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诗人杜甫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家带口流离转徙,濒于绝境,赴秦州,经同谷,经过长途跋涉,于年底到达成都。

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春天,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杜甫一家在成都西郭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茅草屋,即“浣花草堂”,以安顿其家。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秋八月,茅屋为秋风所刮破,大雨又接踵而至,于是诗人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杜甫开门见山,简洁扼要而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暴的秋风将茅屋刮破,自身却无能为力的焦急和痛惜,以及面对顽童们抢走茅草时的无可奈何,进一步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甘愿为天下穷苦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

这是这首诗的主题,也是诗人长夜难眠,由自身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同样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从而产生的一种伟大的、高尚的的思想感情。

从这首诗中,既能看到诗人杜甫饥寒交迫、穷困潦倒之苦状,又能看到诗人体恤底层百姓生活之苦,字里行间闪耀着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诗人杜甫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1. 生活窘迫、潦倒半生

755年12月,唐朝历史上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巨大浩劫打破了唐朝那歌舞升平的繁华盛世的表面假象,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更是带给了普通百姓无尽的苦难。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在这场民族大灾难中,战乱频发,田园荒芜,千里萧条,遍地荆棘,豺狼嚎啸;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尸横遍野,到处饥饿哀嚎,甚至易子而食,昔日何等繁华辉煌的中原地区竟成为无人区。

诗人杜甫用他如椽大笔写尽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下,国家的风雨飘摇和底层百姓的困苦艰难。同时诗人自己也是历尽艰险,在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48 岁的杜甫弃官携家带口逃难到成都,在浣花溪旁盖起一间茅屋,作为全家栖身之所。但好景不长,秋风秋雨愁煞人,茅屋为秋风所破,这让生活穷困的家人更是捉襟见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761年,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飞草扬,飘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衣衫单薄破旧的老人拄着拐杖眼巴巴地看着这满地狼藉的状况,却无能为力。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飘来像墨一样黑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不老实,把被子都蹬破了。秋雨骤至,屋漏床湿,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诗人杜甫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诗人杜甫这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况不过是众多底层百姓中的一个缩影而已。当时是,奸逆当道,战火不断,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啼饥号寒。

诗人杜甫便是逃难百姓中的一员,他携家带口,流浪逃难,颠沛流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后来又辗转道路,漂泊西南;此后,更是居无定所,四处奔波。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晚年的杜甫更是贫病交加,“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当年风华年少、壮志满怀的诗人杜甫竟然穷困潦倒以至于斯,无田无产,无房无食,饥寒交迫,实在是让人感慨不已。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出生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素有匡世报国的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从20岁参加科考力求入仕以来,到年近半百之时,仍是功名未成,壮志难酬,且流离颠簸,贫病交加,一家人几乎“饿死填沟壑”……最后,杜甫在漂泊中过完了自己的一生,客死异乡,江舟长逝。悲矣!

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诗人杜甫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2. 悲天悯人、忧国忧民

夜深之时,屋外秋雨连绵,屋内被薄破旧,冷寒侵体,诗人杜甫彻夜难眠,由白天的遭遇想到过去离乱中一连串的悲惨遭遇,内心叹息不已,由自己的贫困想到天下人的穷困,天下俱穷,四海皆困,如何才好呢?

诗人通过描写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人民的苦难、社会和时代的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畅想如若有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能庇覆天底下挨饿受冻的贫寒百姓,让他们喜笑颜开就好了。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诗人杜甫在他自己都食不饱、睡不眠时,仍然想着百姓的疾苦,他的诗始终将家国天下与万千民众统一起来,深切地同情着百姓,可见他心中有大爱。

比如,安史之乱开始的那一年,家人食不果腹,以至于最小的儿子活活饿死,“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内心愧疚之余,“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想到的是那些同样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的境遇中的百姓和出征的士卒,“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比如,他在奔波的路途中,亲眼得见战乱期间,百姓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真实描写了战争之下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场景。

比如,杜甫在夔州暂居在一间草堂时,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一个无儿无食的寡妇常前来打枣,他从不干涉。后来搬走后,杜甫还一再关照新屋主吴郎允许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对于杜甫和他的诗,后人曾言:“大而言之,是忧时忧世、忧国忧民;中而言之,是忧生忧死、忧人忧民;小而言之,是忧进忧退、忧家忧己。

诚然,他忧患国运艰难,“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国步犹艰难,不暇忧反侧”;他忧患战乱动荡,“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他忧及百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小至自身的坎坷,家庭的困顿,大到朝政的得失,社会的离乱,无不“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诗人杜甫这种“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令人仰之弥高。王安石极其敬仰杜甫的为人,他写过一首《杜甫画像》诗,其末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诗人杜甫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纵观杜甫一生,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长安十年,杜甫的入仕之路满是心酸,“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生活困顿,“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后来,安史之乱更是让杜甫原本悲苦的生活雪上加霜,全家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句句蝉联而下,将诗人的博大的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以己苦为苦,不以己悲而悲,而是推己及人,胸怀天下受苦之人,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诗人用一支笔,写出了光照古今的诗文,写出了时代的悲凉和百姓的苦难,“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诗圣”的名号他完全担得起。

诗人思百姓,想黎民,忧天下,甚至心甘情愿为摆脱百姓的痛苦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历经千秋万代,仍让后人肃然起敬、仰慕不已。正如后人所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