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徵蒙古對明朝來說是得大於失還是失大於得?

亙古懷念說史


朱棣五徵漠北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吧,包括遷都北京,與其說因為北京是朱棣的老巢,更應該說是一種無奈。

北京作為鎮守北疆的重鎮。要麼學朱元璋,找一個軍事實力強大的藩王坐鎮,但是朱元璋敢這樣做不代表朱棣也敢,有朱棣這個前車之鑑他還敢往北京派軍事技能點滿的藩王嗎。那北邊防禦該怎麼解決呢,遷都,既然沒辦法派藩王去鎮守北疆,那就把都城遷過去。

但是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後輩有個慫的呢,所以那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來了。那萬一後輩軍事能力太低京師陷落了呢,所以明朝規定皇帝坐鎮北京,太子坐鎮南京。


NichtWiedu


一徵蒙古,戰果尷尬 朱棣第一次親征蒙古是在他登基之後的第八個年頭。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萬大軍出征蒙古,準備進一步蕩平退居草原的蒙古人。但是,這次出征的動機似乎不沒有那麼強烈,因為從二月到五月份的三個月裡,明朝大軍幾乎沒有遇到蒙古軍隊。 五月八日,終於小有斬獲,一位都指揮使“獲虜一人”,五月九日再獲“胡寇數人及羊馬輜重”,這實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收穫了。然而,在之後的一個月裡,連這樣的收穫都沒有,朱棣和大軍所能做的便是狩獵賞景。最終,歷時五個月的第一次遠征蒙古也只是取得了數次類似的結果而告終。 二徵蒙古,斃敵數百 永樂十二年,朱棣又開始了對蒙古的第二次遠征,相比於第一次的“尷尬”,第二次親征蒙古可以說是取得了不小的戰果。據《太宗實錄》記載,在第二次出征中,明朝大軍在朱棣的率領之下“斃賊數百人”。 戰果不能算小,但是如果看看雙方的兵力對比,你會發現這個戰果其實也很一般,因為雙方的兵力對比是“五十萬之眾”對“三萬餘人”,當然朱棣率領的是“五十萬之眾”。 三徵蒙古,敵酋遠遁 永樂二十年,朱棣率領三十萬大軍第三次親征蒙古,而這一次的矛頭直指韃靼部,結果,還沒等朱棣進入蒙古,韃靼部就在首領阿魯臺的率領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他的三十萬大軍撲了個空,“醜虜阿魯臺聞風震懾,棄輜重牛羊馬駝逃命遠遁”,而最終取得的戰果是“殺首賊數十人”。 第三次遠征無論從實際戰果還是從實力對比來看,可以說是相當失敗的,畢竟三十萬大軍消耗的糧餉和人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沒有對韃靼部形成任何有意義的殺傷。 四徵蒙古,再次撲空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親征蒙古,而這一次的戰鬥過程與第三次如出一轍,等朱棣大軍深入蒙古草原是,阿魯臺早就避之遠去,明朝大軍“如入無人之境”,所以更談不上什麼戰果了。 五徵蒙古,命喪歸途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連續三年出征蒙古,而這也是他第五次、最後一次出征蒙古,而這一次出征依然還是空手而回。明軍進入蒙古之後“彌望荒塵野草,虜隻影不見,車轍馬跡皆漫滅,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與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朱棣命“英國公張輔等分索山谷,週迴三百餘里,無一人一騎之跡”。 無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師回朝,然而朱棣卻沒能等到回朝的這一天,當明軍行進到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時,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終在此駕崩。 縱觀朱棣的五次親征蒙古,除了第二次親征時取得了“斃敵數百”的戰果之外,其餘幾次都收效甚微,尤其是最後三次,蒙古人已經深諳明軍的軍事行動習慣,知道明軍不可能長久深入蒙古腹地,時間久了必定會班師回朝,所以蒙古人便和明軍玩起了捉迷藏,使得數十萬明軍都無功而返。 那麼,即使不能取得任何戰果,那麼朱棣為何還要多次親征蒙古呢?尤其是最後三次,每一年出動一次,卻每次都毫無收穫,那麼是什麼原因驅使朱棣如此不辭勞苦、甚至不惜性命地遠征蒙古呢?朱棣選擇這麼做,主要是皇位來路不正,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這是朱棣的侄子,所以說從傳統倫理上來說朱棣已經失去了當皇帝的可能性。但是朱棣又志在皇位,所以很快他就發動了“靖難之役”,藉口“清君側”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篡位之後的朱棣深知歷史會如何評價他,所以他急需要一些“壯舉”來粉飾自己,讓史書能夠儘量留下自己的豐功偉績,而不是篡位這個劣跡,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樣需要“貞觀之治”來掩飾自己的“玄武門之變”。對於朱棣來說,遷都北京是處於這個考慮,而五徵蒙古也是處於這個考慮。 可是得到的結果卻很骨感。


