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你們那裡是怎麼澆地灌溉的?

魯北人小凱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農業種植和灌溉的方式也與時俱進,科學技術永遠是第一生產力。現在我們把灌溉分為傳統灌溉方式和現代科技灌溉方式。

一、傳統灌溉方式。

1、水車方式灌溉,古老而傳奇的一種,現在有些地區扔在使用。

2、水渠方式灌溉,至今有些地區也沿用,多數是小麥種植。弊端就是等上游水庫放水,時間有限,水有限。

3、水泵抽水,抽取地下水和河水,進行渠道漫灌,費水、費時、耗費人力,我記得那時澆地需要人看著,給水改道,有時都要弄到大半夜。

二、現在科技灌溉

1、大型走動灌溉車

非常適合大地塊的田地,因為這個設備一次走過可以灌溉很多。缺點就是必須是土地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地,設備只能前進或後退。

2、噴灌

需要專業的噴槍和壓力設備,一般一個噴槍設備可以灌溉方圓50米左右,是節水灌溉的常用的方式。並不是所有植物適合噴灌,如果果樹的灌溉。

3、滴管

滴管系統是所有灌溉方式最節水的灌溉方式。如草莓、棉花、果樹等非常適合滴管方式,還有最先進的肥水一體化灌溉是灌溉、施肥一起的結合達到灌溉和施肥一併進行。

現在農村的大型種植戶,基本上都用上了噴灌系統。






起點農業


每個地方的農村澆地可能不太一樣,隨著我們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發展,農村澆地也不斷的出現新變化。像我們這的農村澆地從我記事起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了:

第一個階段在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這段時間,主要依靠人力澆地,那時候的農村澆地特別累。一家一戶是完不成澆地的,大多采用三五戶組成一個小集體的方式相互幫襯著在一起澆地,今天澆你家的地,明天澆我家的地。整個小集體的地全交完大概需要半個月的時間,這半個月的時間家家戶戶都守在地裡,那時候有的莊稼地離河或者水溝很遠,也沒有現成的小水渠借用把水導過去,大人們就用鐵鍬把通往地的路的兩邊垛起半米高的土壩把路當成水渠來用,然後用柴油機將水抽到裡面慢慢導到自己地裡。由於莊稼地離河或者水溝兩三里地,使用的又是土壩,經常會有發生潰壩漏水的地方,所有家家戶戶男女老幼齊上陣晝夜不停的來回沿著土壩巡邏,一發現漏水就用鐵楸掘土堵上,等到所有的地澆完後全家人都像剛經歷了劫難似的累的精疲力盡,那時候的農村澆地很不容易。

第二個階段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至2010年之間,這時候農村經濟條件隨著國家整體經濟的提高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了,家家戶戶都有了農用三輪車來澆地,專門用來澆水的水帶也替換了原來的土壩,基本上家家戶戶也能獨立完成澆地了。澆地時就用農用三輪車拉上水泵和水帶去河邊,將抽水泵和農用三輪車的發動機連一塊,把水帶從河邊鋪到自己莊稼地裡就可以了,既省力又省時,所有地都澆完也就兩天多的時間。

第三個階段就是從2010年到現在,這時候農村經濟條件變得更好了,幾乎所有的地頭都裝了電線杆拉了電線,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機井房,柴油機的抽水泵都換成了電機,也有了專門從機井房通向各家地頭的水泥硬化的小水渠。誰家想要澆地直接去機井房打開電閘,水就自動流到自家地裡了,這時候的澆地也不在受河裡有沒有水的限制了。

總的來說,隨著我們國家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澆地變得也越來越方便,農村澆地的變化過程也見證了我們國家的發展過程。


鄉野強哥


有的水田,種水稻,自己打的機井,就近還有水渠。種水稻直接就地取水還很方便,種玉米的只能用拖拉機來回一趟一趟的拉水灌溉。

還有自己家種的小園子缺水,現在我家那大多都是自來水直接接上水管往地裡放水。有的人家還一直保留著井,接上水泵也直接灌溉了。也有沒安自來水,井也沒安水泵的,只能一桶一桶的提到菜園澆地了。希望能幫到您。


