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請問王陽明心學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盛源媽媽


應相信馬克思主義哲學,辨證唯物主義,王陽明的心學是唯心主義,是不可取的。


錢玉琴3


大部分人認為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所說,但他本人否認過。無論如何,王陽明心學都是值得我學習,而且他的學說對今天社會影響還是很大!

毛主席受他的影響寫出了《心之力》的曠世奇文,蔣介石在火車上看到他的心學,大讚後把名字改成“中正”。讓日本強大起來的“明治維新”就是受到王陽明心學的影響;創辦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稻盛和夫,就十分推崇王陽明。

所以王陽明心學具有很大的魅力!

過去工業革命發揮了知識的作用,我們的教育側重的是教;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在現在百年百年之未有之大變的時代,也就是在二十一這個世紀,逐漸開始注重回育方面,是需要發揮智慧的作用。知識是教我們尋找到某些東西,而智慧是讓我們懂得放棄某些東西,這樣才能走得遠。而這一切,王陽明心學就發揮了作用。比如“致良知”,找回內心的良知,不斷修煉自己內心,學會判斷是非,注重人的內心感受。

那什麼是王陽明心學呢?

我還是比較推崇度陰山的解說,王陽明心學有四個層次:

1、無善無噁心之體——陽明心學的世界觀

“很多人都認為這個世界太殘酷,總感覺自己受到束縛,精神也不能自主。實際上,我們之所以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是因為我們和外物產生了對立,總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外物,於是就有了好惡之情”

“而一旦你給外物貼上了是非善惡的標籤,它們就有了生命,反過來干擾你。”

所以我們需要致良知,特別如今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節奏越來越快,這些感受會更強烈。

2、有善有惡意之動——陽明心學的人生觀

我們人人都有良知,我們天生就能判斷是非。比如看到前面有人將要踩到一處積水,良知告訴你你要提醒那個人。就連小偷看到小孩將要掉進井口都會去提醒,我們天生就有良知判斷是非,只是後面被“灰塵遮住了”,被慾望遮住了。我們為什麼那麼多煩惱,就是因為慾望太多,如今在金錢至上的年代更是如此。其實哪有那麼多焦慮,煩惱,我們只需按照良知做事就行了,這個需要我們去修煉。

3、知善知惡是良知——陽明心學的價值觀

王陽明說,良知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知是非善惡的一個東西,王陽明幾次度過人生的困境,幾次打戰都順利,就是遵循良知去做事。

4、為善去惡是格物——陽明心學的方法論

“格物”就是“事上練”!

王陽明之所以那麼多人崇拜,就是他不僅創立學說,還利用自己的學說做了很多業績。比如南贛剿匪成功、平定寧王、平定廣西戡亂,從來沒有失敗過,簡直是戰神。

放在現在,就像成功學,就像很多人崇拜馬雲等成功人士一樣那麼吸引人。而這關鍵就在於王陽明不僅有很高的理論,而且能實踐。

我們很多人覺得看書、在教室上課是學習,王陽明強調“事上練”,一定要在實踐中修煉自己。很多人學習了很多理論,一行動起來就亂了套。平時靜坐,一個人時道德很好,體會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會就不知所策。要放到具體事情上學,做事也是知,求知也是行,需要知行合一!

毛主席說:看書是學習,實踐也是學習。馬雲說:可以少看書,但可以多看人。在社會接觸各種人各種事當作學習。很多人就是想不通這點,現在很多學生背書、看書才覺得是學習,孩子玩就是玩。其實如果從小教育孩子玩或各種工作也是學習,那感覺就不一樣了。

這四句話,是根據心學的擁躉、思想家耿定向說,王陽明晚年向弟子提出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實際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驟。


讀人


謝謝信任!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正好最近看了幾本關於王陽明的書,也聽了幾個課程,藉此機會再把心得梳理一下,與各位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探討。

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這句話是哈佛大學的杜維明說的。至於21世紀是不是王陽明的時代,咱們從頭捋一捋就知道了。



提到心學的現實意義,咱們有必要先把王陽明創建心學的來龍去脈搞清楚。

01 王陽明的一生及心學的問世

王陽明的一生,確實是勵志的一生,是驚心動魄的一生,從他12歲立志做聖賢開始,一直到57歲去世,都沒有消停過。

他仕途坎坷,一直處於猜疑、誣陷、排擠、打擊之中,他身處逆境,做聖賢初心不改;

