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被凌迟的时候真的没有喊一声吗?为什么他能够忍住几千刀的肉刮?

用户111139981945


他,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兵,二十岁封为翼王,三十二岁英年早逝。身前是百战百胜的翼王,死后又因其颇具“传奇”的死法为后世所谈论,他就是用兵神出鬼没,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翼王石达开。

要说凌迟处死的石达开为什么至死都未曾有过一声叫喊,得要从其传奇的十六年反清生涯说起。

石达开起义过程

1847年,洪秀全与冯云山拜访石达开,邀其共同反清,史称“访石相公”,从此石达开走上了一条长达16年的反清道路。此后的几年石达开先后指挥了湖口大捷、樟树镇大捷、摧毁江南大营三次具有代表性的军事战斗。多次将清朝名臣曾国藩打的落花流水,还曾将曾国藩打的投水自尽(后被部下救起)。

1863年石达开与清军在宜宾展开了一场激战,三十万兵马通过20多天的战斗,最终石达开因内奸和清军偷袭,元气大伤,同年5月21日石达开的五千精锐因遇大洪水在大渡河全军覆没,最终石达开率军突围,无奈失败,石达开为了保全部下,率部投降,但清军背弃诺言,杀害投降的太平军将士,将石达开押往成都,之后被处以凌迟。

石达开被凌迟过程

凌迟分为三种,分别是不同的刀数做判断,第一种1585刀,第二种2896刀,第三种3357刀。用锋利小刀切割全身的皮肉,让其没有一点完好的皮肤,然后挖出内脏使人毙命。

1863年的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公堂之上石达开不卑不亢,面不改色,身抗一千多刀一声不吭,最终流血流尽而死,据说行刑时,石达开的下属不胜痛楚惨呼不止,石达开慨然道:“何遂不能忍此须臾?当念我辈得彼,亦正如此可耳。”至死寂默无声。

石达开既能打胜仗又有领导力,还有着不俗的意志力,身抗一千刀,可以算是太平天国第一好汉。


小辫儿说历史


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民间俗称“千刀万剐”之刑,就是把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割下,史料有记载的挨最多刀的是明崇祯年间的进士郑曼,被人诬陷殴打母亲,被剐了3600刀。


凌迟之刑极度残酷,其痛苦肯定是常人难以忍受。不过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被凌迟时,确实是没吭一声,因为有目睹者的记载。

时任四川布政使的刘蓉是这么评价“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蜀海丛谈》中记载:“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均默默无声,真奇男子也。”

《黄彭年致唐炯函》中说:“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


以上都是维护大清统治的人说的,应该不会有出入。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石达开到底挨了多少刀才死亡的没有记载。

按史料记载没有人是真正活着被剐了几千刀。比如明朝大宦官刘瑾,被判了凌迟3357刀。头天挨了357刀,结果刽子手第二天早上来的时候,发现刘瑾已经死了。

再比如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判凌迟处死的京城大盗康小八。他被捕后,慈禧好奇召见了他,结果他当着慈禧和众妃子的面,大放厥词:“要抢就抢皇杠,要奸就奸妃子。”慈禧一怒之下,判了他凌迟之刑。

康小八行刑时,围观者近万人,中国人、外国人、记者等等,啥样人都有。


康小八虽是个大盗,但确实有几分英雄气概。凌迟一般都是先从犯人的额头上割一块皮,遮挡住犯人眼睛,以减少其恐惧。但康小八却不让遮,他对刽子手说:“别遮我眼睛,康八太爷要看着你怎么把我弄死。”

康小八在行刑过程中,也一声没吭,后来旁边一个监刑官觉得他很硬气,让让刽子手用钢针捅了他心脏,等他死后再剐满3000多刀。

另外,1904年10月山东举人王维勤被凌迟时,有个法国士兵拍了照片。据说当时犯人活着的时候挨了八刀:第一刀切胸口;第二刀切二头肌;第三刀剐大腿;第四刀和第五刀,剐手臂至肘部;第六刀和第七刀,切小腿至膝盖;第八刀,砍头。

综上所述,石达开被凌迟时没吭一声,应该是真的,但肯定没有挨几千刀,可能中途死去或刽子手提前将他处死了,以减少痛苦。



花木童说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首先我准确的告诉你被处以凌迟之刑肯定是疼的,毕竟石达开是肉体凡胎,被割三千几百刀岂能不痛?但是,痛不一定要叫,因为在某些人眼里,气节尊严是更重要的存在。


比如,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在昏暗的牢房里拿一块破瓦片就着飘摇的烛光刮自己腿上的腐肉,瓦片和骨头剐蹭出来的声音,简直就是地狱里才会有的声音,举灯的人早已吓的如同得了帕金森,杨继盛不但不喊痛,还呵斥举灯者莫要抖了,都看不清了!

