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小仲馬的內心悲歌

我的心,不習慣幸福。也許,活在你心裡更好,在你心裡,世界就看不到我了 。——《茶花女》

《茶花女》是小仲馬最出名的作品,小仲馬特立獨行第一次用妓女的形象作為文學作品的主角。他的《茶花女》也成了愛情典範,在諸多愛情為主線的小說中脫穎而出,至今仍是最經典的作品。

大仲馬曾說,小仲馬是他這一生最成功的作品,他的的作品源於想象而小仲馬的作品取材現實。以前知道他這句話,一直以為這是一個父慈子孝的故事,後來才知道他的驕傲是建立在小仲馬內心無限苦楚之上的。小仲馬是大仲馬的私生子,一直到7歲才得到大仲馬的承認,而小仲馬的母親被大仲馬無情拋棄。小仲馬後來愛上一名妓女,因重重誤會,小仲馬一氣之下去旅行,等他回來的時候他才得知她深愛他,而她已故去。

《茶花女》由以上真實經歷改編,是小仲馬對法國上流社會偽道德和拜金主義的批判,更是他對沒有等級觀念的真情實意和偉大愛情的嚮往。

《茶花女》因其經典,被演繹成電影、歌劇等很多形式,我最喜歡的是1936年電影版《茶花女》,我私以為喬治·庫克是最懂小仲馬的導演。

《茶花女》:小仲馬的內心悲歌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電影《茶花女》進行解讀:

  • 設定:金錢、愛情、心理三條主線交織,突出人物形象,體現小仲馬的內心獨白。
  • 改編:弱化衝突,美化結局表達小仲馬對愛的渴求和寬容。
  • 意象:借用意象將故事情節層層遞進,將人物內心和情境絲絲入扣,展現在觀眾面前。

設定:金錢、愛情、心理三條主線交織,體現出小仲馬對虛假上流社會和金錢的憎恨、對愛情的嚮往和他內心深深的不安。

金錢:

你們同情見不到陽光的瞎子,同情聽不到大自然聲響的聾子,同情不能用聲音來表達自己思想的啞巴,但是,在一種虛假的所謂廉恥的藉口下,你們卻不願意同情這種心靈上的瞎子,靈魂上的聾子和良心上的啞巴。

瑪格麗特出生貧窮,曾經在農場和甜品店工作過,不甘現狀的她,憑藉姣好的面容和出眾的氣質來到巴黎成為了上流社會爭相追捧的交際花。揮金如土的瑪格麗特只能依靠公爵們的施捨度日,在虛情假意和金錢堆積起來的名利場廝混。阿爾芒仰慕瑪格麗特許久,但他一直沒有勇氣去接近他,因為沒有太多的錢。他們因一場誤會相識,雖然瑪格麗特真心愛他,但是他們總是陷入金錢困境。瑪格麗特的債務迫使她幾次三番接近公爵,最終阿爾芒誤解了瑪格麗特憤然離去。

阿爾芒對當時法國上流社會的虛華拜金極其痛恨,這是小仲馬內心最深的隱痛,他的父親大仲馬年輕的時候迷戀於上流社會的燈紅酒綠,嫌棄小仲馬的母親是一個貧困的女裁縫。雖然小仲馬被父親認領回家,可是母親一直流落在外,這種傷痛催他奮進,他終於成為了跟大仲馬一樣出名的文學家,進入了上流社會,但是他的愛情卻再一次被所謂的上流社會毀了。痛失親情和愛情的小仲馬恨毒了充滿偏見和虛假的所謂上流社會,和他們的錢。

《茶花女》:小仲馬的內心悲歌


愛情:

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

沒有遇見你時,我是零落世間的浮萍,遇見你之後我變成了一粒種子,生根發芽,紮在了土地身深處。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相遇讓瑪格麗特漂泊的心從此有了依靠。從來沒有人對她那樣真摯,也從來沒有人讓阿爾芒魂牽夢縈,不惜碾碎自尊去追隨。阿爾芒的付出和真摯最後得到的是瑪格麗特放棄一切的回報,她放棄了優渥的生活甚至阿爾芒本人。為了阿爾芒的前途,瑪格麗特聽了阿爾芒父親的勸告成功的讓阿爾芒恨他,逼他離開。

很多人問,那麼多的愛情小說中為什麼獨《茶花女》最受歡迎,我認為因為這段愛情太過刻骨銘心。

  1. 他們是真愛,彼此又是初戀,交際花打開心房認真去愛,愛的無私無畏。阿爾芒幾次三番不顧尊嚴的追求真愛。唯一的,長久的,破除等級觀念的愛情。這些都是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2. 他們的愛情有金線困擾,有現實阻撓,這是愛情中永恆的羈絆。
  3. 痴情的等待和悲情的結局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人有悲歡離合,有情人難成眷屬這本是最符合人心的現實。


《茶花女》:小仲馬的內心悲歌

這是小仲馬心裡最美的愛情,不物質,沒有階層觀念,拋除其他的靈魂之愛。愛是唯一,是一生一世,是一但入了心就再難忘掉。不管你我之間有怎樣的誤解,光華流轉之後,愛都不會轉淡。

心理:

影片中有很多瑪格麗特的內心表達,像是說給別人聽,又像是自言自語。她跟朋友說:“你還真打算跟他結婚,我看找誰也不能找沒錢的律師。”這是瑪格麗特的想法,她沒有遇到真愛,只顧追逐金錢,更是當時巴黎的主流想法。

朋友嘲笑她“你要是跟我搶公爵,我就告訴他你花錢如流水,還是謊話精,你之前就是個農場裡擠牛奶的。”瑪格麗特暗自說到:“擠牛奶的工作有什麼不好,我看比虛情假意好很多。”她身在名利場,但內心是沒有什麼等級觀念的,她追逐金錢也是暫時的。

