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通玉石
生產牛奶成本100元,白送給人喝會導致市場牛奶價格下跌,如果跌到低於100元,不論你賣不賣出去,將會資不抵債,就破產了!
呂光迪
作為一個經濟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我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
這當然是真的。
我給你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名出租車司機,你每天都在火車站附近接送乘客,但是由於晚間打車比較貴,你能拉到的客人很少,幾乎每晚都有大半的時間是空閒的。
相對的,因為晚間出租車價格較高,所以很多人打不起車,他們都在排隊等候公交車,甚至有的人因為貧窮只能走路回家。
請問,你願不願意利用你拉不到乘客的空閒時間去免費接送坐不起出租車的乘客?
我想,你是不願意的。
為什麼不願意呢?
首先,你無法分辨出,哪些人是真正坐不起出租車的人,你免費接送的人中,可能會有原本應該對乘坐出租車這個行為進行付費的人,所以你無形之中擾亂了這個行業的正常經營。
其次,就算你不是全免費,而是對打車費用進行折扣,那麼真正受益的,也並不全是窮人,因為有許多窮人本就打不起車,你降價與否與他們無關,並不對你的收益有任何幫助。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奢侈品賣不出去寧可銷燬也不會打折銷售的原因。
最後,你好心好意的幫助行為,可能會佔用你原本可以去創造效益的時間,比如你正免費拉著一位乘客,這時你突然看到路邊有一個真正的乘客在招手,你不能把車上的乘客扔下然後接上新的乘客。
所以,就如同你不願意免費拉乘客一樣,資本家也不願意把相對過剩的產品免費分給窮人,這不是道德品質問題,而是在現實中,這個理想化的行為根本無法實現。
薄利好食
這個段落記得上學時學過,當時很憎恨萬惡的帝國主義為啥不把牛奶給窮人喝,但通過學習也知道了就是經濟危機。雖然沒有見過倒牛奶,可是見過農民把地裡賣不上價的蔬菜直接用犁地機犁了,菜價趕不上勞動力價格,所以直接當肥料了。
大風裡的風
其實我上學的時候,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故事。但是我之前始終無法理解這些資本家的行為,總認為這些資本家真是人性最醜陋的展現。但是,最近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忽然通過出租房子的事件,想明白了這裡邊的人性。可能不見得是醜惡,也可能是無奈。
首先看看為什麼資本家寧願倒掉牛奶呢?
有一點經濟學常識的人應該知道,牛奶之所以賣不出去,大多跟供求關係有關。牛奶生產太多了,超出了需求,當然就賣不出去。不過,經濟危機期間,今天買一瓶牛奶的錢,明天可能就得花10倍。
如果把牛奶分給窮人,那麼資本家不僅需要承擔原本賣不出去的虧損,還要承擔分發牛奶產生的成本和時間。而且,如果把這些牛奶分發給窮人,那麼人們發現有免費的牛奶可領,誰還會願意掏錢買牛奶。要知道,經濟危機之下,大家可都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啊。當大家都在等著領免費牛奶的時候,原本的需求會進一步下降,這對於牛奶廠家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會有更多的牛奶廠倒閉。
所以,資本家選擇了最簡單,最省成本,也是最現實的做法,就是直接倒掉。這看起來罪惡的做法,卻是在困境下自救之法,救的不僅是資本家,還有其僱傭的工人。
再說現在疫情期間租房的事。我有一套房子租給了別人,這段時間他沒有發工資,我同意他下個月再把租金補上。但是我想到了一個問題,也是拷問我自己的問題。如果疫情持續好幾個月,他一直沒發工資,難道我就一直延期收房租嗎?如果不這樣,難道我把他趕出去嗎?趕出去後,這段時間肯定也沒人出來看房子,這房子也不太可能租出去,就只有空著。那麼我是應該把房子免費給他租著使用,還是寧願讓房子空著呢?如果我選擇後者,我是不是也成了“傾倒牛奶的資本家”?但是如果我選擇前者,那麼房子使用過程中的房子和傢俱家電的折舊和維護費用等其實就是我的成本,相當於我不僅沒有出租房子的收入,我還得承擔折舊成本,相當於是負收入。我不是富翁,我也有自己的經濟壓力,疫情期間我的收入也會受影響。如果是你,你願意做一個“慈善家”,還是做“傾倒牛奶的資本家”呢!