杨继盛比着石达开如何?简直更胜一筹!石达开是被刽子手一刀一刀割,而杨大人是自己割自己。

石达开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16岁加入拜上帝教,由于在战场上作战勇猛,为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在太平天国建立后,石达开被封为翼王。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洪秀全乘机夺权,诛杀东王杨秀清,石达开在前线作战收到消息后,为了保全性命,不敢再回天京,只好一直在外征战,1859年石达开发动宝庆会战,由于战略失误,石达开兵败,只好选择投降清廷。

清军将领派人将石达开押回京城等候发落,为了震慑敌人,清廷决定公开将石达开凌迟处死,然而石达开在受刑时,被割了一百多刀,却一声不吭?在场的百姓和清军看到后都感到震惊,那么石达开为何能够做到一声不吭呢?

凌迟处死是一个很残忍的刑罚,专门为了折磨犯人,要一刀一刀从犯人身上割肉,例如石达开被判处割一百多刀才处死,如果刽子手没割够一百多刀,石达开就被活活疼死,这个时候的刽子手会受到很严重的处罚。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刽子手都会准备一种药物,类似现代的麻醉药,通过药物麻痹犯人的神经,让其感受到的痛苦小点,避免在行刑时活活疼死,这样一来犯人受到的疼苦也少点,刽子手也能避免被上司处罚。

当然古代的技术落后,虽然有药物麻痹,但一般人还是承受不了这种疼苦,石达开本身是一个悍将,在战场上受伤不计其数,意志力自然也比普通人要强。

所以不是不痛,是中心更大的信念能够让他忍受这份痛。

其次石达开是一个非常硬气的男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活脱脱的一个硬汉,有关他的硬汉精神有四川布政使刘蓉对他的评价为证,刘蓉这么说道

“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

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贼坚强,贼流弊,不服软,刀割在身,也神色怡怡然淡淡然,实在是坏人里面最强悍的男人。

虽说太平天国起义最终以失败收场,但是这场起义运动给于了清朝统治者严重的打击,从某种意义上也撼动了清朝的统治,毕竟这场起义最巅峰时期占领了半个中国,所以作为起义军首领式的人物,石达开自然要有属于他的傲气,面对清朝的统治者的酷刑,如果惨叫,岂非自己的前半生的英雄气概都打了水漂了?石达开是坚定的反清者,有执念有信念才有硬气,从石达开自己的诗文中,我们可以一窥这位太平天国硬汉的精神世界。

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以上是精神层面的,还有科学层面的。

有人运动上瘾,比如天天去健身房,扛一个小时铁,他快乐,你一天不让他去,他就不快乐了,有时候这不是自律,这叫运动上瘾。

听上去好像不可思议,运动那么累,竟然会上瘾?会,因为人在运动半小时之后,就会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能让你快乐的物质。


为什么吸毒会上瘾?因为你通过运动通过食物通过爱情才能获得的多巴胺,毒品可以成千倍成万倍的给你,然后除了吸毒,你做任何其它事情都不快乐了,学习不快乐,谈恋爱不快乐,工作不快乐,你就变成一个瘾君子,你离开了它毒品,会难过的想死,毒品在这种有毒的快乐中摧残你的肉体,你的生命变的毫无意义,只有吸毒的时候你才能感自己是活着,其它时候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我有点跑偏,我再扯回来一点。简单来说,多巴胺是个好东西,这种好东西在你受伤的时候也会分泌,大脑查觉你受伤了,你很痛苦,会分泌多巴胺来抵消这种痛苦,提高你的生存能力,当然面对凌迟这样的重刑,就算多巴胺起作用也是有限的,我只能说,确实有多巴胺的功劳,否则技术再好的刽子手可能也割不了三千多刀,人坚持不住。


江水趣谈


我认为题主能提出为什么石达开能够忍住千刀的肉刮这个问题,说明在题主心里对于石达开在凌迟时有没有喊声已经有了答案!

其实,对于石达开面对凌迟时的毫无惧色,我们佩服的是石达开本人的英雄气概,那么石达开是怎样成长为一名英雄的呢?

