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項羽寧死也不肯過烏江?

史海閒聊


項羽度過烏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烏江以東就是項梁,項羽最初起兵的地方江東,也就是鄣郡、會稽郡著兩個郡所在的區域。不過在項羽去世之後,這個兩個郡很快就投降了劉邦。其實也可以想見這兩郡能夠有多少人會為了項羽而拼命。也就是說項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項羽的最後一戰是垓下之戰。垓下之戰時,韓信基本平定中國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當時的諸侯趙國是張耳之子張敖繼承,燕國是燕王臧荼,齊國的齊王是韓信,南方的小諸侯衡山王吳芮,以及大諸侯九江王英布先後歸附劉邦,活躍在梁地的彭越也站在劉邦一邊,可以說劉邦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當時所有的諸侯都站在了劉邦這一邊,只有臨江王共尉站在項羽一邊,可以說項羽已經山窮水盡了。甚至楚國的大司馬周殷背叛項羽,舉兵跟隨劉邦的族兄弟劉賈一起來到垓下包圍項羽。此時漢軍和劉邦的同盟軍有四十萬,而項羽的軍隊只有十萬人,而劉邦以韓信為主帥把項羽團團包圍。

項羽在被劉邦的軍隊包圍後,曾經帥軍試圖進攻韓信突圍,但是韓信一開始假裝打不過,退兵往後,項羽乘勝追擊被兩翼的漢軍夾擊大敗。被迫逃回楚軍的營寨,漢軍於是在楚軍營寨的四周挖掘戰壕,將楚軍團團圍住。到了晚上漢軍中的楚人唱起了楚地的歌曲,楚軍人心四散。當天晚上虞姬自殺,項羽拋棄大軍,偷偷帶著八百多人的騎兵擊破漢軍南面的營壘,突圍而去,而留下的楚國大軍此後全部戰敗。天明時分,劉邦察覺項羽突圍,於是派灌嬰率領五千騎兵前去追擊項羽,項羽在路上迷路,遇到一個老農夫,向他問路,老農夫說向左走,項羽向左走結果落入了沼澤地,最後身邊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兵陪著項羽,中間又遇到漢軍騎兵的追擊。

項羽來到了烏江旁邊,這個烏江在今天安徽和縣東部的烏江鎮的長江邊上,那個地方有一條長江的支流叫烏江,長江由於在這個地方呈現南北走向,剛好看上去會稽郡所在的地域就在長江的東邊,所以叫做江東,當然也就可以叫做江左。但是項羽來到之後,烏江亭長在烏江划船,他讓項羽回到江東,從頭再來。

但是項羽留下了一番話: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項羽自認為是天要滅亡自己,度過烏江又有什麼用呢?而且當年跟隨項梁,項羽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如今沒有一個人生還,就算是江東父老憐憫項羽讓做大王,但是我項羽又有什麼面目去見江東的父老呢?就算江東的父老什麼都不說,我項羽心裡就沒有羞愧感嗎?

項羽的這一番話很有感覺,這也是他自己不肯回江東的心裡感受,可以說是項羽的遺言。最後項羽把自己的烏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在烏江旁邊和漢軍作戰,最後自殺而死。

項羽一方面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另外一個方面是就像是他自己的心裡話一樣,他覺得回到了江東自己也會羞愧,所以最終沒有回到江東。


人者仁義也


項羽不肯過烏江除了他的英雄主義在作怪之外,再就是他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項羽心裡非常清楚,就算自己僥倖過了烏江,也不見得就能東山再起,因為劉邦的勢力不可小窺,如今自己已經是喪家之犬。再也不是曾經傭兵幾十萬的霸王項羽,落得這般地步,項羽怎麼可能在苟且偷生。

就是他有心過烏江,他也丟不起這個人啊!所以霸王項羽要的是臉面,就算烏江自刎也要給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



“王不過項,力不過霸,將不過李,拳不過金。”這句俗語想必大家都非常瞭解吧!其中的“王不過項”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乃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項梁的侄子,正兒八經的將門之後。這個人雖然有王者風範,大將氣魄,可是此人最終還是因為剛愎自用,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的性格,毀了自己的前程。

