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變:她曾經被描述為音樂家、烈女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它和《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根據歷史記載,孟姜一詞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而孟姜女的故事在後世也不斷在進行改動。

一,孟姜女的原型是誰?

在《詩經》中,就出現了“孟姜”的稱呼。《鄭風·有女同車》有:“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鄘風·桑中》有:“雲誰之思,美孟姜矣。” 這裡的孟姜並非是人名,而是齊國貴婦代稱,孟是長女的意思,而姜是齊國的姓。周族是姬姓和姜姓通婚的民族,因此周朝的男子之姓以姬為最尊貴,女子則以姜為最高。而孟姜這個詞逐漸就演化成為了春秋貴婦人的代名詞,類似於今天所謂的“白富美”,《衡門》有:“豈其娶妻,必齊之姜。”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變:她曾經被描述為音樂家、烈女

不過孟姜女的原型似乎和這裡的“孟姜”沒有關係。根據考證,孟姜女的最早原型應該是杞梁妻,記載於《左傳》。杞梁妻哭城的內容大概是:齊莊公,齊國攻打莒國,大夫杞梁戰死。後來兩國和好,杞梁屍體被抬回國內,杞梁妻在郊外迎丈夫的靈柩。齊莊公也派人到郊外弔唁。但杞梁妻認為杞梁是為國捐軀,在郊外弔唁,缺乏誠意,於是拒絕了齊莊公。後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既然杞梁妻是齊國人,又是士大夫的妻子,那麼稱為“孟姜”是沒問題的。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變:她曾經被描述為音樂家、烈女

臨淄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禮記》和《左傳》之所以記載了這一件事情,主要是為了體現杞梁妻懂得禮儀。到了戰國時代,許多歷史文獻開始有了杞梁妻哭的場景。《禮記·檀弓》記載曾子說“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孟子》記載淳于髡的話:“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根據許多歷史記載可以得出,“齊人善唱哭調”。因此,杞梁妻“哭之哀”的確是可信的。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變:她曾經被描述為音樂家、烈女

不過,後來的歷史文獻就越來越強調她的哭,而不是強調她的禮。《韓詩外傳》雲“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古詩十九首》有“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可見,杞梁妻哭成為了一個音樂和文學符號。東漢末年的蔡邕在《琴操》中記載杞梁妻不僅哭了,還援琴而鼓之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感皇天城為墮”。經過幾百年的演變,杞梁妻似乎成為一位音樂家了。

二,孟姜女如何轉為一個烈女

杞梁妻的故事到了西漢時期,再一次發生了轉變。劉向在《說苑》中都記載“昔華舟、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也就是增加了哭導致城牆崩塌的場景。劉向在《烈女傳》中又說她在埋葬了杞梁後“遂赴淄水而死”。這兩個場景都是劉向等人添油加醋而形成的,此時的杞梁妻的故事已經面目全非,她已經從《左傳》的知禮者變成了一位烈女。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變:她曾經被描述為音樂家、烈女


為什麼劉向會如此添油加醋呢?我們可以從時代背景去了解下。劉向是西漢晚期的人物,這個時代,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了正統思想,其中禁錮的成分顯示了出現。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成為了士大夫們所倡導的道德準則,“三綱五常”中就有一條是“夫為妻綱”,強調婦女對丈夫的絕對忠誠,就算丈夫去世,也提倡守節,甚至殉葬。作為一代儒學大師,劉向當然是十分強調女子的“德行”的。為此,他收集了很多故事加以改編寫出了《烈女傳》。其中寫杞梁妻“遂赴淄水而死”正是將她塑造為了一代烈女形象。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變:她曾經被描述為音樂家、烈女

東漢時期,著名的學者王充曾經對劉向寫的杞梁妻故事進行了批判。他說“夫言向城而哭者,實也;城為之崩者,虛也。”他認為杞梁妻哭導致城牆崩塌是不可信的,但是他認可當時確實發生了城牆崩塌的事件,但是和哭沒有關係。從王充的論斷可以看出,漢朝人基本都接受了當時有城牆崩潰這個場景。杞梁妻“赴淄水而死”的場景似乎也被廣為接受,東漢末年的蔡邕在《琴操》中記載杞梁妻在唱完了:“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感皇天城為墮”後,“遂自投淄水而死”。

三,孟姜女到底在哪裡哭的

根據《左傳》的描寫,杞梁妻迎丈夫靈柩的地方是在齊國都城臨淄郊外,其城牆也在臨淄。不過,後來,這個地點也在發生變化。西晉崔豹的《古今注》說杞梁妻哭的地點是在杞國都城(今河南杞縣),這或許是他將杞梁當做是杞國人了。北魏的酈道元卻說杞梁妻哭的地點在莒城,這裡是他誤以為是杞梁妻跑到莒國去哀苦了。不過無論如何,大體上這些地點都還在山東附近,事情也是春秋時期的事情。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變:她曾經被描述為音樂家、烈女


到了唐朝,故事發生了大幅度的改變。時間從春秋推移到了秦朝,地點從齊國臨淄演變為了秦長城,杞梁從齊國大夫演變為了修建長城的民夫。唐末詩僧貫休《杞梁妻》:“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秦朝時候有民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後來演變為了漢樂府的《飲馬長城窟行》。秦朝長城的民謠和杞梁妻的故事逐漸合流,也就演變為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孟姜女哭長城的大概版本。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變:她曾經被描述為音樂家、烈女


唐朝距離秦朝已經十分久遠了,為什麼文人們還要編造故事諷刺秦始皇呢?實際上,這是一種“借古諷今”。唐朝對外征戰不休,造成了許多家庭悲劇,於是這個時代的閨怨詩、邊塞詩盛行,杜甫的《兵車行》、“三別”等就是對唐朝兵役的諷刺。文人們寫孟姜女哭長城,莫非是為了隱喻唐朝的徭役沉重。到了唐末時期,杞梁的名字逐漸演化為了範喜良、萬喜良等,杞梁妻也演變為了孟姜女,並且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節。唐朝之後,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基本形成了,出現於各種變文、話本、戲曲、民歌、彈詞、鼓詞、寶卷、子弟書等通俗文學之中,使得故事得以廣泛流傳。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演變:她曾經被描述為音樂家、烈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