少年时代的石达开1831年,出生在广西贵县,在石达开年幼时,其父石昌辉英年早逝,所以石达开从小就肩负起了照顾母亲和妹妹的重任,可以说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随着石达开年龄的增长,逐渐步入江湖,认识了在浔梧一带的罗大纲和大头羊张钊。年少的石达开(据相关资料记载此时为十四五岁)为人重义气,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从而吸引到了洪秀全等人的登门拜访。

石达开十六岁加入洪秀全组织的拜上帝教,三年后参加金田起义,拉开了太平天国序幕。1854年,石达开大败曾国藩,为1853年定都天京奠定了基础。定都后,由于石达开战功赫赫再加上手下人手众多,故被封为“翼王”。在其他“王”沉迷享乐之时,石达开仍能坚守自律,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大败湘军,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本以为太平军能一鼓作气,可惜遇到了内讧。

在洪秀全除掉了杨秀清,韦昌辉后,令太平军势力大损。但是翼王不仅不计个人私怨,对韦昌辉的旧部加以重用迅速恢复民心与稳定,并发掘李秀成、陈玉成等年轻人才加以重用,为太平天国的后期战争提供了储备人才,足可见其政治手段和领袖才能,但由于功高盖主,被洪秀全猜忌,不得已前往安庆,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的历程。

石达开孤军奋战,遇到的全是清军的大部队,期间互有胜负,虽然没有占领多少地盘,但却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在1862年最后一役中,由于部队粮草用尽,且无援军,石达开决定舍命救全军,足可见其英雄气概!但清军却背信弃义,在抓捕了石达开后,将其部队除老幼外全部诛杀殆尽!

我相信看到此处对于石达开的军事能力、政治才能、领袖气质,以及有担当、愿意舍命救全军的英雄气概等等均以得到了全面的体现,那么为什么他能够忍住几千刀的肉刮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石达开被凌迟的时候真的没有喊一声吗?在我心中的答案是肯定的。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受凌迟酷刑,“清制,将军位在总督之右,骆故让崇先问。崇语音低,不辩作何语。只见石昂头怒目视,崇顿气沮语塞......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湛然,无一豪畏惧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亦均默然无声,真奇男子也!’”(周询《蜀海丛谈》)

参考文献:周询《蜀海丛谈》


回不到夏天


有可能。

比如烧红的烙铁,大家都看过怎么用刑,单次审讯用的次数越多,痛感越轻,超过3次就别用了。有经验的施刑者最多用两次,因为这种程度伤害的痛感是有极限的。

其中还有用刑过度的问题,怕犯人死在当场,心脑血管类疾病不说,古代的卫生医疗条件有限,箭头涂上粪便都能让敌方士兵感染而死,创口过大,加上没有套出有价值的口供,一般用刑都是留手的,照死整就真的会死,尤其重犯,施刑者和他的领导是要被追责的。

对于人体痛感的研究从未停止,从现实使用方面来看,专业行刑人员大多拥有一定技巧,同时也能依据经验把控用刑程度。

提起凌迟,一般都会想到袁崇焕,受3543刀才气绝,还有一位比较出名的就是大太监刘瑾,为了防止他过早死掉,每天只切357刀,第一天受刑完毕刘瑾还能喝粥,转天才几十刀刘瑾就挂了,看来行刑者手艺不精。

大明还有一位进士比较出名,郑鄤,挺高的才情,最后也是凌迟而死,罪名是殴打继母、性侵儿媳、妹妹,3600刀剐净,肉被卖给中药铺当做疮疥药品的原材料。

凌迟,也称陵迟,字面上的意思是“缓缓的山丘”,同时也做为刑罚的名称,与其取境有关,无论上下山,都是“徐徐图之”,缓缓的行进,对应凌迟的行刑过程就是让受刑人缓缓的失去生命,承受巨大痛苦后死去。

凌迟这种刑罚至少可追溯至秦代,但是国家法典没有收录,不允许充当正刑使用,私刑就没法禁止了,毕竟那时候的法律条款更不健全,私刑尚且无法禁止,何况私刑所用的刑罚手段。

私人笔记可信度可能稍低,但以唐代为例,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合著的《五代·刑法志》可信程度非常高,由此我们可以知晓,那个时候凌迟被称为“轻刀腐割”。

凌迟最早被官方使用是在五代时期,这个时期凌迟被官方合法化,只不过因为过于残忍,所以大多数人主张废除,所以使用次数不多罢了。

到了北宋年间,新君新法新政,阶级矛盾不是那么严重,能够威胁君主统治的势力不多,程度不严重,所以凌迟这种刑罚是不被允许的,在君主看来,如此残忍的刑罚没有必要,且容易落下暴政的恶名。