著名的歷史典故《鴻門宴》說的就是項羽和劉邦的故事,項羽雖然武功高強,膽大妄為,可是他有一個弊病,就是聽不得別人的阿諛奉承,當年鴻門宴上,本來謀士范增是想讓項羽伺機殺了劉邦的,可是劉邦赴宴之後一頓花言巧語恭維的話,說的項羽是滿臉歡喜,無地自容,最後放棄了刺死劉邦的念頭,結果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順著尿道撿回了一條性命,劉邦逃跑也為日後垓下決戰項羽埋下了伏筆。



項羽一時的憐憫之心,錯失了刺殺劉邦的絕佳機會,鴻門宴之後,項羽和劉邦的矛盾雖然暫時得到了緩解,可是就在項羽大軍進入咸陽,殺了義帝子嬰,火燒阿房宮,自稱西楚霸王之後,便和昔日的盟友劉邦因封王之事徹底鬧掰了,項羽和劉邦從此勢不兩立,正式拉開了楚漢爭霸天下的序幕。

公元前202年,劉邦手下大將韓信率領大軍屯在垓下,靜心佈置了十面埋伏,就等著引項羽的大軍入內,好一網打盡。果然項羽在韓信的激將法矇蔽下,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直進攻垓下。就這樣項羽的大軍陷入了韓信漢軍的包圍圈,項羽帶領人馬奮勇殺敵,敵軍是殺退一撥又上來一撥,左三層有三層將項羽的大軍圍在了當中。項羽一看大事不妙,於是命令將士們趕緊撤軍,就這樣衝出了重圍,回到了自己的大營。



就在當天夜裡,項羽大營四面想起了楚歌,到處都是劉邦的漢軍,項羽陷入了十面埋伏。項羽夫人虞姬見此情景,根本沒有生還的希望,於是在項羽面前拔劍自刎。項羽抱著虞姬的屍體大聲痛哭,覺得對不起虞姬,大丈夫可殺不可辱。第二天,項羽整裝待發,胯下烏騅馬,帶領八百精兵,殺出了一條血路,終於衝出了四十埋伏圈。

項羽是出來了,可是細數一下身邊的將士們,僅僅剩下二十幾人。回頭一看劉邦的漢軍以近在咫尺,馬上就要追上來了,前面又遇烏江擋道,項羽是進退兩難。無奈,烏江之畔,項羽帶領這二十幾人與漢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項羽眼看著自己的士兵一個接一個的倒下,心如刀割,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項羽力殺百人之後拔劍自刎,一代霸王項羽就此命喪烏江。



不過,項羽認可自刎也不肯過烏江,他的這種誓死捍衛尊嚴,不當俘虜的精神,確實令人敬佩。


任馳贏天下


項羽騎著駿馬,愛妾也不要,士兵也不要,拼命奔到江邊,尋找渡船,你覺得他是不想過烏江嗎?然而此刻,碰到這麼一個船家,一通話說的項羽臉紅罷了,當初八千子弟隨你打天下,今天你一個人騎馬逃命回來了,還讓一個窮搖船的可憐你,西楚霸王的顏面何在,此刻,項羽是不願意讓人笑話的,要是沒有這個搖船的,他肯定早已過江了,可是老天不想讓他走了,就出現這麼個小人物,羞羞你。

就像我們做壞事時候,突然不一個過路人發現了,然後你還敢嗎,你還有臉皮在去做嗎,當然悄悄溜走了吧。


說文與物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非常有名的一首五言絕句《夏日絕句》。作者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西楚霸王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的高度讚揚,同時也對項羽自刎烏江不過江東的惋惜之情。項羽究竟為何不願過江東而選擇自刎呢?

項羽背景資料:

項羽,楚國人,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是一代傑出的軍事家。同時,項羽也是中國歷史上神勇無比的武將,素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之稱。歷史上“霸王舉鼎”的故事大家也相當熟悉吧!

