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书法的人写字是怎么理解笔法的?

23UYDE'eo


只是玩玩就无所谓。如果真学且不懂笔法,就等于白瞎!笔法字法都需靠眼力,需日久天长的多看多学和坚持不懈的打磨;书法并非只是熟能生巧的事,在外有笔法、字法、章法以及墨法等很多种技法,在里需有诗、词、歌、赋等的内功!学书法就需从笔法开始,起笔有方、圆、斜切、斜逆、跪笔等;行笔有平铺、捻管、舞笔、啄笔、提按等;收笔有方、圆、出锋、钩、挑等;笔画的衔接有牵丝、顶戴、翻笔等很多种都需要自己去慢慢领悟学习。花点钱学习总是值得的,毕竟老师们也是花钱学来的!不跟老师会很容易掉进各种坑,走各种弯路,到最后还可能只是瞎耽误功夫或误入歧途,不得法难登大雅之堂!


闲人书法


笔法是非常微妙的,至精微之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甚至以谜解谜。


简单来说笔法就是书写书法点画和表现点画形质的方法。如提按顿挫,转折,急迟等等。起笔逆入,收笔回锋。这些都是可以有语言表达描述的。如中锋,侧缝,偏锋等,比较抽象的如形质势态意味的的笔法表达就非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


如李斯对用笔的描述说的鹰望鹏逝,信之自然。

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籍笔力轻健。蒙将军恬《笔经》,犹自简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矣。夫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犹如孙过庭书谱中说的: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实际这就是描述的笔法,因笔法而产生的笔势。

技法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而具体到深层的技法之道,需要靠意会。比如"鹰望鹏逝"。其实非常微妙,即是迟急的意味,有又浮而不滑的游弋之态势,这些内容,在临摹或创作过程中都可以体验到的笔法。







翰墨书道


“快乐书法营”算是书法运动场上的一名运动员。曾经获得全国第四届“兰亭奖”佳作奖,参加过国展,全国行书展,全国行草书展,并多次获奖。对书法的笔法,不算特别懂吧,但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倒是有一些体会,形诸文字,作为答案,供同道批评讨论。

对于书法的笔法,因为初一接触书法实践,就绕不过笔法这一课题。多年的书法实践,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得不到实证和有效的解决,不得不关注,求诸与古今书法理论。但因为不能贯通古今的理论脉络,曾经有许多迷茫困惑。对笔法论的理解,或执于一念,或无所适从。近年来,为编写《二王行书结构与造型原理》等技法理论书籍,对古今书论,作过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得出下述体会:

1、历史上的笔法论,自东汉蔡邕的《九势》起,所谓的笔势,运笔,用笔,都是意象的比况和状物形容,都和汉字的结构混为一谈,难分彼此。宋以后至今的笔法论,以理性分析为主,但仍然是星星点点,有片无面的碎片化论说,至今没有一部体系化的,令人信服的,可指导操作的专著面世。

2、书法的笔法,绝大部分是手势,笔势的动作,语言,文字都无法准确表达。它只可示范,不能言教。正因为这样,许多开口闭口讲笔法者,只能虚拟空比,难免词不达意,枝蔓纠缠,造成笔法论的神秘化,复杂化;有的根本不懂笔法,以错误的理解凿空臆测,胶柱鼓瑟,授人以死法。

3、书法的笔法,只有一丝不苟,专心模仿古人,体会古人的入笔角度、下笔力度、行笔速度、笔画弧度这四个度的合度,才可谈熟练掌握。

既然如此,这里就不揣浅陋,谈谈我的体认。

如果要简洁明了的说明笔法,就一句话:“三过其笔,方为法书”

我们从头至尾梳理古今的笔法论,发现所有的古今论说,都在围绕这八个字作文章。所谓“执、使、转、运”等等枝节叙说,都是笔法的总体原则“三过其笔”的衍绎。

这句话出自元无名氏的《书法三昧》 :

“夫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盖一点微如粟米,亦分三过, 须得向背俯仰之势。”

