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最常見的家庭用藥誤區,切記

許多人在自己有了頭痛腦熱等小病為了方便,往往選擇自己用藥,雖無可厚非,但也存在一些不當的地方,現將臨床上常見的幾個誤區介紹一下,希望對你用藥有所助益。

1、發熱就用退燒藥: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以各種感染居多,一旦用退燒藥溫度雖正常了,但卻使症狀不典型掩蓋了原發病,所以在疾病診斷不明前切勿匆退熱,如超過38,8C可以先用物理降溫為宜。

2、感冒就用抗生素: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醫學上目前還沒有針對病毒的特效藥物。抗生素只適合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所以使用抗生素治療感冒是基本沒有作用的。也許你覺得上次感冒吃了抗生素後,病很快就好了,但這其實不是抗生素的功勞。病毒感染本身有一個自限過程,一般5天左右就好轉,也就是說不治療到了時候也會好,而並非抗生素起了作用。

3、頭痛就服止痛藥頭痛只是一種症狀,在其後面往往潛藏著許多疾病。如散光、近視、遠視、青光眼等病人,用眼時間過長會引起頭痛;副鼻竇炎、中耳炎也會引起頭痛;各種急性傳染病、中毒、高血壓、神經衰弱等也可引起頭痛;中風、腦血管痙攣、腦膜炎、腦腫瘤等也會引起頭痛。所以當頭痛發作時,應結合年齡、伴隨症狀具體分析,小孩有頭痛、發熱伴精神不好要注意顱內感染,除非十分明確認識是感冒頭痛外,不宜長期自購止痛藥隨便服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治療。

4、腹瀉就用抗生素:腹瀉並非全由細菌感染引起的,飲食不當、食物過敏、消化不良、水土不服、外界氣候突變等原因都有可能引起腹瀉。這類腹瀉使用抗生素無效。只有在粘液大便或伴中毒症狀再用抗生素,分不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對不同類型的腹瀉,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5、過度治療:目前患病後的過度治療表現兩方面,一是亂用抗生素,第二是一有病就看醫生要求輸液,殊不知輸液本身就是一種損傷性的給藥方式,輸液可引起輸液反應、增加感染機會、靜脈炎、空氣栓塞或顆粒汙染等。除了搶救性的疾病外一般應當掌握先用口服藥物。

6、見熱必用激素退:有些醫生不分青紅皂白,見到見到上感等發熱就用強的松、地塞米松等激素類藥物,有人竟將慶大黴素、氨基比林、地塞米松叫做治療發熱病人的“三聯針”,就給病人常規混合肌注。激素雖具有一定的退熱作用,有些病人在退熱後,往往認為熱退了就好了,而掩蓋了某些嚴重的病情。激素為一種免疫抑制劑,若應用不當,可降低機體的防禦功能,使細菌擴散得更快,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7、皮膚病就用激素,由於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過敏、抗炎作用,因而對某些皮膚疾病有一定療效,但大多數情況下使用是無益的。糖皮質激素外用僅用於各類溼疹、異位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神經性皮炎、肛門瘙癢症、刺激性皮炎的後期、進展性銀屑病、淤積性皮炎等。禁用於真菌病、病毒性疾病、溼疹皮炎合併有細菌感染或激素過敏者。長期塗抹可能誘發感染,導致潰瘍或不愈,甚至引起激素依賴性皮炎。

8、恨病吃藥,常幾種抗生素聯合應用,或自做主張加倍吃藥,有人白天在醫院點滴了頭孢晚回來還加吃頭孢膠囊,這有悖醫學上用藥原則,任何抗生素都有它一定的抗菌譜,用的過多不但增加了細菌的耐藥性,更重要的還增加藥物的毒副作用。

9、在“有病治病,無病也能強身”錯誤思想指導下,長期服用保健藥、營養藥、滋補藥,殊不知,人的健康只有有賴於平衡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藥補不如食補,說到底生命或是健康還得從日常生活一天三餐入手。決不可、也不能靠藥物維持,“人是鐵、飯是鋼”就是這個道理,同時,任何藥物都具有兩重性,既可治病也可致病,這就是俗話說的“是藥三分毒”,聽從廣告宣傳亂用高價保健藥已成為當今的“藥害”,僅防止受騙上當。

幾個最常見的家庭用藥誤區,切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