項羽武力出眾,早年隨其叔父項梁在吳中舉兵起義反暴秦。之後在對抗暴秦軍隊的過程中,項梁不幸戰亡,項羽率領軍隊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的生死戰中一舉打敗由章邯、王離帶領的秦軍主力。此戰過後,秦朝宣佈滅亡,項羽自封西楚霸王。為了一統天下,漢王劉邦出兵攻打項羽,由於先前項羽不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再加上其剛愎自用,最後遺憾被劉邦所敗,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

西楚霸王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兩千多年來,關於項羽寧可烏江自刎也不願渡江,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此眾說紛紜,小編關於這個問題也有自己的拙見。

項羽乃一代霸王,武藝超群,神勇無敵,可謂是百戰百勝,難逢敵手!此時的項羽更是心高氣傲,過於自負,所以其更容不得失敗,眼看大勢已去,大丈夫寧死不降,絕不苟且偷生。如此意氣用事之人,在這樣的境遇之下,毅然決然的選擇自刎而亡!

另一方面,項羽這一生中唯一且最愛的女人虞姬也已經死了,自己也無意獨活於世,再者自己的軍隊也全軍覆滅,內心更是傷心至極,更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此時,劉邦也可以說是奪得天下,大局已定,若要翻身,談何容易!於是就選擇一死了之!

有人說,如果項羽真的過了江東,憑藉項羽的能力,真的是捲土重來未可知啊!不知大家有何高見呢?


蠔尾


如果項羽渡過烏江,但劉邦絕不會放棄追殺的機會,而是從嚴搜查,從重懲處窩藏之罪,這就會連累楚地的百姓,項羽終難逃被抓捕殺害的命運。如果項羽不渡烏江,馬上就會被追來的漢軍合圍,縱使力拔山兮氣蓋世,他一個人奮力衝殺,也終寡不敵眾力竭而死。所以,這一刻,無論項羽過不過烏江,都是死路一條,他既扭轉不了天下歸漢的大局,也改變不了楚地人心喪盡的現實,更不可能以一己榮辱興衰對抗整個時代天下一統人民渴望和平穩定的那種期待。

其實,就是過了烏江又能怎麼樣呢?還會有誰家的父母願意再度獻出或者能夠獻出自己的親生骨肉呢?何況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當時國內的人口數量極度巨減,雖不似“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這種悲慘景象,但實際境況也離“餓殍遍野、十室九空”的現象差不了多少,老百姓別說家中無男丁了,就是吃飽飯都不容易,所以縱使項羽渡江,第一無兵士可供招募,第二無青壯會參與招募,第三劉邦賬下將領也不會給他喘息的時間,第四項羽桀驁不馴的性格也不會讓他再次踏上江東故土。所以,種種原因,項羽或許只能一死,才是最好的解脫。

宋代詞人李清照這首詩裡說的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此時此刻的項羽,親人離散虞姬赴死、軍心渙散分崩離析,而曾經的錦繡河山也大多喪失殆盡淪為敵手,這時候前有大河阻隔了去路,後有大批追兵將至,項羽身邊跟隨的士卒僅餘數十人,無論曾經他怎樣的英雄氣概和所向披靡,也終究會心生烈士暮年走投無路的感覺!項羽的人設和信念瞬間崩塌了,項羽終究是無路可走!

雖然項羽也明白,跨過這條河,就是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楚地了,就可以苟活於世或者捲土重來。可是,想當年自己就是從這裡揭竿而起身先士卒,帶領江東子弟東征西討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西楚政權的,而現在曾經跟隨自己的兄弟兵士都戰死沙場英魂難歸,他一個人回故里還有什麼意義?項羽彼時的心情可謂百感交集泣血無聲的啊!