他兩次剿匪,平寧王朱宸濠造反,聚烏合之眾,他身處險境,力挽狂瀾,屢建奇功,扶將傾之大廈。

他格竹子,格兵法、格辭章、格經典,格釋道二學,專心致志;深陷牢獄之災,暗無天日,他身處困境,最終突破理學,

他貶謫龍場,生死一念,身處絕境,但他端居澄默,胸中灑灑,堪破名利生死。終究頓悟: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自此,從17歲格竹到37歲悟道,歷經20年,偉大的心學誕生!



02 心學的含義

心學的主要內容簡單說就是3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有說四句話的,那就再加一個萬物一體。

心即理,理在心中,也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主要是相對於對外格物還是對內格心來說的。

知行合一,是良知引導行動,

致良知,人人都有良知,需要做的就是擦亮心鏡,見出時常被慾望矇蔽的良知。

萬物一體,心學講無善無噁心之體,也就是心無善惡,我與天地萬物同為一體,而統領天地萬物的就是我的心,心之本體是良知,也就是儒家所倡導的仁。



03心學的現實意義

心學,是普世哲學,講的是萬物一體,心是靈魂,而主宰心的是良知,是仁。什麼是良知和仁呢?其實就一句話,誰領悟了,誰就能發達!


那就是已欲達而先達人!

心學的用途:

一是讓我們內心強大!
心學是解決焦慮、恐懼、困惑、迷茫、痛苦的良藥!
行由不得,反求諸己。自給自足,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能怨天尤人。想要的一切都在我們心中,只要內心強大了,一切都可求。正如,人之力,莫大於心。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二是讓我們與時偕行。
人不能拘泥,要善於通權達變,到哪個山就要唱哪個歌,順應時勢,雖不及屈原之執,東坡之曠,但心通達即好,留得青山在,總也有柴。正如易經裡的與時偕行,上可九天攬月,下可與魚鱉為伍。也符合老子的虛己應物,應物而不傷。
三是讓我們正己化人,知行合一。
<strong>
格物致知,格指的是探求,也就是通過探求萬物的本源,來開啟智慧。
但心學裡講的格物致知,格是正的意思。
也就是說,心學告訴我們,先正心,然後再格物,再行動,用知也就是良知來指導行動。
我們要先格心,讓良心呈現出來,以此來指導我們的行動,那將無往而不利!
正己化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一提管理,我們總是想著管別人,其實,內聖外王,我們要循著良知做事,推己及人,做好榜樣,給部屬賦能,時間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是倡導五福文化的光頭大叔,喜歡王陽明和范蠡,如果您有好的思想和看法,咱們可以一起探討和交流哈!


吳甲坤


為什麼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關注陽明心學的人,偶爾會看到這句話,並且引用的人一般都言之鑿鑿說這是杜維明先生的提法,連包括酈波在內的著名專家學者都作如是說。但杜維明先生早已否認了這一“指控”。

其實,“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是一名日本學者說過的話,他將自己撰寫的日文版《王陽明小傳》贈送給小自己一輩的中國同行、貴州著名陽明學專家餘懷彥時,在書籤上恭恭敬敬地題寫了這句話。他就是享譽國際的日本儒學大師岡田武彥,其主要著作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現代的陽明學》、《儒教精神和現代》、《王陽明紀行》等。岡田武彥老先生對王陽明有著異乎尋常的感情。作為日本友人,為表達對中國先賢的崇高敬意,也為深入研究陽明心學,岡田武彥老先生生前不顧高齡之軀,不畏路途艱辛,曾沿著王陽明的足跡到訪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市,行程逾一萬公里。岡田武彥為幫助各地修建重建各類與王陽明有關的遺蹟遺址,曾在日本積極募集資金。他為世人重新認識王陽明,推動陽明學的國際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過我們不要片面高調解讀岡田武彥的這句話。“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並非指在21世紀,“王陽明”這個人、陽明心學將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世界,成為大家關注、研究的焦點。我個人的理解,岡田武彥的本意是,我們人類在快速發展中因為過於貪婪、過於單方面向大自然索取,使得人與人、人與自然變得不和諧,這個問題在21世紀將變得更為嚴重。這個時候,需要重新用“良知”來審視人類自己,通過“致良知”來剋制私慾、迴歸本心,通過“萬物一體之仁”來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而這些正是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精髓。所以,所謂“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即是“21世紀是呼喚‘良知’的世紀”。



