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strong>白居易(772-846)是唐代存詩最多的一位詩人 ,也是唐代繼李白、杜甫之後表現最傑出的詩人之一 ,他的詩歌流傳至今約有三千多首,其詠物詩之多位列唐代詩人之冠,題材以草木蟲魚類最為常見。由於白居易一生屢遭貶謫,所到之處均大力栽花、賞花,以此美化荒僻貶所的環境,亦藉此消遣貶謫不適的情懷,以至於詠物詩 323 首之中,詠花之作即多達 137 首 ,佔詠物詩作的 42.4%,且多屬於託物言志和藉物抒懷之作,可謂意蘊深微,情韻奧遠。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本文試圖通過對白居易詠花詩的分析,以一全新的進路,對中唐“最重要的詠花詩人” ——白居易的情感意蘊與思想意涵做更進一步的尋繹。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一、 花開將爾當夫人——愛惜花情

白居易曾自述其愛花“不限桃杏梅”(《東坡種花二首》“逐處花皆好”(《櫻桃花下嘆白髮》,),又云:“村南無限桃花發,唯我多情獨自來。日暮風吹紅滿地,無人解惜為誰開?”(《下邽莊南桃花》,)唯其多情,故能解花語,懂得賞花的雅興。《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雲:“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一作芸香吏,三見牡丹開。……”又《同諸客攜酒早看櫻桃花》雲:“三年閒悶在餘杭,曾為梅花醉幾場。……賞自初開直至落,歡因小飲便成狂。”因為愛花,白居易三訪牡丹花,睹花思憶友人,為尋桃花不惜攀登山寺,為盡賞梅花,醉飲成狂,都是他愛花的真情流露。

白居易愛花之情,最具體的表現於他將“花”比擬為親密的“夫人”,其官盩厔尉時尚未結婚,有詩云:“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種春。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戲題新栽薔薇》,)孤寂之意,溢於言表。又《山石榴寄元九》詩云:“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閒折兩枝持在手,細看不似人間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詩中將杜鵑之美,擬如絕代佳人西施一般,無與倫比。“花”在白居易心目中,不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客觀景物,隱然已成為其生命中的親密伴侶,花的重要性無人可比。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雖然,白居易初入仕途即因花而橫遭貶謫江州,然此舉不但不曾消減其愛花之情,反益增其賞花、栽花、惜花之愛。他移種山上野生杜鵑於貶居寓所,並賦詩云:“小樹山榴近砌栽,半含紅萼帶花來。爭知司馬伕人妬,移到庭前便不開。”(《戲問山石榴》,調任忠州是白居易栽花種樹最勤之時,他大量栽植桃、杏、梅、柳、荔枝、杜鵑等花樹,並寫下《東坡種花二首》、《種桃杏》、《東澗種柳》、《種荔枝》等詩。告別忠州時,不捨東坡花樹,深情地寫下《別種東坡花樹兩絕》雲:“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舊春。

樓上明年新太守,不妨還是愛花人。”離開忠州後,仍念念不忘東坡花樹,曾賦詩憶念,雲:“花含春意無分別,物感人情有淺深。最憶東坡紅爛熳,野桃山杏水林檎。”《西省對花憶忠州東坡新花樹因寄題東樓》、“長憶小樓風月夜,紅欄幹上兩三枝。”(《寄題忠州小樓桃花》)戀戀深情,躍然紙上,浮動心頭!

