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吊死媒山是个人能力不足还是当时的大势所驱?

亮亮1116800485020


崇祯最后下场有大势所趋,也有其个人能力原因,他个人能力加速了明朝的覆灭。

不可否认祟祯是有理想的君王,他一心想做圣君,而且身体力行,样样事必躬亲,但正因如此,他自视过高,什么事情按自己意愿来。

他性格刚愎自用又患得患失,追求明面上的政治正确,而不考虑实际情况,以至于后来在他面前,大臣们都不敢说逆他的话。

他生性多疑,经常随便诛杀大臣,袁崇焕,陈新甲等都是例子,明朝带兵的总督,很多都被他投入牢中,要用的时候又放出来。

当时国库空虚,皇家大族又不肯拿钱出来发饷,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到处起义,关外的满清迎来历史上的一个大发展,皇太极多尔衮等精英层出。

在这种内外交困情形下,祟祯的政策和用人错误百出,一步步积累,终于到最后无人无兵可用,他临死那句“朕非误国之君,尔等皆误国之臣”,虽然悲壮,但依然没想明白,好心有时候也会坏大事。


胖油胖故事烩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作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虽然他披肝沥胆、兢兢业业,但他能力有限,仍然无法挽救大明帝国的灭亡。崇祯执政时期他本可以挽救大明帝国,但因为犯下三个致命的错误,最终独吞亡国苦果。

一、与金国和谈失败

崇祯登基时,金国皇太极一直想要策反袁崇焕,声称愿意“去帝称汗”,想要通过袁崇焕和明廷和议。崇祯五年,皇太极再次派遣使者送信至大同府,表示愿意和大明帝国和谈,但实际皇太极是为解决金国内部矛盾。

崇祯十一年春,朱由检派遣周元忠去打探金国真正议和的目的。当年五月,崇祯在中极殿召集重臣商议此事,杨嗣昌借卦象奏请朱由检议和,以便朝廷集中力量剿灭其他流匪。

但经过一番商议,议和一事最终破产,崇祯十一年,张献忠、李自成相继投降,明朝政府剿匪局势一片大好。正是被这种形式冲昏了头脑,朝廷错误判断了可以集中力量剿灭清军了,但没想到李自成等人有逐步做大。而当时明军又陷入了与清军的战争之中无法自拔,明廷疲于两线作战,再无中兴之机。

二、杨嗣昌被迫自杀

崇祯的性格向来都是刚愎自用、多疑、不相信任何人。崇祯在位十七年,内阁大臣共有五十余人,但崇祯唯独只相信杨嗣昌一人。

杨嗣昌自幼忠良,曾因上书替父从死受到崇祯的重视,在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之后,在没有任何商议的情况下,崇祯便立即将杨嗣昌提拔为兵部尚书。崇祯十二年,杨嗣昌主张的与金国议和一事失败,清军不断袭扰大明边境损失惨重,同时中原各地流匪四起,而所有的剿匪策略都出自杨嗣昌一人。

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朱由检开始对杨嗣昌渐生不满,杨嗣昌被迫督师剿匪。此举一来可避开朝堂政治舆论的压力,二来剿匪事成功之后定能让那些有意见的人闭嘴。但杨嗣昌只擅长谋划建策、行兵打仗却一窍布不通,在剿匪期间,明军大将左良玉、贺人龙等人不合,导致襄阳城被攻破、福王被迫杀,而杨嗣昌最终含恨而死。

三、错杀魏忠贤

崇祯登基之后,便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诛杀。崇祯此举虽然将权利集中,但朝廷党争之风愈演愈烈,在阉党打压下的东林士众再次掌握大权,又将这股歪风邪气引入朝堂。这些人营私结党,将与其政见不同者全部杀害,导致后来崇祯无人可用

崇祯的悲剧,只能怪其能力不足,在明末局势复杂之际,他竟接连在战略、用人等方面犯下严重的错误,丧失了中兴大明之机,大好河山就此拱手送人。


公元前


崇祯吊死煤山,主要还是个人能力问题![酷拽][酷拽][酷拽]

原因一

崇祯从登基,到吊死煤山,这中间足足有长达17年的时间。17年是个什么概念?有这17年,足足可以让朱元璋从一个一穷二白沿街乞讨的和尚走到九五至尊的皇位了!这就是能力上的巨大悬殊。

原因二

大多数王朝末年的皇帝,大都是被架空没有实权的皇帝,但是崇祯不是。从崇祯登基到吊死煤山,崇祯一直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在崇祯长达17年的时间里,能臣辈出,猛将如云。封建正统,君臣大义,能员干吏,精兵强将,都在崇祯这里,可谓是拿着一手的"王炸",可是最后却落得一个吊死煤山的结局,实在是能力比他的祖辈差的太远了。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崇祯时期,吏治腐败,小冰河天灾,华北鼠疫肆虐且民变峰起,宗室王爷近二十万,削耗国家财政20%以上,明军在辽东与金国常年作战,明军还镇压西北起义军与西南土司,三线作战,财政极其困难,这个皇帝确实难当。

