抨擊“讀書無用論”觀點的冷思考

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讀書其實並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不像遊戲和電影一樣可以帶來即時滿足和反饋,帶來視覺的衝擊;與讀書更多相關的關鍵詞是枯燥,壓抑,堅持,自律,奮鬥。。。但是讀書的滿足感是結果導向的,是一種延遲性質的滿足感,通常只有在升學成功,獲得榮譽證書,取得好成績時,才能達到峰值。平平淡淡,苦中作樂的心境,正是讀書過程中的常態。

讀書有好有壞,不適合讀書的人,也不可能一直陷入自我否定,正如馬斯洛層次理論的最高兩層分別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它們需要一種理念讓自己感到舒服,“讀書無用論”的理論落腳點大概就在於此吧,那些批判“讀書無用論”過於偏激的人,是否又過於殘忍了呢,因為擁有985,211學歷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時候,芸芸眾生並不是不希望成為高學歷的人,而是缺乏天賦和機遇罷了,畢竟大家都明白,僅僅幾張試卷,有限的題目,來決定一生的制度還是值得商榷的(但又不否認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拔人才制度)但其實,更有可能影響一個人學歷上限的,是他們教育背景和所在的階層。

關於階層躍遷能否成功問題的紀錄片,國外有<<56up>>,國內有《出路》(導演為鄧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拿國內的《國內》紀錄片來說,節目的伊始,導演說三個小孩,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經濟背景,社會背景,每個人都要尋找自己的出路。紀錄片拍攝對象,就是三位小孩,分別來自農村,小鎮,城市;記錄了他們從小到大的7年時光。紀錄片的結局很現實,導演的拍攝目的,也並非去批判哪一個階層的好與不好,只是這樣明晃晃地放在一起對比,實在殘忍。也許他們努力一輩子,也跳不出自己出生的那個階層。紀錄片中的小鎮青年有一句話令人動容,“我知道這個社會是不公平的,我也接受這種不公平,但是經過我的努力,我的下一代會達到她(紀錄片裡家庭條件最優越的女主人公)那種狀態”。

關於對未來的積極展望,影視互動劇《隱形守護者》當中的臺詞或許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篤前行而勿後顧,背黑暗而向光明。”(我個人理解為理性決策,不考慮沉沒成本) “太陽照常升起,也許我們會消失,但我們熱愛的許多事物將永遠延續。”(我們的努力讀書,努力工作,有時候也是為了下一代,精神與物質財富為在代際之間傳遞) 祝願我們在抵達路的末端時,都不會後悔!

虔誠細賞滿天繁星,望明日放晴。祝願疫情趕緊結束,和我們愛的人早日相聚。

抨擊“讀書無用論”觀點的冷思考

讀書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