪能不經歷什麼風險,企業也是一樣的。疫情給了我們很大的打擊,但是也讓我們更團結。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這個社會將會更美好!


稚始梔終


分享一個疫情下降薪的真實案例:

上海某教育公司員工在網上爆料:2月12日被領導微信通知:1月工資降50%,2月份開始直到六月份降65%。不同意方案的可以離職,1月工資正常發。

該教育公司的老闆表示:本來夠活2年的賬上3.2億現金,如果沒收入只夠6個月,下決心做壞人,全員3.5折工資5個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資,一月統一半折,等下輪融資後補齊,或者換成公司股份,這樣我們現金流仍舊可以不融資活兩年。

員工投訴的信息最近在各大社交網絡引起熱議,有在罵老闆冷血的,有在說公司做法合情合理的。

江少覺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因為這次疫情,很多企業沒法開業,員工沒法上班。教培行業也受到了很大沖擊,很多公司都是在利用免費線上課,賠本賺吆喝。但是全員降薪的做法具體到個人,還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的收入剛好夠房貸車貸,如果強行降薪,肯定會影響很多人的正常生活。

公司全員降薪其實就是裁員的軟性手段:

這兩年經濟不景氣,很多公司本身經營困難,再加上遇到這次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加上國家號召企業不裁員,但是企業為了活下去,往往會採取全員降薪的手段。

站在老闆的視角,這無可厚非。只要能讓公司繼續活下去,他們就必須這麼做。

站在員工的視角,降薪會讓自己的收入大打折扣,這時候你只有兩種選擇,接受or離職。其實公司降薪對能力強的人影響比較少,他們在人才市場上很搶手,即使離開公司也能迅速找到不錯的工作。而對於納西額能力比較一般的,離開了公司很難找到工作的人來說,接受降薪,並且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對我來說:

如果公司待員工不錯,自己也看好公司的發展,會選擇留在公司一起渡過難關。

如果公司老闆是為了裁員而降薪,自己也不看好公司發展,還是趁早走人為妙。


我是江少,90後職場問答達人,專注個人成長、職場高價值乾貨。歡迎點贊關注留言,一起在這個功利的世界做個有錢人。

江少


降薪,是降20%,降60%,還是降100%呢?

疫情影響下,很多公司由於生意癱瘓,造成資金緊張難以運轉。

選擇降薪的目的在於:節約用人成本,讓員工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

對於企業宣佈降薪,是否該立刻走人?建議大家好好思考以下問題,再做考量。

1、降薪,是長期降薪嗎?如果不是,離職就能解決問題嗎?

這一次的疫情,對很多行業都造成影響。中小企業面臨著生存環境的困難和壓力。

說白了,企業降薪是為了管控公司運營成本,為後續發展節省空間。

降薪選擇離職,你要觀察企業降薪是否一直存在。

  • 如果說企業降薪是長此以往都降薪,而降薪對你的生活造成影響,與你的工作價值不對等,再三考慮後你選擇離職,這或許情有可原。
  • 如果只是這一個月降薪,從長遠發展考慮,離職是否能改變現狀?是否其他公司不會降薪?

2、降薪,與你的職業發展是否衝突?是否意味著你將失去升職加薪的機遇?

作為企業員工,千萬不要單純的看表面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才最重要。

你要思考下:

企業選擇降薪的原因是因為疫情影響入不敷出,運營成本增加還是因為你的個人能力問題降薪。

  • 如果是疫情影響降薪,說明全體員工都要付出代價,並不單單是你一個人。這種情況,建議不要輕易離職。因為其他公司,可能也是一樣的情況。
  • 如果是個人能力被降薪,那對於你今後職業生涯發展肯定會有影響。這種情況,建議你離開。因為降薪,代表著企業對你能力的不認可。

3、離職是否能改變降薪現狀?

如果對於企業降薪行為,你非常不認可、不贊同。

這時候你要思考下:離職是不是就能改變降薪現狀?離職是不是就一定能保持現有薪資的穩定?