但是,并不是没有办法,清朝同治初年的情况比明末还要糟糕,慈禧不是一样能够力挽狂澜,可见崇祯还不如一个女人。

崇祯吊死煤山主要原因既是个人能力不足也是大势所趋,崇祯多疑急躁、刻薄寡恩的性格使多少忠臣良将枉死,甚至投敌。

与秦二世、汉平帝、汉献帝、晋惠帝、晋安帝、唐昭宗等作为傀儡皇帝的亡国之君相比,崇祯帝一上台就铲除了九千岁魏忠贤与天启帝乳母客印月为首的阉党,而且崇祯在位十七年牢牢掌控朝政大权,一直就不是傀儡皇帝,所以明朝灭亡,崇祯帝应该负责。

崇祯刚刚继位的时候手下人才济济,名将如云。比如孙承宗、袁可立、马世龙、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满桂、孙祖寿、祖大寿、赵率教、邱禾嘉、黄龙、金日观、沈世魁、周遇吉、曹文诏、曹变蛟、陈奇瑜、熊文灿、郑崇俭、赵光汴、范志完、朱大典等,还有巾帼英雄秦良玉、著名科学家徐光启、财政专家毕自严、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海战专家曹文衡、游击战专家毛文龙、兵书专家茅元仪等。可以说崇祯手握一手好牌。

但崇祯多疑急躁的性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如果崇祯能够防治鼠疫,发行纸币,将违法犯罪的官员与宗室抄家,扶植新的魏忠贤打压东林党,不用袁崇祯,培育并推广土豆、玉米与马铃薯等高产耐寒耐旱耐贫瘠的农作物,赈灾并安置流民。

同时,大力发展工商业,全面开关,设军机处,推行摊丁入亩制度,编练西式陆军,以武士道精神贯输,对全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引进科举,另外,将数学物理等学科引入科举,都成为必考科目,废除八骨文。

重视科技,设科学院与专利局。重用在华传教士与葡澳人员,按能力授职,让他们或为教官,或为工程师,或为科学家,或为医学家,或为画家,或为天文学家,并让他们教授中国人。

对外,联系沙俄远东军、朝鲜与蒙古林丹汗,四面夹击后金。则后金必亡。



当代曹植


两者兼而有之,具有无法改变的历史因素,崇祯个人也范了很多错误。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呢,历史因素更多一些。

我们首先分析崇祯继位之时和自尽的时候所面对的问题。崇祯继位时,自尽时。1、李自成已经颇有气候,但是即便没有清军入关,也很难击败南明朝廷和山海关军队。李自成也没有税负体系,难成大气。2、清军:已经不可阻挡。即便崇祯南渡,也很难维持隔江而治的局面。3、大明内部:明朝税负体系和政治机制已经崩溃。

所以,哪怕崇祯不犯错,关外的清朝也是很难阻挡。万历47年萨尔浒之战是转折点,年轻的女真人才济济,已经无法阻挡。明朝的税负体系是建立在失衡的官僚机制上的,脆弱的税负体系,无法支撑与强盛的满清作战。叠加的小冰河期和干旱,摧毁了脆弱的财政体系。

崇祯继位时,明朝的官僚体制已经积重难返,即便有人才,也无法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很容易被言官和官僚集团攻击。明末不是没有人才,孙承宗、孙传庭、卢升象这些不是自尽就是被迫辞官。已经形成了劣币机制。而官僚集团吞噬了明朝的税负机制。加上庞大的藩王集团。明朝鼎盛时期张居正时期财政收3700万两,盈余400万两。而乾隆年间高达8000多万。张居正死后财政逐渐崩溃,而支出增加。很难维持关外长期军事行动。想逆转文官体制是不可能的,最有手段的嘉靖也是对付不了。而把藩王财政全砍掉显然不可能。只能小幅度的缩减开支。

崇祯继位时,满清已经在萨尔浒取得对明朝的胜利,统治了朝鲜和蒙古。从此明军只能被动防守。满清人才辈出,处于上升期。此势也是不可逆转,只能期待相持中清朝内部分裂衰落。

唯一的变数是李自成,李自成是由于小冰河时期导致的旱灾,产生的流民。这个是气候因素。

总体来说,三个灭亡因素,崇祯一个都改不了。不是他能力不行。除非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铁腕而且具有巨大威望的人才可以对付可怕的官僚制度和藩王体系。而且这个庞大怪物已经比早期更庞大。

