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养儿防老?现在养儿还能防老吗?

梦想是个胖子G


从这个问题里能看出题主的用心良苦。养儿防老,这个问题要分两部分来理解。一是养二是防,养是初衷,防是目的和愿望。儿子生下来了,如何养如何教,给儿子树立一个怎样的三观理念因人而异,有穷养和富养之分,教养的条件与环境不同,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孔子说:“养不教,父之过”,关键在“教"。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只要完成了“教”才能达到满意的“防”。与家庭的穷富应该没有关系。

什么是孝?孝乃为人之本。有人认为只要让父母有吃有穿有住有钱花就是尽到了孝道。其实不然,做到这样只是对父母的回报或叫还债。因为在你小的时候这一切父母都无私的给了你。只有知道父母心里所想,做到兄弟亲,妯娌贤,家庭睦,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想方设法去完成他们的心愿,让他们快乐无忧的安度晚年,这才是中华孝道的真正寓意所在。也是养儿防老的愿望所在。愿天下所有的子女都是孝子!谢谢!


金玉满堂141708398


农村老人没有退休费,每个月只有九十元左右的养老金,光靠这点养老金只够喝水,俗话说的好,养儿防老,这是农村最现实的问题,就拿我的丈母娘来说现年八十六岁,五个女儿,三个儿子,经常去看望老人,凭自己的能力大小拿钱给老人,多的三千两千,少的三百两百,一年下来有两三万元,吃做给一个儿子一起,所以她的钱还用不完,好多领退休费的老人都夸她过的好




启明星4298


养儿防老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个古老的话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个古老的话题正在沉淀中不断演变,被赋予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元素,以至发生新的变化。

近代以前,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禁锢,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纯女户、无孩户都要想办法从近亲、远亲或外戚中过继一个男丁顶替门户,继承香火,传宗接代,完成有儿养老,子承父业的古训和祖训这一夙愿。

进入现代以来,受“五四"运动新文化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的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宣传,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后,一胎、二胎政策鼓动的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影响,以及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受西方文化影的感染,养儿防老思想从根本上开始有所松动,甚至动摇。

现在养儿防老的思想正在逐渐改变及淡化,从主观上讲,受新文化、新思想、新时代的影响。从客观上讲,养儿防老有动摇和改变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基础,随着妇女思想解放及全面走向社会参政议政投入到各个社会阶层和领域与男人同工同酬,女儿完全有能力为父母养老防老。还有计划生育少生政策,不可能保证每对夫妇都能生到儿子,也无法满足无儿无孩户抱养到男孩(也过继不到)继承香火,达到有儿防老养老的目的。现在的养老机构逐步完善,国家的养老保险、社保养老、退休养老也动摇了养儿防老的观念,不担心养老问题。

还有一个严酷的社会现实,如今男女比例失调,社会光棍数千万,养儿防老还不如女儿防老可靠。有一个奇怪的社会现象,穿金戴银潇洒的老人、跳舞唱歌西装革履的老人、满世界跑旅游的老人,他们中养女儿的居多;老人中在扫街、看门、打工、拣垃圾的生儿子的居多,这样的现实令不少养儿防老的老封建思想、旧传统观念不寒而栗。




祖强


养儿防老。这是中国几千年来老百姓经常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是个观念。一是为了传宗接代。在农村,我知道有好多家庭,有好几个女儿了,就为了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是,有个儿子,这个家就永远存在,女儿们嫁出去后,就永远有个娘家。如果没儿子,女儿们都嫁出去了,父母没了以后,这个家就没了,女儿们也就没了娘家。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绝户了,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奋斗的家业也就没有了,从此,这个村里也就没有你这一家人了。现在人们住在城里,住楼房,这样的问题不突出了。但有一点是任何时候也抹不了的,那就是每年清明和冬天回老家上坟,有人的人家的坟头上插的花多,说明人家人丁兴旺。而没儿子的人家坟上就没花或很少了,过几年可能连坟都找不到了。二是在农村要种地干农活,儿子比女儿要能干的多。三呢,要说养儿防老,这不是绝对的。孝顺的和不孝顺的儿子大有人在。我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传帮带的作用。自己的父母孝敬长辈,自己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自己的父母不孝顺长辈,自己也会看在眼里。所以说,养儿防老,有个好儿子比什么都好。现在住在城里的人们普遍说有个儿子不如有个女儿好。是因为儿子照顾起人来,不如女儿心细。再一个,有的是儿媳妇差的太多,导致儿子左右为难,儿子也拿不起来。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防老?还是自己给自己防老好,手里有钱,防患于未然,现在社会压力大,在忠孝之间,还是让儿子选择忠吧,要是选择孝了,等没了自己,儿子的忠也就没了。