不难理解:

1、所有的笔画,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点”画,都有起、行、收笔的“三过其笔”的微妙动作;

2.笔画的起笔,有顺有逆,有正有反;笔画的入笔,角度各不相同;笔画的方向,各不相同;运笔的轻重快慢,各不相同;笔画的转折,有方有圆;笔画的形态,有曲有直。

3、古代的经典书法,篆、隶、楷书还勉强有迹可循,如果要把变化多端的行草书的笔法作一一说明,恐怕任谁都会束手。经典行草书,笔笔不同,从不重复。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的20个“之字”,没有一个“之”的起笔,行笔,收笔的笔法是相同的,形成笔画变化形态的四个度,也各不相同,谁能确定那一个“之”字的笔法应该是正宗的呢?


结论就一句话:

“三过其笔”是千古不变的笔法总则,形成笔画变化形态的四个度,是在“三过其笔”的原则下,由书法家自主掌握的变量。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独持己见,不随俗说,不迷信权威,以事实为依据,以自己的独立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懂书法者是怎样理解笔法的?

笔法通俗的说就是写字的方法,其包含古人留下的写字之术。还有书者各自的书写方法。不同的书者就有差异的笔墨书写方式,即手把不同。形成了共性通用技法,还有自己的特殊的用笔方法。



理解笔法,最主要的是执笔法,书写形成的用笔法。不同书体有不同的笔法,楷则究规整,草书力作使转。篆则用笔圆转,中锋使然,隶书,有蚕头燕尾,行书介于楷草之间。

在同一种书体,也不同,比如颜筋柳骨,草书分章草小草狂草之类。隶书更是分妩媚妍妙又有峻刚朴拙,草书有一笔书,如王献之的中秋帖,又有字字独立形式,王羲之的十七帖,章草皆是独立字形。


学习书法,没有持续性,没有系统性,是很难深入的。古人的东西,既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也要怀着批判的精神,去分析,去参考。要有取舍,学习古人要有大的系统,从南北朝就有两类大系统,一是碑学,属于北派,一是帖学南派。延续至今,帖学的流变,碑学的朴拙,魏碑楷书姿态万千,无固定结构,有一样的用笔方法。

笔法中章法,墨法,章法布局合理否,浓淡笔墨适宜否,还有瘦硬肥厚之分,提按顿挫停驻。皆体现在一个书者风格的不同,就有迥异的布置安排,书风有古意朴拙,有巧妙遒美。

古云: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由此可见学书法必须涉猎古法及感知书蕴,晋王羲之之所以笔墨品高,都是汲取秦汉书之法度,加之于自己的创新。任何朝代书家都是走的继承古法创己笔法。

在此强调,书写的自然性,清代人云:

晋人点画欹斜,正是要取笔笔中锋,不肯毫发稍贬,故向背顾盼,结字生动,而体愈端正。若止顾间架平平一画一竖,即所谓布算子字,拘孪梗塞,岂能尽其三折,不比晋人零璧碎珠,神采奕奕。



由此笔法是活的,而不可拘泥于法,束缚自己的情性发挥。学习晋代法术的情性。属于文人之卷气,生机盎然勃勃。


狂喜淡墨a


书法的笔法,从理论上来说是很玄很神秘的,懂书法的人弄明白了,其实就是把毛笔拿在手上,在书写横竖撇捺等等书法线条的时候,怎么写出不同的效果出来,而其中包含很多细微的变化,包含在起笔、行笔和收笔当中。


笔法技巧有很多,懂书法的人在书写的时候,会有意识地进行应用。我举例说明几种笔法,可能理解起来更加明了:


1、切笔

视毛笔锋颖为手术刀,切割入纸,起落直截,能使线条达到硬直刚健的效果,如图《晋 · 王羲之 · 丧乱帖》丧字横画起笔:


2、尖峰

尖峰常常在二王行书中用于起笔行笔和收笔中,不同于藏锋,这是一种古法,能体现非常清晰的方向转换,角度多变的笔锋之妙。如图:《晋 · 王羲之 · 兰亭序》矣字:

