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亘古怀念说史


朱棣五征漠北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吧,包括迁都北京,与其说因为北京是朱棣的老巢,更应该说是一种无奈。

北京作为镇守北疆的重镇。要么学朱元璋,找一个军事实力强大的藩王坐镇,但是朱元璋敢这样做不代表朱棣也敢,有朱棣这个前车之鉴他还敢往北京派军事技能点满的藩王吗。那北边防御该怎么解决呢,迁都,既然没办法派藩王去镇守北疆,那就把都城迁过去。

但是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后辈有个怂的呢,所以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来了。那万一后辈军事能力太低京师陷落了呢,所以明朝规定皇帝坐镇北京,太子坐镇南京。


NichtWiedu


一征蒙古,战果尴尬 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是在他登基之后的第八个年头。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蒙古,准备进一步荡平退居草原的蒙古人。但是,这次出征的动机似乎不没有那么强烈,因为从二月到五月份的三个月里,明朝大军几乎没有遇到蒙古军队。 五月八日,终于小有斩获,一位都指挥使“获虏一人”,五月九日再获“胡寇数人及羊马辎重”,这实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收获了。然而,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连这样的收获都没有,朱棣和大军所能做的便是狩猎赏景。最终,历时五个月的第一次远征蒙古也只是取得了数次类似的结果而告终。 二征蒙古,毙敌数百 永乐十二年,朱棣又开始了对蒙古的第二次远征,相比于第一次的“尴尬”,第二次亲征蒙古可以说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据《太宗实录》记载,在第二次出征中,明朝大军在朱棣的率领之下“毙贼数百人”。 战果不能算小,但是如果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你会发现这个战果其实也很一般,因为双方的兵力对比是“五十万之众”对“三万余人”,当然朱棣率领的是“五十万之众”。 三征蒙古,敌酋远遁 永乐二十年,朱棣率领三十万大军第三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矛头直指鞑靼部,结果,还没等朱棣进入蒙古,鞑靼部就在首领阿鲁台的率领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他的三十万大军扑了个空,“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而最终取得的战果是“杀首贼数十人”。 第三次远征无论从实际战果还是从实力对比来看,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毕竟三十万大军消耗的粮饷和人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没有对鞑靼部形成任何有意义的杀伤。 四征蒙古,再次扑空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战斗过程与第三次如出一辙,等朱棣大军深入蒙古草原是,阿鲁台早就避之远去,明朝大军“如入无人之境”,所以更谈不上什么战果了。 五征蒙古,命丧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连续三年出征蒙古,而这也是他第五次、最后一次出征蒙古,而这一次出征依然还是空手而回。明军进入蒙古之后“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与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朱棣命“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 无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然而朱棣却没能等到回朝的这一天,当明军行进到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时,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终在此驾崩。 纵观朱棣的五次亲征蒙古,除了第二次亲征时取得了“毙敌数百”的战果之外,其余几次都收效甚微,尤其是最后三次,蒙古人已经深谙明军的军事行动习惯,知道明军不可能长久深入蒙古腹地,时间久了必定会班师回朝,所以蒙古人便和明军玩起了捉迷藏,使得数十万明军都无功而返。 那么,即使不能取得任何战果,那么朱棣为何还要多次亲征蒙古呢?尤其是最后三次,每一年出动一次,却每次都毫无收获,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朱棣如此不辞劳苦、甚至不惜性命地远征蒙古呢?朱棣选择这么做,主要是皇位来路不正,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是朱棣的侄子,所以说从传统伦理上来说朱棣已经失去了当皇帝的可能性。但是朱棣又志在皇位,所以很快他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借口“清君侧”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篡位之后的朱棣深知历史会如何评价他,所以他急需要一些“壮举”来粉饰自己,让史书能够尽量留下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篡位这个劣迹,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需要“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的“玄武门之变”。对于朱棣来说,迁都北京是处于这个考虑,而五征蒙古也是处于这个考虑。 可是得到的结果却很骨感。


休驿站


第一次征蒙古,战果非常尴尬

朱棣第一次出征蒙古是在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蒙古,准备进一步荡平遗留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但是,朱棣的第一次出征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蒙古军队。最终,历时五个月的第一次远征蒙古以无果而终。

