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上外出巡访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游离的行者




古代的皇帝微服出访,基本上身边都会带几个大内高手和太监亲随。这样就不容易引起太多外界的关注,顺利达到自己出行的目的。人少也轻装简从,能够提高行进的速度。

那么皇帝微服出访能不能碰到自己不认识的官员呢?这个概率就很小了。因为古代的官僚体系非常简单,一个县城只有一个官员,那就是县官,这还是皇帝任命的。


比如其他的那些师爷、捕快和县丞等,都不是正式编制,属于临时工。这些人不认识皇帝有可能,但县官一定是认识皇帝的。

县官在上任以前,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是要经过皇帝亲自面试的,因此被称为天子门生。三年皇帝和吏部就会对各级官员进行一次大考核,官员们都是需要进京述职的。这些工作皇帝们都会亲自参与,没有不认识皇帝的道理。



比如明朝的皇帝朱厚照,这是一个既聪明又调皮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他比较不喜欢皇宫里边呆板郁闷的生活,经常向往诗和远方的田野。

朱厚照曾经有一次微服出访来到山海关外,指挥当地的军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小王子打了一仗。他出宫之前先封自己的一个威武大将军的称号,并且化名朱寿。

朱厚照利用自己威武大将军的称号和官印把各的官兵调到一块儿,把少数民族的小王子所部围起了一通暴打。朱厚照后来回京后,还宣称自己还杀死了一个敌人。战争的规模不详,但打的北方的少数民族十几年都不敢进犯大明。

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皇帝微服出行,你一定会带有一些印章,这些东西足以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皇帝记不住下边的官员长相,但如果官员记不住皇帝的长相,那就该辞职还乡了。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更是敢于冒险,他曾经亲自进入今天的关中,到秦国的地盘儿去侦察敌情。传说还碰到了秦王,秦王一眼看出这不是个一般人物,但万万没想到是赵武灵王。

上边我们提到的朱厚照在他短短的执政经历中,曾经多次微服私防。当然他的目的不是为了体察民情,而是为了找一些民间别有情趣的小妹妹。他碰到看上眼的美女,就会命令身边的人把她们抢进宫中。

再比如清朝的同治皇帝,对于慈禧太后给自己安排的皇后非常不满意。他就经常跟着几个阿哥偷偷溜出宫去,到八大胡同去逛妓院。当然这些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不会随意让官员知道。

在历史上,大部分皇帝都不会随便去微服私访的。因为在历史上通讯条件太差,现在碰到什么意外,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与大臣们沟通。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也不是好惹的,随便挖个坑能就能网到大鱼。



像我们看电视剧里面最多的康熙和乾隆的微服私访,其实都是胡说八道。康熙和乾隆都曾经六下江南,这都是公开去的,有浩浩荡荡庞大的一支队伍。

在沿途到处都修有行宫,因为一般地方皇帝是不愿意居住的。沿途接待这些人是要花费大量银子的,每个地方的接待费用基本都是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这些费用都只能从国库里面支出,最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



在古代历史上,皇帝亲征的例子都不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太凶险。在战场上,从来就没有常胜将军。一旦打仗打败了被活捉,那就会引起很大的动荡,土木堡事变中的明英宗就是如此。

其实皇帝微服私访肯定是有自己目的的,本身就不希望让地方官知道。也许是为了体察民情,也许是为了调查一些情况。老百姓不认识皇帝倒也正常,如果碰到正式的官员,不用说皇帝出面,就是随便一个皇帝的随从出面,也能把地方官吓个半死。


新知传习阁


这个问题提的有深度,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相技术,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假如有人冒充皇帝巡游地方,地方官大多没见过真龙天子,他说是皇上就是皇上。最多是听上级的指示,假如一时联系不上,古代又没有手机,就是请示上级也得需要时间。不过我觉得没有人那么大胆冒充皇上吧?