後世的太史公司馬遷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項羽作為一代英雄浩傑,他早已見慣了世間的悲歡離合,也受盡了楚漢相爭戰敗後的慚愧恥辱,他不願苟活世間東躲西藏卑微的活著,於是自刎而死,似乎成了他人生道路上最好的歸宿。

故事的最後,項羽手起刀落,一代英雄隕落在烏江河畔。





陽光初起時


項羽是勇猛的代名詞,他死了兩千年,後人罵他、贊他爭吵了兩千年。

鉅鹿城外,五家諸侯作壁上觀,二十四歲的項羽破釜沉舟,捅破紙老虎--宣告了秦帝國的死期已到,諸侯匍匐聽命,霸業初顯。

烏江北岸,二十六騎捨命相隨,三十一歲的霸王自刎而死,製造悲情劇--留下餘音迴盪兩千年,騷客借景抒懷,鬼雄名就。

他崇尚暴力,信奉以牙還牙,殺盡20萬降卒,縱容手下劫掠關中珠寶婦女,掃蕩平原齊國百姓。

他堅守底線,拒絕陰謀詭計,放走一生之敵,天真爛漫,想以二人決鬥解決天下紛爭。

楚漢之爭,項羽的政治弱勢,引發了項羽的負罪感

項羽在楚漢之爭處於政治弱勢。劉邦動員關中百姓,拿出項羽坑殺降卒,劫掠婦女珠寶的往事,秦人恨的牙根都癢癢。動員山東豪傑,拿出項羽欺壓諸侯可以快速形成共識。而項羽動員楚地百姓參軍納糧,以什麼理由呢?他沒有找到好的答案,包括范增也沒有找到。所以到了後來,項羽認為,楚漢之爭,就是因為劉、項二人的野心引起。這種認識在初期尚無太大危害,但是到了相持階段,副作用就開始顯現。

《史記.項羽本紀》記述楚漢相持後期時有一段話: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可見,項羽看到連年苦戰,百姓疲敝之後,內心深處是有負罪感的。在反秦的目的達到之後,他沒有政治方針,把戰爭理解成兩個人的權力之爭,也就無法形成正義感。更要命的是,項羽還有‘婦人之仁’,不管格局如何,他內心裡還是有‘仁’的底色。如果說秦地百姓的財富從山東六國掠奪而來,縱容士兵劫掠有物歸原主的成分,那麼,楚地百姓現在跟隨他戰鬥,他找不到除了錢財、功勳之外的更深層次的理由。

殘酷現實,當時的江東,真是項羽的江東嗎?

項羽帶領八千子弟兵起兵江東,已經成為我們默認的認識。其實,項羽在江東的影響力到底多大是很有疑問的。項羽和叔父項梁老家是宿遷的,後來避難,來到吳中--如今蘇州一帶。吳中的賢人,多數是衝項梁而來。而項羽,大家怕他的成分更大。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江東豪傑所剩無幾。項梁扛起反秦的旗號,江東的豪傑都已經跟隨或者後期入夥,如陳嬰等人。如果項羽想重新招攬人,大部分得靠召集舊部,比如鍾離眛、季布等人。還有一個臨江王,在項羽死後,並沒有投降劉邦,可以依靠。這些人,並不能優化項羽的組織結構。


項羽一死,楚地大部分都沒有抵抗就投降了。剛成立的漢朝的主要威脅在北方靠近匈奴的燕趙之地,相比之下楚地很太平。可見,楚地百姓並不排斥劉邦,也不想再打仗了。很難想象,在當時並不富裕的江東,項羽即使能集合舊部,如何能得到民間的錢、糧支持?

然而,以上兩點,還不足以讓項羽放棄。

心情劇烈波動,身邊只剩肌肉鐵粉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以為大勢已去的項羽扔下十萬大軍,率八百騎突圍而出,尚存百騎。到陰陵,迷失道路,又與漢軍交戰,尚存28騎,而追兵數千。項羽感慨萬千,以為老天在戲弄他,並準備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伯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軍快戰,必三勝,斬將,艾旗,乃後死,使諸君知吾非用兵罪,天亡我也。

