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隨身帶的點火用的那個是什麼,一吹就著?原理是什麼?

天冷穿棉襖


古代隨身攜帶的點火“黑科技”是——火摺子。

古代的火摺子,一般都是用火紙摺疊多層,中間夾著一個能夠引燃的香頭(內部千萬不要有明火)。

在使用時,只需要將紙折猛拉、猛收操作之後,扇動香頭,使其燃燒,就能得到一些火星亮光,然後使得一些易燃物燃燒。

這種東西的燃燒原理,和火柴其實是類似的,都是用磷或者類似磷這樣的易氧物質,在一定氣溫下,快速甩動與氧氣接觸、結合,引起燃燒的化學反應。

最後,再通過控制與氧氣的接觸,得以熄滅火種。

在漢劇《偷盜遇魔》中,就提到了火摺子的使用。

據說,火摺子是在南北朝時期被髮明出來的東西,那時候用的都是非常粗燥的土製紙卷,然後加入磷末,點燃後再吹滅。

還可以把它放在竹筒裡,然後蓋住通風的蓋子。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把蓋子拔掉,對著裡面吹氣,使其接觸到氧氣,能夠復燃起來。

總的來講,這是古代很普遍的一種神器了。


HuiNanHistory


古人隨身帶的點火用的那個叫火摺子,是沒有打火機和火柴之前取火的工具。

火摺子我沒有見過,但我小時候卻在農村見過另外一種取火方式,有點類似於火摺子。

大概是80年代末吧,那時農村的老人都喜歡抽旱菸,把自制的菸葉放在菸斗裡然後點著吸。農村那時比較貧窮,雖然有火柴但平常都是省著用,像這種抽菸抽一袋用一根火柴對於農村人來說太浪費,是不可能的。他們就想到了另外一種點火方式,用一根麻繩一頭留著火星,要點火的時候,用嘴巴一吹就著了,不用就放到一個竹筒裡,然後蓋上蓋子,一根能用很長時間,但我估計那麻繩應該不是純粹的麻繩,應該是經過特殊製作,具體是怎麼製作也不太清楚。

火摺子其實與這種麻繩點火類似,應該就是在火摺子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那麼火摺子是怎麼點火的呢?

火摺子的原料是用很粗糙的土製紙捲成緊密的紙卷,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這樣一來,沒了火苗,但能留下一個紅點點,就像抽菸的火星一樣,隱隱地燃燒著,但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到需要用火時,把竹筒蓋子拔掉,對著裡面的火摺子輕輕一吹,就能使它復燃起到點火的作用。在很多古代電視劇裡,這樣的場景我們見過很多也不陌生。

火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如果沒有火,我們人類有可能今天還在茹毛飲血,所以在此對人類取火的進程再作一次補充。

我們都知道,人類在沒有火之前,都是生吃食物,與現在的動物無異。最開始的取火方式是鑽木取火,它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一種取火方法。

鑽木取火分為兩件主要工具:鑽火板和鑽火杆。第一步先是摩擦取火,利用鑽火杆與鑽火板穴槽間摩擦生熱的原理,當持續的摩擦會產生燃燒的粉末,其上有微小的火花,把這些火花引到事先準備好的易上,然後慢慢吹著。這可是個力氣活,想要燒著火得有最少兩個人分工合作,弄上半天才能生著火。

然後出現的取火方式是火鐮,它的出現比鑽木取火又前進了一大步。

人們在日常勞作中用鐵工具碰撞到石器時,發現鐵石相擊的瞬間能迸出火花。通過這樣的啟發,古人創造了金屬與石頭相擊的一種取火方法,並逐漸通過優化簡化成能隨身攜帶的火鐮火石。火鐮發明以後,它便成為我國古代最流行、最實用的取火工具,用了很長時間。

火鐮以後又開始有了火摺子,火摺子明顯比以上兩種取火方式更為適用也更便捷,在此不做贅述。

但無論是鑽木取火、火鐮取火,還是火摺子取火等方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隻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從有了火星到產生火焰還需要一個過程,讓人們感到很不方便,因此後來才發明了火柴,能夠快速引起火焰,而成功取代以上那些取火方式,成為在打火機被髮明之前最主要的取火方式。