休驛站


第一次徵蒙古,戰果非常尷尬

朱棣第一次出征蒙古是在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親率五十萬大軍出征蒙古,準備進一步蕩平遺留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但是,朱棣的第一次出征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蒙古軍隊。最終,歷時五個月的第一次遠征蒙古以無果而終。

第二次徵蒙古,小有收穫

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開始第二次遠征蒙古,相比於第一次,這一次遠征蒙古朱棣取得了不小的戰果。據《太宗實錄》記載,朱棣率領“五十萬之眾”殲滅了蒙古軍“三萬餘人”。

第三徵蒙古,消滅韃靼部落

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朱棣開始了第三次親征蒙古,而這次他率領了三十萬大軍,這一次的目的就是消滅韃靼部落,但是沒想到的是朱棣還沒有進入蒙古,韃靼部落的首領阿魯臺就率領部下逃之夭夭,這次朱棣又撲了個空。

第三次遠征對朱棣來說是相當的失敗,因為他的三十萬大軍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卻沒有對韃靼部落造成任何傷害。

第四徵蒙古,消滅阿魯臺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棣第四次進軍蒙古,但是這一次的結果與第三次的結果是如出一轍,朱棣率大軍進入蒙古草原後,卻發現阿魯臺早就逃之夭夭。

第五徵蒙古,命喪草原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你那),朱棣第五次出征蒙古,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征戰蒙古了,但是這一次出征依然是撲了個空。明軍進入蒙古草原後,蒙古人卻與朱棣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玩起了躲貓貓的遊戲。朱棣命英國公張輔等人,對一望無際的草原進行了大搜捕。但是結果是空手而歸。

後來,朱棣只得班師回朝,但是朱棣卻再也沒有回到明都的那一天,當明軍經過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時,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終在榆木川病逝。

總結

從以上朱棣五次遠征蒙古的結果來看,除了第二次親征時取得了很小的戰果外,其餘四次收效甚微,而且最後一次朱棣命喪草原,五次遠征蒙古四次撲空,由此來看朱棣五徵蒙古對明朝來說是失大於得。


公元前


一、戰果巨大,重創韃靼、瓦剌

先澄清,明成祖五徵漠北, 所謂50萬大軍,其實御駕所率最多幾萬人,50萬是嚇唬蒙古人的,大漠荒涼,水草缺乏,從蘇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一帶的乾旱草原,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魯倫河邊,幾千里路地圖上空蕩蕩的只有幾個零星的泉眼、蘇木、敖包,根本放不下大軍,一處水源地最多隻能容納幾千人宿營。大軍出征漠北,前鋒到了克魯倫河、肯特山,後隊可能還在今天的河北壩上呢。

前三次北征,都取得了勝利,後兩次無功而返。看上去蒙古人沒有什麼損失,其實損失很大。蒙古人為了躲避明軍兵鋒,部落都遷徙到了極北荒涼之地。蒙古人和蒙古馬耐寒暑苦勞,可是蒙古人的牛牛和羊羊就沒有那麼耐折騰了啊,遷徙途中,牲口容易累死、流產,而且明軍北征都是在春季,蒙古人的牲口飢寒交迫的熬了一個冬天,春天草場剛剛返青,牲口還沒有怎麼貼膘,就被迫向北遷徙,死亡很多。阿魯臺就是這麼被折騰得元氣大傷,然後被瓦剌擊殺。