如果這些問題,你自己都是未知數,建議慎重理智的選擇。

離職原因千萬種,但意氣用事的離職卻是不可取的。

就算要離職,也要做到騎驢找馬,不要裸辭。因為裸辭的代價,普通人真的耗不起。

我是 ,職場諮詢規劃師,互聯網公司運營經理,知乎專欄作者。更多職場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我,與你一起優雅混職場。


壹哥職場說


事實上,企業是不可以單方面宣佈降薪的,這是違反《勞動合同法》的。企業在沒有與勞動者協商一致的情況下降薪,勞動者可以向企業所在地的勞動糾紛仲裁委員會提起勞動仲裁,要求認定用人單位單方面的變更無效。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變更勞動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所以,即使是因為疫情原因,復工後企業要求員工降薪,員工也是可以不接受的。

在現實中,情況可能分成兩種。

一種是員工本身是管理層,對企業有強烈的感情,但是企業確實因為疫情收到重創,員工願意用降薪的方式來幫企業渡過難關。

比如說前幾天新潮傳媒在復工之後進行裁員,裁掉500名員工,高管集體降薪20%。這裡面的高管能說百分之百都是自願降薪嗎?很難說吧。

只不過是在企業裡有了一定地位,通常是地位越高,與企業的命運捆綁得就越近,越不願意為了10%-20%的降薪就離開公司,或者向仲裁委提出仲裁吧。

現實有現實的難處,標準的解決方案不一定適用於這些高管。如果他們還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不受到更大影響的話。

所以不管是心甘情願也好,還是“被動”地心甘情願也好,有一部分人為了穩定,為了更好地發展,忍一時之痛,不過是為了爭取將來更大的回報罷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願意接受降薪的,他們除了“走人”這個方式之外,還可以選擇倔強地留下。

如果企業宣佈降薪,自己接受不了,那怎麼走?自己提出辭職嗎?那也太便宜企業了。要是大家都這麼做的話,企業豈不是不用裁員給補償金了,乾脆先跟員工提出降薪好了,不能接受的就自己離職,補償金都省了。

事實上,如果員工不接受降薪,是可以向勞動糾紛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的,這種仲裁,只要你能拿得出有效證據,比如說工資條,當然,前提是你沒有在公司要求降薪的說明上簽字——簽字同意的話,基本就代表企業與你協商一致了——基本上你是可以勝訴的,企業的降薪就會被視為無效。

無論是哪種選擇,都需要自己深思熟慮。

如果企業值得你同意降薪去守護,如果一時經濟形勢不好不太容易找到工作,那不如先稍稍委屈自己一段時間。如果你認為企業這樣做太不近人情,自己沒辦法接受,那也可以直接對企業表達你不接受降薪的做法,要求企業保持原來的薪酬,否則就會向仲裁委提出仲裁。

關注@職場綠皮書,職場軍師,用生動的故事和案例講述職場上的那些事兒,與你一起成長。認同我的回答,請點贊、轉發、關注。

職場綠皮書


先說原則:不要被選擇,矇蔽了問題的實質

我們很多時候會因為糾結兩個選擇,而忘記了一開始的問題。

比如你因為家裡微波爐壞了,需要買臺微波爐。買微波爐的關鍵主要考慮功能是否滿足需求、價格是否能夠承受以及尺寸是否適合自己家裡擺放。

但結果上網一查,發現有的店搞活動滿減,於是你開始逛其他你不需要的產品,然後又開始糾結這些產品好不好劃不划算,又想到如果買回來這個勢必還要準備另一個什麼,請問你還記得你一開始是為了買微波爐嗎?

就像現在,你以為你要面對的是該不該留在公司的問題嗎?

不是!

你要面對的,是自己在職場,到底有多少價值的問題。

我們常常聽老一輩人希望我們去國企和事業單位以及當公務員,因為它們是所謂的“鐵飯碗”。

什麼是鐵飯碗?

就是砸不壞,砸不碎。具體說來,就是指公司不容易倒閉,員工不太可能會被開除或者降薪,尤其碰到現在疫情這樣的“黑天鵝”,更可能堅挺。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是,很多一些所謂的國企和事業單位,籤的勞動合同都是所謂的基礎工資。很多員工面對堂而皇之驟減的工資,也無可奈何。

倒是一些外企、外資事務所的員工,大家最多擔心年終獎,平時每個月的工資基本沒什麼大問題。

真正的鐵飯碗,不是去什麼公司工作,而是你到底自己幾斤幾兩。

那些為了圖一時安穩,試圖逃避競爭的人,最終都會受到懲罰。

那回到題主的問題,現在已經要降薪了,到底該走還是留呢?