王陽明心學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這世界上的賊人太多了,多如牛毛,而我們心中的賊更多,多如恆河沙數。

對於精通儒道佛的全能大儒王陽明來說,除了治心是世界上第一難事之外,其他的一切,不過是天上的浮雲而已。

這世界上充滿了賊人。有竊國的大盜,有穿牆過壁的小毛賊,有呼嘯山林的山賊,這些其實不足為懼。因為他們是外顯的,是現實的,用武力就能解決。而存在於我們心中的賊,卻很少有人能戰勝它。

因為,人畢竟是慾望的動物。

按照中國儒家的觀點,既能克己,又能成人的人,就是聖人了。而按照道家的觀點,能做到掃除心中的種種雜念綺念,做到無己無名無功,這同樣是聖人神人和至人了,這就達到了逍遙的境界。

這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而所謂理想,從來都是立於最遠的地方,不容易達到的彼岸。

明朝正德十三年。王陽明率兵剿匪,而匪患已經蔓延了數十年。王陽明僅僅用了幾個月,就完成了幾十年沒有完成的任務。但王陽明一點也不驕傲。他寫信給自己的學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山中之賊可以用武力解決,這是很容易的事情,而盤踞在我們內心的慾望、內心的賊,卻時時刻刻與我們戰鬥,與我們拉鋸。他們勢力強大到幾乎戰勝了所有的人,而且還將戰勝更多的人。他們是我們內心的魔鬼,之所以我們無法戰勝他們,是因為那個魔鬼,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人,就是自己!

睿智的老子指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

能看清別人,叫聰明,而能看清楚自己,才叫智慧。能戰勝別人,叫勇猛有力,而能戰勝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

人為什麼要戰勝自己,是因為人的心中有賊。

人為什麼很難戰勝自己,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在良知之外,還有叫私慾的東西。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心學,來自於孟子的性善論和欲求自得的理論,來自於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理論,來自於他自己創立的心外無物和致良知的理論。

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學,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人有良知良能,這個良知良能就像是我們的四肢一樣,先天地存在我們的內心。在宋程朱理學之後,王陽明在陸九淵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論影響下,王陽明在歷經人間的無數的艱難險阻之後,在茫茫大荒的貴州龍場悟道,開創了他的心學理論。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這構成了王陽明心學大廈的三個基柱,但最為核心的還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的心學,不同於儒家的其他的思想,強調心的作用。王陽明認為,萬事萬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們的內心之中。萬事萬物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王陽明說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舉了個例子告訴學生, “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有人說這是唯心主義,其實不然,王陽明的意思是說,人認識了這個事物,這個事物對於我而言,才發生價值,否則這個事物對於我而言,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他沒有被我所感知。就相當於一個風姿綽約的美女,她漂亮的像天仙一樣,但是我沒有看見她,她就不在我的心裡,這個美女於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一旦我看到這個美女了,她美麗的倩影在我的心裡投下了層層漣漪,她的美對我產生了價值和意義。所以,王陽明的心外無物的哲學內涵並非是心產生了萬物,而是心認識了萬物,萬物對於我才產生了價值。

王陽明的心學的獨特價值在於,強調心的作用,強調人的生命灑脫活潑的靈明的體驗。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說,心境澄澈,則心無掛礙,才能達到大境界。


陽明悟行學宮


學習陽明心學已經兩年多了,回想兩年前第一次聽說中國歷史上還有這樣一位聖賢,第一次聽到“龍場悟道”,第一次聽到“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懷著好奇心一直學到現在,致良知喚醒了我,陽明先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靈魂的覺醒!

幾十年來,我一直在黑暗中跌跌前行,痛苦煩惱不斷,今天終於醒悟,原來小我私慾佔據我的心裡,現在爭分奪秒去幫助更多人!

建設心靈品質開發心靈寶藏,這是我們的需要,讀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真正讀懂了自己!

陽明心學將在21世紀的今天,散發出最偉大的光芒,致良知將成為全世界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盞明燈!