宋朝经过了初期阶段后,封建王朝的种种弊病开始逐渐暴露,各方面问题也非封建皇帝可以解决,所以在严峻的形势下,君主又开始采用凌迟刑罚,用来制裁那些犯下类似忤逆大罪的人群。

需要说明的是,同为凌迟刑罚,宋代的残忍程度相对不高,只是断肢、割喉、砍头,一套流程就走完了,和五马分尸差不多,因为人的四肢被砍断后,鲜血会喷薄而出,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立刻造成休克,后面的流程,犯人大多无法感受,这和是否硬汉没关系,人嘛,失血过多昏厥是必然的。

元代是认可凌迟刑罚的,这出于统治者的担忧,在当时来说,算是外族入主,必须具备残忍的刑罚针对汉人,包括但不限于防抗政权,大家耳熟能详的《窦娥冤》,张驴儿就被施以凌迟,算他运气好,生在元代,只受刑120刀,虽然只是戏剧人物,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凌迟,活儿糙,相对来说残忍程度低。

明代的凌迟次数较多,凡是谋逆叛乱或者危及江山社稷的,说白了就是总和皇帝对着干还总想把皇帝拉下马的人,需要以凌迟的手段处死。

破坏公私财物罪也会被凌迟,特定保护对象就是皇帝家的财产,比如宗庙、宫殿等等,当然也有特例没被处死的,看遇上哪位皇帝了。一般来说,凡是沾染上这类罪名,官府不会区分什么首恶还是从犯,统统凌迟。

明代开始用刑就比较细致了,看来传承几百年的手艺有所提高,要么不凌迟,凌迟基本就要过千刀。清沿明制,文字狱方面也多次使用凌迟刑罚。

杀鸡儆猴,凌迟施刑之前,为以儆效尤,通常还会游街示众,女性一般都是伦常性罪行,会被脱下衣服骑着木驴游街,某些人说男性不会,其实也一样,没有一定之规,看官老爷够不够狠了,有的男性犯人不但会骑木驴,还可能因为力气大,挣扎剧烈被直接钉在木驴上。

男女受刑流程差不多,先是割去胸部,然后是生殖器,再然后就由下往上逐步切割,先是四肢,后又腹臀,最后才是神经敏感且集中的头部,之所以不先在头部施行也是因为怕犯人直接死掉,到了晚清,能把统治者气得发抖那种人,还会被“优待”些鸦片,让受刑者清醒点、兴奋点,不容易很快死亡。(也有例外,从头面开始的)

石达开舍命释三军,石达开并不是离开天京后才想要入川,实际上他做过多次尝试,1863年,5月14日,他率军到达大渡河,但是恰逢汛期+大雨,大军无法摆渡过河,两天多的时间,对岸被清兵大军驻防,后面的清兵也已经追到近前,大营粮草被烧,妻儿相继投河自尽,穷途末路之下的石达开为了保全士兵们的性命,决定投降,可惜清兵使诈,并没有如约履行。

▲骆秉章所谓的《石达开自述》近乎于胡扯,不必相信,“侥幸免死”是后添的,《三略汇编》里没有这句,笔在他手里,想怎么写谁也拦不住。

最后行刑的时候,根据大量文献笔记、官员记录,石达开不卑不亢,从未求饶,投降也是为了手下士兵能够存活。

比如:

“刚毅坚强的神色溢于言表,对答、用词不卑不亢,更无摇尾乞怜之语,直到受刑,神色黯然,是(所谓的)“丑类”最彪悍的存在。”

“被押赴刑场后,神情淡然,无丝毫畏惧,即便是深受凌迟之刑,到死也是寂静无声,真奇男子。”

“举止稳重,言语气概不卑不亢,和婉之中有着坚强,明知即将赴死也非常从容淡定,要是我大清朝有这么个忠臣落个如此死法,如此状况,肯定标榜千秋,这种人不为朝廷所用,反倒成了贼寇,这是谁的过错呢?”

这些记录虽然大多称石达开为“贼”、“丑类”,但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对“奇男子”、“硬汉子”的钦佩。

至于受刑后是否因痛苦而叫喊,记录较多,大多描述没有这种情况,这分四方面:

①谁都知道他们为何造反,无非难以存活或者不堪欺压,进而官逼民反,是有可被同情因素在里面的。

②人都惜命,石达开为了手下士卒甘心赴死,令人钦佩,即便不堪重刑而叫嚷,文人们也不会如实落笔记录,重英雄这方面,古今中外都一样。

③犯人身体素质不行,几刀就死了,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④历史上的凌迟,猫腻颇多,刽子手出于同情,行刑放水,领导也没法确认、追责。

比如清末恶棍康小八,论英雄、论名声比石达开这种英雄差远了,而论作死程度,康小八比石达开高多了,为啥呢?