火柴雖然現在用得很少,但大數人應該都見過。火柴其實是通過硫磺引火的原理,自歐洲發明火柴後,很快傳入中國,從此得到了廣泛應用,所以火柴在中國又被稱為“洋火”。

隨著社會的發展,火柴現在也被打火機取而代之,很少有人再用火柴,也許再過很多年,火柴也終將成為歷史記憶,但是火,卻是我們文明生活的象徵,永遠不會在生活中消失。


十年讀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火摺子。

什麼叫做火摺子,是一種比較方便的點火工具。

古人點火主要是三種工具:

第一,火鐮。

火鐮結構很簡單,一頭是金屬,一頭是打火石,裡面還有一些火絨。

使用的使用,用打火石撞擊金屬,從而產生火星,點燃火絨。

火絨主要是處理過的棉或者絨,一遇到火星就能燃燒。

這種火鐮用了上千年,直到建國後五六十年代,北方一些老農還在使用,可以省火柴。

第二,燈燭。

古代有些錢的人家,家中往往會有長明的油燈或者小蠟燭,就是用於點火的。

這其實也花不了幾個錢,對於有錢人來說算不了什麼。

第三,火摺子。

火摺子是最方便的隨身引火物。

因為燈燭一旦點燃,當然不能隨身帶著走。

而火鐮需要反覆擊打才能點燃,有時候要搞很久,很不方便。

火摺子是一種圓筒外形的小東西,裡面裝的是一種半燃的物質(有很多種)。

只要將火摺子的蓋子合上,它就會因為缺氧處於一種半燃半滅狀態,可以維持幾個小時甚至大半天。

然而,只要打開蓋子,對它一吹氣,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形成一個火苗。

這個火苗可以用來引火,尤其是點菸,很方便。

火摺子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很容易製作。

它的缺點是維持不了多久,往往也就是幾個小時,然後還是會因缺氧而熄滅。

古人使用火摺子,主要是用於抽菸,或者是一些需要反覆點火的職業,比如更夫。


火柴誕生以後,火摺子就被淘汰了。


薩沙


古人隨身攜帶點火用的那個叫:火摺子。

根據歷史有關資料記載,火摺子最早應該是出現在公元577年前後,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動盪不安,四處征伐不斷,物資短缺,火種稀少。據說北齊的一位宮女(我很好奇這個宮女發明家叫啥名字?)受日常生活啟發,發明的一種簡易的生火裝置。她們將粗糙的土紙緊密的卷集在一起,把它點燃後再吹滅,這時雖沒有火苗但還會看見紙卷在隱隱的燃燒,不過當時這種簡易的火摺子非常容易熄滅,還必須考慮天氣的因素,保存時間也是很短的,當時也只在軍隊和貴族之間傳用。

火摺子作為有條件的人們外出時候會帶的生火工具之一,它的效果和木炭有些類似,都是可以沒有明火且可以燃燒的時間比較久。只是散發的熱量遠遠沒有木炭那麼高。畢竟是要攜帶的,不是真正引火燒身的。所以火摺子的效果要做到燃燒持久、“待機”時間散發的熱量不太高,使用的時候可以復燃或者可以引燃其他物體。

後來在歷朝歷代的改進下,火摺子的製作方法也逐漸精細起來。人們以糧食作物的杆莖為原料,放置水中長時間浸泡,取出後進行上千次的捶打,再加入棉絮、蘆葦纓子繼續錘鍊,曬乾後,與硫磺、松香等易燃物質混合一起,擰成圓柱狀,點燃後放置竹筒裡,沒有明火但又不滅,始終有火星在,因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需要點火時,拉開竹筒蓋子,火種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只要用嘴一吹就能使它重新復燃。

這種火摺子運用了化學原理,想要取火的時候只要打開蓋子,稍微一晃動就能夠點燃了,十分方便。但價格不菲,古代基本上都是皇宮和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


心為犁


只要大家看過古裝影視劇都能看到,隨身攜帶能點火的叫火摺子。

因為在古代沒有打火機這個東西,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去洞穴或者盜墓電影,都會拿出火摺子來用。但是有一點是讓我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他們在用火摺子的時候一吹就著了?這是什麼原理呢?

