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夺位后李隆基没起兵讨伐是心灰意冷还是没有本钱起兵讨伐了?

用户6502379185851


当时的情况应该是既没有本钱也没有必要,当时的情况下唐玄宗已经是千夫所指,众臣从上到下实际上是对他碍于君臣的名分敢怒不敢言,马嵬坡之变如果稍有偏差,李隆基就会命丧当场。

生死之间,李隆基当时非常清楚局势,所以他宁可牺牲杨贵妃,他要保住性命就必须找一个替罪羊,杨贵妃和杨国忠就是头一份。李亨自立为皇帝既没有玉玺也没有诏书,实际上就是代行皇帝职权的伪天子,但是这个伪天子却可以替他收拾残局,最糟的结果也可以为他抵挡一阵子,所以承认他的身份,是李隆基为了保命做出的第二份牺牲,也就是牺牲皇权。因此,他没有必要讨伐李亨,虽然他有这样的权力,但是他为了保命必须承认他。

第二,他也没有本钱。当时的天下各方实际都在观望,杨国忠在位时期贪婪成性,杨贵妃和李隆基奢侈无度,天下的各方势力早已不满。李隆基逃出长安,他只剩下了皇帝的虚名,连他身边的近卫军都发生了哗变,更何况其它山头的势力。如果他下诏讨伐李亨,那么第一会造成各方反对安禄山的势力分崩离析,甚至各方自立,其中也包括巴蜀的势力,李隆基很有可能死于乱军。第二,很有可能会有人打出废立的旗号,公开废黜李隆基。无论这两种情况哪个实现,李隆基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因而与其说是心灰意冷,不如说是无奈默认。


经典守望者


李隆基本质上就是个高级政客。

最初,他玩政治连续干掉两波女人(韦后一党、太平公主)上位;

后来,同样由于政治玩的溜带出了开元盛世;

但到了晚年,仍旧是醉心玩政治,但这次玩脱了,把大唐整了个半残废,而且还是跟女人有关系。

起家和倒霉都是因为女人,李隆基不愧为风流皇帝。

至于说他安史之乱平定会为啥甘于当太上皇?他不接受也不成啊,他的时代已经被他自己终结了。

老爹捅娄子,儿子收拾摊子,李隆基没胆子、没底气、没能力夺权

在位前半期英明无比的李隆基,为了避免手下专权,每隔几年就换宰相,政治平衡玩得堪称一流;而且他还愿意听进不同意见,甚至甘愿“吾虽瘦而天下肥”,堪称一代明主。

而在开创开元盛世、把大唐带上顶峰后,可能认为自己有资格享受了,他在后期仿佛完全变了个人(也是人的本性):贪图享乐,失去进取心;专信李林甫,大唐政坛日渐失去活力;沉迷女色,极度骄奢淫逸。最要命的是,他听信李林甫“胡人听话而且在朝中没靠山、易控制”的说法,大量启用所谓“忠厚”的少数民族将领做节度使。

当然了,像哥舒翰、高仙芝这种出身少数民族的名将,虽然有些毛病,但人家有能力、对朝廷忠心,在心里把自己视为唐人;然而安禄山这种打仗战五渣、拍马屁一流、心怀不轨的投机派,竟然由于对李隆基的胃口而身兼三大节度使之重任。最夸张的是,安史之乱数年前,张九龄、王忠嗣甚至太子早就断言安禄山必反,李隆基却迷之自信,甚至认为他们是在结党;后来有谁再说这句话的,他干脆直接把人家杀了。

而安禄山真的造反后,李隆基的一举一动,俨然像叛军的帮凶:

在西域呼风唤雨的两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封常清,带领一群乌合之众前去迎战叛军,输了几场后,因为李隆基派出去的太监污蔑,就被不分青红皂白的被阵前处死;

当叛军被挡在潼关外,郭子仪、李光弼在安禄山的背后打的叛军焦头烂额时,李隆基却相信大舅子杨国忠的说辞,认为潼关统帅哥舒翰是故意不出兵、想养寇自重搞小动作,他不顾所有将领的反对,逼迫哥舒翰出关。最终人心涣散的唐军大败,安禄山进潼关直奔长安。

后世普遍认为,如果李隆基不瞎指挥,安史之乱很可能在两年内就被平定,所以说他是安禄山的队友,还真不是冤枉。

而潼关被破后,李隆基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而且是跑到天险的蜀地,希望这样能躲过安禄山,内地洪水滔天的惨相他是没兴趣管了,手下的卫兵弄死杨玉环算客气的了,估计心里都恨的牙痒痒想干掉李隆基本人吧。

而他的太子反而充满了血性,在杀掉杨国忠、杨玉环等人后,李亨北上,依靠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最终搞定了安史之乱。而在这时,在四川继续过了几年好日子的李隆基才得以被接回长安。

这个时候,李亨早已称帝多年,并且这是也是自己同意的,如今儿子又收拾了这么大的烂摊子,李隆基哪里敢替夺权?即使他想夺,那些武将谁还会鸟他?