崇祯是不是有些机会点决策可以改进呢?是的。

比如和满族人议和,这个他不要那么好面子,铁腕一点。起码可以腾出手来收拾李自成。比如制造出一个权相,张居正这种。给体制内干活的人更加自由的空间。难点是,权相往往意味皇帝弱势。这点很难。崇祯没有好的稳定的内阁班子,没有压制东林党。这是他的失败。比如南迁,他可以维持南明更加久一些。比如给员工好的环境,更加持久强力的支持,卢升象和孙传庭就可以消灭李自成。但是这些问题核心在于官僚机制问题。而改革这个,显然不现实。


历史与现状


崇祯还是够倒霉的,没有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皇家对接班者的培训,天启死的突然,他突然就当了皇帝。)

自己连好人坏人都分不清,至少对于皇家而言,太监,锦衣卫比大臣忠心多了。

当了皇帝,听了东林党的话,把东厂,锦衣卫都撤了。自己变成瞎子,聋子。

大臣说天是蓝的,就是蓝的。说是绿的,就是绿的。崇祯自己无法分辨。

崇祯十七年,京城附近发生鼠疫,十室九空。李自成很轻易的就攻到京城,李自成要崇祯给他封王,就可撤兵,瘟疫之下,李自成也想早点跑路。

可崇祯不知道啊,大臣告诉他天下太平着了,没有鼠疫,没有极冷的天气。

崇祯拒绝了李自成,一个流寇,想的倒美。

结果,李自成攻城,守城的十个九病。哪里挡的住。

崇祯惊呆了,得知真像,三十多年的三观尽毁!这个世界太坏了,都是坏人。

伤心绝望,上吊死了。

要怪就怪崇祯太单纯了,做人不能太单纯,做皇帝更不能。普通人单纯了要受到社会的毒打,皇帝单纯了只有国破家亡。


泥封老酒


大势所趋。

明末,崇祯皇帝虽然还是把持着明朝的最高权利,但是他接手的已然是一个烂摊子了,国内形势极为不稳,外面又有蛮夷对中原虎视眈眈,内忧外患;环境上小冰河时期气候反常各地自然灾害不断,地方上李闯等农民不断造反,边境上后金步步紧逼。朝堂上东林党得势党争不断,经济上国家财政紧张,地方豪强全都不买国家的账。

崇祯虽然勤勉但是有心无力啊!孤立无援,内忧外患,既没有钱粮赈灾、发军饷,也没有兵员镇压叛乱,要做的只能增加赋税,而增加赋税只会加速自耕农破产加剧土地兼并,一旦有灾祸就激起民变,恶性循环

所以崇祯所处的环境,任何人都无力回天(就算朱元璋和交换位置也是一样的结局),因为什么也做不成,无兵、无钱、无助,真正是高阁上孤家寡人。

但是崇祯的勤勉还能让这个烂摊子再存活了17年,可谓是竭尽起所能了!换做别人,可能一两年都撑不住。





罗萧弋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克北京大明朝历经276年到此结束!

回顾大明王朝最后的十七年我们不经有很多疑问到底为什么?

时间回到十七年前,那一年崇祯刚刚继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立朝纲,除魏忠贤,平阉党可谓大快人心,朝廷风气立马焕然一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清风徐来的味道!

然十七年过去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魏忠贤一死江南富商税收顿时取消,财政收入锐减,辽东战事不断消耗大量财政收入,可朝廷以无钱粮,无奈加征赋税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导致陕北地区农民率先起义!

然生性多疑,在位十七年不断换相,导致与文官集团势如水火,军事上的不断失败使其脾气极为暴躁对前线军官极为苛刻导致前线将士人心惶惶,处死袁崇焕使辽东局势进一步恶化,不断催促严重准备不足的孙传庭使其战死潼关,他曾把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八骑仓皇逃跑,无法处理好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又无力有效指挥军队,使其越发忙碌越忙越乱,最终导致整个王朝失控李自成攻破北京。

然他也是个不信的皇帝,不来皇位与其无缘可是天启帝早死他临危受命接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将士,辽东边患,朝廷腐败,河南大汗,都集中在了一起,而此时的大明王朝以上江河日下,积重难返,任他多么呕心沥血,通宵达旦也无济于事,该来的总会来公元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皇帝潸然泪下自己十七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本想振新大明江山然天意如此绝望至极走上了媒山。

结语

大明的江山有其才能的原因,如果崇祯有秦皇汉武之才能或者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能力大明王朝复兴不是没有可能,但历史上哪有那么多千古一帝,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帝,大明的江山以是积重难返

此时非他虽能拯救


外太空的首富


个人认为明朝灭亡分为外因:大环境和内因:个人瞎搞,各占8成和2成。

外因:建虏难打、流寇难缠、党争难搞、小冰河世纪、吏治腐败、赋税崩坏、士族和皇族寄生……

这些是由来已久的弊病、不可抗力的天灾,属于大环境。

这里不展开讲了


着重讲下内因:崇祯是怎么把一手不算太差的牌打的稀烂的。

1.一上台就弃用厂卫,自断爪牙,自毁耳目。

直接导致崇祯对信息的获取渠道或许单一,只能听信文官集团,而且间接失去了对百官的管束力:

李自成兵临城下,让百官捐款,求爷爷告奶奶才凑了几十万两,结果人李自成上来弄了7千多万两,你说崇祯要是知道这些大臣都这么有钱,不得气的从树上下来。

2.薄情寡恩、喜欢推卸责任、杀人了事,失了人心

终崇祯一朝17年换19任首辅、50个大学士、杀总督7人,杀巡抚11人;

卢象升、孙传庭等名将鞠躬尽瘁,为国捐躯却遭怀疑,不敛尸首,不予抚恤,令人唏嘘。

著名火炮大师孙元化,因为手下叛变,却要被斩首背锅,而随着孔有德等人叛逃后金,直接令后金火炮技术提升几个阶级。

3.该信的不信,不该信的乱信

杨嗣昌任督师期间,为人自私,排除异己,间接阴死了猛将卢象升,而崇祯却给予了莫大的信任和权力。

袁崇焕五年平辽,连天启都不信,却骗过了崇祯,而且给了袁嘟嘟空前的权力和支持,结果呢,耗干国库养的关宁铁骑见了后金军连个屁都不敢放…… 结果大家都知道的。

4.不懂军事却瞎指挥,招致多次惨败

松锦之战,洪承畴统领整个明朝最后的边军精锐,与清军的大决战,本来想稳扎稳打,结果崇祯一再催促,阵脚大乱,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洪承畴被俘,山海关外尽失。

李自成攻开封,眼见受不住了,火线受命把孙传庭从牢里调出来,派去潼关,准备打李自成,结果就给几千兵马,反复催孙传庭出关击敌,结果仓皇接战,传庭死,而明亡。

其实这一条有些牵强,崇祯不得已催促速战速决,因为朝廷实在没银子打仗,打不赢是死,几个月不发饷,兵变哗变也是死,这也没办法。


崇祯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节俭自律,但是大环境下,崇祯不单要对付后金、农民军,还要对付百官、士族和皇室贵族;仿佛整个大明只有崇祯一个人在努力,而且努力的方向不对,不仅没能拯救大明,更是加速了明朝灭亡。令人扼腕叹息。


琳琅读金庸


崇祯: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也愿个人能力有限。

在所有亡国之君里,明朝崇祯皇帝应该是比较受后人同情的。有不少人认为,崇祯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明朝亡国的确不是他的责任。比如我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就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指出,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虽然黄仁宇先生是在深痛的指责万历皇帝的昏庸无道,但笔者认为,也并不是没有为崇祯开脱的嫌疑。


依照一些历史学家的观点,明朝的衰败是从明武中正德皇帝开始的,经嘉靖皇帝一朝而初露端倪,只因隆庆皇帝继位之后,先后任用高拱,张居正等人进行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明王朝衰亡的速度。可自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之后,明朝的衰败之像越来越明显,到了崇祯之时,明王朝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他们总结,明王朝的灭亡是由于积弊难返,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但是我想问一句,哪一个朝代的灭亡,不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如果这样说来历史上所有的亡国之君,都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社会矛盾的幌子来推卸责任!所以笔者认为抛开历史的必然不谈,崇祯皇帝要为大明的亡国负很大的责任!

崇祯虽然以雷霆手段消灭了阉党,但是明王朝的败亡并不仅仅是因为宦官专权,阉党横行。而是因为制度腐败,官吏贪污严重,弄得民不聊生。可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关注这些,他只关注为什么大明王朝的老百姓都那么坏好好的良民不当,偏偏要造反!为了平定叛乱,他不得不加重,本以繁重的赋税横征暴敛,筹集军饷。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更加苦不堪言,被逼无奈只能造反!于是判断不仅没有评定下去,反而越镇压越多!最终如海啸一样不可控制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给彻底淹没!



其实明末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大多是被朝廷官府压榨的没有了生存的余地,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造反!如果崇祯皇帝像汉宣帝一样,减轻赋税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惩治贪官污吏也许明朝就不会灭亡。因为满清政权在崇祯元年的时候还并没有成多大气候,崇祯初年,又一度被袁崇焕击退于山海关之外。


只可惜崇祯皇帝狂妄自大,好大喜功,狡诈多疑而又急功近利,不纳忠臣之言,最终白了少年头,也只能换得一个吊死煤山的下场。俗话说:“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面对明末大乱的局面和形势,崇祯皇帝不是英雄他改变不了。而在那个时事之中,他又没有那个能力让自己脱颖而出成为安定天下的英雄,但是他有身居高位,所以只能是亡国之君!

他的下场即是历史趋势使然,也是个人能力实在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