阿爾芒追她時,她說:“愛怎麼可能永久,你對我的熱情不會超過幾個月,有誰會愛上我這樣的女人,怎麼可能朝夕相伴。”他們在一起之後就沒過多久,阿爾芒的父親就跑來拆散他們,瑪格麗特淚流滿面地說“我就知道這樣的快樂怎麼可能是真的,肯定不能長久的”。

她以前不相信真愛,內心沒有快樂,從來不相信什麼長久。強顏歡笑的每一天,內心都是不安的。這是瑪格麗特的想法,更是小仲馬的真情實感。他厭惡聲色犬馬,尊重每個善良的人,他心裡沒有快樂,有的是深深的不安和孤獨。

《茶花女》:小仲馬的內心悲歌

改編:弱化衝突,美化結局表達小仲馬對愛的渴求和寬容。

影片重點描述了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相遇以後的部分,弱化了小說中阿爾芒的父親來找瑪格麗特的那部分的衝突。阿爾芒的父親來找瑪格麗特為的是阿爾芒的妹妹找到了體面的人家,對方打聽到阿爾芒跟瑪格麗特這樣的交際花在一起,便不同意他們交往了。阿爾芒的父親全是因著他的身份,而並非影片表達的因為瑪格麗特不賺錢、兩袖清風。影片重點呈現的是瑪格麗特為了阿爾芒做出的犧牲,而非她妓女的身份遭到的歧視和她之前跟公爵們的情愛。

影片美化了原著的結局,瑪格麗特幸福的死在了阿爾芒的懷裡。原著的結局是阿爾芒負氣而去,他最終也沒能見到瑪格麗特最後一面。

影片不涉及情愛場面,減少瑪格麗特跟公爵在一起的場景。弱化階級衝突,美化最終結局。這是基於導演對小仲馬的瞭解,他想表達的是至死不渝的愛情和瑪格麗特對阿爾芒至純至真的愛。他對瑪格麗特沒有偏見,只有讚美。山茶花的花語是純潔、謙遜,瑪格麗特更是聖母瑪利亞的寓意,女主在小仲馬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臨終一面更是小仲馬的願望,他沒能見情人最後一面,是他此生最大的遺憾吧。導演隔空圓夢,圓了小仲馬的夢。

《茶花女》:小仲馬的內心悲歌


意象:借用意象將故事情節層層遞進,將人物內心和情境絲絲入扣,展現在觀眾面前。

影片中用了很多意象來表達人物的特質。

山茶花:在影片中有著由表及裡,層層滲透的含義。

山茶花在影片中出現了4次。

  • 瑪格麗特去劇院的路上不顧朋友嫌貴的勸阻買了一大束山茶花。
  • 阿爾芒說他看見瑪格麗特總是佩戴著一朵山茶花。
  • 阿爾芒要去旅行的時候瑪格麗特送他一朵山茶花,讓他等山茶花枯萎了再來找她。
  • 瑪格麗特病重的時候男性友人來看她,買了三朵山茶花送她,臨終見阿爾芒的時候她把它戴在了頭上。

山茶花是瑪格麗特的傾世容顏,更象徵瑪格麗特掩蓋在錦衣華服之下,最質樸的的內心,也是她最純潔愛情。不管價格多貴不論什麼時候,瑪格麗特都要買山茶花佩戴,哪怕是生命的最後一刻。這是她在這個虛情假意的世界裡隱藏起來的真心,她又時刻不忘用山茶花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她把它送給阿爾芒,是她毫無防備、全心付出的愛情。

《茶花女》:小仲馬的內心悲歌


手帕:

瑪格麗特在人群中瞥見阿爾芒,便是一眼萬年,她為了考驗他故意留下了手帕,再次見到阿爾芒,得知他一直隨身攜帶著她的手帕和她之前丟失的紐扣,之前她生病的時候每日送花來的人都是阿爾芒,瑪格麗特再也沒能控制住內心奔湧的愛河。

手帕是她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被阿爾芒治癒了。

眼淚:

瑪格麗特為了阿爾芒義無反顧的重新開始是因為阿爾芒的眼淚,當阿爾芒第一次決定離開時,一向以笑容的假面示人的瑪格麗特哭的梨花帶雨。眼淚是上流社會難得一見的真情流露,和赤誠的感情。他們把最珍貴的感情給了對方。

扇子:

瑪格麗特成功的騙過了阿爾芒,讓他恨她。當她假意跟公爵在一起的時候,阿爾芒出現了。站在臺階上的瑪格麗特慌了神,她的扇子掉在了地上,當阿爾芒站在她眼前的時候扇子又掉下去了。瑪格麗特不是一個好演員,她的行為騙過了阿爾芒,內心卻怎樣都無法做到平靜,她的慌亂已經不由自己控制了。阿爾芒卻以為那是羞愧。扇子是瑪格麗特悲劇的開始,象徵著她搖搖欲墜的信念和即將終結的生命,因為阿爾芒不再屬於她了。

影片細膩的細節表達,讓小仲馬的內心世界更清晰的展現在觀眾眼前。

總結:

年幼的小仲馬和母親被人拋棄,名利場荼毒了他最初的心、最純的愛,他旅行回來得知愛人已逝,她為他拒絕了所有的男人和金錢,將自己的遺產捐給鄉下的侄女,前提是她永生不得來巴黎。小仲馬心中的恨和愛幾乎要燒燬他。巴黎是最讓他最難忘的地方,曾給他們最深的孤獨和不安,又讓他們以最真摯的感情相見,最後無情剝奪。這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心最後都化成了這部《茶花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