3、铺毫

行笔当中,毛笔锋颖自然铺开,写起来比较顺畅,有功力的书法家通过这一笔法,能写得饱满厚重,万毫齐力。如图《晋 · 王羲之 · 自慰帖》故字:


4、裹锋

行笔时候用笔腹,笔尖藏在笔腹当中,不体现锋尖,入纸钝而起势模糊,没有锋芒。如图《唐 · 颜真卿 · 祭侄文稿》贼字:


5、破锋

在行草书行笔过程中出现的笔锋散绽或开叉的非常规现象,颇具筋节顿挫之妙。孙过庭《书谱》最善于此道。如图《晋 · 王羲之 · 普觉国师碑》群字末笔:


6、翻折

行笔过程中,笔锋逆势翻转,如空际迂回盘旋,要领是注意笔势翻转,而不是圆转,蓄势充分,坚实有力。如图《晋 · 王羲之 · 金刚经》波字:


从古至今的书法们都在笔法上不断进行追求,目的就是写出更加丰富、更有韵味、更具神采的书法来。上述笔法的总结,书法爱好者们可以参考借鉴。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笔法,历来就被书家们所神密的多种多样。到了我学习书法时,因为没有老师指导,对笔法的认识就很模糊了,以致于练了几十年的字,对笔法还是认识不深,现在感到,对笔法研究不深,是会走很多弯路的。这应该是对书法理论的一种轻视和无知。近年,网络给我学习书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笔法的认识也更深了一些,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感到,笔法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能让笔画写的能够按着自己的意图来体现出来,这就是笔法。笔法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的。我们应该知道,笔法不是一两个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从古至今由多位有成就的书法家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

古人总结出来笔法有提、按、使、转等方法,还有在起笔行笔和收笔时的一些书写方法和方向。我感到,象我们这些一般的书法爱好者,在写字时,先掌握好提和按这两个动作,这是笔法的至为关键的。

有书家把提按称为是书法的生命线,也有书家认为提按是书法的要诀,确是这样。一是提按起到了调整笔画变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没有提按,笔画就缺少了表现力,写出的字就显得僵硬和呆板。这是书家的大忌。二是汉字的笔画规律要求在书写过程中拿笔的手劲要有轻重、强弱,在毛笔的运行中有松紧的变化。我们都有体会,当你手要用力时,握笔的手就会攥得更紧。三是提按是书家的小动作,也是书写过程中的细节。更是成名书家的过人之处。如果细细观察晋唐及后世的名家字帖都会发现,提按在他们的手书中随处可见。只有不断地出现了提按,写出来的线条才有质量。而这些有质量的线条就是构成他们书法丰碑的一块块基石。四是提按也是书家经过多年的习练养成的一种控笔能力。控制笔的能力有多强,你的字才能写的有多好,这是成正比的。我们在写字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有时笔就是提不起来,有时也会按不下去。有时即使提起来了也按下去了,但都很不自然,显出生硬突兀做作。这就是提按的训练不够。《兰亭序》里的字只所以被后代书家所顶礼摩拜,看看提按就知道原因了。五是提按是一幅作品的基本要求。当今一些被喷的书法作品,多数是不重视提按,缺少线条粗细变化,笔画质量不高而不能给人以美感。他们的笔画简单直白,很多笔画就像是粗制乱造的劈柴,一幅作品,病笔频现,丑态百出。这也是丑书产生的一大原因。六是古代书家的体会印证。董其昌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法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董其昌所说擒纵,即指提按。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从这里我们得知,古代书家是很重视提按在书法中的运用。他们找到了书写的这一重要规律,并很好的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实践中去,终成一代大家。


