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漢史趣聞


一個善於變通的人,才會長久,也只有接地氣的劉邦,才可以贏得天下,一個過度在乎自己聲譽,輸不起的人,適應不了社會的曲折,烏江自刎,其實就是輸不起,太在乎輸贏,為什麼跌倒了,不敢重來?人生不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累跌累起才是真英雄。沒有美化醜化,我們到今天都能聽到項羽的仗義勇猛,過了漢朝都能聽到。說明項羽著實讓人敬佩,時間和歷史會記得一切,哪怕勝敗都不能決定一切。李清照都說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各有各的推崇,你喜歡劉邦的厚黑學也可以,你們的老師也只是個人喜歡項羽罷了,歷史書可沒說我喜歡項羽,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都是為他創造的成語,這些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啊你們需要知道。

任何一個能成為領袖的,都不會只有勇或者只有謀。所以,我從來都不相信項羽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烏江自刎,我更認為是項羽已經早就不想和劉邦打了,可看樣子劉邦不會放過他,哪怕到了江邊,如果過江繼續打,吃虧的還是老百姓,所以。自己死了,安定了的是百姓!只說項羽的殘暴就不喜歡他,燒燬國家圖書館,燒阿房宮,殺降幾十萬,感覺他打仗不是為了平天下,而是為了給他的楚國復仇 。他誓要殺光秦地百姓, 簡直一個復仇狂,殺人機器。一個不能胸懷天下的人,戰功再大,也掩蓋不了這個人的格局太小的事實。能稱的上英雄,是被戲臺上英雄美人的故事感動了嗎?

認為項羽婦人之仁的人,永遠都不會理解情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眼裡只有利益沒有人情,為什麼現在感覺虞姬就是個女間諜,劉邦的臥底,只要不是壞女人大難臨頭各自飛,正常的女人應該是鼓勵男人,一起面對一切困難想法戰勝困難,而不是瓦解甚至打擊男人自信,而不去想法鼓勵激勵男人重整旗鼓,甚至以自殺給霸王最後一擊,讓其真的是生無可戀,一切都沒意義了,叔父亞父都死了,最後一個叔父也與大將英布彭越一起反叛,龍且虞子期八千項家子弟戰死,鍾離昧季布難以抽身救援,最後愛人虞姬也自殺死在了自己面前,多麼的悲涼,就算得到天下還有什麼意義,親人,愛人,兄弟,同甘共苦的將士大都死了,一切還有什麼意義,不能再讓剩下的江東將士父老再戰死,最後烏江自刎結束了可歌可泣又悲壯的一生,項羽手下不只是差了人才,更是缺少了一個呂后。最初韓信是投奔項羽麾下,做到了郎中侍從,可是項羽嫉賢妒能任用私人搞小圈子,不能滿足寒心的要求,於是韓信轉投劉邦;張良起初那是傾向於項羽的,鴻門宴幫助項羽逼迫劉邦簽下城下之盟,護送劉邦回漢中封地後燒掉棧道,可是項羽把他的主公韓王成給殺了,於是他只好“間行歸漢”。兩傑起初都跟著項羽,項羽不能用沒氣量,這能怪誰?

劉邦的高度是項羽無法達到的,劉邦學的是帝王之學,項羽最多就是一個無敵的統帥。打一輩子,贏了一輩子,就輸一場就一乾二淨。打仗打的是人才,物力,劉邦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儲備,項羽除了打仗別的能力差太遠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邦哥沒有水平,中國有水平的人就太少了。石勒不是說了嗎,碰到邦哥只能老老實實在他面前牽馬,碰到劉秀還可以爭一爭,劉秀水平不差吧。石勒那種層次的人的評價,也許才是切實的。事實上,那種層次的人,似乎也沒有說劉邦不行的。感覺兩漢確實牛逼,就是到了徹底完蛋的時候,也還有如孟德這種頂級厲害人物(阿瞞無論怎麼講,也沒做過一天皇帝,至少名義上還是漢朝大臣),天下成那樣了,還是可以輕鬆斬了單于的人頭。

我覺得項羽是明白了劉邦一定會趕盡殺絕所以才自刎的,如果說劉邦想放項羽一條生路,為何要親自帶兵追到烏江?劉邦就是要親眼看到項羽死,劉邦明白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放虎歸山下一次死的可就是自己,除掉項羽就相當於掃出了自己帝王路上的絆腳石,所以項羽必死。就拿鴻門宴來說項羽是不是很殘暴,這個我個人分析應該沒那麼殘暴,就算殘暴也是對人而異,但項羽絕對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鴻門宴如果項羽真要殺劉邦,我想問一下劉邦的人誰能攔的住項羽?就算有人攔的住項羽,那可是在項羽的地盤上,殺劉邦不就像捏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嗎?項羽為什麼沒有殺劉邦說明他真的重情義,換一個思路吧,假如你幾個人對方几十個人,對方沒打你們幾個,你說是用什麼計走掉的,你覺得這種可能性大嗎?所以我覺得項羽是根本就沒想殺劉邦。

