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农夫也疯狂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古代农耕社会农人总结的天气谚语。

我们都知道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天气预报,而过去又以农业为主,主要靠天吃饭。

经过世代农人观察认为:进入三月份最怕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相反进入四月份最怕初一这天阴天下雨。

(注意这里指的是阴历三、四月份,古代没有阳历一说)。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因在于农历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正处于清明和谷雨之间,恰春暖花开春种时节。

谚语有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此时正值北方播种棉花和种植蔬菜时期,我们都知道种子发芽生长离不开水分和温度,三月份天气转暖而雨水显得弥足珍贵。

“春雨贵如油”这句话有双重意思,一是老天爷惜水如油舍不得下,二是雨水对植物的重要性。

春天雨水确实不充沛。假如初七不下雨,就会影响播种下的种子发芽率,造成出苗不全。

当十天过去,假如十七还不下雨,小苗得不到雨露滋润,就会旱死一部分。

假如十天过后,农历三月二十七依然不下雨,今年收成肯定受到影响。

三月份初七、十七、二十七不下雨,不仅春种作物受到影响,就连过冬返青的小麦也会受到影响。

小麦正值起身、拔节生长期,没有雨水滋润同样会造成减产,要知道古代没有电力和水井灌溉。

进入四月份,小麦到了授粉灌浆期,假如四月初一下雨,古人认为整个四月份将是多阴雨天。

仅是初一这天下雨不是问题,问题是就怕授粉时总是下雨阴天,影响小麦授粉就会造成小麦籽粒空瘪歉收。

所以说古人最怕四月初一下雨,初一下雨预示整个四月份雨水多。

综上所述,农民都盼望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假如天公作美,该下雨时下雨,不该刮风时不刮风,农民何愁不丰收。


秉烛读春秋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原来这是古人总结的一句天气方面的农谚,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估计大家听了完整的句子,对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三月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就担心在四月初一的时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这些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气,如果在农历四月十二的时候下雨了,那就表示这个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后期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一直将要持续到小麦收割时,这样显然对于小麦收割是不利的。对于种植过小麦的农民来说,在后期的时候是最怕雨水的。在农历的四月份,冬小麦的生长也处于关键时候了,正是需要阳光的时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麦的授粉、成熟都会受到影响,而麦子长得不好,那么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饱饭了。

在农历的三月份为什么怕不下雨呢?这个时候是很多的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正好贯穿了整个三月份,春播农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这样才能发芽、生长。如果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个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这对于春播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尤其是对麦子返青也不利。老话常说,春雨贵如油,就凸显了农历三月份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该播种的农作物都播种了,农民也不用担心出现干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因为在农历四月份的时候,正好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了。立夏节气一到,温度升高了,雷雨天气也增多了。而这个时候如果降雨过多,那很容易就发生洪灾害。而这样不仅夏收农作物会受到影响,春播的农作物也最怕水淹了。毕竟在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天气好收成就好,而天气不好,那收成就会受到影响。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了,如果农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后面的雨水比较充足。尤其是在农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后期的天气雨水多,这样对于夏收的麦子来说,确实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总结的这句农谚,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也是古人在过去长期农耕经验的总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听村里的一些老人常说,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就是依靠这些来预测天气的,准确性还是蛮高的。农夫认为,虽然今天的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农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了,但是古人传下来的这些农谚,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至少在过去曾发挥过作用。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节气了,你家乡的天气如何呢?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哦,农夫每天都会为大家免费分享一些农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谢谢大家支持


乾坤书书


要辩证地汲取古代的智慧。

古人多为归纳法。

中国地域广大经纬度跨度大,地形复杂,加上时间的变化以及气候变暖问题存在以及人类活动范围和能力以及深度变化,古代的归纳法经验不完全适用了。而且大多还是以黄河流域的经验为主。

举例来讲,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事实上现在包括南方,都不一样了。基本上是延后了一个月甚至更多。


中学多维体系学习辅导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这是古人总结的一句天气方面的农谚,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估计大家听了完整的俗语,对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三月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就担心在四月初一的时候下雨。

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类似的还有“四月十二淋鸦毛,大小二麦水里捞。”、“三月初一下一阵,多半黄篾打谷囤”、“四月初一雨,农家要受苦”,表达的意思就是三月要下雨,四月要天晴。三月为什么怕三七?句子的表面意思是,如果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个月干旱的可能性就较大,这三天恰巧将农历三月分成四个部分,深刻含义就是农历三月怕干旱,要适当下雨才能保证收成。农谚“三月初一下一阵,多半黄篾打谷囤”也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三月初一下点小雨,那么这一年的粮食收成就会很好,要提前置办秋收的谷仓。由此可见,三月下雨还是蛮重要的。