第二次征蒙古,小有收获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开始第二次远征蒙古,相比于第一次,这一次远征蒙古朱棣取得了不小的战果。据《太宗实录》记载,朱棣率领“五十万之众”歼灭了蒙古军“三万余人”。

第三征蒙古,消灭鞑靼部落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朱棣开始了第三次亲征蒙古,而这次他率领了三十万大军,这一次的目的就是消灭鞑靼部落,但是没想到的是朱棣还没有进入蒙古,鞑靼部落的首领阿鲁台就率领部下逃之夭夭,这次朱棣又扑了个空。

第三次远征对朱棣来说是相当的失败,因为他的三十万大军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却没有对鞑靼部落造成任何伤害。

第四征蒙古,消灭阿鲁台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棣第四次进军蒙古,但是这一次的结果与第三次的结果是如出一辙,朱棣率大军进入蒙古草原后,却发现阿鲁台早就逃之夭夭。

第五征蒙古,命丧草原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你那),朱棣第五次出征蒙古,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征战蒙古了,但是这一次出征依然是扑了个空。明军进入蒙古草原后,蒙古人却与朱棣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朱棣命英国公张辅等人,对一望无际的草原进行了大搜捕。但是结果是空手而归。

后来,朱棣只得班师回朝,但是朱棣却再也没有回到明都的那一天,当明军经过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时,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终在榆木川病逝。

总结

从以上朱棣五次远征蒙古的结果来看,除了第二次亲征时取得了很小的战果外,其余四次收效甚微,而且最后一次朱棣命丧草原,五次远征蒙古四次扑空,由此来看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失大于得。


公元前


一、战果巨大,重创鞑靼、瓦剌

先澄清,明成祖五征漠北, 所谓50万大军,其实御驾所率最多几万人,50万是吓唬蒙古人的,大漠荒凉,水草缺乏,从苏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一带的干旱草原,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鲁伦河边,几千里路地图上空荡荡的只有几个零星的泉眼、苏木、敖包,根本放不下大军,一处水源地最多只能容纳几千人宿营。大军出征漠北,前锋到了克鲁伦河、肯特山,后队可能还在今天的河北坝上呢。

前三次北征,都取得了胜利,后两次无功而返。看上去蒙古人没有什么损失,其实损失很大。蒙古人为了躲避明军兵锋,部落都迁徙到了极北荒凉之地。蒙古人和蒙古马耐寒暑苦劳,可是蒙古人的牛牛和羊羊就没有那么耐折腾了啊,迁徙途中,牲口容易累死、流产,而且明军北征都是在春季,蒙古人的牲口饥寒交迫的熬了一个冬天,春天草场刚刚返青,牲口还没有怎么贴膘,就被迫向北迁徙,死亡很多。阿鲁台就是这么被折腾得元气大伤,然后被瓦剌击杀。

二、财政鸭梨山大

明成祖首次出征漠北是1410年(永乐八年),大明朝是1368年建立的,才四十多年,元末战乱的疮痍未复,朝廷又大兴征伐。

明成祖的主要措施除了加派还有印钞票,大明宝钞(极其坑爹的东东,和金圆券有的一拼)在洪武年间,一贯宝钞还能换铜钱两百多,到了明成祖年间,一石米价值好几十甚至上百贯宝钞。一贯大明宝钞只能买几斤米,后来更不提了。山东由于征发急促,永乐十八年,还发生了唐赛儿的农民起义。

朝中大臣也为了北伐的开支向明成祖屡次进谏,惹得龙颜大怒,户部尚书夏原吉被关,兵部尚书方宾畏惧自杀。

三、后世仍然是一个烂摊子

明成祖死后,仁宗、宣宗都不再远征漠北,财政吃不消,宣宗朝还放弃了开平卫。

讽刺的是,由于明初对于蒙古部落的打击过于猛烈,蒙古贵族阶层几乎被一扫而空,元顺帝后裔几乎在自相残杀和部落混战中死得只剩没几个。草原上有枪就是草头汗,到处部落混战。整个草原再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政权了。

瓦剌本来就是几个首领共同统治的,也先被阿剌知(枢密)院袭杀以后,瓦剌彻底分裂,最后形成了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个部落。