可以这么理解:经过安史之乱后,李隆基早已失去了参与政治的心气、实力。而且变乱因他而起,更因他而凭空增添了很多波折,他早已在军民中失去了威信,压根不被人当回事了,何来夺权之说?能活着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个结局已经算不错的了。


正史漫谈


其实,我想当时李隆基应该是正想找一个人去帮他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烂摊子。“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大约一百年没有经历战乱,官府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仗了,安史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在潼关失守后李隆基逃奔蜀中避祸,大唐王朝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机,他就要成亡国之君了,自己的儿子出面为李唐王朝做贡献,他也不好说什么,总不能在这个时候起内讧吧!

不过李亨也并非是夺位,皇帝跑了,而且年事已高,自己继位更有利于号召官军,不得不说,李亨还是很有领导力的。他从河西、安西征调了万余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又任命了朝官与将帅,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也作了全面部署。应肃宗李亨之请,回纥也派来精锐骑兵助战。这时又适遇叛军内讧,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部下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至德二年(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

没有李亨,李隆基很难再回长安。


极点历史


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的种种表现来看,对于太子李亨即位之事,李隆基可能会有点心灰意冷,但更多的是无奈,还有对李亨的期许!

安禄山叛变前后李隆基的表现

天宝十四年四月,即安史之乱前夕,玄宗曾派朝廷给事中裴士淹去宣慰河北,一来是安抚蠢蠢欲动的安禄山,二是探听安禄山反叛的虚实。结果裴士淹先是在安禄山那里吃了闭门羹,而后安禄山又在中央代表面前耀武扬威了一番。裴士淹认定安禄山反叛之心昭然若揭,而玄宗却认为裴士淹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裴士淹宣慰河北半年之后,安禄山在范阳正式起兵反叛。此时,玄宗正和他心爱的杨贵妃在华清池泡温泉。面对前线的战报,玄宗对此却依旧置若罔闻。《资治通鉴》记载玄宗“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面对安禄山反叛的事实,玄宗竟然不相信,不作为。其实也不难理解,玄宗此刻是在逃避,不敢相信自己宠信的人反叛自己,不相信自己亲手缔造的大唐盛世就要这么毁了。

玄宗与李亨分道扬镳时的表现

玄宗和大唐朝廷一连串的决策失误,使得强大的叛军很快兵临长安,玄宗无奈地开始了他的巴蜀避难之路。马嵬兵变,奸相杨国忠被禁军杀掉,玄宗心爱的杨贵妃也被处死。马嵬兵变是禁军自发行为,但禁军首领陈玄礼事先也请示过太子李亨,李亨没有表态,而李亨心腹宦官李辅国参与其中。对于兵变,不知玄宗是否考虑过是由太子主使的?

在兵变后继续西行的路上,玄宗一行被一群老百姓堵了路。百姓们希望玄宗不要丢下长安、不要丢下祖宗陵寝,玄宗对此沉默不语,交由太子与百姓交涉。之后,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玄宗继续南下去巴蜀,李亨北上去了灵武。

玄宗对于李亨北上之事,只说了“天意”二字,并拨付两千禁军给太子,告诉禁军将士“太子仁孝,足以担当社稷。”同时表达了传位给李亨的意思。

玄宗听闻李亨即位时的表现

在玄宗南下途中还发布诏令,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揽平叛事宜。而此时李亨已在灵武即位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到成都后,玄宗调整朝廷官员,颇有大干一场的想法。

可是几天以后,玄宗就见到了新皇帝李亨派来的使者。对于太子即位,玄宗颇为意外和震惊,但作为老练的政治家他还是面带微笑的说了句“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玄宗虽然有再多的不满,但他知道盛年的太子李亨比七十多岁的自己更适合领导这场平叛战争,他这是为了大唐、为了百姓!

安史之乱后,玄宗经历了太多,从巅峰到谷底,有慌乱、有惊恐、有背叛、有无奈。对于李亨自立称帝,他更多应该是无奈,就像是开元盛世一样,无可奈何花落去。他没有必要再与李亨去争,他只是希望还能安度余生,百姓们不因自己而受太多罪。


时光山人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唐玄宗末年,李隆基胸怀大志,有能力吞山川。他开创了属于他和唐朝的“开元盛世”。然而,在晚年,他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貌而忽视了国政。

因为李隆基宠爱杨贵妃,所以他把杨贵妃的家人都封给了高官,接受了杨贵妃对安禄山的认养,甚至对杨贵妃为安禄山洗澡付之一笑。

他几乎成了一个昏庸的老人,安史之乱后杨贵妃被赐死。所以说,李隆基因为女人耽搁了这次起兵讨伐的时机。


fighting小薛


关于这个问题我来简单说两句,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快速逼近长安,之前自己派出的平叛军也被迅速击败。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二日,李隆基白天登上勤政楼宣布自己会亲自率兵出征。