我只是想說,劉邦這樣一個“撥亂反正”的人,古代在堯舜之下接受供奉的皇帝,在軍事家和歷史學家眼中地位很高的能人,在西方歷史研究中與凱撒並列的兩大偉大政治家之一,因為腐儒持續地黑,因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現在在民間總是一副“社會人”取得政權的面貌出現,滿足大家對政治的感性理解,甚至演變成流氓、無賴的形象,實在悲哀。

這個人不想當皇帝只想令諸侯,幸好他敗了,不然又是各國分裂,戰火紛飛,不知道幾世才能出個秦皇再統一,而且此人殘暴,屠城數次,活埋投降秦兵數萬人,有人勸諫他,還把人給煮了!還可惜他沒渡了烏江能再有機會,真是痴人說夢,最牛逼實力如此懸殊都輸給人家,現在窮途末路還能翻天不成?倒是就劉邦單憑蕭河幾句話見過韓信一面而已就敢讓他做大將軍,比起項羽小氣樣子不只強多少。


歷史深度揭秘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知道劉邦臨終前經歷了什麼?

我們選最為主要的來加以說明一下:

1、劉邦臨終前得了重病,另外身上還有箭傷,在他平叛英布的時候,被流箭給射中了。這個箭傷帶來的疼痛,一直陪伴到他死。

2、廢立太子的事情,讓他心力憔悴。

本來一開始他是立了呂后的而兒子劉盈作為太子的,但是,後來他和戚夫人又有的兒子劉如意。戚夫人歷來都是受劉邦寵愛的。他仗著劉邦的寵愛,要讓劉邦封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劉邦也想這樣做。

但是,最終他沒有做成。

這就導致了戚夫人和呂后之間矛盾重重,他的兒子劉如意也是生死未卜。劉邦臨死之前,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這件事。

3,劉邦的好兄弟盧綰宣佈反叛了,讓他不敢相信這是事實。

要知道盧綰是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們是生死之交,一起上過學,一起同過窗,一起泡過妞,一起扛過槍。

正是因為他們之間的交情比較深,所以,在劉邦當皇帝之後,他把功勞並不大的盧綰給封為了燕王。

可是,就是在劉邦快要死的時候,他唯一的好兄弟盧綰卻背叛了他。

想想這幾件事都集中在劉邦,這個將要死的人的身上,他的感受當然是別人理解不了的了。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才理解了項羽的窮途末路。若是他是項羽的話,面臨這種窘況,估計也不會選擇逃生的。

要知道當時在烏江的項羽,也是面臨很多曾經的兄弟都背叛了他,其中有一個留下姓名的叫做呂馬童的人,他就是項羽的故交。

可是,在劉邦下命令,說若是誰把項羽給殺了之後,賞千金封萬戶侯。呂馬童毫不猶豫的把劍指向了項羽。

而且還把項羽的頭給割了下來,當然了項羽是主動讓呂馬童割自己的頭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故交。

不得不說這就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還有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前,他最愛的女人虞姬也已經自殺了,對於他來說,這個世上已經沒有值得他流連的東西了。

再加上跟隨他的兄弟們,大部分都戰死了,他又怎麼能夠忍辱偷生呢?

所以,劉邦臨死前面臨的狀況,是和項羽是差不多的,真的是一個爛到不能再爛一個一個爛攤子。

用眾叛親離來形容他們當時的窘況,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面對這樣的爛攤子,好像只有自殺來的痛快了。

不過,劉邦知道自己快死了,別人事情他也管不了了。

所以,他先是下了一道命令,讓樊噲先去燕國平叛盧綰。

就在樊噲出發沒多久,他就聽說樊噲要聯合呂后殺了他的兒子劉如意。

劉邦也沒有核實這件事的真偽,他就讓陳平和周勃,去燕地把樊噲給殺了。正是陳平和周勃去燕國的路上,劉邦撒手人寰了。

所以,劉邦的死,也是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卻在他快要死的時候,全部發生了。

最為主要的是,面對這種複雜的局勢,他又無能為力,項羽自刎烏江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呀?

