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來年正月正,再去逛逛“盤子”會:東方狂歡節裡的獨特風情


正月正,過了初一是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也是迎新春鬧紅火的高潮,是充滿了歡樂喜慶和傳統文化氣息的“東方狂歡節”。今年,為了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避免人員聚集造成感染,各地都取消了聚會娛樂活動,元宵節鬧紅火的場景肯定是看不到了。今年過節不出門,蝸居在家整理舊照,一組3年前元宵節期間在山西呂梁柳林縣穆村古鎮拍攝的“盤子”會照片,勾起我美好的回憶,特意呈現給大家分享。

首先做個解釋:所謂“盤子”,是一種製作精美的組合型閣樓式仿古建築模型,被稱為“濃縮的廟宇、擴大的神龕”。“盤子”會是流行於黃河岸邊的山西省柳林縣城及城郊穆村一帶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動。就是把這些閣樓模型彙集在一起擺放,供人參拜、欣賞。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舉行,長達半月之久,以元宵節為高潮。同時,各種民間文藝活動也紛紛亮相,人們載歌載舞,祈福共慶。2008年,柳林“盤子”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柳林“盤子”會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有親眼目睹。2017年正月十五,恰逢柳林縣穆村古鎮舉行民俗文化節,遂專門與幾個攝友相約去拍攝"盤子”會。早上六點從太原出發,沿青銀高速一路向西,經過3個多小時的行駛,來到了穆村古鎮。這個距柳林縣城 6 公里的古鎮,自古商貿發達,有一條東西向豎行的明清老街和眾多明清老宅,歷經百年,滿目滄桑,留下了難忘的歷史記憶。圖為古鎮中央祭拜關公的跨街閣樓老爺樓。


正月十五的穆村古鎮到處張燈結綵,一處處裝飾精美的“盤子”矗立在街頭巷尾。如果說“盤子”是柳林地區最具特色的民間文化,那麼穆村就是這個民間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根據地。柳林縣現有200多個“盤子”,穆村就佔了80多個。“盤子”作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穆村古鎮古老民俗民風的主要載體和核心,在每年新春元宵節前後大放異彩,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蜂擁而至。

盤子會又稱"天官會會",源於古代的搭神棚祭拜活動。神棚是用椽子、帳子搭成,其形狀如帳棚,棚內設香案,供三官神,擺放供品。三官神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神"各有生日,"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在正月十五這天,千家萬戶給"天官神"過生日,搭神棚,掛花燈,點旺火,鬧社火,迎接三官降臨,祈求"天官賜福",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居樂業。

到了明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始的神棚不能適應民間信仰活動,有匠人對神棚加以改造,模仿唐代的"祭盤",將民間廟宇與神像按比例縮小,油漆彩繪,活卯活鞘,易裝易拆易保存。這種濃縮的廟宇一般高約三到四米,有四角或六角,有單層或雙層,內分幾個神龕,供奉的對象不僅有三官,還包括了財神、觀音等常見的廟宇神靈,全部供於一座閣樓之中,是一座包容各路神靈的濃縮寺廟。一座盤子就成為一處民間祭祀場所,很受民眾歡迎。


由"搭神棚"向“盤子”轉變,最初的"盤子"結構造型都比較簡單。清朝到民國年間,“盤子”精雕細畫,具有了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到了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尤其是十年動亂,"盤子"成了封建糟粕,受到空前的劫難,"盤子"藝人被作為牛鬼蛇神批鬥,“盤子”幾乎全部被毀。撥亂返正改革開放後,盤子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製作的“盤子”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藝術上,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現在的“盤子會”,已經從傳統意義的崇拜悅神,祈求風調雨順,演變成為自我歡悅、娛樂抒情的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圍繞傳統的“盤子”,各種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繽紛上演,賞花燈、轉九曲、展繪畫、扭秧歌、唱大戲……讓人目不暇接,匯成歡樂喜慶的民俗盛典。

民俗表演都是來自十里八鄉的村民自編自演,他們早早地來到鎮上,做表演前的準備,粉墨化妝,盛裝打扮。這些務農或打工的村民,平日裡為生活打拼,難得團聚和空閒,此時此刻,要放飛心情,縱情歡樂。這位已經70多歲的老奶奶頭戴花環,腰纏綵綢,是秧歌隊的一員。看到我用相機在拍她,特意把臉正對著鏡頭,露出開心的笑容。老人家告訴說,她每年都有來扭秧歌,越扭越高興。