晚上夜里唐玄宗就命龙武大将陈玄礼整顿大军,挑选良马几百匹,等待黎明破晓之际,携带了贵妃,皇子,皇孙等官员亲信偷偷出了紫禁城一路向西逃出长安。

皇帝是天真赤子,宇宙之王。皇帝的尊严不容侵犯。

但安禄山的叛乱,打破了开元盛世的迷梦,让李隆基颜面尽失。

一路西逃大量宫人冻饿而死,逃到咸阳之后,发现县令造就已经逃走了,自己饿的实在不行了,无奈之下,只能流落到跟百姓一样买鞋糙米充饥。李隆基又丢掉了皇帝以往所有的荣光,

到了马嵬驿,李隆基作为男人的最后一丝尊严也被扒个干净。自己的爱妃,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那还有什么尊严。

在长安丢了江山,丢掉了皇帝的尊严,在马嵬驿又丢掉了男人的尊严。李隆基一定是痛苦的,可就在这时候儿子李亨自己登基了,遥尊自己为太上皇。

李隆基这时还能干什么呢?江山已经四分五裂,爱妃也香消玉殒,如果李家父子再搞内讧,那就真的对不起李唐王朝的列祖列宗了。



七品阐史官


这个问题,壹零壹肆来回答。

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稳定繁盛。潼关失守,眼看长安就要落入叛军手中。唐玄宗李隆基带着宠妃和大臣们落荒而逃。然而在马嵬坡发生了兵变,杨贵妃、杨国忠等人被杀。兵变平息之后,唐玄宗一路西行,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在乱战中,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当时唐玄宗尚未退位,唐玄宗李隆基就从皇帝变成的太上皇。那为什么唐玄宗李隆基不起兵讨伐夺位的的李亨呢?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唐玄宗没有能力。唐玄宗当初开创开元盛世,确实是一代圣主。但是在安史之乱这场浩劫爆发的时候,唐玄宗已没有能力,只能选择屈辱的落荒而逃。这个时候,要怎么去讨伐李亨呢?即使他有讨伐的心,也没有讨伐的能力了。

第二,唐玄宗已经失去了大臣的信任。从唐玄宗宠信奸臣开始,朝廷之中的忠贞之士,对唐玄宗渐渐的开始失望。大臣们已意识到,落荒而逃的唐玄宗,早已不是原来那个人人景仰的英明神武的唐玄宗了。在太子李亨和唐玄宗之间,他们更愿意相信李亨。至少,李亨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主动担当大任,拯救唐朝。

第三,李亨有能力。安史之乱能够得到平息,李亨功不可没。尤其是登基称帝之后,李亨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自己的作战计划。

以上就是李亨夺位后李隆基不起兵讨伐的原因。


壹零壹肆


权力是个复杂的东西,不是你是皇帝别人就听你的,而是有人听你的,你才是皇帝。唐玄宗早年的时候,有人听他的,自然他能够一天杀三个儿子。假如他三个儿子,手底下的人多,他们也可以杀唐玄宗。唐太宗李世民由于常年征战,手下的文臣武将很多,所以他通过玄武门之变就能够取代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安禄山即将攻陷京师。这种情况下,唐玄宗便带着王公大臣逃跑到四川。因为当时四川易守难攻、而且经济富庶,非常适合东山再起。可是发生了这种事情,天下百姓以及文臣武将自然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毕竟众怒难犯,马嵬坡之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杨国忠和杨玉环被杀,太子李亨被老百姓留下了来在北方主持大局。

唐玄宗肯定是不愿意太子李亨留在北方的,毕竟这样太子李亨便摆脱了他的控制。其实,从开元二十六年李亨被立为太子,到天宝十年,李亨都是不断受到唐玄宗压制的。那个时候,李亨东宫的势力并不够强大,根本没有办法维护太子地位,更不能确保自己成为皇位继承人。

所以李亨是希望借着这次机会摆脱唐玄宗,靠着收复失地,建立自己的威信。李亨脱离唐玄宗以后,便开始积极的收拢各方力量,并最终选择了朔方作为自己的基地。李亨本是太子,加上此时手里有了实力,唐玄宗难以有作为,他便自立做了皇帝,唐玄宗便成了太上皇。

这一时期唐玄宗和李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其中,永王便是唐玄宗制衡李亨的重要筹码。后来永王兵败被杀,而李亨则势力越来越强。他有了数万的军队,从而使得收复两京成为了可能。同时,经济上他也有足够的收入。外交上他还和回纥联兵已经达成。这个时候的李亨已经建成属于自己的王朝。唐玄宗则失去了同李亨对抗的实力,结束了自己的统治。

晚年的唐玄宗是非常凄惨的。李亨对他不信任,把他迁回到了长安。唐玄宗身边的六百个侍卫也被调走了。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又怎么杀得了李亨呢?


海洋说历史


人设崩塌,年龄已大,折腾不动,只有认命。


衠衡璇盘


木已成舟又无能为力,兵权都被李亨抓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