老萌有個存錢罐
不需要看西方資本家這個歷史,其實只要看看現在。我國春節,基本上都有花市,花農種花到市場上賣,一般會很貴,但是精明的消費者,往往會不在那個時候賣,他們等到除夕深夜快到初一凌晨時,花市結束,花農不會把未賣完的花帶回去,很可能會賤賣,就撿這個便宜,但是農民們也不是傻的,這種事多了,他們往往到時把花摔爛,也不會賤賣給那些人。這個道理其實跟資本家不肯把牛奶分給窮人是相通的,產品畢竟有成本,付出了勞動和支出,銷售跟成本相稱還可以接受,但絕不可能會虧本賣,送人更不可能,這次這麼做了,買家就會專門等這種時機,他們不會開這種先例,必須讓對方死了這種心態,不然以後不用做生意了。
所謂經濟危機,是產量過剩,賣不出去,消費者消費不起,那是一種成本本身已經居高不下的狀態,不是降價可以解決的,降到與成本持平窮人也一樣買不起,才會發生經濟危機(想想我們的房價),已經血本無歸,送人也是白送,寧可不送,把產品毀了。房子賣不掉,自己出錢拆了也不會賤賣給你。
TonyDeng
那必須是真的
原因是:
去產能,去掉量,保證價,保證長期壟斷。
早期經濟學家薛兆豐專門寫過這一類書和文章。
要深入瞭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一個說法。
「為什麼高鐵寧可那麼多空座沒坐滿,不能讓我免費坐還要我買票?」
「為什麼五星級酒店總統套房寧可空著,也不給我免費升級?」
「為什麼飛機上頭等艙寧可空著,也不給我經濟艙的免費升艙?」
換句話說,就算牛奶白送給你,但滅菌、包裝、倉儲、運輸、分銷這些環節仍然還在,最後“白送”你還得掏4-5元。窮人真想得到“白送”的牛奶,那就需要乳品製造商除了白送奶之外,再倒貼其他環節的費用。算下來,資本家倒掉牛奶,損失的無非是沉沒成本,而如果白送牛奶,卻需要繼續追加邊際成本,自然只能乾脆倒掉。
最後講一個小故事:冬天天冷了,女兒問媽媽:“為什麼天氣那麼冷,我們家的爐子不燒煤?” 媽媽回答:“因為我們家燒不起煤”。 女兒問:“為什麼燒不起煤?” 媽媽回答:“因為你爸爸失業了”。 女兒繼續問:“爸爸為什麼失業了?” 媽媽回答“因為爸爸被上班的地方解僱了” 女兒接著問:“上班的地方為什麼要解僱爸爸?” 媽媽回答:“因為爸爸上班的礦上生產的煤太多了”。前幾年,某些地方菜農寧願蔬菜爛在田裡當肥料,也不願低價賣給城裡人吃,也是這個道理。
航天之星
不要說國外了,在國內,西瓜、柑橘不得價錢的時候,果農寧願它們爛在地裡,為什麼?賣果的錢還抵不過請人來採摘的成本!
JUST挑密
孩子,這是真的,書上沒有騙你。經濟危機是供過於求,記住這句話資本家或富商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你細想就明白了,他有商品,免費送人,就不會有人買了,扔掉,可以穩定價格,保證一點收益。我舉個例子,假如你種了一百垧西瓜,今年嚴重過剩,你把它送人,收益一分都沒有。如果扔掉九垧,剩下一垧可以一元一斤賣掉,是不是還可以有一垧的收益?二者你怎麼選?