不过历史上也有例外,北宋杨金业的大儿子杨大郎长的特像宋太宗赵光义,他不是代替皇上身赴金沙滩死亡之约了吗?当然这是英勇的壮举。 



无独有偶,历史上还真有胆大妄为之徒,根据《世载堂杂忆》记载:在1899年,湖北武昌闹市就出现了主仆两人,仆人没有胡须,长得白白净净像个太监,主人却一副精神打扮,穿着“五爪金龙”服,脚踩“冲天履”,手捧金碗,碗上刻着“五爪金龙”。让人一看就是皇宫御用之物。

主仆二人深居简出,并不张扬。主仆住在“悦来客栈”,一日店家去房中添水,走到窗前,听到有叫“皇上”的声音,店家心中一动,透过窗户隐隐约约看到仆人跪在主人面前奉茶,“皇上,天不早了,喝了茶水早点安歇了吧。”仆人低声下气的说道。

“我的妈啊,皇帝微服私访来了。”店家转身消失在了夜色。

第二天,整个武昌城迅速传遍了一条爆炸新闻,“光绪帝”来武昌城微服私访了。无论是大小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股脑的跑到了“悦来客栈”,希望一睹“龙颜”,摸摸皇帝睡过的床,沾沾龙气。

这些老百姓哪见过真龙天子,一没有电视,二没有照相机,说是皇帝人人都信,因为那个仆人太像太监了,皇帝身边不是跟着太监吗?平常人谁用得上太监呢!当时居然有人看到他蹲着尿泡,还真没有男人独有的“东西”。

老百姓不明就里也就算了,知府大人唯恐见驾来迟,屁颠屁颠的也来了。知府大人哪有心思核对真假,再者说了,知府大人去京城也没机会见到皇上,知府大人入门就拜,连连磕头,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恕奴才见驾来迟,罪该万死。”但看那个皇帝派头十足的说“平身吧”。

随后主仆二人对宫中的规矩和事情对答如流。这让知府大人打消了疑虑,本来他还纳闷怎么没人通知呢?现在想来,皇上微服私访不就是为了不惊动任何人吗?知府大人释然了。



当地的乡绅和地方官更连不跌给“皇上”送钱送礼,希望自己一步登天。

当时这消息传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耳中,张之洞不大相信,此时光绪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被老太后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怎么能从紫禁城来到武昌微服私访呢? 这里面肯定有鬼,我先别忙见驾。万一是假的呢?  

张之洞虽是湖广总督,但毕竟不是皇宫之人,更不可能天天见着皇上,因此他也不敢断定这个“光绪帝”真伪。因此他立刻安排在京师的朋友和眼线,调查光绪帝现在的行踪,等得知仍在瀛台之后。张之洞松了一口气,便派人把这两个假冒的皇上、太监抓了起来,并亲自审问,原来二人用的金碗是假的,是演戏用的道具。 

这个仆人的确是皇宫中的太监,因为偷了皇宫中的宝物被赶了出来。而那个男子本身是个戏子,经常去宫里给王爷大臣唱戏,也十分了解宫中的规矩,而且长得和光绪帝也有几分想像。他们二人原本是想骗些财宝再逃走的,没想到越闹越大,真惊动到了湖广总督!

最后这两个胆大妄为的骗子,被张之洞秘密处死了。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得出,世上敢于冒充皇帝的真不多。皇帝微服私访能够证明自己是皇帝的东西很多,比如玉玺、印章、龙袍、圣旨等皇家用品。在古代,黄色是宫中御用色彩。老百姓根本不让用。更别说玉玺等一系列贵重用品了,这些都能代表是皇家用品,冒犯这些都是杀头之罪。


秉烛读春秋


举两个活宝皇帝的例子吧,一个汉武帝,一个明武宗正德皇帝。

汉武帝14岁登基,18岁开始迷上了微服出巡,这时候太皇太后还在位,很多大权都不在他手里,心里也觉得郁闷,就经常跑出去转转,在都城周围四处出游。

不过,他毕竟是皇帝的身份,出去也不可能一个人,所以需要带一些随从,但是大白天带着一帮子人出游,难免太招摇,容易被老百姓向官府举报,所以他经常大半夜带着一帮人出去溜达。