二、財政鴨梨山大

明成祖首次出征漠北是1410年(永樂八年),大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才四十多年,元末戰亂的瘡痍未復,朝廷又大興征伐。

明成祖的主要措施除了加派還有印鈔票,大明寶鈔(極其坑爹的東東,和金圓券有的一拼)在洪武年間,一貫寶鈔還能換銅錢兩百多,到了明成祖年間,一石米價值好幾十甚至上百貫寶鈔。一貫大明寶鈔只能買幾斤米,後來更不提了。山東由於徵發急促,永樂十八年,還發生了唐賽兒的農民起義。

朝中大臣也為了北伐的開支嚮明成祖屢次進諫,惹得龍顏大怒,戶部尚書夏原吉被關,兵部尚書方賓畏懼自殺。

三、後世仍然是一個爛攤子

明成祖死後,仁宗、宣宗都不再遠征漠北,財政吃不消,宣宗朝還放棄了開平衛。

諷刺的是,由於明初對於蒙古部落的打擊過於猛烈,蒙古貴族階層幾乎被一掃而空,元順帝后裔幾乎在自相殘殺和部落混戰中死得只剩沒幾個。草原上有槍就是草頭汗,到處部落混戰。整個草原再也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政權了。

瓦剌本來就是幾個首領共同統治的,也先被阿剌知(樞密)院襲殺以後,瓦剌徹底分裂,最後形成了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個部落。

元順帝后裔的達延汗好不容易表面上統一了蒙古,但是隻有六個萬戶,總共不過二三十萬人,漠北大部分都是瓦剌人(該叫衛拉特了)的地盤。達延汗分封諸子,很快蒙古再次分裂,俺答汗也只能勉強統一右翼三萬戶,死後又分裂。整個蒙古草原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權威,大家各行其是,沒事找大萌打打秋風。大萌想討伐、封貢、收買,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對象。到處都是隻有幾千人最多幾萬人的窮餓之虜。漢朝的匈奴、唐朝的東突厥、回鶻、宋朝的契丹,都是可以談判的,想北征也找得到對象,可是大萌……傻傻的找不到對象……

面對不知道哪裡來的幾千人的窮餓之虜,打治安戰煩死人鳥,想象一下皇上或者內閣首輔三天兩頭動不動收到韃靼幾百人擾邊,殺掠幾十人而去的報告,求心理陰影面積……還是守長城吧……


風嬙遙度天際


1784

八大書童

5小時前

《隨筆話史》古今歷朝歷代漢人政權!統治者皇帝老兒,每日都是被權奸國賊吹捧的心花怒放!飄在雲裡霧裡!朝堂之上忠臣根本就沒有立足之地!不敢高聲語啊!恐驚天子夢!哪一個敢於直言敢於揭發批評揭露權奸國賊?根本就沒有忠臣敢啊!如果你想當一個國家民族的忠臣!朝堂之上你就反而成為了另類!飽受排擠飽受迫害毒害殘害陷害!飽受打擊報復!到最後連身家性命都玩沒了!還要牽連家人親人九族!這個險誰敢冒?傻啊?唯有閉嘴最好!皇帝老兒一味地重文抑武!導致滋生眾多文化漢奸國賊權奸太多!每天給皇帝老兒歌功頌德!每天只知道報喜不報憂!什麼邊關烽火情?什麼加急奏報?什麼三百里急報?等著宰相吃喝嫖賭玩夠了,才有宰相看看!至於能不能交給皇帝老兒看不看?還要看宰相的心情!所以說封建專治專政專權集權濫權腐敗獨裁集團政權!是國家民族人民真正的大害!禍國殃民殘害國家民族人民啊!嗚呼哀哉苦也!歷朝歷代皇帝身邊都是諂媚權奸國賊!一個個都是溜鬚拍馬獻媚討好阿諛奉承!權臣之間互相內訌內鬥自相殘殺!一個個都是捕風捉影栽贓誹謗陷害設局挖坑!一個個都是以功名富貴為目的!哪有為民造福為國盡忠報國之志乎?更沒有遠見遠略!根本就不管不顧國家民族之安危!都是一群待宰的豬狗而已!導致邊疆武備鬆弛荒廢!所以說!獨裁專治專政專權集權濫權腐敗就是真正的國家民族大害!皇帝老兒放個屁!文武官員都要用紫檀木盒子,給堵在屁眼上接著!裝上封閉包裝起來!下達各個地方各級官員深呼吸聞一聞!大叫一聲!爹啊!好香啊!誰敢說是臭的?沒有敢說是臭的!獨裁者皇帝老兒就是拉一坨屎!你也得說是仙丹美餐你也得吃了!由此可見!獨裁專治專政專權集權濫權腐敗政權是多麼的可怕啊?屬於全人類的公敵!更是危害人類的惡魔!在這樣的封建專治專政專權集權濫權腐敗獨裁社會!縱使有真正優秀的文臣武將!也是徒然枉然徒勞無用的!在這樣的腐敗獨裁專治專政專權集權濫權國度裡!軍事戰爭來臨!又怎麼能夠不敗亡呢?———————————己亥冬江東布衣東磊道人談兵。