有的人可能會說,把九垧送人,一垧賣掉,我只想說你真是個孩子,一,對於窮人來說,你給了他,他看見你賣一元一斤,肯定會把你給的五毛一斤轉賣,物價直接崩盤,增加你的損失。二,就算窮人不轉賣(太理想了,窮人更需要錢,肯定會轉賣),富人看見窮人免費他花錢,也不會買了。
如果毀掉九垧,剩下一垧,對於富人,公務員事業單位的人,該消費還是會消費的,所以不要懷疑老師講的。
以前學校反傳銷活動,我和學生說,其實傳銷說的話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對的,是正能量的,可怕的是剩下的百分之五,邪惡的地方。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多想細想才行。
仰望星空的男孩
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曾經出現過一次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在那次經濟危機當中,很多窮人家甚至都買不起食物。而在碼頭上,那些資本家們卻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願意將他們免費送給窮人。
不僅僅是在經濟危機當中,就連現在很多牛奶工廠裡,每天工廠都會有大量的牛奶剩下,可是這些牛奶他們不會分發給那些窮人,而是直接倒掉。對於這些資本家來說,他們的根本目的就是賺錢。如果他們將這些牛奶免費送給窮人的話,那麼窮人就沒有消費的慾望了,就沒有人在願意去商店購買牛奶,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牛奶賣不出去。
其次,這些窮人手裡沒什麼錢,所以他們拿到牛奶的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其低價轉讓給那些有需求的人,而這些想要買牛奶的人,從窮人手裡低價得到了牛奶,自然就不會花高價錢到超市裡去買這些資本家的牛奶了。
除此之外,這些資本家們要想將牛奶送給窮人的話,也是需要一定的運輸和存儲成本的,到頭來只有他們是賠錢的,他們自然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了。
股市快快報
這個不是資本家有多麼惡毒,而是市場容量導致的供需矛盾。
我們目前也發生過很多,比如蔬菜爛在地裡不收、比如橘子爛在樹上、比如香蕉當豬飼料等等。
1、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中國歷史上朝代興替的規律是圍繞土地分散展開他的軌跡如下:土地均衡----小面積聚攏----絕對聚攏------出現流民------爆發局部自然災害-------土地均衡。
在以上這個過程中,上演了無數次的人間悲劇。中國歷史農業稅的徵收,一直保持在盛世十之取一的規矩,土地越是聚集稅收就會加大。隨著朝代的發展,稅收壓力不斷傳導,就會出現流民。社會財富出現了極端的二元對立狀態,需求大的人群沒有消費的錢,另一方面有錢的人即便在奢侈花費有限。窮人身無分文,富人銀窖滿倉。中國歷史很少有人研究經濟規律,所以經濟危機鮮有出現在各大史書,但是並不代表這個經濟學的產物我們不存在。
世界史上,西方完成資本主義轉變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大幅提升,隨著市場經濟的空前繁榮資本掌握財富開始出現聚攏。當社會財富被不足10%的人掌握90%財富的時候,資本社會的經濟危機就開始蔓延。一方面,工人階級的薪水在不斷在日常費用中消失殆盡。另一方面,富人掌握的大量財富不是用於消費(雖然他們奢侈,但總量有限),投入更多的資金進入生產環節。擁有消費潛力的大多數人無力消費,擁有大量財富的人消費不足,就會導致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
我們舉個例子來闡述上面生澀的表述:郎鹹平研究銀行數據發現,中國目前有5%的富人,95%是相對的窮人。5%的人群中人均存款達到了47萬,剩下的人人均存款不足3萬。我們通過數據來看,真正能支撐消費能力的肯定是95%的大多數人,即使那5%的人再奢侈的花錢都難以支撐消費品的消耗。如果我們把數據繼續量化,中國目前有大約15億人,富人佔據7500萬,剩下的是窮人有14億多。即使富人每人每天花費數萬元,因為基數小對經濟拉動效應有限。窮人因為基數大,一年花費數萬拉動的效果明顯。
2、 我也想高調可是實力不允許
從對待貨幣的態度來看,分別可以劃分為兩類人。第一種是為金錢而勞動的人,錢在這一類人中主要是獲得生活必需品。第二種是用錢生錢,是資本的主人,主要是以投資增加財富積累。第一種人群在正常社會體系中基數大,收入低稱之為無產階級、工人。第二種人是資本家、企業主。