所以說劉邦在快要死的時候,才明白項羽為何會選擇烏江自刎,而不是選擇逃生。


歷史中百科


劉邦臨死的時候才知道項羽把他坑了,而且坑的還很慘,項羽烏江自刎時對劉邦說:“我是死了,但我把全國幾千萬人的吃飯問題留給你了,把秦末天下大亂的爛攤子留給你了,把匃奴帝國主義侵略者留給你了,你自己好自為之,慢慢玩吧!”

劉邦聽了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失敗者的胡言亂語,但劉邦稱帝建國後,項羽說的一件件,一裝裝都是撲面而來,成為了他到死都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匈奴侵略者平城之圍差點要了他的老命,不得已用屈辱的和親外交政策與匈奴交往。大秦帝國的爛攤子逼得諸侯王一個一個的起來造反,劉邦也是在鎮壓諸侯王英布造反的時候中了一箭,最後不治身亡。幾千萬人的吃飯問題讓劉邦牛逼不起來,不敢逞強,不敢裝逼,不敢折騰,只能老老實實的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甚至不惜向匈奴裝孫子屈辱求和。這些都是劉邦在打敗項羽時沒有料到的,他覺得只要弄死了項羽自己就可以揚眉吐氣了,誰知道項羽死後自己活得還是很窩囊。

匈奴侵略,諸侯造反,老百姓向他要吃要喝要穿要房要媳婦。劉邦這才知道項羽一死落了個痛快,自己活著卻是受不了的罪。項羽真是英明。

項羽最聰明的是抓到劉邦的老婆呂雉,沒有殺掉,而是把她放了回來。本來,劉邦很想借項羽的手,把自己這個又有野心又不省心的老婆除掉,可是項羽卻把她放了回來,正是這個呂雉,後來殺了劉邦的愛妃愛子,還殺了劉邦的愛將韓信,差點篡奪漢朝的江山。

對於韓信,劉邦也不過是奪其兵權,削其王位,監管起來,呂后卻趁劉邦不在殺掉了。跟著劉邦打仗的老人被呂后弄得死的死亡的亡,最後讓呂后的勢力一家做大,這是劉邦不願意看到的,劉邦後來為什麼想要換太子殺樊噲,太子是呂后生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都是呂后的人,殺樊噲換太子無非想要削弱呂后的勢力。呂后這個難題是項羽留給劉邦的,你說項羽聰明不聰明吧!項羽雖然失敗了,可是他給劉邦留了一個女版的項羽,就是呂后,項羽的聰明之處,劉邦也是臨死之時才明白的。


小杜笑看風雲


是劉邦託夢告訴你他死前的感悟了?你怎麼就知道"劉邦在臨死前才知道,當年項羽為何會自刎烏江?”經常會看到這類以現代人角度詮釋古人的意淫提問,想想也是滿有趣的,反正大家都無聊,也就應著瞎答一回吧。

先看這二人的家史,項羽是誰?那可以世家公子哥,根正苗紅的公子哥!劉邦又是誰?鄉村一小混混而以。這二人放在一起比家史,不是一個平臺上的。因此大家受的教育就不一樣了!通常有權有勢的人都有死要面子的特性,而混混卻是好死不如賴活著,這二者間的價值觀、世界觀是完全不同的!

對於一個常勝的公子哥而言,失敗是件非常讓人難心接受的事,更何況是楚霸王稱號天的項羽了,一句“無言再見江東父老”讓"自刎"行為變得再正常不過了;但是對於當時的劉邦而言,是否能理解? 這個你要再夢迴一次,直接問一下漢高祖了!至於,做了幾年皇帝之後,是否也讓其的三觀(或謂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無限接近"自刎"時的霸王了,說實話,也有可能!但換句話言:可能性不大,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些本質裡的東西,是很難改變的!

時勢造英雄,或講英雄不論出處!這歷史本來就是為成功者書寫的,讓項羽如何死,他就必須如何死!你知道他是否真的是"自刎"的?而不是被下屬給幹掉的?或是被漢軍圍後直接幹掉的?劉邦他贏了,所以,他讓項羽"自刎",那個史官敢說"不"?當然了,你寫本穿越小說,說劉邦臨死前才知道當年項羽為何會自刎烏江,讀者也會信了。反正大家無聊嗎,多一點侃點,可能多浪費一點時間娛樂!是不是?