润物无声26101067


因人而异。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易经》八字预测学。即父母与子女宫的关系。如果子女宫是命主的用神,甚至与子女宫相合,表明子女孝顺,能够和子女住得很近,得到子女照顾。有的命主子女宫是忌神,相冲或相克,就和子女缘薄,甚至天各一方,或者不孝顺,甚至成冤家。有的能够享女儿的福,不能享儿子的福。……


中微子19


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这是人们比较传统意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已渐渐转变这种观念。住进养老院,过幸福晚年。不给儿女添麻烦,这是当今老人最感兴趣和向往的事。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提倡孝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儿女不忍心将辛苦操劳一辈父母送进养老院。要求老人和自已一起生活。大家都知通住房条件差点,空间小,在一起又不方便,时间长了,儿子还能原谅,儿媳妇有教养还能理解。一旦遇到儿媳妇脾气不好的,刁钻蛮横那就会出现矛盾。有时闹得鸡犬不宁、形成路人。要想晚年过得幸福,住进养老院这是最好选择。国家进入老龄化,多元化养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有些医院正在打造"医、住、养、"一体化养老。老人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医治。这样儿女生活压力大也能得到缓解。逢年过节,儿女抽空前往看望,亲密无间,这样各得其乐,颐养天年!


布丁姥爷姥爷


养儿防老,对中国人来说,这个观念自有人类以来,一直未断。民间有句话.我养你小,你养我老。一代代延续下来未曾改变,以后也不会变,虽然现很多老人的经济已有保障。

过去,人自来到世间,受父母长辈恩情,养育,培养成人,苒结婚生子,父母逐渐老去,自己成家里顶梁柱,一边抚养孩子长大,一边照顾年迈失去劳力,无生活来源且浑身有病的父母,尽人子之责,孝顺父母,嘘寒问暖,当孩子榜样,直到送父母归山,数十年后,自己亦步父母后尘,由儿子照顾养老,直到故去,一辈又一辈。

现在社会进步了,很多老人都有养老,医保,基本生活有保障,有些还活得挺潇洒,经济上巳基本不用子女帮衬,但是,人一老,各种病慢慢都会找上你,智力,体力都变差,做任何事都会显得力不从心,人也变得多愁善感,此时就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自己,陪自己说说话,我故去的丈母娘经常说,现在吃穿不愁,比过去不知好多少倍。只希望子女晚辈关心自已,让自己开心就好。所以,每人都要做好尊老爱幼,因为自己也会到那一步。


重阳85293


养儿防老这是自古以来绕不开的话题。过去,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四室同堂,五世同堂等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个家庭不管生几个子女,至少要有一个男孩,一是接力,二是防老。现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养儿防老问题不是象过去一样根深蒂固了。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有些家庭连孩子都不要了。但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发展人口,也还应提倡多要男孩子的,这是天道。

养儿防老,虽然现在人们思想有了很大变化,但有些家庭,特别是农村,还是需要养儿防老的,至于孩子们孝不孝,那是另外一回事。城市家庭就不一样了,因为现在有社会保障,孩子们又都忙着工作,养儿防老也就不规那么真了。


河畔朝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

养儿防老,现在养儿还能防老吗?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敏感,很实际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社会上,有的老人,姑娘儿子一大群,含辛茹苦把他们抚养成人,哪知道都是白眼狼,嘴老族,到了晚年,表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推诿扯皮,不尽养老义务,生活无着,很凄惨,真是:

“儿子养大养孙子,孙子养大等着死”。但也存孝顺的,老了衣食无忧,共享天伦之乐。

现在国家的养老体系逐步健全,老了生活有保障,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老有所养,生活无忧。


雅佳根艺


现在说养儿防老有点古,但是赡养老人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与60.70年代有所不同,现在年轻人四处奔波,忙于事业,老年人应该理解一下,话说回来,你忙事业就不能养老吗?养老有多种方式,你可以把老人安排到养老院,你可以出钱,让其它儿女养老。自己想吧,养老的方式很多。说其它什么都是借口,你就是不孝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