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諾千金 她無私照顧癱瘓同事38載

一諾千金 她無私照顧癱瘓同事38載

楊蓮與熊木秀一起吃午餐

在南昌高新區麻丘鎮敬老院,有一位老阿姨,叫楊蓮。72歲的楊蓮細心照顧癱瘓在床的同事熊木秀,數十年如一日。“38年前,我和丈夫一起作出的決定,雖然丈夫已經不在了,但我仍然在踐行當初的承諾,不管以後會怎樣,我還是會盡最大的努力照顧他。”楊蓮如是說。

工作時被土方砸中

他從此癱瘓在床

“他叫熊木秀,今年73歲,小時候靠吃百家飯長大,沒有親人。1974年8月,熊木秀在磚瓦廠工作時,不慎被坍塌的土方砸中,腰椎粉碎性骨折。”楊蓮介紹說,事故發生後,熊木秀的命雖然保住了,但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再也無法站立,一輩子都需要別人照顧。

回憶起在磚瓦廠的日子,熊木秀臉上流露出些許心酸的表情。熊木秀很早就在磚瓦廠工作,發生意外時,他才28歲。他嘗試過站立行走的康復訓練,但由於腰椎損傷十分嚴重,訓練沒有取到效果。

無法站立的熊木秀,每天只能臥床,幾乎所有的生活起居都是在床上解決。熊木秀的內心十分沮喪,所幸磚瓦廠的員工常常會去看望他,積極開導、鼓勵他堅強地活下去,工廠也派人輪流照顧他。就這樣,熊木秀在磚瓦廠同事的輪流照顧下生活了7年。

1981年,楊蓮和丈夫來到磚瓦廠工作,工廠領導發現楊蓮夫婦工作勤勤懇懇,就將照顧熊木秀的工作全權委託給了他們。

楊蓮說,瞭解到熊木秀的情況後,她和丈夫下定決心要好好照顧他。就這樣,楊蓮夫婦一邊工作一邊照顧熊木秀。楊蓮回憶說,她每天上班前都會做好早飯,幫熊木秀換洗床單,給他的房間通風。自己和丈夫吃完飯,安頓好孩子們,就去上班。下班後,也是第一時間先去看熊木秀,詢問他有沒有什麼需要,身體是否舒服。

她把同事當親人

38年悉心照料

記者瞭解到,楊蓮夫婦倆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在磚瓦廠工作時,工資並不高。雖然磚瓦廠每個月都會給熊木秀一些補貼,但這些錢遠遠不夠。照顧熊木秀的費用也成了楊蓮夫婦生活中不小的支出。

曾有人和楊蓮夫婦開玩笑,說他們花錢找“麻煩”。但老人每次都會笑著回應:“就當多個親人嘛,他以前沒有親人,但是現在有了啊。”起初,看著每天操勞的楊蓮夫婦,癱瘓在床的熊木秀情緒波動很大。“像我這樣的廢人,每天都要你們來照顧,不如死了算了。”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時,楊蓮夫婦總會對他說,既然當初大難不死,就應該好好地活下去,積極面對現實,笑看人生。

1997年,原磚瓦廠的住處拆了,楊蓮夫婦便帶著熊木秀輾轉來到麻丘鎮敬老院。就這樣,楊蓮夫婦繼續照顧著熊木秀。

“如今丈夫去世20年了,現在都是我一個人照顧熊木秀,有時候子女也會過來看看。”楊蓮說,以前條件艱苦,洗衣服、做飯等都很耗費精力。現在日子好起來了,照顧起來也輕鬆多了。(南昌晚報·愛南昌客戶端記者聶俊鵬 文/圖)

新聞即時評

選擇善良只需內心“一道光”

為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無私付出38年,我們從楊蓮身上不僅看到了誠信,更看到了一種可貴的善良。

如果說,聰明是有些人與生俱來的天賦,那麼善良則更多是一種選擇。面對他人有難,你是選擇視而不見繞道而行,還是出手相助多加關懷?面對利益得失,你是選擇儘可能多地佔有,還是遵從良知與道義適可而止?很多時候,善良就是一道選擇題。解答它不需要多高的智商,不需要多豐富的經驗,只需要內心那一道光芒和一剎那的決斷。

像楊蓮這樣的凡人善舉還有很多,從連續15年免費為公交車司機送愛心餐的毛美濱奶奶,到從大火中救出傷者的許諾、應維雨、楊國華,這些故事本質相同,有時甚至情節都相似,卻能一次次打動我們,是因為它們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哲學家羅素說過,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這些好人的善良、淳樸,像一道暖流溫暖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還是充滿真情。

反觀另一些人,面對善良這道選擇題,往往選擇麻木。也許這並不是出於本性,只是一種習慣性躲避——在這個複雜多元的社會,誰知道多管一事會不會讓自己身陷尷尬?誰知道無償付出會不會招致更多道德綁架?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就是他們的哲學。的確,選擇善良有時需要付出成本,選擇明哲保身也是個人的權利,只是在這種被視為“精明”的行為中,我們看不到多少人性的光芒,也看不到多少他們被尊敬的理由。這個世界還是需要更多選擇善良的人,社會也需要呼喚奉獻意識、利他意識。我們相信,這些善良的種子埋藏在每個人心中,只是有些還未被喚醒。

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選擇。選擇善良是最容易的,選擇善良又是最難的。往往是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能夠做好這道選擇題,用他們最樸素的善意久久溫暖我們,為我們樹立德馨榜樣。“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感動”,他們就是那股力量的源泉。

(魏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