羅成Jd


人都是一直要老的,要臨終了才去分析自己過去的成就和過去的做的事,想來想去,終於想明白了,應該是項羽,沒有聽手下人的勸告,最後落得這樣的下場,沒有臉面見江東人,所以在選擇自刎,他不是說怕誰,他主要是面子過不去,所以人要面子活受罪


朱銀貴


劉邦死的時候忙的事多了,根本沒空去想項羽。

楚漢戰爭不過四年,在劉邦的人生中本身就不長,佔據的篇幅極為有限。劉邦死的時候,他的帝國面臨著非常大的危機,他自己剛剛平定了最後一個異姓王英布的叛亂,又派陳平去誅殺樊噲(陳平雞賊的等劉邦死後把樊噲放了)。

對外,在白登山把劉邦包圍過的匈奴正在壯大。對內,分封和郡縣的爭論還在繼續,雖然異姓王都完蛋了,但同姓王也不是省油的燈。

自己的大老婆蠢蠢欲動,小老婆卻傻乎乎的還想換太子,全然不知道危險的逼近。雖然跟大臣們殺馬立誓,非劉姓王者,天下共擊之,但是這種牙疼咒怕是劉邦自己的信心都有限。

至於項羽?誰是項羽?哦,想起來了,當年那個莽夫啊,很能打,可惜不愛學習,沒什麼卵用。


扣毛


關於劉邦是不是臨終前才明白,項羽為何選擇自刎?我認為不是臨終前,而是劉邦早就明白項羽為何會自刎,甚至有可能項羽沒有自刎前他就知道項羽會自刎。

因為雖然劉邦和項羽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但劉邦太瞭解項羽了。他了解項羽的膽氣和英勇、仁愛和義氣、重信譽和有氣節,這些是項羽的優點,也是他致命的缺點,何況他本身又有一定的缺點,自負、暴躁。優點的致命,再加上本身的缺點,無疑是雪上加霜!

正因為他了解項羽的仁愛和義氣,鴻門宴中他才會安然無恙,呂后和孩子在楚營才會安然無事,他的父親劉老太公才會平安歸來,但這一切劉邦卻認為項羽有婦人之仁。如果有同樣的機會,項羽早就死了好幾次了。

他也瞭解項羽的英勇,肯定能料想到項羽能突破十面埋伏,到達烏江邊,但劉邦也瞭解項羽的自尊、自負和氣節,是不肯過江東的。

所以說,劉邦早就明白項羽為何會自刎,不必等到臨終前。

至於項羽為何會選擇自刎,看他自己怎麼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段話出自於《史記》,這說明了一下四點:

一、項羽歸咎於天而不自省,說明他已經認命了,已經無意麵對現實了,既然無心也就無力改變現狀了。

二、“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這是悲涼的孤獨感和失敗感!八千子弟不能共榮,只能同死!

三、以項羽極強的自尊心,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這也是他脆弱的一面,跟常敗的劉邦相比,心理不夠強大。

四、感覺愧對於江東父老,愧對於心。走不過心裡的那道坎,只能走鬼門關了。

綜上所述,就是項羽為何自刎原因。這些連我們都能看出來,身為帝王的劉邦會看不出來嗎?何必要等到臨終前才明白呢?

不過劉邦臨終前會和項羽一樣有孤獨感,但孤獨感又是不同的。一個是誅殺兄弟、功臣的孤家寡人孤獨感,一個是兄弟離散多戰死的形單影隻孤獨感......


問禮歷史


公元前204年,年已八十的范增帶著一匹老馬,一個老僕,離開了項楚政權。

(絕代謀主—範公)

是時,秋風蕭瑟,落日沉沉,烏雲湧起。曾經攪動天下風雲的一代謀主,此時已行將就木,步履蹣跚,此情此景,令人潸然淚下。

一個月後,范增患病,無錢可醫,與世長辭,另人謂嘆! 范增輔佐項氏三代,遠可追溯到項燕,忠義無雙。

項羽鴻門宴上,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范增都沒有離開,那後來為什麼離開了呢?

真正原因是,項羽無視歷史潮流流向,逆天而行,竟然重啟分封,使天下戰亂再起。

其實范增和始皇帝是一路人,他們都認為,只有統一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統一才能救萬民於水火之中。范增的離開,其因正是他培養出來的“項王”用現實摧毀了他的理想和信念。


(悲乎,吾道孤也!——范增劇照)

史上記載,虞姬,這個集柔弱、美麗於一身的女子,拔出寶劍自盡而亡,鮮血染紅了半個天空,剛烈而悲壯。

愛人伏屍於馬前,英雄窮途陌路,塑造了項羽千年的英名。

但是《史記》應該漏記了這樣的一句話———“悔不聽相父之言。”

劉邦得天下之後,他吸取了全面集權、重啟分封的失敗教訓,採取分封與郡縣並存制——郡國制,並且殺白馬起誓,“異姓封王者,天下共擊之”,試圖利用道德觀念和權力法則來扼制功臣對權力的幻想和掠奪。