重慶攝影


眼下,王陽明心學可以重建中華“文脈道統”,也許還可以挽救道德滑坡,改善世道人心。

說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的確令人頓感快慰,但作為一個比較理解、長期關注心學的人,我覺得還是不可盲目樂觀,要冷靜的看清當下的文化現實。

現在的傳統文化發展狀況是,百年“文脈斷層”,民眾傳統文化常識“欠缺”,整個學術界被西方殖民之學“隔斷”佔領,民間學術沒有話語權、民氣不暢。老百姓對國學大都陌生,或者瞭解的是被“汙化”抹黑的古聖賢,對王陽明“何許人也”都不清楚,何談心學的復興?



那麼,心學為何會被一些有識之士屢屢提及?

西方哲學、科學陷入困局走入死衚衕

西方哲學的轉向、科學的危機,是在十九世紀末就被西方知識精英意識到了。表面上看很光鮮,實質“哲學已死!”西方經院哲學的形而上學沒有了市場,兩次世界“大戰”使得他們不得不反思他們的“文明”到底出了那些問題,失去神學“監控”的科學,如同“瞎子”一樣究竟要到何處去?生態還能不能再“惡化”下去?

一些開明智者、生態治理先行者,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東方古國,禪宗、道教、佛教一度十分流行,而精英們更多青睞新儒學、陽明心學,作為醫治現代病的“新處方”!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制高點”、總綱領。

世界範圍之內的人文主義復興“主場”在中國

其實世界範圍內的“近代化”,主要理念就是來自孔子的“人本主義”,而大多數人陶醉於樂觀的“科學萬能”主義裡,根本沒有注意到這點。甚至歐洲的所謂“文藝復興運動”,隨著現代發達資訊的“解密”,歐洲有良知學者的“洩底”,我們愈來愈發現所謂“西方文明”,幾乎可以斷言就是華夏文明的一個“子系統”亞文化,屬於中華文化的“境外開花”!部分“西奴”可能接受不了,“西化腦癱”醫治得一個時期。

宋明理學對西方哲學“方法論”的決定影響毋庸置疑,形成笛卡爾主義。指導了世界近五百年來的文明走向。現在其侷限性愈來愈突出,而王陽明心學就是對症朱子“格物”論偏於外物的毛病,在當下這個被黑科技蹂躪得遍體鱗傷的地球上,可能最能救治人文及生態系統的就是陽明心學。

另外心學與現代量子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沒有隔膜,可以“互讀”闡發,為世界人民造福。

源於八十年代的國學“餘熱”和國家層面的提倡

國學熱,當然包括本來就有價值的“陽明心學”,我是在九十年代就瞭解精讀了《傳習錄》,其“萬物一體”的思想深邃博大,很有“天下大同”的聖王氣象,與《大學》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一脈相承。

陽明心學裡面,現成的就有一個全球治理的宏大目標和情懷,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背景、母體和力量源泉,是我們現代國人取之不盡的智慧寶藏。

現在國家領導人開明,從國家民族復興層面上倡導陽明心學,所以,一定程度上開了一個風氣,必將影響深遠,造福後代甚至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樂活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學術共同體,共勉!


樂活光陰


為什麼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請問王陽明心學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明代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王守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學說,叫知行合一,他認為人即便知道了,也不見得能做到,而做到了,肯定是知道了。他的思想,對於後來的曾國藩,孫中山等等人,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發展歷程。而大家不瞭解的是,陽明心學對日本產生的影響要遠遠大於發源地中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明治維新,讓日本從一個封建落後的國家演變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代表人物有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學習陽明心學,深得要領,讓日本海軍連戰連勝,使日本很快躋身世界一流強國的行列。

作為心理諮詢師,經常聽一些王守仁的故事,瞭解知行合一的理論,這一理論肯定能提升心理諮詢的有效性,並且有極大的提升。心理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的是不懂原理,更不知道怎麼做,有一些是知道一些道理,但還是做不到,做不到,就有症狀,就害怕。

如果讓來訪者達到知行合一,即知道,又能做到,那麼症狀肯定沒了。


霍體清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內核。我理解,做到這一點,可以讓人心神合一。心神合一了,人的狀態是安寧、祥和、快樂。現代人缺的就是這些。所以,王陽明心學的現實意義就是能讓人變得更快樂。