八大書童


明成祖五徵漠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當時是轟轟烈烈,對後世影響深遠。正因如此,它經常為人們所提起,文學創作和成劇也常以此為題材。即使目不識丁的鄉間老農,也大都知道“燕王掃北”的一些事。五徵漠北有得有失,在考察其得失之前,需要先了解它的性質和原因。 中原漢族人民和北邊蒙古人民的經濟生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原漢族人民世代從事農耕,北邊蒙古人民則以遊收為主。遊牧民族經常對農業社會造成威脅,而農業社會卻無法制約遊牧民族,而大都對遊牧民族採取防禦的政策。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這種情況都帶有普遍性。對中國曆代王朝來說,主要的威脅都是來自北邊,而不是南邊。因此,如何抵禦北邊遊牧民族的侵擾,這歷來是關係到中原王朝生死存亡的大事。對於明王朝來說這種形勢尤其嚴峻。 蒙元殘餘勢力雖北走沙漠,但“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時刻想卷士重來,恢復元朝的統治。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明成祖的親征無疑帶有自衛的性質。明成祖對蒙古諸部抑強扶弱、維護均對維護邊境安全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在中國歷史上,帝王率兵親征的時有所見,但沒有哪個帝王像明成祖那樣接二連三地大規模親征。尤其是後三次,幾乎是馬不停蹄地連續親征。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明成祖連續出師呢?


首先,這是北邊防務的需要。從洪武時起,主要的威脅一直是北方。明成祖想徹底解除蒙古勢力對明王朝的威脅,為子孫後世留下一個穩固的江山,所以他不惜身臨矢石,連續親征。這在前兩次親征中體現得最鮮明。

其次,後三次親征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當時,經過上兩次親征的打擊,韃靼和瓦刺都已無力大舉進犯,並不存在對明王朝的現實威脅。正因如此,所以有那麼多名臣反對出兵。特別是安南戰事尚未完全平息,國內又屢興大工,財力緊張,但明成祖仍堅持親征。這不能不使人想到,其中當有更深層的原因。明成祖從青年時起就與蒙古勢力周旋,幾乎是無往而不勝。頭兩次親征更是凱歌高奏。這種經歷使他對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這種揮師拼殺的有聲有色的生活,比宮廷生活更充實,更有趣。實際上,即使在平時,他也很少在京師住,而是大都住在稱作行在的北京。


永樂十八年(1420)底北京成京師後,他卻又經常率師在外。這自然使人想到,他並不喜歡那索然乏味的宮廷生活。更何況,這時的太子朱高熾已到成年,政事已熟練,由皇太子監國完全可以放心,所以他就可盡情地到蒙古大草原上去馳騁了

在瞭解明成祖五徵漠北的性質和動因,其得失也就清楚了。在“得"的方面看,主要有兩點:

第一,有力地抵禦了蒙古諸部的侵擾,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北部邊境的安寧。這在頭兩次親征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經這兩次打擊,北邊韃靼和瓦刺的均勢基本得到恢復,兩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無力對中原大舉進犯。