这一天夜晚,汉武帝带着随从们来到了柏谷,这里距离长安已经老远了,转了半个晚上也累了,他们就找了个旅馆投宿,顺便向旅馆主人要酒喝,爽一爽。

秦汉法制是比较严格的,这大半夜的一大帮人涌进旅馆,张口就要酒喝,旅店主人就怀疑他们是歹人,至少也是地痞流氓,他于是对他们就没有好印象,直接眉头一皱,喝道:要酒没有,要尿要吗?

然后,旅店老板还暗自让下人去周围联络了一帮青年人,准备抄家伙教训这些歹人。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旅店老板娘站出来了,她怎么看都觉得汉武帝这帮人和一般人不一般,他们衣着华贵,谈吐不凡,万一是哪边的权贵呢?咱小小旅店可是得罪不起的。

于是,老板娘反复劝说丈夫不要冲动,不过老板不听,说:我把人都叫来了,如果不打了,咱的面子往哪里搁?

见丈夫像头犟驴怎么说都不听,老板娘把丈夫索性灌醉了绑了起来,然后把丈夫叫来的人都打发走了。

随后老板娘亲自下厨烧了一些好菜招待汉武帝他们,还请他们喝了不少好酒,并连连对自己丈夫的行为赔不是。

第二天,汉武帝回到宫中,就下令召见了这个老板娘,赏赐了她不少东西,还任命她的丈夫为羽林郎,加入自己的御林军队伍。

从此,汉武帝长了记性,他为了方便晚上住宿,就在各处设立了不少便于自己更衣休息的地方,以后晚上就住在自己的地方,这样就方便很多了。

至于正德皇帝,相对汉武帝,那就属于浪荡公子哥了。

正德皇帝经常带着江彬等随从四处寻花问柳,动不动就在夜间闯入老百姓家里,逼着人家的老婆给自己陪侍,如果觉得满意的还带回宫里,使得老百姓非常不满。

一次,正德皇帝又带人来到了昌平,民女四处躲藏,永平知府毛思义看不下去就贴了告示,宣布凡是没有官府文书,就妄称自己是皇帝而祸害百姓的,一律严惩,这可把皇帝给惹毛了,正德皇帝下令把毛思义抓了起来,关入大牢,过了半年就发配到云南去做知府去了。

后来,皇帝又看上了民女凤儿,就把凤儿纳为妃子,还封她的哥哥为官,只可惜,凤儿还没到北京城就病死了,皇帝很难过,过了不久,她又找上了一个乐工刘氏,把她纳入宫中为妃子,并对她一度宠爱有加。


云中史记


看电视剧,似乎皇帝非常喜欢微服私访,闲着没事就离开京城四处走走,最著名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其实这种场景在历史上很难出现,大部分出现在戏曲小说影视剧中,是民间的戏说。

由于清宫剧的泛滥,我们看到微服私访次数最多的皇帝就是康熙和乾隆,这两个皇帝都离开过京城,但根本没有微服,私访更是谈不上。

清朝是皇权达到顶峰的时期,皇帝事事都要管两手,权力是大了,可工作量猛增,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连个病假都不能请,一请整个国家朝政就面临停摆,而且请假回来,没批的奏折不得补上?

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清朝皇帝连闲暇时光都少,将这宝贵的闲暇抽出来微服私访?安全问题先不说,皇帝自己就不乐意,好不容易休息呢。

康熙帝就曾表示对微服私访的不屑一顾,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谕大学士,学士,九卿等:“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帝没有微服私访,但他却是离开过京城的,有亲征,也有巡游,但每次都是浩浩荡荡一群人,身份不需要证明,身边人都认识呢。

再说乾隆,他六下江南是我国小吃三大来源之一,但六下江南可不是带着几个侍卫就去微服私访,寻花问柳顺便搞几个贪官,每次下江南,乾隆基本都是带着一大家子,车队数千人马不在话下,身份也摆在那里。