白居易謫居九江時,曾和友人漫遊廬山香爐峰頂大林寺,意外得見山中桃花盛開,欣然賦詩一首,將詩人尋花、怨花、惜花、戀花之情寫得活靈活現,極富情趣。《大林寺桃花》雲: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起首二句即展現桃花盛開的美景,“芳菲盡”、“始盛開”則在對比中點出山上與人間,花開與花落不同的境遇,看似記事寫景,詩人心中由最初的嘆逝之情,逆轉為驚異、欣喜的跳躍情思,頗富戲劇性變化。“不知”兩字點出化憂為喜的恍惚之狀,雀躍之態,詩人珍惜春光美景,愛花戀花之情自然流露,彷佛從人間躍入了仙境,充滿想象力。全詩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耐人尋味。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除了愛花、賞花,深情的白居易對花之所以戀戀不捨,實因花是自然之物,隨著季候變化,花開花落是它生命的本質,此一宿命難敵的悲劇因果,使得白居易在賞花之外別有一般憐惜之意在心頭。白居易詠花詩 137 首中,直接以“惜”字為題的就有 8 首 22 ,其中《惜牡丹花二首》雲: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豔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第一首用寫意手法畫出一幅殘花夜賞圖,“惆悵”二字引入惜花的氛圍,“兩枝”殘敗的牡丹花立刻引動惜花之情,不惜學效古人秉燭夜遊的熱情,興起把火賞花的念頭,一片痴情,盡付於此。第二首寫出風雨摧折下的牡丹動人之姿,“寂寞萎紅”、“離披破豔”,將牡丹殘敗的景況寫得十分奇殘,我見猶憐,豈不更添詩人心中悵惘之情?第一首在牡丹盛開時寫惜花之情,第二首則是在牡丹衰敗時寫惜花之情,二首詩主題相同,寫法相同,都是前兩句實寫,後兩句則從想象中虛寫。語氣跌宕迴環,詩意層層深入,惜花之情不言而喻。

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徵,詩人因不忍見花被摧殘而興惜花之情,正是寄寓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戀和嘆惋。其他雖不以“惜”字為題,但由於惜花而引發賞花、尋花、怨花、種花、別花、憶花的詩篇,隨手可拈。如以下之作:

豈獨花堪惜?方知老闇催。

憐君獨向澗中立,一把紅芳三處心。

坐惜殘芳君不見,風吹狼藉月明中。

唯有此花開,殷勤助君惜。

春深欲落誰憐惜,白侍郎來折一枝。

詩中不僅表達白居易見花落之堪惜,亦觸動詩人因為花落而感傷青春易逝,年華老大的痛惜之意。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二、 傷心好物不須臾——擬花自況

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曰:“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說明詩人與外界事物相互感發而觸動情懷的一種規律,換言之,詩人與物象之間必須有某一種契合點,才能引動詩人的情懷,借物抒情。白居易詠花,不僅因為他深情於花,更因為花的品德與詩人的品格相呼應,詠花即是寄寓其高潔不屈的品德。白居易身處險惡的政治環境裡,一再遭受無情打壓,頗有一種山石榴生在簷戶下“一叢千朵壓闌干”,“任人採弄盡人看”(《題山石榴花》,)的淪落感,以至於白居易希望自己和階下蓮一樣,“不如種在天池上,猶勝生於野水中。”(《階下蓮》)然而,自幼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白居易,仍堅持品格的高潔,他常常以花自喻,尤其傾情於歌詠白色的花品,寄寓其樸雅高潔的品性。譬如詠蓮花 13 首中有 6 首詠白蓮花 ,白居易欣賞白蓮的樸雅芳潔雲:“白日發光彩,清飆散芳馨。洩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東林寺白蓮》,)白蓮孤清不群,遺世獨立,散放濃郁清香的高潔形象,正是詩人完美人格形象的寫照。但是這樣素樸雅潔的花,卻只能自賞自愛,如《白槿花》詩云:“秋蕣晚英無豔色,何因栽種在人家。使君只別羅敷面,爭解回頭愛白花。”

另外還有詠白牡丹二首,白牡丹和白蓮都是純潔素雅的花中君子,《白牡丹》詩云:

白花冷澹無人愛,亦佔芳名道牡丹。

應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

元和十年因宰相武元衡被盜殺一事,白居易越職奏事,因而貶官江州司馬。由於驟遭貶逐,心中抑鬱憤懣,故作此詩抒發其無法干預朝政的苦悶心情。詩中用冷淡無人欣賞的白牡丹,比喻自己只是一個無所作為的閒官,處在動盪不安的官場中,只想保持清峻高潔的思想與個性。又《重陽席上賦白菊》雲: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菊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不僅花形美麗端雅,更具有“發在林凋後,繁當露冷時” 的頑強精神和高尚品格。這首詩白居易採用形象對比手法,藉嬌美濃豔的黃菊,反襯出傲霜挺立、纖塵不染的白菊的美好形象與質量,傳神而貼切。題目雖名“賦白菊”,白居易卻不直接歌詠白菊,而是把白菊放在黃菊中來寫,尤其“中有孤叢色似霜”一語極為高妙,白菊孤高雅潔的形象盡出,全詩亦流露出詩人怡靜悠閒的逸趣。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又詠《石楠樹》雲:

可憐顏色好陰涼,葉翦紅箋花撲霜。

傘蓋低垂金翡翠,熏籠亂搭繡衣裳。

春芽細炷千燈焰,夏蕊濃焚百和香。

見說上林無此樹,只教桃柳佔年芳。

石楠生長於石間向陽處,凌冬不凋。據傳唐玄宗避難巴蜀途中,至扶風道旁見此樹,賞玩甚久,稱之為“端正樹”。此詩作於白居易貶官江州時,開篇寫石楠葉形如剪,花白似霜,花葉色彩斑斕。“春芽細炷千燈焰,夏蕊濃焚百和香”一句,描繪石楠花春天含苞待放之態,及夏日花開吐放之馨香,唯山間得見此秀異獨絕之花,以至於嘆息“上林無此樹”。孤秀奇絕的石楠花,一如橫遭貶謫的詩人,在山中自開自放,高曠獨絕。

又如元和十四年白居易移官忠州時作《木蓮三絕句》,詩云:

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拋芍藥掛高枝。

雲埋水隔無人識,唯有南賓太守知。

紅似燕支膩如粉,傷心好物不須臾。

山中風起無時節,明日重來得在無。

已愁花落荒巖底,復恨根生亂石間。

幾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拋擲在深山。

木蓮花形似旱地的蓮花、高枝的芍藥,素雅靜美,經冬不凋,主要產於巴蜀山中,不為人所識,唯有時任南賓(即忠州)太守的白居易識得此花,故曰:“雲埋水隔。”可惜花開不長久,山風無情摧折,縱使欲移卻不得,一任花落荒巖無人惜!詩人馳騁想象力,巧妙譬喻,不僅寫出木蓮花的風姿外貌,亦表達詩人對堪與芙蓉、芍藥比美的木蓮,卻根植深山荒巖不為人識的不平之情,以此自況貶居窮山荒林的無奈,以及移居“上林”之不可得。

長慶元年,白居易任中書舍人時,中書省遍植紫薇花,因作《紫薇花》自喻為紫薇郎雲:“絲綸閣下文書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寶曆元年出任杭州刺史時又賦七言律詩《紫薇花》雲:“紫薇花對紫微翁,名目雖同貌不同。獨佔芳菲當夏景,不將顏色託春風。……”藉紫薇花寧可盛夏獨妍,不入流俗,卓爾不群之姿,以喻詩人桀驁不馴的品性。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白居易亦歌詠迎春花雲:“幸與松筠相近栽,不隨桃李一時開。”又云:“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與向遊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以迎春花開不似桃妒李爭,卻向春寒獨自秀,不隨人潮,不與塵俗,借喻自己孤芳高潔的本性。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三、 唯有詩人能解愛——別花之意

白居易愛花、賞花、戀花、惜花,他與一般賞花人不同之處在於,他更是個懂花之人。白居易首創“別花人”一詞,白居易懂花,才能發自內心愛花、惜花,將花視為紅粉知己,片刻不相離。所以他常攜酒伴友相偕賞花雲:“好教郎作伴,合共酒相隨。”或雲:“命酒樹下飲,停杯拾餘葩。”或慷慨高歌:“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歡娛逐日來。”或臨老低吟:“迎春報酒熟,垂老看花開。”即便是“尋花伴,東都去未回。”也不稍減他尋花賞花的雅興雲:“今日多情唯我到”(《玉泉寺南三里澗下多深紅躑躅繁豔殊常感惜題詩以示遊者》,)、“唯此醉太守,盡日不能回。”白居易愛花近痴之情,可見一斑。

白居易不僅賞愛世人常見的花,由於他真懂得花、識得花,所以眼中所見常是他人少見、或未及見的花品,如栯李花、紫藤、凌霄、石楠花、木蘭花等。且以《惜栯李花》為例,說明如下:

樹小花鮮妍,香繁條軟弱。

高低二三尺,重迭千萬萼。

朝豔藹霏霏,夕凋紛漠漠。

辭枝朱粉細,覆地紅綃薄。

由來好顏色,常苦易銷鑠。

不見茛蕩花,狂風吹不落。

此詩題下注曰:“花細而繁,色豔而黯,亦花中之有思者。速衰易落,故惜之耳。”自古以來,栯李花不僅罕見,詩文中歌頌栯李花的作品也確實不多。但是,花少並非不美,白居易稱其“樹小花鮮妍,香繁條軟弱”、“重迭千萬萼”、“朝豔藹霏霏,夕凋紛漠漠”,可見其盛開之時,紅白繁綴,綠葉相襯,美麗異常。可惜好花易衰,無人識別,而白居易則借稱譽此花之美的同時,發出惡草難除的興寄之意曰:“不見茛蕩花,狂風吹不落。”可見其真識得栯李花的品德,容易遭人排擠冷落,頗有意在言外之旨。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白居易另有兩首詠木蘭花詩,詩中由花聯想及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可謂發想奇特。詩云:

紫房日照燕脂拆,素豔風吹膩粉開。

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

膩如玉指塗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

從此時時春夢裡,應添一樹女郎花。

前一首作於長慶三年,白居易時任杭州刺史;後一首作於大和八年,寓居洛陽之時。木蘭花早春先葉開花,花瓣外呈紫色,內近白色或粉紅色,豔而不妖,故白居易形容曰:

“紫房日照燕脂拆,素豔風吹膩粉開。”其外紫近乎陽剛,內粉形似陰柔之狀,頗似代父從軍卸下男裝後的木蘭真容,故引發詩人的聯想,稱之為“女郎花”,亦頗見出詩人內心亟思用世之心,此一模擬大大提升了木蘭花的品德,增添一段美麗傳奇,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長慶四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曾於山寺見一株紫色花,芳麗可愛,頗類仙物,無人知其名,故命名曰“紫陽花”,並賦詩云:

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

據《韻語陽秋》記載:“珍木奇卉,生於深山窮谷之中,不遇賞音,與凡木俱腐,好事者之所深惜也。唐招賢寺有山花,色紫氣香,穠麗可愛,以託根招提,偶赦於樵斧,固為幸矣。而人莫有知其名者。白樂天一日過之,而標其名曰『紫陽』,於是天下識所謂紫陽花者,其珍如是也,豈不為尤幸乎?” 30 由上述知,紫陽花能得白居易慧眼識別,不也是花之幸歟?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白居易詠花詩中“別花”一詞,亦作別離之意。白居易一生謫宦遷徙,所到之處均大力栽花、賞花,因此,對白居易來說,離別不僅是別人、別地,還要別花,《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雲:“老除吳郡守,春別洛陽城。……別花何用伴,勸酒有殘鶯。”他於《別種東坡花樹兩絕》不捨別花雲:“樓上明年新太守,不妨還是愛花人。”又云:“怪君把酒偏惆悵,曾是貞元花下人。自別花來多少事,東風二十四回春。”別花之後,仍深情憶念花情雲:“再遊巫峽知何日,總是秦人說向誰。長憶小樓風月夜,紅欄干上兩三枝。”可見白居易對花的戀戀痴情。

白居易 71 歲於刑部尚書致仕,從此潛心習靜學禪,不問世事,但他與花木為友之情卻依然如舊。會昌四年,他造訪趙村杏花,賦詩云:趙村紅杏每年開,十五年來看幾回。七十三人難再到,今春來是別花來。果然,此去一別,竟是永別!白居易於會昌六年辭世,當初輕言“難再到”,不意這首《遊趙村杏花》竟是他最後一首詠花詩,終至成為絕響!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四、 人心重華不重實——美刺時政

白居易最為後人所稱道的就是他的諷諭詩,白居易自己亦認為齊梁以來“嘲風雪、弄花草”之作,“麗則麗矣,吾不知其所諷焉”,因而提出“文章合為時而做,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詩學理論,並總結詩歌創作應“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 說明詩歌創作是緣於外在事物的激發,而引起內心情感和理智的活動,隨感遇而形諸詩篇。同時,他也強調詩歌“美刺”時政的功能,“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以揭露時弊為己任。他所創作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諭詩,就是其發於情而歸於義理的創作理念的實踐,也是他推動中唐政治變革的目標之一。因此前期所作的詠花詩,常借詠花以揭露社會弊病,干預時政為目的。其《讀張籍古樂府》詩云:“為詩義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願播內樂府,時得聞至尊。”這段話適足以做為白居易前期詠花詩的註腳。