元顺帝后裔的达延汗好不容易表面上统一了蒙古,但是只有六个万户,总共不过二三十万人,漠北大部分都是瓦剌人(该叫卫拉特了)的地盘。达延汗分封诸子,很快蒙古再次分裂,俺答汗也只能勉强统一右翼三万户,死后又分裂。整个蒙古草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权威,大家各行其是,没事找大萌打打秋风。大萌想讨伐、封贡、收买,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象。到处都是只有几千人最多几万人的穷饿之虏。汉朝的匈奴、唐朝的东突厥、回鹘、宋朝的契丹,都是可以谈判的,想北征也找得到对象,可是大萌……傻傻的找不到对象……

面对不知道哪里来的几千人的穷饿之虏,打治安战烦死人鸟,想象一下皇上或者内阁首辅三天两头动不动收到鞑靼几百人扰边,杀掠几十人而去的报告,求心理阴影面积……还是守长城吧……


风嫱遥度天际


1784

八大书童

5小时前

《随笔话史》古今历朝历代汉人政权!统治者皇帝老儿,每日都是被权奸国贼吹捧的心花怒放!飘在云里雾里!朝堂之上忠臣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不敢高声语啊!恐惊天子梦!哪一个敢于直言敢于揭发批评揭露权奸国贼?根本就没有忠臣敢啊!如果你想当一个国家民族的忠臣!朝堂之上你就反而成为了另类!饱受排挤饱受迫害毒害残害陷害!饱受打击报复!到最后连身家性命都玩没了!还要牵连家人亲人九族!这个险谁敢冒?傻啊?唯有闭嘴最好!皇帝老儿一味地重文抑武!导致滋生众多文化汉奸国贼权奸太多!每天给皇帝老儿歌功颂德!每天只知道报喜不报忧!什么边关烽火情?什么加急奏报?什么三百里急报?等着宰相吃喝嫖赌玩够了,才有宰相看看!至于能不能交给皇帝老儿看不看?还要看宰相的心情!所以说封建专治专政专权集权滥权腐败独裁集团政权!是国家民族人民真正的大害!祸国殃民残害国家民族人民啊!呜呼哀哉苦也!历朝历代皇帝身边都是谄媚权奸国贼!一个个都是溜须拍马献媚讨好阿谀奉承!权臣之间互相内讧内斗自相残杀!一个个都是捕风捉影栽赃诽谤陷害设局挖坑!一个个都是以功名富贵为目的!哪有为民造福为国尽忠报国之志乎?更没有远见远略!根本就不管不顾国家民族之安危!都是一群待宰的猪狗而已!导致边疆武备松弛荒废!所以说!独裁专治专政专权集权滥权腐败就是真正的国家民族大害!皇帝老儿放个屁!文武官员都要用紫檀木盒子,给堵在屁眼上接着!装上封闭包装起来!下达各个地方各级官员深呼吸闻一闻!大叫一声!爹啊!好香啊!谁敢说是臭的?没有敢说是臭的!独裁者皇帝老儿就是拉一坨屎!你也得说是仙丹美餐你也得吃了!由此可见!独裁专治专政专权集权滥权腐败政权是多么的可怕啊?属于全人类的公敌!更是危害人类的恶魔!在这样的封建专治专政专权集权滥权腐败独裁社会!纵使有真正优秀的文臣武将!也是徒然枉然徒劳无用的!在这样的腐败独裁专治专政专权集权滥权国度里!军事战争来临!又怎么能够不败亡呢?———————————己亥冬江东布衣东磊道人谈兵。


八大书童


明成祖五征漠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是轰轰烈烈,对后世影响深远。正因如此,它经常为人们所提起,文学创作和成剧也常以此为题材。即使目不识丁的乡间老农,也大都知道“燕王扫北”的一些事。五征漠北有得有失,在考察其得失之前,需要先了解它的性质和原因。 中原汉族人民和北边蒙古人民的经济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原汉族人民世代从事农耕,北边蒙古人民则以游收为主。游牧民族经常对农业社会造成威胁,而农业社会却无法制约游牧民族,而大都对游牧民族采取防御的政策。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这种情况都带有普遍性。对中国历代王朝来说,主要的威胁都是来自北边,而不是南边。因此,如何抵御北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历来是关系到中原王朝生死存亡的大事。对于明王朝来说这种形势尤其严峻。 蒙元残余势力虽北走沙漠,但“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时刻想卷士重来,恢复元朝的统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明成祖的亲征无疑带有自卫的性质。明成祖对蒙古诸部抑强扶弱、维护均对维护边境安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率兵亲征的时有所见,但没有哪个帝王像明成祖那样接二连三地大规模亲征。尤其是后三次,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连续亲征。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明成祖连续出师呢?