不过,皇帝微服私访的例子的确是有的,比如我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秦始皇在咸阳微服私访,应该是考虑天子脚下,只带了四个人,结果碰上盗贼了,不过秦始皇手下的武士干掉了盗贼,秦始皇应该是没有亮出身份,不然乐子就大了。

总的来说,微服私访的皇帝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大摇大摆出去,就算是微服私访,以印章、玉玺等皇家专用品作为证明,要证明身份还是很容易的。


平沙趣说历史


在电视剧中,好像很多皇帝都喜欢微服私访。可在真实的史册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皇帝即便出宫巡游,也是住在各地行宫里,有宠臣、妃嫔陪伴,不会隐瞒自己的皇帝身份。

至于《康熙微服私访记》,那全是编造的,是戏说。遇到危险,靠一身龙袍就想证明自己的皇帝身份,那更是很可笑。

清朝倒是真有喜欢微服私访的皇帝,他就是同治皇帝。可他出宫,不是为了探访民情,而是为了找乐子,去那个什么几大胡同。为了怕遇到臣子,还不敢去那些高档的,只能往低档的里面钻,最后染了一身怪病,不到20岁就一命呜呼了。

如果皇帝真的去微服私访,真的遇到麻烦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倒也不是不行。只是要费一点周折。

皇帝微服外出,一般会带着大内侍卫吧。大内侍卫都有宫禁的腰牌。古代的造假术,还没到可以假造腰牌的地步。因此,大内侍卫掏出腰牌,让当地的官吏一瞧,基本就明了了。

如果皇帝真的不怕死,真就带着一两个随身小太监就敢出去,那就只好发挥太监的用处,以此证明皇帝的身份。只要把太监验明正身,这至少可以证明皇帝的一半身份。因为民间一般是不会有太监的。剩下的一半呢,就需要层层上报,看看皇帝是否出了宫,以此获得证明。

如果连太监也没带呢,那证明起来就更加费劲了。

用什么证明呢?只好用皇帝御用的物件。比如随身佩戴的玉佩,比如随手使用的御扇子。不过,底层的官吏,是不可能识货的。必须把这些物件送上去,一直送到那些识货的大臣眼前,才能帮皇帝验明正身。

不过,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多虑了。皇帝的身份多金贵呐,怎么可能随便就丢了身份呢?所谓微服私访,都是民间老百姓的一个美好愿望。可事实呢,愿望是没美好的,可现实是冷酷的。大明湖畔,不可能有夏雨荷。


趣谈国史


皇帝出巡那动静大了,提前告知各州县衙门路边接驾。一出京前呼后拥旗罗伞盖,鸾驾执事文官武将排老长两溜。就和出大殡似滴!不亚于现在明星出行。


兰花不艳有奇香


在影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紧要关头康熙换上一身龙袍,所有人都要对他行大礼,高呼万岁。那么在皇帝微服出巡时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仅凭一身龙袍吗?

要知道在影视剧中经常会有皇帝微服出访,先不谈这是否真实,只说皇帝如何证明身份。所谓微服出访,古代皇上外出巡访是要隐瞒的,地方官都不会知道皇帝来了这穷乡僻壤,而且,皇帝的面容不是谁都能见到的,只有大官在上朝时才有机会一览圣容,况且像知府,知县这种小吏平时是没有机会见到皇帝的,说不定连皇帝在面都没有见过,就是皇帝从他面前经过,他也是认不得的。

那皇帝出行时,遇到需要证明身份时怎么办呢?总不能你说是皇帝就是吧。实际上皇帝要证明身份在办法很多。

身边大臣

皇帝出行,不会像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那样,只有一两个人跟随,而是带上一堆人,像什么皇帝随从太监、带刀侍卫、亲信大臣等人,这些人也是皇帝身份的有力证明。