中和之水


我是新手,就浩炉烟海的书法文化本身,在下就是井底之蛙。对先贤久久仰望,至于笔法咱也不太懂,问也不敢问?据说启功大师说,书法乃小道尔。

  1. 学了点写字的皮毛,只能谈谈自己对笔法的感受,对不对的希望高手们拍轻点。笔法有研、有拙,又非单独存在于单个字体。对于书法而言,笔法往往表现在每个字、又连贯在字与字之间,且须融会贯通于整个章法中。书法虽小道又通大道。


  2. 上图是书圣王羲之的几个字,笔墨过处留淌着才气与天赋,单单看每个字都很美,单字笔法已入化境。王羲之单字笔法中各种翻笔、顿笔……等各种笔法运用炉火纯青,这跟他性格、家境、地位等都有关系。不是能整体复制学到的。
  3. 再看上图的《破羌帖》,单个字不如他36个最美字精美,但贵在整体与行气。笔法贯穿在整列与整章,下笔如有神指的就整篇书写时,字字有取舍、笔笔有行气。用墨浓淡、枯笔飞白、字体险峻或平衡都考验书写者的笔力和才华。有些草书名帖甚至极符合现代黄金分割等理论。人类审美古今有大同。
  4. 能取先贤一瓢半笔也算此生不枉了。学了快一年半字了,江湖体中偷了点笔法加入,时不时地发个视频求人认同,
    这是上次我写视频后忘了扔掉的纸(我从来不保留作品),每次写完对自己只有三个字的评论:“真糟糕”。
  5. 书法的笔划不是楷书那28个基本的。而是很多很多;笔法也不是王羲之36个最美字里都包含了,而是浩如烟海,非努力就能学完的。笔法能学到的只是一部分,运用笔法的本质更在书法之外。

小真人行书


根据我的学习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白:


赵孟頫有一句话:盖结字因时而转,用笔千古不易。自古以来书家们所写的字,结构长短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往往不同,但是有必然相同的地方,就是点画无一不是中锋。千年不改变的这个方法就是笔法,当我们写字行笔时,时时将笔锋运用在一点一画之间,做到笔笔中锋。


行笔的过程中,当遇到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字与字之间的连接,保持笔锋运用在一点一画之间是不容易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用腕去把已走出中线的笔锋运回到中间来。因为要保持中锋用笔,有了运腕的需求。


为了运腕,我们先要使毛笔听腕的指挥,才能将走偏的笔锋运回到当中去。如果腕只顾运它的,而笔管却是没有被五指握住,摇动而不稳定,那就无法如腕的意,没法做到黄庭坚所说“腕随己左右”。所以要先学会执笔,执笔稳了,腕运才能奏效,才能达到“笔笔中锋”的目的。执笔方法推荐唐朝陆希声所得的,由二王传下来擫、押、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

综上,笔法最重要的是做到中锋用笔,通过运腕和五字执笔法来实现笔笔中锋。


书法学习秘籍


什么是笔法?它们对写字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们呢?

简单地说:写字的方法就是笔法!也可以说是书写汉字的技巧和法则。

一直以来,都有人把书法,叫做《法书》。认为书法不够艺术味。所以,给书法一个新名词叫法书。意思是有高度技巧,有高度技法的写字。法书是艺术处理过的书法。在这里强调了书法的艺术性。作为艺术欣赏功能的书法。在围绕艺术风格下,去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法,更能体現自己心目中的美的书法字而展开的用笔方法,就很重要了。

我是一个初学书法的美术爱好者。算是抛砖引玉吧!

1,运用‘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原则,使字改去霸气之病。什么是霸气?大家看过恶霸横街的情景,目空无人,横冲直撞,很是可恶。几乎每个初学书法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一段经历。错误地使用笔锋,没有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认为那样很是麻烦。于是乎,拿起笔来,直来直去,要强调笔笔见笔锋,追求随意挥酒,认为这样是帅气流畅。这样一来,字字锋芒必露,这种字就是霸气。这里是贬义的,是书法第一大敝病。中华文化,推崇中庸之道。不争不抢,为人谦和。在书法中体现是一样的!现在说一下,运笔中笔为主,偏锋为辅。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皆为此法。就连狂草中偏锋的使用也不得超过35%。否则有霸气之嫌。