但是現實同樣“邦邦”地打了劉邦的臉,為了壓制功臣,他分封兒子領封國,並且重用呂后,解決了三大異姓王。

但這方法也同樣不靠譜,就像水中的木頭一樣,壓住這頭,那頭翹起來,後宮的權力也開始越來越大。


(名為皇后,實為女帝)

扼制功臣集團的問題是解決了,但帶來的是後宮干政的不良後果。對呂后,他是又愛又恨。

他死之後,有了呂后,有了母親對兒子的疼愛,還有可能保證劉氏“家天下”的一線生機;如果殺了呂后,破壞了平衡,沒了後宮的強硬,功臣壯大,那老劉家可能連個身家性命都難保。

劉邦開始佈局,欲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用“庶出”來代替“嫡系”,下一步廢后。

但是這回連他的謀主張良也看不下去了,呂后請張良獻計,請出“商山四皓”,是為太子師。

劉邦一看不好,連謀主都反對了,他只好對趙王之母說,“我是保護不了你了,你好自為之”。

既然呂后動不得,殺不了,那隻能削弱。

劉邦再出一策,幹掉樊噲,削弱呂后的勢力。結果等到死,都等不到樊哈的死訊。

陳平、周勃已經拋棄了他這個老不死的,對下家重新下注了。



(昔為王死鬥,今成陌路人——樊噲)

當死神帶著鐮刀來敲門的時候,那也不是誰說一句“裡面沒人,別調皮了”就能打發的,再貴為萬歲,到了時候,該死的也亡,該灰飛的也會煙滅。

此時,劉邦已經失去了對全局的把控,能做的就只有聽天由命。

臨時之前,人總會想起很多事。劉邦就是這樣,沛縣街頭,鮮衣怒馬,再到九五之尊。

他一生波瀾壯闊,但死之前,他也一樣落到了與項羽相同的地步。

一是謀主對主君想法的不同意、不支持甚至決裂。

二是部下的死傷殆盡和重新下注。

三是對於八百年分封文化與大一統法家理念的的碰撞都無計可解。

項羽是全面保守,劉邦是改良主義,但都以失敗收場。

(劉邦劇照)

迴光返照之際,劉邦喃喃地說道,“項王,咱倆再碰面,你得好酒好肉招待我啊。咱倆是難兄難弟,都是歷史車輪之下的碾壓物而已。”

說完之後,閉目歸天!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項羽不足十萬兵力,被六十萬劉邦大軍層層包圍,他帶領800餘騎趁夜色掩護突出重圍,到天明時,漢軍才發覺項羽已突圍。項羽渡過淮水,跟隨的800多騎只有100多人了,由於迷路,陷入了大沼澤之中,導致幾千人的漢軍追兵追了上來,項羽等人向東來到東城,身邊只剩28人了,幾千漢軍仍然窮追不捨。項羽帶這28人,殺死漢軍幾百人,漢軍望風披靡。他再次集合他的騎士,有兩騎喪亡。項羽帶著這26騎士,退到烏江西岸,想渡江東歸。從突圍出來到現在項羽都沒有自刎的想法,都是想渡江東歸。


烏江亭長把船靠好,等待項王上船,亭長對項羽說:

“江東雖小,但也有地方千里,民眾數十萬,您也足以為一方之王。請大王快些上船渡江。現在這裡只有臣及這條船,漢軍追到也沒法渡江。”


如果烏江亭長沒有說這番話,項羽就上船了。聽了烏江亭長的話項羽改變主意了,項羽笑著說:“天要亡我,我渡江過去又有何用?何況我項籍原來帶了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進,如今他們沒有一人能夠回去,即使江東父老兄弟愛我憐我,仍舊擁戴我為王,我又有何面目再見江東父老?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豈能於心無愧?”說完把自己心愛的寶馬送給了烏江亭長。

項羽令騎士都下馬步行,持短兵器接戰,項羽一人獨殺漢軍數百人,但自身也受創十餘處。激戰中,看見熟人漢騎司馬呂馬童,項羽說“: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封邑萬戶,買我的頭,我使你得到我的頭去請功吧。”說完揮劍自刎而死。


烏江亭長是項羽自刎的直接原因,項羽只是要上船那一刻聽到烏江亭長一番話,才決定不渡江東歸了。我猜想這烏江亭長也許是被漢軍收買的奸細。因此才有劉邦到臨終前才明白項羽自刎的原因的說法。


刪繁就簡347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姓名:項籍

別稱:項王

字號:項羽

所處時代:秦末楚漢之際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下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