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學教授曾說:“有些學者,整天泡在學術會上,怎麼有時間做學問?”,你怎麼看?

凡大先生


再高深的理論也要與實踐相結合,由實踐提取出來的理論才具有實踐指導作用。


溪水蛙聲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位教授所攻擊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呢?

是那部分功成名就者、是那些院長、長江學者、知名教授等,絕大部分時候,是他們整天泡在學術會上。

國內的學術會議,但凡是個會議,一定要請幾個業界有名的教授來坐鎮,有時候根本不考慮這個教授的研究和會議的主題相關不相關。請他們來,會議就會有人來捧場,一定會有他的粉絲。隨便講一講已經老掉牙的東西也無所謂,若是講點最新的研究,當然更好,實際情況是,誰在乎你講啥呢?人家看的是你的頭銜……

出於面子,這些院長、長江學者、知名學者,也很難拒絕。因為下次若是自己要舉辦個會議,不也要是求人來嗎?大家深諳此道,所以互相請來請去,一團和氣很正常了。

對了,天天泡在會議上的人,是不用交會務費的,來回交通住宿都是報銷的。他們本身就是吸引參會者交會務費的引子,由他們在,就會有他們的學生,他們的粉絲,以及求他們的人來。

至於有沒有時間做學問,反正都是教授、長江、知名教授了,誰還在乎你有沒有時間做學問呢……


半島外語


在地質學界,有些人開口“大陸漂移”,閉口“板塊運動”,根本不會做“學問”!

事實上,小行星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但是“隕落地質學理論”創新會影響“漸變論”的“學術”利益!“災變論”是吳福元、金振民、朱日祥等人不願接受的!

為了自己的利益,這些院士們整天開會,打擊創新人才!




金童希瑞


人之差異,天生已定。幼兒時期,有兒童坐姿難定,總在活動,而有些愛打盹,肯瞌睡,顯示精力有別。上學時期,有些學生注意力不集,愛做桌下活動,但所講內容,一聽即會,記憶超群,且舉一反三,擅長應用,而另外更多學生,課堂認真之極,聽,記,練無一不達,可就是考試難及,實乃智商有別。工作後,有人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但實績難以服人,而另一幫人,思維靈活,左右逢源,成效顯著。像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悟得生活真諦,以愛情滋潤繁心,工作休閒,應對從容,不僅績效突出,榮選院士之譽,且四登婚姻殿堂,直達理想之巔,無愧人生贏家。因此,人之異別,情理之中。


7號四分衛


國家真的應該治理此類現象了!許多學術會議究竟有多少意義,只有參加者心知肚明,莫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變相的腐敗,花的還是納稅人的錢。


金玉年輕


你好,青年科研工作者前來答題。學術會議要不要參加,答案是要,肯定要,也必須要。科研工作者之間的互相交流很重要。但是如何把握好科研和交流之間的度,各有各的想法。科研會議存在的意義,第一是為了交流成果,互相促進。有利於青年科研工作者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也有利於學生的培養。完全不參加學術會議,是不行的。最簡單的,做科研時刻要關注前沿理論,如果不跟進前沿發展,如何能提出創新觀點?參加學術會議,與做學問,其實並不衝突。

但是,如何兼顧個人的科研時間和學術交流呢?我認得一位非常勤勉的教授,該教授(就不透露性別年紀和姓名了)在業內成果豐碩,因為地位和成果,需要出席一些國際學術會議(僅僅是在飛機上的時間就很多);還承擔了部分行政工作(該教授身體強悍到不需要倒時差,經常下了飛機就開會、去實驗室;我們笑稱開會倒時差大法,佩服不已)。我簡單描述一下該領導和其團隊的日常,僅供年輕科研工作者參考。

1.會議接待結束不管多晚,都要看文獻;如果在實驗室附近,一定回實驗室。有幾次我有幸參與了該教授組織的學術會議,作為主辦方,會議開幕當天的晚餐是免不了的。晚宴結束之後,送走諸位神仙大牛,一般在晚上九點半或者十點左右,教授會自己回到實驗室或者自己的辦公室。再看看實驗的進度,再工作一到兩個小時,才休息。我曾經以為是那陣子臨近課題結項,後來跟教授的學生成為朋友(我不配跟教授做朋友,我頂多能跟教授的學生聊聊學術,跪求帶飛),才知道,這是人家的日常。

2 嚴格要求下屬和學生。自己拼,學生也得拼。做教授的學生年三十都在實驗室。也許教授在一些人眼中,有些太嚴厲,甚至不近人情,科研做得不好,批評起來完全不留情面,管你是不是副教授、教授,在實驗室裡完不成自己的工作,或者完成得不夠理想,都要面對他的怒火。但是,教授的學生(現在也是副教授了)曾經跟我說過,被批評事小,證明教授還對自己有期待,還願意出言點撥;怕就怕人家不說話了,沉默才是最深的失望。這樣的嚴格要求,教授的團隊成員,即使外出參加學術會議,也不會不敢落下自己的實驗。

3 郵件短信秒回,工作十分注重細節。 <strong>其實到了該教授的年紀和地位,有些人就不會親自帶學生了,副教授帶碩博的情況,十分常見。但是,精力旺盛的教授,對自己的博士生培養十分上心。就拿博士論文的修改來說,表意不清、標點符號用錯,都會標紅修改;更不用說平時通過短信、郵件彙報學術進度,只要不在飛機上會議中,幾乎秒回。

學術交流與科研兼顧的大牛完全存在, 會要開,學問要做。平衡好學術交流和科研,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喝奶茶不長胖


現在的學者很浮躁。參加會議的目的主要是1有廠家贊助,在會議上發言有費用,2多露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名聲,渾一個臉熟,3可以結交朋友,便於拉選票,4你不露臉,別人會搶了你的位置。所以是勢利讓專家疲於奔命,不完全是個人的錯,需要我們的機制鼓勵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如李蘭娟鍾南山院士


醫博汪健康彭文鴻


數十年來,多數的什麼學術研討會會議程序:開大會,請權威人士宣講一通,選部分比較好的專題論文宣講宣講,分組討論一下,會務專家們評選出比較好的文章獲獎,大會園滿成功!接下來會安排到當地或周邊的著名景點放鬆一下,大會圓滿成功!


馬文林3


首先中國院士分為兩院,中科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屬於學術理論派,例如高院士,後者工程院士屬於實戰派,我們比較熟悉的有袁隆平院士,鍾南山院士,李蘭娟,施一公等。


交得保


很多學術會開得不錯,觀點激烈交鋒,最後打起群架,學術會才是真正講學問,寫論文都是胡扯,根本沒有讀者。現在誰看雜誌論文?《冰川凍土》這麼一本專業雜誌,發表《師孃的優美感》的挖苦論文,7年之後才被發現,說明7年裡沒有讀者看一眼這本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