首先,这是北边防务的需要。从洪武时起,主要的威胁一直是北方。明成祖想彻底解除蒙古勢力对明王朝的威胁,为子孙后世留下一个稳固的江山,所以他不惜身临矢石,连续亲征。这在前两次亲征中体现得最鲜明。

其次,后三次亲征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当时,经过上两次亲征的打击,鞑靼和瓦刺都已无力大举进犯,并不存在对明王朝的现实威胁。正因如此,所以有那么多名臣反对出兵。特别是安南战事尚未完全平息,国内又屡兴大工,财力紧张,但明成祖仍坚持亲征。这不能不使人想到,其中当有更深层的原因。明成祖从青年时起就与蒙古勢力周旋,几乎是无往而不胜。头两次亲征更是凯歌高奏。这种经历使他对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挥师拼杀的有声有色的生活,比宫廷生活更充实,更有趣。实际上,即使在平时,他也很少在京师住,而是大都住在称作行在的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底北京成京师后,他却又经常率师在外。这自然使人想到,他并不喜欢那索然乏味的宫廷生活。更何况,这时的太子朱高炽已到成年,政事已熟练,由皇太子监国完全可以放心,所以他就可尽情地到蒙古大草原上去驰骋了

在了解明成祖五征漠北的性质和动因,其得失也就清楚了。在“得"的方面看,主要有两点:

第一,有力地抵御了蒙古诸部的侵扰,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宁。这在头两次亲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经这两次打击,北边鞑靼和瓦刺的均势基本得到恢复,两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力对中原大举进犯。

第二,在五征漠北的同时,明成祖对降伏人员采取开明的优抚政策,致使蒙古诸部不断有人内伏,从而加快了蒙汉人民间的融合和交流。


从“失”的方面来看,也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第一,连续大规模劳师远征,耗费惊人,对人力、物力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征将士动辄50余万,再加上运粮饷的民夫、车辆和牲畜,每次北征都要牵动全国。不算从征将士,仅后勤供给就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例如第三次北征时,仅用驴即达34万头,车173辆,运输民夫235146人,运粮37万石。

当时全国约有人ロ5000万。将士加上运输民夫,总数不下七八十万,全国每六七十人就有个人加入到北征的行列。这对全国人民是一种何等繁重的负担更何况北征又是那么频繁,再加上征安南和其他大工,这对全国人民来说实在是个难以承受的重负。它给全国的经济生活造成了混乱,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第二,由于这种远征带有压迫和掠夺的一面,它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暂时得到掩盖,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后三次北征,显得过于草率,目的不够明确。这时鞑靼的势力已受到很大的削弱,并未给明王朝造成现实的威胁,而明成祖却动不动就大举征讨。这种征讨从表面上看使矛盾得到了缓解,实际上加深了双方的敌对情绪。


这种矛盾在重兵弹压下可能暂时不爆发,但一遇到适当的气候就会爆发起来。以明成祖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本应把对蒙古的关系处理得更好,但他却并没处理得很好,致使明王朝与蒙古诸部的关系终明之世一直不谐。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大举南下,发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变”,使英宗被俘。这个事件成为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此后,蒙古诸部南下扰边之事时有发生,尤其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鞑靼部大举南下,直逼京师,饱掠而去,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庚成之变”。这一切都可以在明成祖的对蒙政策中找到祸根。当人们联想到后世的康熙皇帝把蒙古作为北边的长城时,就更显得明成祖的对蒙政策略逊一筹了。


鄜延路节度使李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

朱棣登基后,鞑靼与瓦剌表面上对明朝臣服,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再想着恢复蒙古帝国原来的疆域。对于大明来说,北部边防依然不稳,朱棣寝食难安,不惜五次亲征蒙古。

那么明成祖朱棣的“武功”究竟如何呢?他五征蒙古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


一征蒙古,战果尴尬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蒙古,准备进一步荡平退居草原的蒙古人。但是,这次出征的动机似乎不没有那么强烈,因为从二月到五月份的三个月里,明朝大军几乎没有遇到蒙古军队。五月八日,终于小有斩获,一位都指挥使“获虏一人”,五月九日再获“胡寇数人及羊马辎重”,这实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收获了。然而,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连这样的收获都没有,朱棣和大军所能做的便是狩猎赏景。最终,历时五个月的第一次远征蒙古也只是取得了数次类似的结果而告终。