我的答案是,鑑於上述的分析,當然是先苟著

降薪,沒有一個員工喜歡這個詞,但是現在卻成為了選擇之一,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因為,你根本沒有掀桌走人的資本。

你只有苟著,和裸辭這兩條路。

既然沒有隨時可以再上崗的能力,也沒有可以毫無顧慮的經濟條件,那待在原單位,顯然是最明智也是唯一可行的操作。

畢竟大環境放在這裡了,你所在的企業都倒了降薪的地步,你就這樣兩手空空地出去找工作,也實在過於異想天開了。

不過,也不要想當然地以為,你選擇留在公司,公司老闆就會多領你的情。

雖然降薪,對於企業肯定也是無奈之舉。

所以雖然我自己是學法律的,我還是奉勸大家冷靜一些,不要急著走法律維權的路

並不是你們常聽到的什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是我覺得不值得。

首先現在時局艱難,如果企業降薪只是一個暫時性的過渡措施,比如只有一兩個月,但你如果走法律維權,要準備各種材料,走各種手續,花下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算最後贏了,這筆賬算下來也真的不划算。

你要做的,就是面對這個現實,那就是你是一個可以被打折的人,只有日後好好精進自己的業務能力,才能在下一場意外的時候,有自保的能力。


蟹肉的職場星球


【如風觀點】據我從身邊的朋友所在企業來看,有30%多的企業降薪了,朋友們都選擇了接受,沒有直接走人的現象,如果是我選擇,我也會接受降薪。

一、攜手企業,共克時艱

此次疫情,從企業的角度損失更為嚴重。大企業因為雄厚的底子,情況好些。很多中小企業,扛不住了。企業承擔的房租費、物業費、人工工資、社保費、各種運營費都是在支出的狀態,沒有收入,資金鍊的斷裂在所難免。那麼對與企業來講,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只能選擇降低人工成本。所以,我們站在企業的角度,同理心,與企業共度時艱,等疫情過去,企業慢慢走過這段低谷,經營好轉時,給員工恢復原來薪水也是常理之中。

選擇現在降薪,是為了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將來企業恢復以後,肯定會漲薪的。


所以,艱難時刻,希望能夠換位思考,攜手陪伴企業渡過難關,共克時艱。

二、重新找工作的風險

1、求職難度增加

如果選擇直接走人,接下來去找下一份工作。一份工作也不好找啊,疫情之下,很多企業採取降薪、裁員自救,更不用說招聘新人了。一些原來有招聘計劃的,大多能讓內部員工分攤就分攤掉了,關閉了招聘崗位。這樣來看,招聘的崗位大大減少,增加了找工作的困難度。

2、空白期的損失

如果一個與找不到工作,一個月是沒有任何收入的,兩個月找不到工作,你的損失就不是原來損失的降薪部分了。因為,你連續繳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部分斷掉的話,尤其是醫療保險,斷交一個月,重新生效就是半年以後。如果這半年內你萬一生病了,是不能享受醫療保險的,或許那個時候你才明白損失有多大了。

1、新工作的逃戰

如果你較為幸運的話,找到了工作。首先,大部分的企業試用期是3個月,且試用期的薪水是工資的80%,可能薪水上短期沒什麼優勢。但是,以前的工作都是354模式,指3個人的工作量有5個人來做,發4個人的工資;那現在公司的模式多是534模式,就是5個人的工作量由3個人來做,發4個人的工資。也就是常人說的,現在的職位通常是一個蘿蔔兩個坑。你要在熟悉並負責新的工作基礎上,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可能對你適應起來是個大的挑戰。

此次疫情是黑天鵝事件,估計題主原來並沒有重新找工作的計劃。從以上三點來看,重新找工作的時間成本、以及顯性及隱性成本來看,在這種情況下辭職走人、重新找工作顯然就像打一場沒有準備的仗。

三、著眼未來,從長計議

據一些機構的統計,現在企業的平均壽命一般不超過3年,大多數人平均1年多跳槽一次。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向父母那代人一樣,在一家企業安安穩穩的待上一輩子。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壓在一家單位上。

那麼該如何去做呢?

1、提升自身能力

我建議在接受降薪的情況下,題主要增加自我認知,盤點下自己具備的知識、技能、能力。比如說你能做什麼,你擅長做什麼,你有哪些能力是別人不具備的,找到自己的長板,做到揚長避短,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的不斷變化中,立於不敗之地。

2、不斷學習成長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因為社會變化太快了,而且變化不是線性的。一旦停止了學習,停止自我成長,很快會和社會脫節。和社會脫節帶來焦慮,經濟壓力、精神壓力都是難以想象的。

3、職業生涯規劃

《遠見》一書中提到,我們大都將職業生涯當成一場短跑比賽,但事實上,這是一場至少長達45年的馬拉松。很多人關心的是下週的升職加薪,而不是在真正需要的時候,也就是在四五十歲的時候擁有更好的選擇。

我們應該有一個遠見的思維,如果目前的工作被取代了,我還能做些什麼?而且,我覺得對於自己的職業藍圖,你的頭腦中應該有一個生動的圖像。

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會換幾次工作,希望我們能夠站在迪拜塔的高度,來看自己的一生的職業生涯,不斷地提升自我,讓自己確保走在喜歡的職業軌道上,並擁有不斷做出選擇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建議,希望對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