地方大官

虽说是微服出行不让任何人知道,但实际上还是回提前打好招呼,至少地方上的大官会了解,一旦皇帝有任何需要,就可以去找巡抚等人。

玉玺、龙袍等皇室专用物品

在古代,黄色是皇室的专用颜色,一般人是不可以穿黄色的衣物,只有皇帝才敢穿黄色,而且龙是皇帝的象征,龙袍就更没有人敢穿了,一旦被发现,那就是杀头大罪,所以说在影视剧中为什么康熙一穿龙袍,就成了皇帝,因为平民百姓,那个敢冒着杀头大罪了冒充皇帝啊。而玉玺,自秦朝以来,就是皇帝的象征,证明身份更是无可置疑。

说了这么多,都是从影视角度看的,历史上的皇帝,其实是不会微服出访的,大多数皇帝都是在宫里过完了一生,即使有出过宫的,那也不会像电视中演的一样,带上两三个人,就出去了。而是浩浩荡荡,臣子,侍卫,妃子一大波人,一路上走到哪官员接见到哪,修这样修那样,劳民伤财。像康熙皇帝,在历史上并没有微服出巡过,而都是明访,像三次东巡,三次西巡,六次南巡以及多次北巡,统统是光明正大的出去的,而他的孙子乾隆,号称最爱微服出巡的皇帝,就更不是低调出巡了,声势比康熙还大。

那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微服出巡呢?有,当然有,不过应该不是为了考察民情,而是寻欢作乐,像以这种目的出宫的皇帝,他也不好意思大张旗鼓,但也不会走的太远,一般都是在京城附近,像清朝的同治帝就喜好出宫寻花问柳,据说还因此染上了花柳病。

影视剧毕竟是影视剧,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有些细节并不是按真实历史来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像皇帝微服出宫这种事完全就是经过加工后的故事。


雨霁视角


古代的皇上微服私访,遇到不认识自己的官员,如何证明身份?说实话,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遇到不认识自己的官员怎么办?那最好不过。

既然皇上微服私访,就是不想让别人把自己认出来,悄悄的体察民情,官员认识不认识自己无所谓,不认识最好。

如果官员不认识皇上,那么他最真实的一面才能展示出来,好官就是好官,刚正不阿就是刚正不阿。庸官就是庸官,阿谀奉承就是阿谀奉承。



皇上在微服私访的过程中,了解了地方官员的本来的样子,也算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了。

古代皇上真的喜欢微服私访吗?有,但喜欢的不多。

说实话,当皇上的,分为勤政的和不勤政的两种。

勤政的皇上日理万机,比如像雍正皇帝那样,天天忙着处理奏章和大小事务,休息都没有时间,哪有时间去民间体察民情?他完全可以派自己的亲信,儿子们代劳。

不勤政的皇帝,更忙了,忙着享乐,那还顾得民间的疾苦,所以更不会出去微服私访了。



我们了解的皇上微服私访的故事大多来自影视剧:皇上带着一帮子人去民间了,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于是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和麻烦。总是在千钧一发之际,皇上解围了,恶人得到惩治,好人得到回报。

康熙、乾隆喜欢去民间走走。

康熙、乾隆这爷爷和孙子真是一脉相承,都有这喜好。而乾隆帝六下江南的故事流传的比较广,关于乾隆帝下去巡查是干什么?

干什么呢?有几种猜测:第一种是说去江南找美女,寻乐子去了。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下江南去海宁陈家。传言是乾隆是海宁陈世倌亲生,被后来的雍正帝用掉包之计换成了自己的儿子。第三种说法是去南方视察水利去了。估计第二种说法流传的比较广,但是可信度估计也不高。



而我认为不论是康熙还是乾隆去江南,首要的目的是体察民情,其次是放松心情,呼吸下新鲜空气,就像是我们过节放假出去旅游一样一样的。

古代的皇帝微服私访,遇到麻烦,而官员又不认识自己怎么办?