在工業體系下,資本的逐利性要求其投資獲取的收益要大於所有支出。資本的支出包括人力工資、廠房租金、機器折舊、銷售費用等。工人的收入只是其中一環,用自己的勞動來獲取相應報酬。市場經濟就會導致財富的聚集效應,其表現就是窮人在日常消費中掙扎,富人在資本效率下狂歡。這個狀態即使在資本槓桿(貸款)下也不例外,窮人用槓桿改善生活品質,富人用槓桿增加投資。雖然都是負債,因為其目的不同,其效果也就存在了天壤之別。
在資本社會里面,出現經濟危機就理所當然了,因為資本家去降低自己收入而提高工人待遇的情況相對較難。當財富分配出現了極端情況,比如當社會財富進入極端狀態,3%的人掌握97%的資金。此時因為社會生產出的商品大於需求(窮人不是沒有需求,因為收入覆蓋問題),就會出現有效需求和巨大供給的矛盾,此時就會出現經濟危機。
我們繼續以郎鹹平的銀行數據來闡述,窮人佔據了總人口基數的95%,大於有14億多(總人口15億計算)。這14多億人裡面,銀行的存款數據是人均兩萬。繼續細分的數據更驚人,這14億多人裡面,有6億人是存款為0,他們的資產為負。也就是信用卡、房貸、車貸等信用透支,吞噬了這6億人的消費能力。
對於佔據大多數份額的“窮人”來說,他們是想高調,現實的實力成了制約的因素。對於7500萬的富人來說,即便是再努力的花錢,對於消費來說也是貢獻乏力,縱然實力允許!
3、 公有制主體的經濟不會出現經濟危機
我們縱觀世界史經濟危機的應對,以1929年經濟大蕭條後的羅斯福新政最為經典。羅斯福總統當選後,採取以凱恩斯經濟學的宏觀調控,以政府主導投資走出了那次經濟蕭條。其核心理念就是加大國家投資,增加就業來把經濟“拉”回到正常軌跡。避免了經濟蕭條的惡性循環,以政府的力量為企業注入活力,最後走出了經濟的惡性循環。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加大國家負債,透支未來財富進行調控,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則完全相反。
在公有制經濟體,國有企業佔據主導為特徵。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本逐利變成了國家所有,因為體制原因不會發生資本與工人的主要矛盾。國民經濟活動中,一切財富由國家支配,所以一旦經濟危機出現苗頭,強大的宏觀調控力度將會體現作用。在公有制制度下,工人的一切需求由國家負責,所以很好的平衡了需求與供給的矛盾。
我們以蘇聯為例,高效的體制掌控力度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因為蘇聯後期的路線問題,公有制主體改革出現了嚴重的貧富不均,所以最後蘇聯的經濟危機導致了體制性破產。究其原因就是,偏激的經濟改革,喪失了國有體制的主導地位。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貪腐行為,進而喪失了民心,進而走向瞭解體。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公有制體制下,如果避免腐敗就是重中之重。在前段時間比較火的影視劇中,小官鉅貪的趙德漢把不正常手段得來的鉅額資金藏匿家中,間接導致了貨幣政策的失效。當下的重拳反腐掃黑就是為了避免更大的金融風險,這裡不得不為之點贊。
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在經濟危機面前有天然的制度優勢,通過有效的宏觀調控能很好的避免經濟危機帶來的傷害。
進入90年代後,日本經濟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我們都完美錯失,這就是體制帶來的紅利。
經濟危機的發生是因為極度的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的,而資本主義國家制度裡面這個現象不可避免!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產,國有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形態有天然的先天優勢。通過以上描述,回答了經濟危機的產生、解決的路徑。
一句話,經濟危機主要原因是財富分配不均導致。財富越集中,危機將會不期而遇。
明白了貧富差距,也就體會了經濟危機中的亂象。
如何更深層次的瞭解經濟呢?這本書可以作為參考。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072731918165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