果然,項羽分隊衝鋒,到達集合地點,尚有26騎,眾人歎服。項羽驗證了自己的能力之後,帶領26騎尋找出路。根據司馬遷的記載,這時候遇到了烏江亭長建議項羽乘船至江東。想來船很小,根本無法帶走跟隨他的26人。從富家子弟,到流亡江湖,再到稱霸諸侯,如今又在逃亡,31歲的項羽卻從沒像今天一樣身邊所有人都誇讚他的才能,而不是訓斥他、反對他。然而無所圖謀單純因為崇拜他的跟隨者,他卻不能一起帶走,項羽又感到被老天爺愚弄。他不想再被愚弄一次。然而,26人沒有一個明白人,純粹是肌肉動物,完全想不到要靠一條小船去救項羽,任由項羽胡思亂想中貽誤良機。心情劇烈波動中,沒有人幫他解脫出來,31歲的項羽看到了爺爺項燕、叔叔項梁,他們都戰死沙場,揚名四海,死亡實在沒有什麼可怕。

其實,從楚國的歷史上看,戰敗自殺的大將真不少,或許,項羽還沒有轉變過角色來吧。


夜航船水手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名作。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因而在楚漢之爭中落敗,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呢?兩千多年來,人們有種種說法。

1,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為虞姬已死。虞姬已死,項羽不願獨生!

虞姬,是哪個時代的傾國傾城的美女,且才華橫溢,舞姿美豔,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深得霸王的寵愛,也經常跟隨項羽出征。楚漢之戰時,項羽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虞姬悽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為了不拖累項羽,虞姬就舉劍自刎。虞姬的死令項羽悲痛萬分,在草草掩埋了愛妾後,項羽羽帶著八百騎兵連夜突圍而出,被漢軍追至烏江邊。

  想起當年跟隨自己的江東子弟全都戰死,項羽心灰意冷,而愛妾虞姬也為他而自殺,項羽大腦一片空白。既然美人已死,他也不願獨生,於是舉劍自刎於江邊。

2,有人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從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考慮的。

他們認為項羽認識到了長期內戰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個性,想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的殘殺。據說,項羽當時還是有可能與劉邦抗衡的。

3,項羽寧死不肯過烏江?可能他根本過不去!

那麼為何烏江亭長會見到項羽呢,秦漢時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長是負責治安巡邏的,所以說項羽見到烏江亭長也不一定就是在烏江邊上,或許亭長是悠閒的走出十里路才看到了項羽呢。

最恰當的解釋應該是當時情況岌岌可危,項羽根本沒有條件過江東,而亭長的一番話也只是一份安慰罷了。

更何況,項羽心知肚明,即使過了江東,哪怕是東山再起,可能還會被劉邦打敗一次,而且這種概率很大,所以還是安息吧!

項羽沒有劉邦的大氣,沒有劉邦的圓滑,他固執,暴躁,武斷,卻也直率,忠義,勇猛。也許正是這樣簡單粗暴的性格決定了他悲情的結局。

4、項羽當時率八千子弟兵過江起義,沒想到到最後不但沒有的到天下,而且從故鄉帶出的八千子弟兵也全部戰死,一個不留,項羽是個愛面子,自尊心強的人,征戰多年,如今天下未得,八千兵士又無一人帶回,便無顏見江東父老,沒臉見鄉親們,最後寧願戰死也不肯過江。


道中道道而道


項羽確實是因為無面目見江東父老才自殺的,兇手是烏江亭長!

我斷定,項羽在唱出垓下歌的時候已經有了死亡的覺悟,那時他就有了自殺的想法。

然而,酒的後勁和虞姬之死的刺激,讓他藉著一股男人的本能,再燃鬥志,殺出重圍。

項羽一貫瞧不起劉邦的為人,虞姬的死激起了他的自尊心。

他一腔憤怒,才有了突圍、快戰,殺敵洩憤。 天要亡我,非戰之罪,這是項羽當時的真正心態。他此時還打算活下去,東渡烏江,再與劉邦一決雌雄。

可是,烏江亭長變相殺死了項羽。 很久之前,黎東方說烏江亭長逼死了項羽,我不信,現在才明白了。 亭長沒說大王快走,回江東先,日後再來報仇,而是說,江東方圓數百里,也足以當個王了。