我們都知道王陽明的這樣一個故事。他去參加科考。發榜時人家看到他不悲不喜的樣子,都問,怎麼不高興呀?是不是落榜了?他回答:落榜沒有什麼可恥的,因為落榜而感到可恥才是可恥的。

這話雖然拗口,卻道出了真相。現代人的煩惱不皆由此來嗎?月掙8000元,可能不煩惱,可是和同學一比,同學掙一萬就煩惱了。孩子高考580分不煩惱,可別人家的孩子考了680,一比就煩惱了。

不能守住這顆心,總去高下相慕,這是現代人的現實問題。如何解決,可以認真學一學王陽明的心學。把自己知道的那些道理去踐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生活重要的是修自己這顆心。所以,心學才會越過千年之後,又能來安撫和溫暖人的原因。


菲比33


這只是前幾年興起而已,不要說成是一個世紀的事。為什麼會興起呢?我認為是因為個人主義的流行,很多成功的大佬到處灌雞湯,強調個人奮鬥,得意洋洋。這與王學的以個人為中心、藐視法規的心學是一致的,心裡認定了什麼就去幹,反道反儒反法,近佛。但卻忽視了社會環境、政策對個人的助力,所以得意洋洋之徒往往會得意忘形,原形畢露,如馬雲,強東之流。王陽明不會流行太久的,畢竟是小醜跳樑,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相反,我認為21世紀最終流行的可能是道家,一個大可興國安邦,或內治企業,小可安家,個人健身的學問。再輔以儒、法學說,我中華將再次登上世界之巔!


逍遙遊之投資策略精選


時代的潮流

我們面對的各種社會問題,其根源由來已久,可以上溯幾百近千年。

在中國古代我們的文明曾經無比輝煌,無論各方面都曾經領先世界幾百上千年,可是我們中華文明和其它古文明一樣多災多難,現在可以說我們是唯一的有著完整傳承的文明古國。

宋朝中華古文明覆興一次之後,從此以後我們的文明就開始面臨無數毀滅性的災難,封建統治的強度也變得無比強大,不在滿足對人身的禁錮,對思想的禁錮比人身禁錮更嚴厲後果也更可怕。

無數可怕的內外戰爭,嚴重的自然災害都嚴重威脅著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在民國時期我們的文明逐漸復甦之際,又遭遇到世界格局劇烈變化的影響,個人與國家生存在這一時期成為所有中國人唯一的目標。

經過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撒熱血,中華民族在近乎一片廢墟中,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這時候我們國家可以說百廢待興,經過幾十年無數人費勁心血的努力下,在克服無數困難之後,我們國家終於變得強大起來。

但是以前以及發展過程中遺留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因為世界格局的變化面對各種新的問題。

這些問題彙集到一起,終於量變引發質變的同時,國家層面已經開始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而這時候,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而王陽明心學因其特殊性,也逐漸走入有心的世人的眼中。

心學的現實意義

王陽明心學重在一個心字,可笑的是現在許多人還沒明白“心”的含義,就開始急躁的去思考追求“知行合一”以及“至良知”。

王陽明心學脫胎與儒家思想,同時又吸收了佛家中的“心”和道家思想中的“道”,形成了與儒家理學思想相對應的新學。

我們現實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出在“理”大於“心”。

我試著舉例,比如許多人往往對人只講理與法,完全忽視對方的心,這樣必然會遺留許多問題。

現在許多人內心被灌輸了許多道理和條條框框,這些東西可以壓制減少許多問題,可也會製造新的問題。

現在社會變動非常激烈,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衝擊,這也使許多世人變得不知所錯。

而王陽明心學可以很好解決這些問題,心學就是在學習理之後,又破而後立重新梳理讓人的內心達到新的平衡。

過去學習的各種道理和規矩,猶如為了我們適應人世間的生活而為自己鑄就一個殼,這個殼為我們遮風擋雨許多年,可是隨著我們心智的成長,這個殼逐漸成為一種束縛。

而心學就是破開這個殼,然後再把殼裡的營養精華重新吸收利用,最終如破殼雛鳥一般,用自己的眼睛重新看待這個世界和自己,然後飛向更廣闊天空。

心學的意義就是這樣,幫你破開身上殼看到嶄新的世界,讓它化為你的一部分,然後助你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裡,看的更遠走的更輕鬆更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