第二,在五徵漠北的同時,明成祖對降伏人員採取開明的優撫政策,致使蒙古諸部不斷有人內伏,從而加快了蒙漢人民間的融合和交流。


從“失”的方面來看,也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第一,連續大規模勞師遠征,耗費驚人,對人力、物力造成極大的損失。從徵將士動輒50餘萬,再加上運糧餉的民夫、車輛和牲畜,每次北征都要牽動全國。不算從徵將士,僅後勤供給就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例如第三次北征時,僅用驢即達34萬頭,車173輛,運輸民夫235146人,運糧37萬石。

當時全國約有人ロ5000萬。將士加上運輸民夫,總數不下七八十萬,全國每六七十人就有個人加入到北征的行列。這對全國人民是一種何等繁重的負擔更何況北征又是那麼頻繁,再加上徵安南和其他大工,這對全國人民來說實在是個難以承受的重負。它給全國的經濟生活造成了混亂,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第二,由於這種遠征帶有壓迫和掠奪的一面,它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暫時得到掩蓋,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尤其是後三次北征,顯得過於草率,目的不夠明確。這時韃靼的勢力已受到很大的削弱,並未給明王朝造成現實的威脅,而明成祖卻動不動就大舉征討。這種征討從表面上看使矛盾得到了緩解,實際上加深了雙方的敵對情緒。


這種矛盾在重兵彈壓下可能暫時不爆發,但一遇到適當的氣候就會爆發起來。以明成祖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本應把對蒙古的關係處理得更好,但他卻並沒處理得很好,致使明王朝與蒙古諸部的關係終明之世一直不諧。正統十四年(1449)瓦刺大舉南下,發生了著名的“土木之變”,使英宗被俘。這個事件成為明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此後,蒙古諸部南下擾邊之事時有發生,尤其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韃靼部大舉南下,直逼京師,飽掠而去,此即歷史上著名的“庚成之變”。這一切都可以在明成祖的對蒙政策中找到禍根。當人們聯想到後世的康熙皇帝把蒙古作為北邊的長城時,就更顯得明成祖的對蒙政策略遜一籌了。


鄜延路節度使李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登基後,韃靼與瓦剌表面上對明朝臣服,實際上無時無刻不再想著恢復蒙古帝國原來的疆域。對於大明來說,北部邊防依然不穩,朱棣寢食難安,不惜五次親征蒙古。

那麼明成祖朱棣的“武功”究竟如何呢?他五徵蒙古究竟取得了什麼樣的戰果?


一徵蒙古,戰果尷尬

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萬大軍出征蒙古,準備進一步蕩平退居草原的蒙古人。但是,這次出征的動機似乎不沒有那麼強烈,因為從二月到五月份的三個月裡,明朝大軍幾乎沒有遇到蒙古軍隊。五月八日,終於小有斬獲,一位都指揮使“獲虜一人”,五月九日再獲“胡寇數人及羊馬輜重”,這實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收穫了。然而,在之後的一個月裡,連這樣的收穫都沒有,朱棣和大軍所能做的便是狩獵賞景。最終,歷時五個月的第一次遠征蒙古也只是取得了數次類似的結果而告終。


二徵蒙古,斃敵數百

永樂十二年,朱棣又開始了對蒙古的第二次遠征,據《太宗實錄》記載,在第二次出征中,明朝大軍在朱棣的率領之下“斃賊數百人”。

戰果不能算小,但是如果看看雙方的兵力對比,你會發現這個戰果其實也很一般,因為雙方的兵力對比是“五十萬之眾”對“三萬餘人”,當然朱棣率領的是“五十萬之眾”。


三徵蒙古,敵酋遠遁

永樂二十年,朱棣率領三十萬大軍第三次親征蒙古,而這一次的矛頭直指韃靼部,結果,還沒等朱棣進入蒙古,韃靼部就在首領阿魯臺的率領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他的三十萬大軍撲了個空,“醜虜阿魯臺聞風震懾,棄輜重牛羊馬駝逃命遠遁”,而最終取得的戰果是“殺首賊數十人”。

第三次遠征無論從實際戰果還是從實力對比來看,可以說是相當失敗的,畢竟三十萬大軍消耗的糧餉和人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沒有對韃靼部形成任何有意義的殺傷。