白居易具有美刺諷諭意涵的詠花詩共 11 首,有 9 首作於長安時期,集中體現於藉牡丹興託,以諷刺時政。牡丹是中國特有的珍貴花卉,長期以來被視為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最早出現於〔東晉〕謝靈運《康樂集》言:“竹間水際多牡丹。”至隋煬帝牡丹才開始普及栽種,唐代由於帝王喜歡牡丹的富豔之姿,從山西一帶將牡丹花移植長安,於是形成春日賞玩牡丹的流行風尚,尤盛於貞元、元和年間,詩人因此競相歌詠,民間亦爭相賞花、種花以牟求暴利,形成攀比之風,蔚為奇觀。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試看白居易以下幾首詠牡丹詩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買花》)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豔,朝陽照耀生紅光。

……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可嘆息。

我願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豔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牡丹芳》)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營營。

素華人不顧,亦佔牡丹名。

閉在深寺中,車馬無來聲。

唯有錢學士,盡日繞叢行。

憐此皓然質,無人自芳馨。

眾嫌我獨賞,移植在中庭。

……

唐昌玉蕊花,攀玩眾所爭。

折來比顏色,一種如瑤瓊。

彼因稀見貴,此以多為輕。

始知無正色,愛惡隨人情。

豈惟花獨爾,理與人事並。

君看入時者,紫豔與紅英。(《白牡丹》)

《買花》詩中描繪出長安市上車馬喧闐,人人競相購買的圖景。而在買花的同時,詩人以一位“田舍翁”對此一社會現象的認識與慨嘆,深刻地揭露隱藏於富貴表象背後的矛盾本質:富貴人家揮金如土,正是建立在平民百姓啼飢號寒的基礎上。結句一針見血,勁直沉痛,以對比手法諷刺權貴的奢華無度,亦表達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牡丹芳》一詩,白居易在詩題下自注曰:“美天子憂農也。”他以誇張的筆法,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巧構形似描繪出牡丹花的丰姿神韻,實則冀望在朝天子能導正社會“重華不重實”

的浮靡風氣,以悲天憫人之心,憫農憂時,改善社會民生,方能感動上天降下福祉。《白牡丹》詩則以時人重芍藥花而輕白牡丹,如白牡丹“皓然之質”的賢良忠臣,在虛實莫辨的亂世反遭見棄。詩末雲:“豈惟花獨爾,理與人事並。君看入時者,紫豔與紅英。”具體而微地將花事與人事綰合,寓意深婉。

牡丹為富貴之花,其富貴之姿,更令詩歌在渲染權貴們的窮奢極欲上增添一道重彩,反映出民生疾苦與殘酷剝削,同時鞭笞權貴的虛榮與豪奢。白居易詠牡丹詩,不僅對牡丹文化所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進行或辛辣或委婉的諷刺揭露,同時流露出一種深沉的憂慮感,併為此發出沉痛的呼籲雲:“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希望在上位的天子能“減卻牡丹妖豔色,少回卿士愛花心。”除了盡心於謀求社會民生福祉之外,亦能多多起用賢良忠臣,寓意深婉而切直。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又《紫藤》詩亦婉諷白居易對妖言惑眾,欺瞞君王的奸佞的不滿,曰:

藤花紫蒙茸,藤葉青扶疏。

誰謂好顏色,而為害有餘。

下如蛇屈盤,上若繩縈紆。

可憐中間樹,束縛成枯株。

柔蔓不自勝,嫋嫋掛空虛。

豈知纏樹木,千夫力不如。

先柔後為害,有似諛佞徒。

附著君權勢,君迷不肯誅。

又如妖婦人,綢繆蠱其夫。

奇邪壞人室,夫惑不能除。

寄言邦與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難圖。

願以藤為戒,銘之於座隅。

詩中以紫藤花“好顏色”譬喻婦人,以柔媚之姿蠱惑夫君,敗壞家室。一似朝廷諛佞之徒,攀附權勢,阻礙賢臣進諫,矇蔽君王,致使君王“束縛成枯枝”,為害天下之大,足資殷戒。另一首《京兆府新栽蓮》詩云:

汙溝貯濁水,水上葉田田。

我來一長嘆,知是東溪蓮。

下有青泥汙,馨香無復全。

上有紅塵撲,顏色不得鮮。

物性猶如此,人事亦宜然。

託根非其所,不如遭棄捐。

昔在溪中日,花葉媚清漣。

今來不得地,憔悴府門前。

此詩為白居易初入仕途,任盩厔縣尉趨府時作。詩中慨嘆蓮花“託根非其所,不如遭棄捐”的悲慘遭遇,藉詠蓮“物性猶如此,人事亦宜然”的比興手法,諷諭詩人孤高自潔,卻時運不濟的可悲情境。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五、 天教拋擲在深山——兼濟之志

白居易初入仕途,正值唐朝經歷安史亂後,亟待奮勵圖治,白居易秉持“有闕必規,有違必諫,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 的濟世熱情,他寫《有木詩八首》,借八種草木託興,以諷刺“其初皆有動人之才,足以惑眾媚主,莫不合於始而敗於終”之人,寄寓其政治理想與理念,詩云:

有木名櫻桃,得地早滋茂。

葉密獨承日,花繁偏受露。

迎風闇搖動,引鳥潛來去。

鳥啄子難成,風來枝莫住。

低軟易攀玩,佳人屢回顧。

色求桃李饒,心向松筠妒。

好是映牆花,本非當軒樹。

所以姓蕭人,曾為伐櫻賦。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標。

偶依一株樹,遂抽百尺條。

託根附樹身,開花寄樹梢。

自謂得其勢,無因有動搖。

一旦樹摧倒,獨立暫飄颻。

疾風從東起,吹折不終朝。

朝為拂雲花,暮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

詩中借蕭穎士剛直不阿,不趨附權貴,並作《伐櫻桃樹賦》以譏諷奸險柔佞的相國李林甫一事 ,譴責諂媚事主,結黨營私,妒賢嫉能的權貴近臣。又以凌霄的託根他樹,比擬當朝依附權貴者的動搖不安,因而出自肺腑之言慨嘆曰:“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另外,白居易《答桐花》詩借花木的期待賞愛,表達自己期願為國效命,卻不得進用的忠憤之思。詩云:

山木多蓊鬱,茲桐獨亭亭。

葉重碧雲片,花簇紫霞英。

是時三月天,春暖山雨晴。

夜色向月淺,闇香隨風輕。

行者多商賈,居者悉黎氓。

無人解賞愛,有客獨屏營。

手攀花枝立,足蹋花影行。

生憐不得所,死欲揚其聲。

截為天子琴,刻作古人形。

雲待我成器,薦之於穆清。

誠是君子心,恐非草木情。

……

我思五丁力,拔入九重城。

當君正殿栽,花葉生光晶。

上對月中桂,下覆階前蓂。

泛拂香爐煙,隱映斧藻屏。


為君布綠陰,當暑蔭軒楹。

沉沉綠滿地,桃李不敢爭。

為君發清韻,風來如叩瓊。

泠泠聲滿耳,鄭衛不足聽。

受君封植力,不獨吐芬馨。

助君行春令,開花應晴明。

受君雨露恩,不獨含芳榮。

戒君無戲言,翦葉封弟兄。

……

如何有此用,幽滯在巖垧。

歲月不爾駐,孤芳坐凋零。

請向桐枝上,為餘題姓名。

待餘有勢力,移爾獻丹庭。

白居易首先陳述“行者”、“居者”的不解桐花,推及於“君子”的“生憐不得所,死欲揚其聲。”卻又以“誠是君子心,恐非草木情”,隱曲表現出桐花的真正情志。接著多面向描述桐花欲入“九重城”、“正殿”中,“當君”、“受君”、“助君”、“戒君”竭盡心力的忠貞之志,表達白居易並非無意用世,惜旋用旋黜,不獲竟其才耳。然而詩末則曰:“如何有此用,幽滯在巖垧。歲月不爾駐,孤芳坐凋零。”體現出白居易借桐花比興君國之思與忠怨之情。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白居易雖不畏權貴,勇於諷諫,唯忠言逆耳,白居易終因耿直激切,怫逆當道而獲罪貶官。遊宦江州、忠州時,所見多為山中野花,如山枇杷、山石榴、木蓮花、山櫻桃、野薔薇等。在這些野花中,白居易最喜愛山石榴花開時“曄曄復煌煌,花中無比方”(《山石榴花十二韻》,)、“不似花叢似火堆”(《玉泉寺南三里澗下多深紅躑躅繁豔殊常感惜題詩以示遊者》,),又云:“嫩紫殷紅鮮麴塵。淚痕裛損燕支臉,剪刀裁破紅綃巾。……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因而白居易稱之為“天魔女化身”。鮮麗斑爛的山石榴,正象徵著白居易充滿熱情與希望的心志。故其雖遠僻江陵,仍無法忘懷世事,不時興起“兼濟之志”,只好借移種山花,寄寓其內心渴望移種上林苑,得蒙君王青睞與眷顧的隱曲心志。這一類歌詠山花移種之詩頗多,如:

無人為移植,得入上林園。

不及紅花樹,長栽溫室前。(《廬山桂》,)

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東林寺白蓮》,)

不如種在天池上,猶勝生於野水中。(《階下蓮》,)

一種不生明月裡,山中猶教勝塵中。(《廳前桂》,)

恐合栽金闕,思將獻玉皇。

好差青鳥使,封作百花王。(《山石榴花十二韻》,)

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山枇杷》,)

白居易一方面以桐花自比,感嘆北人南遷,難耐溼熱,表達自己貶官的無奈與委屈。又憂心芳潔的桂花、白蓮不若紅花得人寵愛,無法移種;即使移種,亦恐其土性不合,無法開花,或是花開逾時已嫌遲。儘管如此,詩人仍然希望“得入上林園”,“思將獻玉皇”,雲:“不如種在天池上,猶勝生於野水中。”這種“移種”情結,頗類似屈騷“香草美人”興寄的筆法,隱曲言志,託物抒懷,表達白居易仍有積極用世之心。

然而,白居易即使是困於時運不濟,無因移種之際,他始終未曾放棄內心強烈的“兼濟之志”,反而藉由養花、種花遣悲懷的同時,亦聯想及為政養民。

如貶官忠州《東坡種花其二》詩,據《唐宋詩醇》評曰:“……後一首推廣言之,與柳宗元《郭橐駝種樹說》同意,兼濟之志也。妙在說得極纖悉,極平淡,乃具真實本領。” 又大和八年,白居易回返洛陽,由眼前所見自江南移栽到洛陽的白蓮花,引發其“忽想西涼州,中有天寶民。埋歿漢父祖,孳生鬍子孫。已忘鄉土戀,豈念君親恩。生人尚復爾,草木何足雲”的痛心,亦積極表達用世之意。

其實白居易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因此無論其用舍行藏,終不改其忠君愛民的濟世思想,但面對所處的險惡環境,亦只能徒呼負負,轉而寄語山花雲:“今日多情唯我到”,“但知爛熳恣情開,莫怕南賓桃李妒。”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六、 落後始知如幻身——諦悟佛理

白居易執著於儒家思想的兼濟之志,在中唐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黨爭劇烈的複雜政治社會環境中受挫,不免感嘆雲:“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語,不醉擬如何?”也感慨自己年少不知珍惜芳華雲:“落花如雪鬢如霜,醉把花看益自傷。少日為名多檢束,長年無興可顛狂。四時輪轉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長。何事同生壬子歲,老於崔相及劉郎。”又云:“記得舊詩章,花多數洛陽。及逢枝似雪,已是鬢成霜。向後光陰足,從前事意忙。無因重年少,何計駐時芳。欲送愁離面,須傾酒入腸。白頭無藉在,醉倒亦何妨?”歲月如逝,春華老去太匆匆,已近人暮年晚景,白居易除了花前醉酒,興寄自己一生貶謫仕宦無所成的悲愁外,也借落花傷悼美好事物總是匆匆易逝,《惜落花》雲:

夜來風雨急,無復舊花林。

枝上三分落,園中二寸深。

日斜啼鳥思,春盡老人心。

莫怪添杯飲,情多酒不禁。

在鬱抑不得志的情況下,他亟於為自己找尋靈魂的出口。白居易早年曾經學習佛道,又自稱:“上遵周孔訓,旁鑑老莊言”,“外服儒風,內宗梵行”。因此他能不為儒家思想所囿,習儒亦兼奉佛道,融合三家思想為一爐,藉以修身養性,獲得超然物外的豁達之思。如其貶官江州司馬時,曾偕僧俗十人於鶯老花殘、芳菲殆盡的初夏時節,同遊廬山香爐峰頂的大林寺,忽見桃花盛開,春意盎然,慨然了悟“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充分表現他珍惜春光美景,鄙棄塵俗名利的高潔情懷和寧靜曠達的精神境界。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又如以下詩云:

今日階前紅芍藥,幾花欲老幾花新。

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後始知如幻身。

空門此去幾多地,欲把殘花問上人。(《感芍藥花寄正一上人》)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僧院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花非花》)

前兩首詩幾乎是同一問題的一問一答,第一首從芍藥花的開落興衰,體悟人生的短暫虛幻,而興起皈依佛門的念頭。殘花,代表生命的凋謝,詩人面對人生困厄趑趄不進時,藉習靜參禪以悟道。第二首則借栽花種樹,開悟智慧而得道。第三首《花非花》直接以花喻美人,來去匆匆,恍如人生一夢,體現《金剛經》般若空觀思想,認為大千世界一切實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是我執、我迷的表現,只有運用諸相非相、離色離相的般若智,才能破除我識、我見、我相、諸相,不住於世間的一切名相,達到自由自在、無滯無礙的境界。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白居易晚年定居於洛陽,購建履道宅,選擇“悽心釋梵、浪跡老莊”的“中隱”生活。他最喜歡蓮花,尤其讚賞白蓮花的高雅芳潔。蓮花在佛教經典中是神聖、莊嚴的代表 ,尤其白蓮花高雅、聖潔之姿,非他物所能比擬,晚年回返朝廷任職的白居易,選擇攜帶白蓮北返,正是自我心志的寫照,故他特別對白蓮寄以厚望,期待白蓮能在洛中再顯榮發,嘗賦《蓮石》雲:“遙知安置處,預想發榮時。……莫言千里別,歲晚有心期。”可惜分司終究是一閒職,“春盡老人心”的白居易,至此已了悟世情冷暖,宦途多險惡,故云:“陳根與故葉,銷化成泥塵。化者日已遠,來者日復新。”以自喻其物隨境遷,任運隨緣的淡泊心志。

回顧白居易元和十年貶官江州、長慶至大和年間的外放、大和至會昌年間的分司與致仕,是白居易在寵與辱、高與低、內與外之間歷經幾番重大轉折。然而,白居易終究沒有因為貶官而失志,反而經由自然山水怡情養性,滌盡塵慮,藉由佛道思想安撫受挫的心靈。如《花下自勸酒》雲:“酒醆酌來須滿滿,花枝看即落紛紛。莫言三十是年少,百歲三分已一分。”《重題其二》詩云:“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可獨在長安?”又《種桃杏》雲:“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種杏栽桃美化了白居易貶官荒僻寓所的環境,也讓不安的心靈找到了歸宿。《二月五日花下作》雲:

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頭似霜。

聞有酒時須笑樂,不關身事莫思量。

羲和趁日沈西海,鬼伯驅人葬北邙。

只有且來花下醉,從人笑道老顛狂。

賞花醉酒忘情樂,笑看人事老顛狂,

白居易均能從容以待雲:

前歲花前五十二,今年花前五十五。

歲課年功頭髮知,從霜成雪君看取。

幾人得老莫自嫌,樊李吳韋盡成土。

南州桃李北州梅,且喜年年作花主。

花前置酒誰相勸,容坐唱歌滿起舞。

欲散重拈花細看,爭知明日無風雨。”(《花前嘆》)

由以往的詠花以傷春悲秋,到“莫怕秋無伴醉物,水蓮花盡木蓮開。”的率性豁達,可見白居易藉由花開花落,諦悟佛理禪趣,不僅超越生命短暫、命運坎坷之悲,進而走向曠達與灑脫的殊勝境界。

一生愛花成痴——淺析白居易詠花詩所蘊含的情與志

七、結語

白居易一生仕宦遷徙,飄泊不定,所到之處大力栽花、賞花,藉此託物言志,寄寓情懷,詠花詩是其詩歌創作中極具特色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花卉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豐富了他的詩歌內涵,亦頤養了他仕宦不得志的抑鬱情懷。

綜上所述可知,白居易堪稱“別花”知音,一生愛花成痴,視花如“夫人”,不僅藉詠花進諫忠言,興寄理想,亦藉詠花寄寓其孤芳高潔的品性。同時,白居易詠花詩亦繼承《詩經》、古樂府歌辭的傳統,發揮杜甫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思想與藝術,強化了詠花詩的諷諭意涵,達到詩歌“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社會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