這好比年級第一,清華北大的料,高考失利,然後同班一個不入流的小憋三以安慰的名義嘲弄他,你雖然這次考試發揮比正常水平差遠了,但也能走個最爛的一本。 誰要是聽這話心裡只會更不是滋味。

何況項羽這種太拿別人的話當真的人。他轉念就想到自己帶出來的楚國子弟全死了,由羞愧而起了自暴自棄之心,再次有了自殺之念。 項羽被虞姬激發出來的鬥志被一個小卒子澆滅了。

於是項羽和隨扈親兵下馬,準備以肉搏戰的方式自殺。至於腦袋送故人,對項羽來說已經無所謂了。 項羽是個太情緒化的人,換做別人,基本是不會死在烏江的。

項羽的可愛,項羽的魅力,項羽悲劇的一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蓋世武

功和孩子般的天真所造成的強烈戲劇性反差。 我堅信如果不是每一步關鍵都選擇錯了,項羽是不會死的。范增、虞姬這兩個人,活著一個,項羽都不會死。


寒冬還是意外


說到項羽,人們一定都會記得他的“力拔山兮氣蓋世”,也都會想起楚漢戰爭中他的英勇和最後的悲壯。李清照曾寫詩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筆力千鈞的詩熱情謳歌了項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為,寄託了自己對時局的憤慨。

  但是,項羽究竟為何不肯過江東?古往今來,人們猜測紛紛,卻並沒有一致的看法。  在〈使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認為項羽之所以自殺而不肯過江東,是“羞見江東父老”,這也是目前影響最大的說法。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說,項羽被劉邦軍隊追趕,逃到烏江江邊。烏江亭長停船在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著回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此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之後項羽與劉邦軍作了最後的一拼,後自刎而死。

  司馬遷以激昂悲涼的筆調記述了窮途末路中的項羽仍不失其壯士本色的光輝形象。  這樣一種英雄氣概,多少年來一直為後世所歌頌。每每提到項羽的死,人們總會欷戱不已。還有一種說法出自宋人劉子翠的〈屏山全集》,他認為項羽之所以說出那樣一番話是懷疑亭長有詐。

  劉子翠認為,當時劉邦正懸賞千金邑萬戶侯購項羽的性命,而在項羽身處那樣的困境之時,亭長說那樣好聽的話,項羽難免懷疑亭長在說謊騙自己。  “羽意謂丈夫途窮寧死,不忍為亭長所執,故託以江東父老之言為解爾。

  ”他還說,項羽之所以選擇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夠逃脫,但是受到農夫的誰騙而陷人大澤,因而知道“人心不與己”,他怎麼敢再貿然地聽信亭長的話?所以項羽才不再寄希望逃脫再起,而選擇了與劉邦軍死戰到最後。

  這種說法雖然只是劉子翠自己的推測,但是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該說法認為項羽所以決然自殺是“為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例如吳汝煜先生就認為,長期的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項羽認識到這一點後,產生了儘早結束這場戰爭的想法。

  因此他放棄了烏江亭長勸他東渡為王的意見,毅然自刎而死。對此觀點有人提出反對,認為項羽是一個很殘暴的人,這一點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為依據。  〈(*記》中就記載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屠襄城、坑殺20萬降卒的行為。

  此外,楚漢戰爭爆發後,他依舊沒有改掉濫殺惡習,“所過多所殘滅”。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消除人民的痛苦?這顯然不符合項羽“欲以力征經營天下”的性格特徵。呂仰湘還提出了獨特的“敵生我死,成人之美”說。

    他認為,項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鬥爭哲學。當他勝利的時候,他要把敵人徹底消滅,而受到阻礙時,他就甘願把自己毀滅。烏江自刎,是這種品性的最後一次迸發,是一種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別人的選擇。

  因此,導致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是項羽獨特的個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個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張子俠先生則在反駁了一些看法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他對有較大影響的認為項羽“羞見江東父老”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此說看似有理,實則不然。