(传说哈,非正史)

隆裕皇后听了康小八的传说,心向往之,跟慈禧进言说了不少好话,慈禧一下来了兴致,想会会这个传奇人物,康小八假装答应,到了颐和园以后,用非常“不礼貌”的眼神打量着后妃们,慈禧大怒(竟然不看我?)就问他:你个刁民,你个狗东西,你敢劫皇杠?

康小八说:“劫就劫皇杠,奸就奸妃子。”,结果就被凌迟了。

仅博一笑,不必当真。

康小八是如何被放水的呢?

首先,行刑者先要割下他额头部分的面皮挡住视线,康小八不让,他就想看看自己是怎么被弄死的,且在行刑中,他一声不吭,一旁监督的太监觉得康小八是条汉子,也可能是嫌麻烦想早点交差,所以支使行刑人员将钢针直接插入康小八的心脏,人当时就挂了,再剐多少刀意义不大,只是杀鸡儆猴,起个警示作用罢了。

文初讲过,即便没有人给石达开放水,只要先期能忍,后面的疼痛程度会慢慢减轻,有的人会晕厥,有些人的意识会渐渐模糊,施刑过程中,如果受刑者晕厥的话,只要刽子手不是太缺德,一般也不会用特殊手段把受刑者弄醒,前面几刀几十刀之后就算是挺过去了,加上石达开确实是个硬汉,也是历经战阵的猛将,所以说他能忍也不算奇怪。

.


古今通史


先举个例子吧!

我们都曾经被蚊子咬过,如果意识清醒,蚊子咬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有相应的反应;但如果在睡梦中呢?显然,就不会有任何反应。为什么?因为在睡梦中,我们的精神意识聚焦的位置是梦境,或者说是在大脑之内,不在外。

那我们回头来看凌迟之刑时的石达开。根据以上的示例,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主人公的精神意识也同样没有聚焦在刑罚本身会对自己造成怎样的伤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故而,他会在遭受如此酷刑之时,会一声不吭。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这种超长意志力的人其实是蛮多的。譬如,佛教的高僧大德,他们修行的追求便是舍弃肉身,归于寂灭之境,当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肉身的痛苦是无法对其产生任何影响的。我们权且把他们视为生存在更高维度,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再譬如,有着崇高理想的革命者,他们在收到极端酷刑折磨的时候,也同样能够不为所动,宁死不屈。便如鲁迅先生名言所说”华夏民族历来不缺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的人”。


胡说三加五道


公元1963年5月,大渡河前。

石达开率军到达此处,此时石达开手下有太平军近四万人,而对岸并没有清军。

抵达大渡河的当日,石达开命令部下多备船筏,以备渡河。

次日,太平军开始渡河。

不料当晚开始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

雨势不停。

太平军军势阻于大渡河前,空望对岸不得前。

三日后,大渡河东面的防御清军抵达对岸,并开始修筑防御工事。

几日后,雨势稍减,追击的清军依然迫近,而对岸清军已经准备妥当。

在这样的劣势下,石达开下令全军渡河。

但是几次强渡,都被对岸清军凭借环境优势所击退。

石达开部被困大渡河前,最后粮草用尽,陷入绝境。

清军主帅骆秉章和石达开是四川老乡,这时候假意表示和谈,派遣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


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一刻,石达开如此的天真。

为了身后数万将士的生死,也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石达开带上了自己五岁的儿子石定忠。

石达开离开军营后,石部将士立刻被王松林收编,仅剩两千人保留武器,驻扎于大树堡。

这两千人中有七百人过河,遣散或被杀。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夜袭大树堡剩余一千多人,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杀。

同年6月底,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处以凌迟。

据传石达开行刑时,未发一声,显示了一个铮铮铁汉的强悍印象。

但是丧心病狂的清军,竟将石达开五岁的儿子带到刑场上,绑在石达开的对面,让父子相对于刑场之上。

面对不晓世事,脸上还有天真笑容的儿子,铁汉石达开也不尽热泪纵横,泪尽而绝。

石达开死时才32岁。

打败石达开的不是肉体的苦痛,而是内心的亲情,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铁汉柔情”吧。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在中国历史上凌迟处死是最残酷的一种死刑,比五马分尸、腰斩等酷刑行刑时间更长更残酷。民间称为“千刀万剐”,就是把人身体上的肉一刀一刀割下,割几百刀甚至几千刀之后才把犯人杀害,可谓惨无人道。