二征蒙古,毙敌数百

永乐十二年,朱棣又开始了对蒙古的第二次远征,据《太宗实录》记载,在第二次出征中,明朝大军在朱棣的率领之下“毙贼数百人”。

战果不能算小,但是如果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你会发现这个战果其实也很一般,因为双方的兵力对比是“五十万之众”对“三万余人”,当然朱棣率领的是“五十万之众”。


三征蒙古,敌酋远遁

永乐二十年,朱棣率领三十万大军第三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矛头直指鞑靼部,结果,还没等朱棣进入蒙古,鞑靼部就在首领阿鲁台的率领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他的三十万大军扑了个空,“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而最终取得的战果是“杀首贼数十人”。

第三次远征无论从实际战果还是从实力对比来看,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毕竟三十万大军消耗的粮饷和人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没有对鞑靼部形成任何有意义的杀伤。


四征蒙古,再次扑空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战斗过程与第三次如出一辙,等朱棣大军深入蒙古草原是,阿鲁台早就避之远去,明朝大军“如入无人之境”,所以更谈不上什么战果了。


五征蒙古,命丧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连续三年出征蒙古,而这也是他第五次、最后一次出征蒙古,而这一次出征依然还是空手而回。明军进入蒙古之后“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与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朱棣命“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

无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然而朱棣却没能等到回朝的这一天,当明军行进到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时,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终在此驾崩。

纵观朱棣的五次亲征蒙古,可谓战果寥寥,蒙古人已经深谙明军的军事行动习惯,明军这边刚刚出发,蒙古人就闻风而逃,坚壁清野,数十万明军捕捉不到蒙古人主力,《北征录》中多见“获虏一人”、 “追奔不十余里”、 “生擒数人”、“丑虏远遁”等字眼。使得数十万明军都无功而返。

二十五年后,瓦剌部卷土重来,屡屡骚扰宣府、大同等边镇,塞外城堡多有失陷。明英宗在奸宦王振撺掇下,效仿太祖、成祖北征蒙古,结果在土木堡大败,五十万大军伤亡过半,连明英宗都做了俘虏。

皇帝被俘,这是继靖康之耻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消息传来,京城大乱,于谦力排众议,要求坚守北京,奏请皇太后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登基,又在北京城下大败瓦剌大军,明朝才免遭靖康之耻覆辙。

国家是保住了,但是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殆尽,武人集团出现了人才断层,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制约文官集团。终明一朝,文官与宦官内斗不断,政治斗争日益残酷,埋下了亡国的隐患。

结论:综上所述,朱棣五征蒙古对明朝来说是失大于得。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朱棣五次征战漠北,其实有弊也有利,我们不能只看总体方面来总结。因为五次征战蒙古,对军事、民生、经济方面都各有影响,如果拿出来对比话的,是无法比较的。

朱棣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五征蒙古的得失,我总结如下:

重创鞑靼、瓦剌,收获巨大

朱棣五征时,从苏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一代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鲁伦河,再到肯特山。前三次出征都取得了胜利,只是后两次无功而返,这样看好像蒙古没多大的损失。

但其实蒙古人的损失是特别大的,为了躲避明朝大军,蒙古许多部落都躲避到荒凉的地方,虽然他们的的人马都耐寒耐旱,但牛羊且没有这样的忍耐力。在迁徙途中,牲口累死无数,而明军在春季出征,这使得蒙古牲口都刚刚熬过了一个严冬,春天草原刚刚返青,生活还没有贴膘,就被迫迁徙,死亡甚多。

