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確定想要一個完美的孩子嗎?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張圖片,瞬間笑噴。是“孩子的一天”:捱罵,起床——捱罵,吃飯——做作業,捱罵——玩遊戲,捱罵——捱罵,睡覺。

孩子的一天,真是時時在捱罵,樣樣都捱罵呀!

作為一名家長,我想說,其實我也不想這樣啊!

無奈孩子啥啥都惹人生氣啊!晚上不睡早晨不起,吃飯磨磨蹭蹭,做作業不用心,還老掛著看電視玩遊戲……

你看,說起孩子,隨便吐槽一下,就是停不下的節奏。

如果給咱一個完美的孩子,那該多好啊!那可就省心多了吧?

奧地利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的代表作《罐頭裡的小孩》就描寫了一個這樣完美的孩子。聰明懂事,聽話禮貌,自律上進。堪稱完美。

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奧地利當代最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已出版兒童文學作品100 多種。1984年她以全集榮獲了素有“小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世界兒童文學最高獎——國際安徒生獎。2003年她獲得世界上獎金最高的兒童文學獎——阿斯特里德·林德格倫紀念獎。

此書的譯者任溶溶,也是一位著名的兒童文學翻譯家、作家。曾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傑出貢獻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特殊貢獻獎、宋慶齡樟樹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翻譯獎等獎項。2012年12月6日,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榮譽 。

《罐頭裡的小孩》 這部作品本身,也榮獲多種獎項:

1973年德國青少年文學獎

1975年奧地利青少年暨兒童文學獎

1979年美國Mildred L. Batchelder Award

1982年荷蘭兒童文學"銀筆獎"

1988年奧地利國家兒童文學獎

1989年奧地利國家榮譽獎

該書講述了一個名叫康拉德小男孩的故事。

康拉德知道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家自己乖乖地玩耍,不打擾父母做事。去朋友家準時安靜,不大吵大鬧。在學校規規矩矩,不調皮搗蛋。

可謂是家長眼中的好孩子,老師口中的好學生。 但他卻遭遇了一些更嚴重的危機。這本書,帶給我們很多養育方面的啟發。

01 母親更關心孩子心靈,父親更關注孩子成就。

康拉德一放學,巴託洛蒂太太第一句話是:“過得快活嗎?”托馬斯先生第一句話是:“門門功課滿分嗎?”

小說結尾,康拉德問:“以後我必須一直是這個樣子(喧鬧,淘氣,不溫順,不聽話)嗎?”托馬斯先生叫道:“絕對不可以!”

康拉德問:“以後我必須像我先前的那個樣子(安靜,規矩,溫順,聽話)嗎?”巴託洛蒂太太叫道:“絕對不可以!”

我們可以看出,母親更關注孩子的心靈,更在意他是否健康快樂幸福。而父親更在意孩子的成長成就,是否優秀出色。

我暫時不對兩種態度做任何評價。因為,如果兩者結合得好,又不彼此干涉相互拆臺的話,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是頗有裨益的。