根据专家考证,凌迟的发明者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据说这位杀人如麻的暴君就曾经把人绑在一棵柱子上,然后一刀一刀地割肉,直至死亡。而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渭南文集凌迟》中认为,由于五代十国动乱,常法不足以惩奸,于是特置“凌迟”一条。

凌迟处死非常残酷,其痛苦肯定是一般人难以忍受。在中国历史上据说只有太平天国著名领袖石达开被凌迟杀害时,确实是没吭一声,而且有当时在场者的记载。

公元1863年5月,石达开统帅的几万太平军兵败大渡河,粮草用尽,陷入绝境。石达开决定舍命以保全三军。派人赴清营谈判。

狡猾的清朝四川总督骆秉章假意答应,只要石达开投降,就放过他手下士兵一条生路。

于是,石达开抱着必死的决心亲赴清营谈判,骆秉章诡计多端,扣留了石达开,将他押往成都,并趁机夜袭石达开在大树堡的大营,太平军几千人皆被清军屠杀。

根据周询《蜀海丛谈》记载 ,石达开在公元1863年在成都被清朝四川总督骆秉章的审问,当时骆秉章告诉他们:今日你们就戮,以一死完结,抑何所恨?

石达开笑着回答道:成王败寇,今天是你杀我,保不准下辈子是我杀你。

公元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等人被绑赴刑场,准备接受凌迟之刑。周询《蜀海丛谈》记载道: 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湛然,无一毫畏惧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亦均默然无声,真奇男子也!

《黄彭年致唐炯函》中记载:“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

就连四川布政使刘蓉也不得不敬佩地说: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做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石达开生于公元1831年,遇害时年仅32岁。是太平天国年轻有为的杰出领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武学家,革命家,书法家等,由此可见石达开在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中才能人品都是出类拔萃,在面对凌迟酷刑有这样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表现也在情理之中。

面对凌迟处死这样的酷刑时,在历史上没有像石达开这样完全一声不吭的。

明朝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分三日割完。第一天先剐357刀,他还能破口大骂正德皇帝,剐过之后,天已黄昏,上半身已经没什么肉了的刘瑾居然还有心情进晚餐,而且整整喝了两大碗粥!人的求生欲望,真的让人感叹!

第二天,依旧是10刀一歇,而且,在刘瑾嘴里塞了个大核桃,不准他再胡言乱语。谁知割了数十刀,刘瑾终于熬不住,气绝身亡。

但是,按照刑律,就是犯人死了也不能放过,因此,刘瑾依然被割足了3357刀。

割满刀数后,依次剖心挖肝,削去首级,把割下来的肉捣烂,把骨头捣碎才算完事。

而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被崇祯帝冤杀时也大义凛然,根据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对这件事也做了描述,据称,民族英雄袁崇焕被割了3543刀杀害以后,皮肉已模糊难视。

公元1630年9月,47岁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遇害之前,还视死如归做了一首诗,叫做《临行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整个行刑过程中,袁崇焕没做一句辩解之言,自始至终没有发一言,可见民族英雄袁崇焕视死如归的表现不亚于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

《明史》评论“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认为袁崇焕之死,最终导致明朝灭亡,是千古奇冤。

但民族英雄袁崇焕虽然视死如归,也没有做到像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被凌迟杀害时这样自始至终一声不吭。

据史料载,在行刑过程中,袁崇焕长叹不已,虽然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为了救援被皇太极包围在北京的崇祯帝与北京军民,民族英雄袁崇焕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浴血奋战,打退皇太极统帅的十万后金军主力,却被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逮捕下狱并最终千刀万剐,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冤案。

袁崇焕的行刑场面极为惨烈,明末散文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有详细记载:

“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面对猪一样愚昧残酷的崇祯皇帝与北京愚民,赤胆忠心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即使遇害以后“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可见袁崇焕的确是冤深似海,死不瞑目!比石达开的慷慨赴死更加悲壮惨烈!