阿鲁台就是被明军这样折腾几次,元气大伤,最后被瓦剌击杀,而恰恰朱棣运用就是这样的战略把蒙古人弄得哭爹喊娘,没有了草原牧场的蒙古人,作战意志逐渐崩塌。

五次出征,财政严重缩水

明朝建立时间为1368年,而朱棣第一次出征为1410年,也就是说中原百姓才脱离战乱四十多年时间,国家正在休养生息之时,朱棣开始了大动刀兵。

面对国力不足的情况,朱棣采取了拼命印钞票的方法,但这样的政策让宝钞严重贬值。洪武年,一贯宝钞能换铜钱两百多,而到了明成祖年间,一石米的价格为几十甚至上百贯宝钞。

一贯宝钞只能买几斤大米,而后来的几次出征,严重损耗国家财政,宝钞的面值急剧下降。山东方面由于征发急促,还发生了唐赛儿的农民起义事件。

朝中大臣因为朱棣北伐的开支过大而屡次进谏,导致朱棣龙颜大怒,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无法调拨巨大开支,都畏惧自尽。

  • 蚁多咬大象,烦不甚烦

朱棣死后,明仁宗、明宣宗因为国家财政吃不消,都不在征讨蒙古,宣宗时期因为财政问题还放弃了开平卫。

而朱棣时期因为打的太猛,导致蒙古贵族几乎绝了种,而元顺帝后裔也在部落混战中死的差不多了,到最后只要手里有点武器的,到处都在部落混战中,整个草原没有一个可以统一政权的人。

瓦剌原先是几个首领一起管理的,但也先被枢密院袭杀后,瓦剌也分裂,形成了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个部落。

元顺帝后裔的达延汗虽然统一了一次蒙古,但只有六万户,人数不过二三十万人,漠北也大部分都是瓦剌人的地盘。到达延汉分封地盘的时候,蒙古又一次分裂,然后那些部落首领死了又分裂,就这样一直周而复始。

整个蒙古没有统一的政权,每个部落你过你的我打我的,有的吃了就吃,没得吃了就跑到大明边境打秋风,所以这时候的大明犯了愁了,原来的唐朝、汉朝等面对那些匈奴、契丹、回鹘等部落,他们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大家是可以谈判的,无非那点钱、物资什么的,都好解决,只要你不犯我边境。

但是现在朱棣留下的可真的是烂摊子,草原上没有一个大的政权可以代表蒙古,大家都是各玩各的。草原上面到处分布这几千或上万人的部落,一到时间就全都跑到大明边境打秋风,而大明又没法找人谈判。

这时候找不到能代表整个蒙古的人,追赶这些强盗又不划算,抢了人和物后就一哄而散,而大明还找不到这些人。面对这样突然出现的几千上万人,大明派兵坚守边境要打持久战,而追赶又不划算,皇帝和内阁那边两三天就收到鞑靼几百人犯我边境、杀人越货的报告,头都炸了。

但总的来说,朱棣五征蒙古带来的效果还是颇丰的,起码蒙古人当时被打怕了,不敢大军压境来侵犯大明,明朝也少了一块来自蒙古的威胁。

而国家财政紧张是必然的,汉武帝打匈奴花了两朝帝王积攒下来的财富,为什么要打?就是因为不打跑这些匈奴,国家不得安宁,只有打跑了周边的敌人才能真正做到百姓安心的休养生息。


大国布衣


朱四汗五次北伐蒙古,在明清官方档案当中都是被吹上了天,什么五征漠北,三犁虏庭还有什么六师屡出,漠北尘清等吹捧,可谓是臭不要脸。

为什么要吹上天?其实朱四汗五征蒙古可以用战果聊聊来形容,因为根本没砍死几个蒙古人,用罗胖的话说,就是出去一顿咬,吃了几泡狗屎,逮了几只耗子。虽然罗胖子是在嘲讽朱四汗,但是也没什么毛病。

根据明史学者商传考证,朱四汗人称阳痿大帝

朱四汗征伐蒙古是为了获得篡位的合法性

朱四汗毕竟是叛乱上位,所以在政治合法性方面多少有点底气不足。从他和方孝孺的对话就能看出来,他最后已经没法圆了,只能色厉内荏的威胁一通,但是也没想到方孝孺是个忠心如铁的主,一心求死为建文皇帝尽忠。

古今中外,独夫民贼们想要掩盖篡位的非法最主要也就三个办法,第一个就是抹黑被他推翻的那个。

所以朱标朱允炆父子被朱四汗黑惨了,明朝的档案中我特么的都不知道关于这对父子哪句话是真的。

第二个就是神化自己。这个朱四汗玩的也不多,先是不承认自己的亲妈是碽妃,非说自己是马皇后生的。所以,老百姓一般管他修的大报恩寺的正殿叫碽妃殿,因为大报恩寺修的实在太奢华了。而且为什么要叫大报恩寺,说白了就是朱四汗在向那个他不承认的亲妈赎罪。