02 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吵,最受傷的是孩子。

康拉德既愛母親巴託洛蒂太太,也愛父親托馬斯先生。

當巴託洛蒂太太和托馬斯先生意見不一致發生分歧時,康拉德就無所適從,進而陷入左右為難之中。

爭執中托馬斯先生落敗,康德拉也替他難過。

所以,巴託洛蒂太太決定,再也不說托馬斯先生一句壞話——至少不在康德拉麵前說——要踩他的腳趾,也只趁康德拉看不見時。

所以,養育孩子過程中,父母雙方應該儘量保持一致。即使有不同意見,可以選擇私下協商,而不是當著孩子的面爭論不下。

否則,不管誰輸誰贏,孩子都會傷心難過,都會受到傷害。

03 一味教條式填鴨式的教育,適應不了現實生活。

康拉德是工廠生產的“完美”小孩,經歷了各種培訓,輸入了各種程序,經考察合格方才出廠。

所以出廠說明書上的字眼都是“令人滿意”、“前途無量”、“性格善良”、“不會遇到任何麻煩”、“絕不會有麻煩和缺點”、“容易掌握和操縱”等等。

可這樣的孩子,卻無法適應學校生活。

他的優秀和完美,他的聽話和服從,讓其他孩子惱恨、妒忌。他們討厭他、遠離他、排擠他。

那是因為他不瞭解人性的弱點,不知道怎樣融入集體,更不懂怎樣自我保護。

這就像是一個隱喻,如果一個孩子只知道埋頭學習,卻沒有機會接觸現實世界,即所謂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那麼,即便他非常優秀完美,進入社會後,也必定會步履維艱,碰壁不斷。

04 同伴支持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同伴,註定是不幸的。

康拉德被同學孤立、排擠,困惑不解,也痛苦不安。

好在,基蒂瞭解他的來歷。理解他,接納他,陪伴他,保護他。

後來工廠要召回他,巴託洛蒂太太想到一個主意,儘快改造他,使他成為一個淘氣、吵鬧、不聽話、不溫馴的乖孩子。

這次成功改造,也得益於基蒂的參與。雖然改變是如此艱難,但因為有基蒂的幫助和支持,康拉德最終戰勝了自己,做了一回壞孩子,讓工廠的人大失所望、悻悻而歸。

不難看出,孩子成長過程中,同伴的作用不可估量。如果沒有同伴,他該是多麼孤單和可憐!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不要一味地強調學習,也應該給孩子留出一些時間,讓他和同伴們盡情玩耍。來自同伴的支持和友誼,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幸福快樂,甚至會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05 總是做正確的事情,未免無趣。

康拉德是一個彬彬有禮、規規矩矩、百依百順的孩子,堪稱完美,卻像個假人,沒有喜怒哀樂。

他喜歡東西,是因為巴託洛蒂太太喜歡。

他認為七歲的男孩不該照鏡子,否則會變得愛虛榮。

他認為冰激凌只能夏天吃,並且必須是吃完飯才能吃。

他認為一個七歲的孩子有責任幫助母親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他認為一個七歲的孩子最好一次玩一樣東西。

他認為孩子要聚精會神地玩,不要去打擾大人。

他認為一個七歲的男孩不適合玩洋娃娃。

他認為……

總之,沒有“人味”。

跟巴託洛蒂太太以及基蒂相處一段時間後,康拉德從內心希望改變。

當工廠發來召回他的信函,他用大家從未聽到過的最響的聲音叫道:“你是個好母親!”

是的,雖然巴託洛蒂太太穿衣古怪、不愛整理房間、不愛做菜、甚至有時糊里糊塗,但她全意全意地接納、熱愛康拉德,所以,即便是總是做正確事的康拉德,也認為她是一個好母親。其實,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巴託洛蒂太太的不正確,讓她顯得更為可愛。

另一方面,康拉德被改造成功後,學會像普通男孩子一樣說話,像普通男孩子一樣淘氣,會像普通人一樣唱俗氣的歌曲。

這樣的康拉德,終於有了“人味”,也終於擁有了一個孩子該有的可愛。

所以,作為普通人,我們不要一味地追求正確和完美。作為凡人,正因為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完美,才有那麼多蕩氣迴腸的故事。


看到這裡,你還想一個完美的小孩嗎?

故事裡,康拉德的來歷,是工廠製造,是否就是某種隱喻,告訴我們完美的孩子不存在?

故事最後,真正的訂購者看到康拉德不再彬彬有禮、百依百順時,說:“一個多麼嚇人的孩子!我看我們還是養只狗好了!”

這也是一個諷刺吧?如果你追求的是一個絕對聽話的孩子,那你還是去養狗吧!

有興趣的話,去看看這本《罐頭裡的小孩》吧!看完,你會發現,家裡那個活潑好動、吵吵鬧鬧、調皮搗蛋的孩子,是多麼可愛!多麼珍貴啦!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