除了袁崇焕、石达开这样的民族英雄面对凌迟酷刑大义凛然,清末上海小刀会起义著名女英雄周秀英面对凌迟酷刑表现也非常英勇,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公元1852年,16岁的女英雄周秀英带领青浦农民武装抗粮。同年9月,周秀英率领乡民连续击退清军进攻,周秀英手提大刀身先士卒,白鹤江一仗,打得清军落花流水。

乡民歌颂周秀英:

“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提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杀四门。”

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周秀英率领农民起义军打得清军一败涂地,先后攻克嘉定、上海、南汇、川沙、宝山、青浦6座县城,并改用太平天国年号。

随后清军围攻上海,周秀英率领小刀会将士坚守上海县城18个月,屡败清兵,并击毙清军一千余人。

公元1854年的一次战斗中,英姿飒爽的周秀英身先士卒,她率200余义军由上海城内冲出,大败清军,当时观战之人称其“辟易千人”,外国记者在做报道时也称“她们真的和古希腊亚马孙女将一样地勇猛和果敢”。

清军勾结英、法侵略者在上海城四周建筑围墙围困义军,并断决义军的粮草供应。

公元1855年2月17日,周秀英率领义军残部从上海县城西门突围,周秀英率部且战且撤,为了掩护部下撤退,她奋不顾身冲锋陷阵,最终寡不敌众,在虹桥附近受伤被清军俘虏。

清廷为了杀一儆百,竟然把两个著名刽子手赵毒刀和魏厉宁双魔联合,去凌迟杀害领导人民起义的小刀会女英雄周秀英。

清朝官员先是指使魏厉宁对她用尽酷刑,百般凌虐。

然后又派号称“江南第一刀”的赵毒刀亲自施凌迟之刑。

第一天,赵毒刀先割了十几刀,想煞煞周秀英的威风。不料,她怒目横眉,毫不服软。第二天,割完周秀英身上的肉,赵又欲将她开膛破肚,取出心肝活祭。

施行过程中,赵的手无意间碰到了周秀英的嘴,尚有知觉的她一口咬住赵的手指,被赵一刀砍下脑袋。

周秀英头被斩落后,仍死咬住赵的手指不放。赵无奈,只能忍痛斩断自己手指,那以后,赵毒刀就变成了“赵九指”。

周秀英被片割身体四肢及其他部位的肉,肉割尽了就开膛破肚,掏出心肝活祭,死得极惨,号称江南第一剐。

而这位被清朝残酷杀害的女英雄周秀英当时仅仅19岁。

从五代十国起,历代封建王朝都延续了凌迟处死这一酷刑,直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西学东渐,就连西方列强都觉得凌迟过于残忍,清政府才决定修订《大清律》,废除凌迟酷刑。至此,这一在中国封建史上存在了1000多年的凌迟酷刑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厚德载物49847


是的,我相信石达开被凌迟的时候没有喊一声,没有求饶半句。

太平天国中最完美的将领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中极为难得的将才,十六岁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获封翼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称其为“石敢当”,正是因为有他,太平军才能逃出清军的包围圈占领南京。

1855年,石达开出任西征军主帅,与湘军在湖口、九江两次大战,打得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后被部下救起。

当时曾国藩已被石达开包围,只要再加把劲,很可能就要败亡于此。可惜洪秀全急调石达开回去为南京解围,曾国藩这才逃出生路,对石达开退之入骨。

石达开最难得的还不是会打仗,而是品德上的洁身自好。和他众多草莽出身的同袍比起来,他显得更为高尚。

(石达开雕塑)

用句稍微夸张的话语来形容:石达开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不贪财、不好色、不恋权、没有个人私欲。

那么他追求的是什么呢?是推翻腐朽的满清,建立人人有好日子过的“天国”,洪秀全那一套天国理论连他自己都不信,但石达开信了,并为此而努力。和他比起来,洪秀全真的是渣渣。

在南京建国之后,洪秀全从此就高枕无忧了,诸将们也心满意足了,骄奢淫逸、贪图享乐,还不顾清军虎视眈眈争权夺利,杀得血流成河。再这么杀下去,不用清军打来,自己就得玩完。

石达开赶紧出来平定乱局,却又引起了洪秀全的猜疑,担心他夺权,意图谋害于他。

为了避免太平天国再次爆发内讧,也是因为对这种状况实在痛心,石达开于1857年5月避祸离京,此后再没有回去,率部与清军英勇作战,最后为保三军而束手就擒。

他是如此的特别,与其他太平天国的将领完全不同,因而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石达开肖像图)

清廷对石达开的判决是凌迟,受刑过程中他一声不吭

凌迟是种很残酷的刑罚,不是简单的死刑,而是一刀刀割肉。石达开被割了几千刀却一声不吭,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我是相信的。