四徵蒙古,再次撲空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親征蒙古,而這一次的戰鬥過程與第三次如出一轍,等朱棣大軍深入蒙古草原是,阿魯臺早就避之遠去,明朝大軍“如入無人之境”,所以更談不上什麼戰果了。


五徵蒙古,命喪歸途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連續三年出征蒙古,而這也是他第五次、最後一次出征蒙古,而這一次出征依然還是空手而回。明軍進入蒙古之後“彌望荒塵野草,虜隻影不見,車轍馬跡皆漫滅,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與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朱棣命“英國公張輔等分索山谷,週迴三百餘里,無一人一騎之跡”。

無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師回朝,然而朱棣卻沒能等到回朝的這一天,當明軍行進到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時,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終在此駕崩。

縱觀朱棣的五次親征蒙古,可謂戰果寥寥,蒙古人已經深諳明軍的軍事行動習慣,明軍這邊剛剛出發,蒙古人就聞風而逃,堅壁清野,數十萬明軍捕捉不到蒙古人主力,《北征錄》中多見“獲虜一人”、 “追奔不十餘里”、 “生擒數人”、“醜虜遠遁”等字眼。使得數十萬明軍都無功而返。

二十五年後,瓦剌部捲土重來,屢屢騷擾宣府、大同等邊鎮,塞外城堡多有失陷。明英宗在奸宦王振攛掇下,效仿太祖、成祖北征蒙古,結果在土木堡大敗,五十萬大軍傷亡過半,連明英宗都做了俘虜。

皇帝被俘,這是繼靖康之恥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消息傳來,京城大亂,于謙力排眾議,要求堅守北京,奏請皇太后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登基,又在北京城下大敗瓦剌大軍,明朝才免遭靖康之恥覆轍。

國家是保住了,但是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殆盡,武人集團出現了人才斷層,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制約文官集團。終明一朝,文官與宦官內鬥不斷,政治鬥爭日益殘酷,埋下了亡國的隱患。

結論:綜上所述,朱棣五徵蒙古對明朝來說是失大於得。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朱棣五次征戰漠北,其實有弊也有利,我們不能只看總體方面來總結。因為五次征戰蒙古,對軍事、民生、經濟方面都各有影響,如果拿出來對比話的,是無法比較的。

朱棣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五徵蒙古的得失,我總結如下:

重創韃靼、瓦剌,收穫巨大

朱棣五徵時,從蘇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一代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魯倫河,再到肯特山。前三次出征都取得了勝利,只是後兩次無功而返,這樣看好像蒙古沒多大的損失。

但其實蒙古人的損失是特別大的,為了躲避明朝大軍,蒙古許多部落都躲避到荒涼的地方,雖然他們的的人馬都耐寒耐旱,但牛羊且沒有這樣的忍耐力。在遷徙途中,牲口累死無數,而明軍在春季出征,這使得蒙古牲口都剛剛熬過了一個嚴冬,春天草原剛剛返青,生活還沒有貼膘,就被迫遷徙,死亡甚多。

阿魯臺就是被明軍這樣折騰幾次,元氣大傷,最後被瓦剌擊殺,而恰恰朱棣運用就是這樣的戰略把蒙古人弄得哭爹喊娘,沒有了草原牧場的蒙古人,作戰意志逐漸崩塌。

五次出征,財政嚴重縮水

明朝建立時間為1368年,而朱棣第一次出征為1410年,也就是說中原百姓才脫離戰亂四十多年時間,國家正在休養生息之時,朱棣開始了大動刀兵。

面對國力不足的情況,朱棣採取了拼命印鈔票的方法,但這樣的政策讓寶鈔嚴重貶值。洪武年,一貫寶鈔能換銅錢兩百多,而到了明成祖年間,一石米的價格為幾十甚至上百貫寶鈔。

一貫寶鈔只能買幾斤大米,而後來的幾次出征,嚴重損耗國家財政,寶鈔的面值急劇下降。山東方面由於徵發急促,還發生了唐賽兒的農民起義事件。

朝中大臣因為朱棣北伐的開支過大而屢次進諫,導致朱棣龍顏大怒,戶部尚書、兵部尚書等無法調撥巨大開支,都畏懼自盡。

  • 蟻多咬大象,煩不甚煩

朱棣死後,明仁宗、明宣宗因為國家財政吃不消,都不在征討蒙古,宣宗時期因為財政問題還放棄了開平衛。

而朱棣時期因為打的太猛,導致蒙古貴族幾乎絕了種,而元順帝后裔也在部落混戰中死的差不多了,到最後只要手裡有點武器的,到處都在部落混戰中,整個草原沒有一個可以統一政權的人。