所說的火摺子就是火柴的前身。火柴最早的發明人是個英國人,他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把它塗在火柴梗上用砂紙輕輕一劃,就會出現火花。火摺子的出現比火柴早多了,火摺子是在南北朝時期才被髮明出來的。

火摺子的發明者是一群不知名的宮女。在南北時期,戰爭不斷,那時候軍隊的人每天吃不飽,物資也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每天只能吃生食冷飯,幾個宮女就發明了當時的火柴。後來古代人才普遍使用上了火摺子。

其實火摺子的製作並沒有那麼複雜,而且還挺普通的。火摺子是用當時的草紙、棉花、硫磺等物質製作成的,把這些東西都包好在捲起來。然後放在小竹筒裡,用火先把它點著,然後把它熄滅。雖然火熄滅了,但是裡面面還是有殘留的火星,等到要用的時候再把這些火星吹燃,就會冒火了。

可以看得出來古人是相當有智慧的哦。一個小小的發明就可以給後世帶來如此大的作用,也是非常讓我佩服的呢。



知秋一葉022


火摺子的原理在物理學上叫“復燃”,指的是已經在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處在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當從新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的現象。 火摺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紙人為的加個外筒,造成缺氧環境,讓明火變成火星。然後打開蓋子,火星從新獲得足夠氧氣,開始從新燃燒。

那麼是怎麼製作的呢?

首先是把紅薯浸泡在水中,然後泡一段時間之後把它取出來,之後把它錘碎再加上棉花繼續搗,並且還要加一些蘆葦櫻子。將這些搗碎物曬乾之後加上一些硫磺,也就是易燃的東西。最後再把它們塞到小筒中,只點一下,不需要明火,但是火星不滅就行,這樣等到需要的時候只要用嘴一吹就可以再次復燃。



洪果果


這個東西叫火摺子。

古代點火方式很多,比如鑽木取火,擊石取火,弓鑽取火,藤條取火等等。

當然,取火工具也是層出不窮,比如燧、火鐮、火絨、火煤子、火摺子等等。

火絨其實就是一種棉花,俗稱絨棉。它長在“火草”上,採摘後將它曬乾,曬乾後的火絨極易點燃。

燧又分為木燧、石燧、金燧。

木燧即是用木頭製作而成鑽火的工具。

石燧即石頭製作的,一般會在石頭下面放火絨,用金屬和石頭相撞,冒出的火星會濺落在火絨上,從而取火。

金燧則是利用太陽取火的一種銅製的工具,比如銅製的尖底杯,銅製作的凹面鏡。

將銅鏡放在太陽底下,陽光會聚集在中間處,這種方法類似於用放大鏡取火。

火鐮,它的形狀像一把鐮刀,由火石、火絨和火鋼組成。

火鋼是火鐮的主要部分,它是一個很普通的鋼條,只需將它打造成鐮刀狀即可,有些人還喜歡在上面紋一些樣式。

火鐮在明初的時候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清朝時火鐮被當作為定親聘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舊有人在使用。

火煤子是清末時期出現的用來保存火種的工具,也就是火紙筒。

火紙筒用的是專用紙,只需點著然後插入紙筒內,明火就會變為闇火,使用時取出吹一下就可以點著。

火摺子類似於火煤子,它也是管狀的,是一個紙卷,保存火種工具,大部分用作夜間使用。

不用的時候,紙捲上會有一絲火星,這個火星保留四到五個小時,使用時需要快速吹氣才能點著。

一般火摺子是用草紙製作而成,好一點的火摺子製作起來就比較麻煩了,基本是有錢人家才會使用的。

草紙是易燃物品,製作好的火摺子裡會有磷,還有一些易氧物,當快速甩,或者快速吹氣時,和氧氣接觸就會點燃。


理科男讀歷史


想必大家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這一個場景,就是古人在需要點火的時候,從身上拿出一個如同笛子的用具,一吹就出現了火苗。如今我們有打火機這樣的現代用具,在之前是用火柴點火,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古代人隨身帶的點火用的那個是什麼,一吹就著?原理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裝影視劇中那個點火的工具叫做火摺子,在我們一貫認知當中也許會感覺火摺子比火柴和打火機還要方便,只要輕輕一吹就出現了火苗,並且讓人感覺使用火摺子很有氣質,其實火摺子只能保持幾個小時,跟打火機火柴待機時間是不能比的。