第三就是搞大新闻。什么是大新闻?对于朱四汗来说,大新闻一个就是下西洋,另一个就是五次北伐。下西洋就是花钱买吆喝的面子工程,郑公公出去当了七次散财童子,买了一堆附属国回来,这个赔本买卖先不说了;至于五次北伐,就是建立武功,来体现自己英明神武,进而冲淡篡位的负面影响。

五次北伐有什么效果

可以这么说,没什么效果。先不管过程如何,砍死了多少蒙古人,朱棣五次劳民伤财的远征根本没有灭亡或者压制蒙古,否则为何几十年后也先太师刷出了一个史诗般的土木堡大捷。

而且对内由于过度透支民力,导致白莲教乘机搞事。中国的老百姓非常淳朴,只要不是活不下去受再大的压迫也是能忍则忍;但是只要活不下去,只要有一人登高一呼,老百姓就会揭竿而起。所以这还真怪不了白莲教,如果朱四汗没有过度透支民力导致老百姓活不下去,白莲教叫的再欢也没啥卵用。

一个政治死结

就当时明朝来说,朱四汗靖难造反已经严重破坏了沿途尤其是北方地区的经济生产,这时候按照常理来说,应该着重安抚百姓,恢复经济生产。但是朱四汗有自己的政治死结,就是皇位来路不正,是篡位得来的。所以,朱四汗必须要搞大新闻来冲淡篡位的负面影响,哪怕是他五征漠北实在是没什么成绩,毕竟灭亡哪怕是压制蒙古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所以每次朱四汗征讨回来之后都要宣捷,哪怕是得不偿失,因为必须要体现朱四汗的英明神武。

另一个政治死结

另一个政治死结就是他必须要削藩,因为明初藩王尤其是北面的几个权力极大,难保还会有一个藩王用同样的方式把他推翻。虽然他推翻了削藩的建文皇帝,但是出于屁股底下的龙椅稳固的考虑他必须也要削藩,那么怎么削呢,五征漠北也是一个手段。

他五次劳民伤财的远征,以及迁都北京,目的就是向所有的藩王传达一个信息:你们这些看门狗都没有用,根本对付不了蒙古人,只有我能收拾蒙古人,所以我也不用你们去对付蒙古人,你们这些没用的看门狗都必须要把权力交给我,我这条老看门狗去北边收拾蒙古人。

所以,五征漠北不管有没有战果,有多大的战果,都必须是大捷,不容置疑的大捷。

不过好在后面的朱高炽和朱瞻基能安分一点,没像朱四汗那样折腾老百姓,要不哪来的所谓的仁宣之治,其实就是这两个皇帝没干啥好事也没干啥坏事而已。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小编认为失大于得,理由明成祖朱棣五次千里出师,远征漠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却并不是很大。

永乐初年,蒙古贵族势力内部互相残杀,分裂成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部势力经常对明朝边疆进行侵扰,明成祖朱棣继承其父对待蒙古各部的政策,一面与之修好,另一面则整军备战。三部中以鞑靼部最为强盛,但其对明朝却并不友好,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派往鞑靼的使臣被杀,这件事情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朱棣决议征伐鞑靼。

第一次北征,永乐七年七月,朱棣命令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王聪、火真副之,王忠、李远为参将,率精骑10万出征鞑靼,结果,由于听信俘虏的谎言,导致孤军深入,中了埋伏,五将军皆殁,全军覆灭。永乐八年(1410),朱棣听了败报,决议亲率50万大军出征,并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随军队行动。这次出征以胜利告终,鞑靼部经过这次打击,降服了明朝。

第三次北征,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令调用驴34万匹,车177500多辆,挽车夫235000多人,共运载粮食37万石,随大军出征。此次出征打败了鞑靼和兀良哈部落。

明成祖朱棣的北伐之战,以第一次和第三次规模最为庞大,取得的胜利成果也最高。而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收效颇微,第五次北伐,朱棣病死在回京途中。

虽然五次北伐均以胜利而告终,但并没有真正消灭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部跟明朝总是分分合合,时而投降,时而骚扰明朝边境,对明朝北方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真是印证了一句话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