  項羽在自殺之前曾遭遇了多次失敗:他的軍隊在垓下被劉邦大軍包圍,愛姬自殺而手下散落;因為受到農夫的欺騙而身陷大澤,狼狽不堪;還有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自度不能脫”。  如果談及項羽是因自己葬送了八千江東子弟而無顏見江東父老,那麼如前所述的失敗他為什麼沒有因羞愧而自殺?恰恰相反,從前的那些失敗雖然也令項羽陷人了極端的窘迫之中,但是他卻沒有動搖東山再起的決心。

  而他被劉邦大軍追趕時,由陳下到垓下,又南逃至陰陵,至東城,最後來到烏江邊,這一系列的逃跑路線,表明他正是打算要退守江東。  可是為什麼終於來到烏江,並且有人願意助他渡河時,他反而生出羞愧之心要與劉邦作決一死戰?這顯然與他一直以來的撤軍計劃不符,是不合情理、不合邏輯的。

  張子俠認為,司馬遷是為了使史書的情節更為完善,所以才補充了這個結局,但是後人卻將此當成了信史,並傳之於世。此外還有一種分析,認為項羽是楚國人,而楚人素有兵敗自殺的傳統。    如春秋時期打了敗仗的楚國將軍子玉就在兵敗後自殺,楚國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羅而死。

  項羽當時已經彈盡糧絕,兵敗至此,對於項羽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決計不肯過江東,而只會選擇自殺這樣一種行動。項羽究竟是不能過江東,還是不肯過江東,至今也沒有定論。然而,學術界的紛爭並不能影響項羽在世人心中的壯士形象,他的英雄氣概依舊為人們所廣泛傳頌著。



晁賀


項羽寧死也不過烏江,並非他傻,只是因為他發現了這個秘密。

項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出身貴族,是個很有才華的人。而他卻敗給了出身市井的劉邦。有人說項羽的失敗就是不夠狠心,如果他能夠果斷的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的話,就不會失敗後在自殺。

話說回來,項羽為什麼不願渡過烏江呢?有的人說是因為他太傻了,明明還有機會可以重新來過,卻放棄了。據說當時還有船隻專門接他逃離,可是他沒有上船,退一步來講,項羽游泳很好,就算沒有船隻,他也可以從水中逃脫的。最後他選擇了自刎,用他自己的死成全了劉邦。

最開始的時候,項羽是一個多麼出色的人呀,看到秦始皇巡遊的時候,他敢說自已以後也會這樣,還說過推翻秦朝的一定是楚家。看看項羽以往的戰績就知道,他是一個戰將,在數次戰爭中很少會失敗。最開始,劉邦可能從沒被他看在眼裡。他曾經和劉邦約定,誰先入城就當王,結果發現劉邦勝了。在鴻門宴的時候,他也放棄了殺死劉邦的好機會。

項羽為什麼選擇在過烏江之時自殺呢?如果最開始就決定了自殺,最開始為什麼要選擇逃跑呢?難道是想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再死嗎?顯然不可能。想來應該是在即將渡過烏江的時候,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他當初帶著江東兄。渡江向西出發,也確實做出了成績,但如今和自己一起出去的鄉親們都戰死了,自己不是江東的英雄,而是罪人了,甚至如果自己選擇逃往烏江,那麼將會給江東的父老鄉親帶去更大的傷害。劉邦絕對會帶領軍隊殺死支持自己的江東父老,為了保全他們,自己只有選擇自殺。

和劉邦的交戰中,項羽很清楚,劉邦的心胸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自己和劉邦又是不死不休的關係,為了保全鄉親父老,自己就不能渡過烏江。如果渡過烏江給鄉親父老帶來災難,就和自己最初的想法不一樣了,自己起義最初是為了鄉親父老而戰。為了成就自己的事業,很多兄弟都已經死了。如果自己自殺可以保全江東所有百姓,又有什麼不能做的呢?再者,項羽是個頂天立地的漢子,但是鐵漢也有柔情,他最愛的虞姬自刎了,他怎麼願意獨自生存呢?所以他最後選擇了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