雙龍城小哥


河北保定人,地處平原的我們澆地算是經歷了三個階段

1、這個階段我沒趕上,我爸經常和我說(尷尬),每年需要澆地的時候水庫發水,然後距離水渠近的直接挖溝,距離遠的只能一桶一桶的提水了

2、著重說第二個階段:我剛記事的時候是用柴油機抽水,嘗試畫圖但是失敗了,簡單說一下,皮帶傳動,一頭在井上,另一頭是柴油發動機,我的任務就是發動機裡沒水了加水(降溫用的)

,降水的方式也是大水漫灌,要提前修水道。當然,這種方式也已經淘汰了,現在我們這裡使用電井。

3.電井:刷卡即可,從井口到自家地裡有地龍(在地下一米多有鐵管),提前在自家地頭把地龍打開就行了


Java架構師CAT


在我們這裡一個村子只有兩個水庫,離水庫近的地方就那麼幾片地,大多數農戶需要用柴油機到水庫抽水,距離遠的地塊甚至需要用多臺柴油機倒水,一臺抽水抽到柴油機動力輸出最大的距離然後另一臺接上這樣倒,直到把水倒進自家地塊,有時澆地一澆就是三四天,通宵達旦。參與倒水的幾家輪番澆水,機器和人都不歇,正是因為這樣我小時候還在墳地看過機器,因為倒水的動力輸出地點正好只能到達墳地,直到現在我們這兒澆地的方式還是沒有改變,打井田地裡沒有電打了也沒用,只能這樣代代延續,所以天氣一干旱就是最難受的時候,每次澆地都累的不行。





農村老秀才


我們四川地區處於丘陵地區,在我小時候澆地的時候,全部是用家裡面的那種尿桶一個裝滿水大概80斤左右,一挑就是160斤左右,那個時候種莊稼真的很累。沒有什麼機器可以替代,象這段時間種植玉米要澆一點水。全部靠人工去挑水。真的是非常辛苦的啊。

到現在還比較好了,有專門的農業用的水泵,而且這種水泵的揚程非常的高,就是我們農村的山頂上面的地都可以實現水泵把地給澆灌。


百家農業


你好很高興為你分享。

我們這邊主要平原,平地,不像其他朋友那邊都是大山,那是挺辛苦的,帶著食量和工具步行徒步上山。我們河南就是人多地少,田地離家距離不遠,在好多幾年是這樣的,用扁擔挑水到地裡一瓢一瓢澆,後來就是現代工具~ 三輪車,就買了幾個大桶,在家接好水,在拉到地裡,一瓢一瓢的澆,再後來條件好了,農民開始陸續種植大棚,蔬菜啊,花園啊,水果啊,綠植啊,打井,水泵,抽水澆灌。方便又省時省力,農民開始越來富裕起來,生活越來越小康化了,這主要還是離不開國家政策和發展。


拉拉平


現在老家種地,基本上還是維持著幾千年來靠天吃飯的情況。因為基本上都是山地,而且現在因為環境的惡化,不知道啥時候開始,山上的小溪基本斷流了,記得在90年代的時候,山裡的小溪還有水流,還能抓螃蟹,現在基本上是看不見水了。種地完全靠天下雨。現在比以前稍好一點的就是山上修了部分蓄水池,但水很少,基本滿足不了農業用水。又沒有辦法從別的地方引水,成本太高了。所以基本上都是種下的時候稍微從遠一點的地方靠人工挑一點點水,其他時候完全看天氣了,天不下雨或者雨水少的話,產量就是直線下降。不過基本上也只能種玉米,小麥或者紅薯啥的,勉強能夠吃的,這種情況在全國基本都一樣吧。反正感覺現在的環境就是要不就乾旱,要不就洪澇,沒有幾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所以,現在的農業基礎設施還是需要改善。