先来看看清廷方面的记载:

四川布政使刘蓉说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刘蓉是怀着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态说出这番话的,既称石达开是“丑类”,却又承认他不卑不亢、不摇尾乞怜,是“最悍者”。以刘蓉的立场,如果不是实在佩服石达开,说不出这种褒义多过贬义的话。

目击者黄彭年(官至湖北布政使、清朝学者、参与镇压石达开)在写给好友唐炯(清朝将领、参与镇压石达开)的信中说:“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

虽然是敌对双方,但黄彭年实在爱惜石达开,竟然问出了“朝廷不用石达开,反使他为贼,是谁的过错?”这种问题,只要石达开露出一丝丑态,都不能让他这么发自肺腑的赞扬。

另一个目击者地主文人周洵是这么描述的:石之死处,在成都城内上莲花街督标箭道。三人自就绑至刑场,均神气湛然,无一毫畏缩态。且系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均默默无声,真奇男子也。

周洵不是官员,说起话为顾忌更少,直称石达开为“奇男子”,很明确的说明了石达开死的时候没有喊叫,没有求饶,而是从容赴死。

这三人都是清廷一方的人,没有必要美化石达开,相反,石达开要是稍有怯意,必然被他们丑化而宣扬天下。

为什么石达开能够忍住几千刀的肉刮?

我认为是因为他有着坚强的意志。

生于安乐的我们别说千刀,大概一刀都忍不了。但我们做不到的事,不代表别人做不到。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明明能逃跑却违背求生的本能留下来送死。

那么石达开为什么就忍不住呢?他的意志难道不强吗?很强!强到足以超越人类极限!

意志寄托在肉体上,能战胜肉体之苦痛的也只有意志。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意志强的人得了癌症都更有机会战胜。

总之,石达开被凌迟的时候不是不疼,但是,他的意志让他咬住了牙关,不在敌人面前示弱露怯。就是死,也是铁骨铮铮的死去。时年32岁。

他从没服软。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1856年8月,由于洪秀全不思上进,加上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爆发了天京事变,导致石达开出走,作为太平天国最厉害的军事家,石达开的离开预示这太平天国未来的命运,石达开离开天京后,一开始在安庆驻军,继续与湘军作战。

  随后石达开在江西、浙江、湖南、广西、湖北等地流动作战,湘军每次都被打得惨败而逃,足见石达开军事天才一流,然而或许是天妒英才,1863年5月石达开来到大渡河,却遇上连续好几天暴雨,河水暴涨无法渡过,而后面还有追兵,情况十分危机。

  石达开数次下令强渡,最终还是失败,无奈之下他只能想骆秉章投降,石达开的意思很明显,他之所以投降,是为了保住三军将士的性命,而他自己是不怕死的,然而石达开在情急之下没有看清楚,骆秉章原来是个狡诈之徒,刚接受他的投降,跟着就把他部下的士兵杀得干干净净。

  随后石达开被押送到四川,接受审讯,完颜崇实、骆秉章等人要求石达开承认自己的错误,兵器改过自新,讲述太平天国的罪行,但由于骆秉章背信弃义杀降,石达开看不起他,反而在公堂上慷慨陈词,把完颜崇实和骆秉章驳得哑口无言。

  无奈之下,骆秉章只好判石达开凌迟处死,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刑罚,要求受刑者三天之内,必须被割3357刀,割到最后一刀才咽气,为了起到震慑作用,石达开的凌迟之刑在闹市举行,跟他一起行刑的还有他曾经的部下曾仕和。

  行刑当天,石达开毫不畏惧,反观曾仕和就不行了,他被割了几刀,立马低声嚎叫起来,尽管曾仕和想极力压低自己的嚎叫声,可实在通,一直叫个不停,而石达开也同样被凌迟,他听到曾仕和的哀嚎,反而通骂他没有骨气,要求他忍一忍就过去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石达开在整个凌迟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哀嚎,一声不吭被割完三千多刀,而且连眉头也不邹一下,神色坦然好无痛苦之状,围观者个个动容,这份豪气令人不得不服,那么石达开为何在凌迟时一点反应都没有,难道他不痛吗?

  其实在石达开心里觉得,清朝是个腐朽的统治王朝,太平天国才是正统的,尽管被凌迟时石达开身体上痛苦,但在内心却十分安宁,他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献身,所以用精神上的舒爽压住了身体上的痛苦,其实说白了,石达开被洪秀全洗脑了,就像我们进了传销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