火摺子的發明人其實並不是什麼流芳百世的歷史名人而是南北朝時期的幾位宮女,南北朝時期也是一個戰亂時期,由於時常戰亂導致很多士兵只能食用冷食物來果腹,長期下去對士兵的身體和戰鬥力都有一定的影響,後來幾位宮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聰明才智發明了讓我們都驚奇的火摺子。

火摺子的原理不同於火柴,火柴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把它塗在火柴梗上用砂紙輕輕一劃,就會出現火花,火柴屬於近代的產物,可以長時間存放,隨時可以使用,打火機也是如此。而古人發明的火摺子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就要更換新的火摺子。

火摺子是採用竹子,蘆葦和莊稼桔杆,裡面填充樹葉,枝,皮,草等作為引燃的基礎,裡面還加入硝、硫磺、松香、磷等,讓火摺子可以在不使用的時候裡面保持火星。

火摺子以白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晚間提前點著放在竹筒裡,沒有明火但又不滅,始終有火星在,因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

雖然火摺子只能使用壽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可是它出現在南北朝時期足以證明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可以說讓我們驚歎。通過人類與火的關係我們可以知道,人們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繁衍,日常生活之中離不開火的使用。開始的鑽木取火,後來人們發現了打火石,再到火摺子,甚至近代的火柴,現代的打火機,液化氣天然氣,我們可以知道人類繁衍火佔據很重要的位置。

火摺子雖然在近代被火柴和打火機代替,火摺子依然有自己獨到的歷史地位,比火柴要早千年左右,一直造福著人類,而火摺子的原理那怕現在依然被各領域廣泛應用。


豫北老崔


中國古代的打火機——火摺子



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國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進迫,物資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一班宮女發明了火柴,不過我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其後在馬可波羅時期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一度被人稱為“洋火”的現代火柴。“洋火”能借著摩擦生火。而發明這種火柴的人是英國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


火摺子的原理在物理學上叫“復燃”,指的是已經在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處在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當從新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的現象。 火摺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紙人為的加個外筒,造成缺氧環境,讓明火變成火星。然後打開蓋子,火星從新獲得足夠氧氣,開始從新燃燒。


真正的火折是一中極容易被點燃的草紙,鄉下從前多是用來點菸什麼做火引的。 用很粗造的土製紙捲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後再把它吹滅,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象灰燼中的餘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火時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復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氣量要大。



書上有說這東西用於夜行夜襲,也有人說是用於以前抽水煙用的。可能是一個軍用一個民用吧。那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道理還是很簡單的。不神秘 火折(摺)子 火鐮子、火石、火摺子是一套,火摺子是易於攜帶之簡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火摺子製作方法:


火折(摺)子火鐮子、火石、火摺子是一套,火摺子是易於攜帶之簡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較好的火摺子的紙製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裡,用時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適合封建時代的有錢人家和帝王。但是一般的火摺子的紙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燒給死人的錢紙)也可是草紙。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捲起來,鬆緊度適中,捲成於竹筒內般粗大小,最後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鄉下多用於抽水煙和生火的。


說簡單了,就是一團紙捲起來,點燃後保存在容器裡,既不能給充足氧氣也不能不給,半燃燒狀態的火種要用時拿起來吹送氧氣,就能燃燒了。



東瀛萬花筒


古代真正常用的點火工具其實是火鐮,也有人把它稱為火摺子或者火褶子的。火鐮不是單獨一個,而是由火石、火絨、火鋼這三樣東西構成的,而且還用皮製或者布藝的小包妥善的裝起來。

火鐮的取火方式是用一塊鋼片與燧石快速的摩擦,由此迸濺出來的火星,引燃事先準備好的火絨,就能生火。為便於擊石取火,火鐮必須用鋼材製成,形狀多為刀刃狀,所以才叫做火鐮或火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