有家味道


現在正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兩種方法並用,一是有機井、潛水泵抽水通過地埋管道輸送到各塊地頭或地裡,有出水口,通過地裡的壟溝逐畦逐節澆灌。二是,噴灌的方法,有噴灌用的管道,噴頭和潛水泵連接,通到各地裡噴灌。

從解放初期的灌溉方法簡單一敘。開始時澆地以轆轆水車,人工拐把提水的辦法,水車有兩種,一種是人工拐把水車提水,一種是人畜為動力兼用的臥式推拉水車。水井都是人工挖的大口井。那時,水位距地面僅1丈多深。



60年代,有了臥式或立式的蒸汽機械,燃燒碳火使蒸汽機產生的動力皮帶傳動,帶動離心式抽水泵抽水灌溉。當時地下水位距地面僅1丈八尺左右,後來,隨著水位的逐年下降,水泵的抽水管逐漸變化加長到,2丈4尺,3丈2尺。


我們這60年代末通的電,排灌機械有了電動機和柴油機、汽油機為動力,帶動水泵抽水灌溉。70年代末~80年代,水位持續下降,離心式水泵因揚程低,已不再使用。進而有一種叫螺旋泵抽水設備取帶,鐵管中心有鋼軸連接,葉輪直接插到水中,通過電動機或柴油機帶動螺旋泵抽水灌溉。隨著水位的下降,達幾十米,螺旋泵已無能為力了。後來,都打開了深井,水泥管一通到底,達100多米深,全部換作了深井潛水電泵,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我們雲南今年普遍乾旱,幹得地裡的土星子踩下去就能冒煙,水溝裡的水都是來自平時附近壩塘裡積攢的水,這些水都是在晚上由村裡分管的人定時開放而來的,然後農民把水收集在自家挖的水塘裡用來澆灌蔬菜。



聽說有些地方水庫都幹了,沒有水,地裡的蔬菜都種不出來呀,今年真是老火。但是再怎麼幹旱,自己吃的蔬菜總得澆水吧,那麼怎麼澆灌呢?

以往不缺水的情況下,人們都是挑一對塑料大糞桶澆地, 一挑一挑的來回澆,一畝地要澆四五十挑的水吶,費工費時費力氣,而且累人,但是沒辦法,誰讓咱們是農民呢。

前久去割韭菜,看到隔壁的大嫂在澆地,她揹著娃娃,一手握著個皮管頭,一手拉著皮管,嘩嘩嘩的水從皮管裡流出來,就把地給澆了。


我走近一看,現在大嬸用上了新玩意,一臺澆地專用的小泵,據她說是姑爺買了孝敬她的。這臺小泵一頭有個管子,直接伸到溝裡,插上電就能用,你別說水挺大的。

不過有個遺憾就是要有電源,否則就不能動,但還是方便多了。晚飯後常聽到屋外有機器響, 以為是拖拉機頭打田,一看才知道是新式抽水澆地機。

這傢伙靠的是汽油發電,個不是很大,兩個人就能操作,地種得多的人家,不方便拉電線的地方用得較多,非常實用。

象這久天干,澆山地烤煙水用的就是這玩意,要是還象從前那樣 一挑一挑的澆地,得把人給累癱囉。

在以前還興用渠灌,象大面積種植甘蔗,土豆,洋蔥時,都是用修渠溝這種方法,缺點用水量大,引渠水困難。


所以目前大田作物較理想的灌溉方法就是噴灌,與地面輸水灌溉相比,噴灌能節水5%至60%。它將灌溉水加壓,經過管道,由噴水嘴將水噴灑到灌溉土地上。具有投資少、節水、省工、節地和節儉能耗等優點。

現在還流行微灌,這種方法與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80%至85%,它是將灌水加壓、過濾,經各級管道和灌水用具灌水於作物根系鄰近,有微噴灌、滴灌、滲灌、微管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