按照鬧紅火的習俗安排,上午是民間社火表演。時間一到,鼓樂齊鳴,鬧紅火的隊伍載歌載舞,緩緩地行進在古鎮的明清老街上。秧歌綵綢飄舞,旱船行雲流水,嗩吶聲聲震天,伴舞歌聲嘹亮。更有“小丑”的表演隊伍裡來回上下穿插,洋相百出,詼諧有趣,逗得觀眾哈哈大笑。此時此刻的明清老街,成了一條歡騰的河流。

在老街兩邊延伸的街巷裡,是一座座古老的明清宅院。穆村古鎮成為晉陝物資交流的貨物集散地和中轉站,也是晉商經呂梁過黃河去陝西內蒙的必經之地。明清時期,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留下了旗杆院、五鳳樓院、益慶花店等大戶商賈人家,還有眾多古民居磚窯洞。這些古老的街巷、院牆、老房,面臨著殘舊、垮塌和拆遷的命運,也許過不多久,會成為永遠的遺憾。

鎮上有一座的賈氏宗祠,建於光緒年間。,歷經100多年,仍保存完好。近年經族人捐款修復,已煥然一新。目前,賈氏祠堂有一千多尊牌位。賈姓是穆村古鎮的原住民大姓,宗祠裡的賈氏宗譜記載了賈氏的繁衍發展。陝西靖邊賈氏就是從穆村出去的 ,著名作家賈平凹的祖先就是從穆村遷到吳堡賈家山的賈氏一支。


在經貿繁榮的同時,穆村古鎮形成了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遺產。除了典型代表的“盤子”會以外,繪畫、麵塑、染布、銀器、刺繡、剪紙、勾編、織繡等民間工藝都有流傳。同時,還有閆家芝麻餅、羊雜湯、碗團、灌腸等地方名特小吃遠近聞名。圖為老街上有100多年曆史的閆記芝麻餅店,烤餅的鏊子上堆著高高的炭火,使得鏊子裡的芝麻餅上下同時受熱,烤製出的芝麻餅外焦內軟,非常好吃。芝麻餅與距離不遠的羊雜湯,堪稱絕配。

我們徜徉在古鎮,欣賞著一個個精美的“盤子”,流連於一座座古宅老院,彷彿行走在歷史的隧道里。看罷上午鬧紅火民俗表演的人們在街頭巷尾閒逛,街巷裡的磚窯老屋裡,歡聲笑語溢出窗外,鎮上的飯館也比平時熱鬧了許多。“盤子”會也是走親訪友的大聚會,村裡的和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敘舊聊天,推杯換盞,親情無限。

古鎮的下午比較平靜,臨時搭起的戲臺上,聘請來唱大戲的專業劇團下午場的演出鳴鑼開場,高音喇叭裡傳來陣陣激昂的伴奏音樂和悠長的晉劇的唱腔。製作“盤子”的社家對各自的“盤子”做進一步的裝飾。每座"盤子"都是由一名"主家"(社首)和七八名糾首組織社家,負責籌集錢資、搭盤、出盤、祭祀、娛神、卸盤等活動,主家每年輪換。在“盤子”前,還用木柴和煤塊搭成一個個圓爐形的旺火垛。


夜幕降臨,圓月月高懸,“盤子”會的高潮到來了。散落在街頭巷尾的一個個“盤子”被點亮,現代的光電材料和器材技術,把這些“濃縮的廟宇、擴大的神龕”點綴得五彩繽紛,金碧輝煌,扶老攜幼的看熱鬧人群流連在一個個“盤子”周圍,欣賞著精美的造型,點評著每一座“盤子”的優點和不足,祭拜上貢品表達內心的祝願,同時也忘不了拍照留念。

“盤子”前的旺火被點燃,熊熊的火苗象徵著生活的興旺紅火。人們圍著旺火載歌載舞,既有傳統的秧歌,又有流行的廣場舞,還有年輕人喜歡的街頭霹靂舞,你方舞罷我登場,摽起勁來比高低。這種過去在“盤子”面前娛神的儺戲表演,已經演變成形式多樣、自娛自樂大眾狂歡。

狂歡歌舞之後,人們圍繞在旺火周圍,看民間藝人表演彈唱,一般由一男一女演唱,旁邊有二胡、鑼鼓等伴奏。彈唱的曲調富有地方特色,內容生動詼諧,既有二人臺的風格,又有對口相聲的特色,很接地氣,不時引起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喝彩。


旺火歡歌舞起來,“盤子”映亮天地開,好一派盛世繁榮景色。以"盤子"為核心和載體,“盤子”會融合了當地民間民俗文化的豐富內容,成為神州大地正月正鬧新春,普天同樂的“東方狂歡節”裡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情。待到來年正月正,我們再去逛逛“盤子”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