瓦剌原先是幾個首領一起管理的,但也先被樞密院襲殺後,瓦剌也分裂,形成了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個部落。

元順帝后裔的達延汗雖然統一了一次蒙古,但只有六萬戶,人數不過二三十萬人,漠北也大部分都是瓦剌人的地盤。到達延漢分封地盤的時候,蒙古又一次分裂,然後那些部落首領死了又分裂,就這樣一直週而復始。

整個蒙古沒有統一的政權,每個部落你過你的我打我的,有的吃了就吃,沒得吃了就跑到大明邊境打秋風,所以這時候的大明犯了愁了,原來的唐朝、漢朝等面對那些匈奴、契丹、回鶻等部落,他們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大家是可以談判的,無非那點錢、物資什麼的,都好解決,只要你不犯我邊境。

但是現在朱棣留下的可真的是爛攤子,草原上沒有一個大的政權可以代表蒙古,大家都是各玩各的。草原上面到處分佈這幾千或上萬人的部落,一到時間就全都跑到大明邊境打秋風,而大明又沒法找人談判。

這時候找不到能代表整個蒙古的人,追趕這些強盜又不划算,搶了人和物後就一鬨而散,而大明還找不到這些人。面對這樣突然出現的幾千上萬人,大明派兵堅守邊境要打持久戰,而追趕又不划算,皇帝和內閣那邊兩三天就收到韃靼幾百人犯我邊境、殺人越貨的報告,頭都炸了。

但總的來說,朱棣五徵蒙古帶來的效果還是頗豐的,起碼蒙古人當時被打怕了,不敢大軍壓境來侵犯大明,明朝也少了一塊來自蒙古的威脅。

而國家財政緊張是必然的,漢武帝打匈奴花了兩朝帝王積攢下來的財富,為什麼要打?就是因為不打跑這些匈奴,國家不得安寧,只有打跑了周邊的敵人才能真正做到百姓安心的休養生息。


大國布衣


朱四汗五次北伐蒙古,在明清官方檔案當中都是被吹上了天,什麼五徵漠北,三犁虜庭還有什麼六師屢出,漠北塵清等吹捧,可謂是臭不要臉。

為什麼要吹上天?其實朱四汗五徵蒙古可以用戰果聊聊來形容,因為根本沒砍死幾個蒙古人,用羅胖的話說,就是出去一頓咬,吃了幾泡狗屎,逮了幾隻耗子。雖然羅胖子是在嘲諷朱四汗,但是也沒什麼毛病。

根據明史學者商傳考證,朱四汗人稱陽痿大帝

朱四汗征伐蒙古是為了獲得篡位的合法性

朱四汗畢竟是叛亂上位,所以在政治合法性方面多少有點底氣不足。從他和方孝孺的對話就能看出來,他最後已經沒法圓了,只能色厲內荏的威脅一通,但是也沒想到方孝孺是個忠心如鐵的主,一心求死為建文皇帝盡忠。

古今中外,獨夫民賊們想要掩蓋篡位的非法最主要也就三個辦法,第一個就是抹黑被他推翻的那個。

所以朱標朱允炆父子被朱四汗黑慘了,明朝的檔案中我特麼的都不知道關於這對父子哪句話是真的。

第二個就是神化自己。這個朱四汗玩的也不多,先是不承認自己的親媽是碽妃,非說自己是馬皇后生的。所以,老百姓一般管他修的大報恩寺的正殿叫碽妃殿,因為大報恩寺修的實在太奢華了。而且為什麼要叫大報恩寺,說白了就是朱四汗在向那個他不承認的親媽贖罪。

第三就是搞大新聞。什麼是大新聞?對於朱四汗來說,大新聞一個就是下西洋,另一個就是五次北伐。下西洋就是花錢買吆喝的面子工程,鄭公公出去當了七次散財童子,買了一堆附屬國回來,這個賠本買賣先不說了;至於五次北伐,就是建立武功,來體現自己英明神武,進而沖淡篡位的負面影響。