这个也好办,如果皇上遇到麻烦,自然有证明自己的东西。比如龙袍,皇上个人的私章,信物等等。皇家的东西,地方官员还是认识的。所以官员不认识自己还好说,关键是一些其他人,地痞流氓,二楞子什么的出了麻烦就大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什么事都能做绝!

如此,皇上外出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出去,或者是不出去。


历史漫谈君


我们认知里皇帝会微服出访,都是受到了电视等艺术创作的影响,其实在古代,皇帝几乎不可能会微服出访,体察民间疾苦的。

最受追捧的此类电视剧当首推《康熙微服私访记》,那真是陪伴了纵横的整个童年乃至青少年时代,历史上康熙确实喜欢全国各地的巡视,也确实去过许多地方,历史有明确记载的,康熙曾三次东巡,到东北拜谒祖先;三次西巡,考察山西、陕西一带;六次南巡,在江南逗留许久;北巡的次数就特别多了,因为避暑、围猎的缘故,康熙经常去河北一带,当然也有专程的北方地区的考察;天子脚下的京畿之地康熙考察民情的巡视之地,除此之外,康熙还去过五台山五次,进香之余,也是为了考察地方,但都不是微服出访的!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谕大学士、学士······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

满清入关后,礼仪宗法大多延续明制,可以说清政府是推崇宋明的治国经略的,但是康熙在提到赵匡胤、朱元璋微服出访时却很排斥,认为他们这是借微服出访,故意张扬于外,来震慑官员遵纪守法,自己万万不会这么做,这段话是康熙晚年时的自白,可见他之前出巡都不是微服出访。

史料记载最多康熙六次南巡,都是护卫前呼后拥、所到之处也是官员迎送,且按照每日的行程,地方官员都要提前在康熙晚上将要落脚的地方修建行宫,保证皇帝旅途愉快,虽然康熙说不要劳民伤财,可是谁也不敢怠慢,修建的简单万一塌了漏了,脑袋就搬家了,于是沿路一座座价值不菲的行宫兴建起来,这样倒是方便康熙以后出行的住宿,只是挥霍了不少民脂民膏啊!

康熙也否认了微服私访的必要性,他曾说过”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因为多次出巡,地方官民大多都知道了康熙的长相,所以微服私访根本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他认为要想了解民间疾苦,最有效的办法并不是微服私访,而是通过散落各地的心腹臣子及眼线的密折去了解各地情况。

之后的皇帝基本都遵循康熙的教诲,利用密折制度了解地方情况,像雍正在位十几年就是夜以继日的批奏折,也鲜少再有皇帝出巡,当然除了喜欢效仿爷爷的乾隆。乾隆也六次下江南,不过旅游的嫌疑比公干高多了,劳民伤财,排面十足,更绝非是微服私访了!

话说回来,即使真有皇帝一时兴起微服私访,身边也得带着亲信大臣、近身侍卫,以及能证明身份印章、玉佩、令牌等御用之物,一国之君身系天下,决不能以身犯险,必须得保证人身安全,关键时刻还得分分钟证明皇帝身份。


史论纵横


首先必须指出——

清朝皇帝没有微服私访过!

对,虽然《康熙微服私访记》作为电视剧拍得很精彩,但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并没有微服私访过。不仅如此,清朝皇帝都没有搞过微服私访。

康熙本人其实对微服私访非常反感。

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庚申,皇帝有谕示:

朕尝观书,见……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了,康熙对前代帝王的微服私访不以为然,而且“此等事,朕断不行”。

历史上有没有微服私访的皇帝无法证实身份的事呢?

还真有。

根据《汉武故事》的记载,青年汉武帝曾经微服私访至柏谷,可惜没人认识:

帝即位,为微行。尝至柏谷,夜投亭长宿,亭长不纳,乃宿逆旅。

柏谷当地的亭长不识汉武帝,所以概不接待,可怜的汉武帝只能夜宿到一家旅店。

当然,《汉武故事》也只是传说而已,未必就是真事。

总而言之,清朝皇帝不微服私访,希望大家能明白:巡游是满人的传统,人家出去都是光明正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