2,使用圆笔和方笔的对立和统一的原则。

圆笔,理解为圆转之笔,这里的笔是笔画,不是用笔之笔。说简单点就是我们说的带有弧度的笔画,这种线,往往带有捻管的笔法。书法的笔画都要求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之外,还要注它们是否藏锋或者是露锋。圆转,绞锋,皆是圆笔。圆笔要求柔软而富有弹性。是中庸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历代大师们所喜爱的原因。与之对立的是方笔。

方笔是书法中方转之笔。圆笔中有圆转,方笔有方转,还有方折之笔。方折多用藏锋,而且有很多种方折。在孙过庭的书谱中比比皆是。其实不说悬了,是书法就有圆笔和方笔的存在。如果不好理解,多看运笔线就知道了。

圆笔表现的是绵软,弹性,外柔内刚的特性。方笔则是骨气,骨架的体现,是气度的表现。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关系。


肖闲左手背面书法


笔法是书法的根本,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研究古人笔法的过程。下面谈谈我个人对笔法的一些理解。

是向古人学习笔法还是任意书写

网上现在有一种声音,每当我强调书法要向古人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发出,认为一味学习古人就是阻挠进步。时代在变迁,我们很多东西早已超越了古人,凭什么书法还要一味地去学习古人,做古人的奴隶。这些论调乍听起来好像还有那么一些道理,其实不然。

首先这种论调不是现在才有,古而有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过书法应该是任性书写还是师古的讨论,东晋文献中就有“书不师古、缘请弃道”的记录。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古今被历史记载和认成的大书法家,都是通过师古的道路走向成功,这一点历史已经得到了证明。

而那些以任性的方式产生的所谓书法,看起来似乎热闹、狂怪,其实境界浅俗,例如现在的一些江湖体、老干部体、丑书等等。这样任意书写是否行得通呢?有人借鲁迅的话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但这些所谓任意书写者,都在走自己的路,根本不会重复去走某条路,走到最后也就无路可走了。

清代画家王原祁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着,便无入路”。书画相通,不师古,就像走夜路无灯,没有方向。科学的每次进步也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下一点点突破的。师古是为了学习前人的经验,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历史认成的大书法家都是通过师古而出古,成就了自己,而那些任意书写者却没见过什么作品被保留下来。

书法的核心就是笔法,笔法的学习就是要向古人学习,学习通过临摹古人名家的范本,学习古人的笔法。等你技法娴熟之后就可以任情挥洒,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了。

是不是书法的关键就看笔法

我们欣赏一幅毛笔字,看它算不算是书法,这个界限就是看它的笔法。有之则为书法,没有就不是书法。因此如果自己任意书写的话,就没有笔法可言,没有一定的技术规范,也就没有书法可言。

现在不讲笔法,任意挥洒涂抹的作品随处可见,以为只要是毛笔写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就是书法了。甚至很多人借自己书法外的身份,用所谓的书法大肆敛钱,例如一些明星体书法、官员体书法、名人体书法等等。

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着自己已经形成的丰富的技术规范,书法史的发展传承立足点就是笔法,因此学习书法的起点就是笔法。

笔法学习唯一的道路就是临帖

篆、隶、真、行、草,书法随着历史的变迁,笔法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唐代达到极致。宋代开始追求书写者的个性化展示、个人风格的追求。每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在继承前人笔法的基础上,开拓了自己的笔法,最后创作出带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而临摹古人字帖的意义就在于笔法的传承。笔法就是要懂得运笔,下笔要有根据,“一划之间,变起伏于分秒;一点之内,书衄挫于毫芒”。临帖初期务必追求形似,一笔一画务必与字帖上的字相近。

从师古到出古,是一个从无我到有我的过程,只有真正继承了前人的笔法,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是无法掩盖的。笔法的学习就是苦练加琢磨,一边临帖一边玩味字帖,去寻找古人笔法的精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