五次北伐有什麼效果

可以這麼說,沒什麼效果。先不管過程如何,砍死了多少蒙古人,朱棣五次勞民傷財的遠征根本沒有滅亡或者壓制蒙古,否則為何幾十年後也先太師刷出了一個史詩般的土木堡大捷。

而且對內由於過度透支民力,導致白蓮教乘機搞事。中國的老百姓非常淳樸,只要不是活不下去受再大的壓迫也是能忍則忍;但是隻要活不下去,只要有一人登高一呼,老百姓就會揭竿而起。所以這還真怪不了白蓮教,如果朱四汗沒有過度透支民力導致老百姓活不下去,白蓮教叫的再歡也沒啥卵用。

一個政治死結

就當時明朝來說,朱四汗靖難造反已經嚴重破壞了沿途尤其是北方地區的經濟生產,這時候按照常理來說,應該著重安撫百姓,恢復經濟生產。但是朱四汗有自己的政治死結,就是皇位來路不正,是篡位得來的。所以,朱四汗必須要搞大新聞來沖淡篡位的負面影響,哪怕是他五徵漠北實在是沒什麼成績,畢竟滅亡哪怕是壓制蒙古的戰略目的沒有達到,所以每次朱四汗征討回來之後都要宣捷,哪怕是得不償失,因為必須要體現朱四汗的英明神武。

另一個政治死結

另一個政治死結就是他必須要削藩,因為明初藩王尤其是北面的幾個權力極大,難保還會有一個藩王用同樣的方式把他推翻。雖然他推翻了削藩的建文皇帝,但是出於屁股底下的龍椅穩固的考慮他必須也要削藩,那麼怎麼削呢,五徵漠北也是一個手段。

他五次勞民傷財的遠征,以及遷都北京,目的就是向所有的藩王傳達一個信息:你們這些看門狗都沒有用,根本對付不了蒙古人,只有我能收拾蒙古人,所以我也不用你們去對付蒙古人,你們這些沒用的看門狗都必須要把權力交給我,我這條老看門狗去北邊收拾蒙古人。

所以,五徵漠北不管有沒有戰果,有多大的戰果,都必須是大捷,不容置疑的大捷。

不過好在後面的朱高熾和朱瞻基能安分一點,沒像朱四汗那樣折騰老百姓,要不哪來的所謂的仁宣之治,其實就是這兩個皇帝沒幹啥好事也沒幹啥壞事而已。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小編認為失大於得,理由明成祖朱棣五次千里出師,遠征漠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收效卻並不是很大。

永樂初年,蒙古貴族勢力內部互相殘殺,分裂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部勢力經常對明朝邊疆進行侵擾,明成祖朱棣繼承其父對待蒙古各部的政策,一面與之修好,另一面則整軍備戰。三部中以韃靼部最為強盛,但其對明朝卻並不友好,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派往韃靼的使臣被殺,這件事情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朱棣決議征伐韃靼。

第一次北征,永樂七年七月,朱棣命令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王聰、火真副之,王忠、李遠為參將,率精騎10萬出征韃靼,結果,由於聽信俘虜的謊言,導致孤軍深入,中了埋伏,五將軍皆歿,全軍覆滅。永樂八年(1410),朱棣聽了敗報,決議親率50萬大軍出征,並調用武剛車3萬輛,運糧20萬石,隨軍隊行動。這次出征以勝利告終,韃靼部經過這次打擊,降服了明朝。

第三次北征,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令調用驢34萬匹,車177500多輛,挽車伕235000多人,共運載糧食37萬石,隨大軍出征。此次出征打敗了韃靼和兀良哈部落。

明成祖朱棣的北伐之戰,以第一次和第三次規模最為龐大,取得的勝利成果也最高。而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收效頗微,第五次北伐,朱棣病死在回京途中。

雖然五次北伐均以勝利而告終,但並沒有真正消滅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部跟明朝總是分分合合,時而投降,時而騷擾明朝邊境,對明朝北方經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真是印證了一句話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