为什么说“四月怕初一”那又是什么意思呢?农历四月初一一到,说明我们的“立夏”节气就要来到了,而今天5月6日正是“立夏”节气农历四月初二,“立夏”来了就代表着夏天也来临,这就告诉农民朋友不会在有冷空气袭击我们的农作物了,而且四月份开始我们种植的农作物也在加速的成长,同样这段时间农作物需要大量的阳光,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如果这段降水连连对农作物会产生影响外,对北方地区后期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现象,但要是“立夏”今天阳光明媚接下来的天气便会风调雨顺。

不过这些农谚其实是有着一定的地区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用这种说法,有些地区在立夏时节,对于雨水还是非常渴求的,因为如果雨水不好的话,土壤墒情不佳,就无法播种!





小强的精彩生活


在以前农业种植技术很落后时,农民几乎是靠天吃饭,所以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决定了一家人的命运。人们为了更好的预测未来的天气,老农们生活和劳作中总结出了很多关于天气的俗语,比如今天咱们要说到的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这几天有什么讲究呢?

三月怕三七的意思是,如果在农历三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不下雨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到庄稼的生长。虽然已经过了立春节气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我们这里是北方,现在我们这里的气温依然很低,距离栽种农作物还有一段时间,一般到了农历的三月左右人们才可以新一年的耕作。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对于农民来说,在耕作时期来几场透雨最为关键,尤其是以前农民靠天吃饭,如果春天不下雨的话,耕作就会受到影响,刚种植的作物少了雨水的滋润,不仅会影响成活率,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果在农历三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有降雨的话,农作物有了雨水的滋润,便可以茁壮生长,收成也有了保证。

再来看一下四月怕初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民害怕从四月初一后开始下雨。农历的四月就已经到了立夏节气,这个时候农作物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虽然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水,但是却害怕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从农历四月开始,农作物已经到了生长中后期,此时遇到长期的阴雨天气,便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如果在农作物到了收获时期时,长期的降雨天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收获,所以才会有四月怕初一的说法。

农村中流传的俗语都是老一辈的人们根据生活和劳作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很多关于天气的俗语有很强的地域性,并不是所有的俗语都适合全国所有地区。你们那里有“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说法吗?欢迎大家回复讨论。


悠悠乡村路


我想说,人呐,没有那个岁数,他还真知道的不多。回答问题若一味的凭猜怎能让观众学到知识?

此题讲的全是避讳下雨日,怎可把三七说成是盼雨日呢?

此语的概况是和九月九至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或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样的对应道理,且都存在时间对应观念。

三月里,农人最怕三七日下大雨,三七为当月三旬下雨旬头,三月里哪一天下雨都不怕,就怕下到下雨旬头上。

三月是要雨,但不可过多。有一场透墒雨麦子即可丰收了。俗语说麦喜八,十,三场雨,从种上到收不需雨多,只要有三场透墒雨便可解决问题。三月下一场雨,一是可供麦子打饱灌浆,二是可供农人造场打麦。至于春种,菜已种完了,而谷子,棉花等只要清明与谷雨之间下一场雨即可解决问题。所以三月里是不需要雨水多的。

三月里,一场雨足矣。晴天越多越好,麦子最需要此月的光照时间:拔节快,灌浆需日温而有利于四月初的小满。三月里无论雨下到哪个七上,都是下雨旬头,容易产生连阴雨天,不利于麦子的灌浆,授粉与饱满,甚至会连阴到四月里,对小麦会产生一定的病害,倒伏和减产。

四月怕初一。民间俗说:大月怕初一,小月怕初二。每月的初一或小进的初二若下雨,前半月必无好天。而每月的十五若下雨,后半月必无好天,这是千年验证之俗。但其它月的初一十五下雨并不可怕,因为不太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四月则不同。因四月麦子不需要雨水了。若初一下雨,前半月无好天,麦子小满打饱和坐面粉实受影响。所以初一下雨最不吉利。但初一只主前半月,不会产生绝收,尚不可怕。怕就怕在四月八与四月十二上。因为四月八多为小满节前后,但民间视四月八和十二为小满下雨旬头日,此二日最可怕。但初八尚可。主一旬连阴雨。但十二则主一月连阴雨。民间俗语叫初八下不可怕,就怕四月十二下。俗说十二雨湿老鸹毛,麦从水里捞,即是十二是个下雨旬头,且主一月。是说连阴雨不亭,麦也收不成,田块易积水,收割难,拉着难,打场难而安秋更难。是以农人最盼三月三七和四月初一初八十二天晴啊!


福自福地來wjf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农历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最好下雨,这三天下雨了表示雨水充足,好开展春播。农历四月初一最好不下雨,如果下雨了,表示四月份雨水多,春播了的农作物会受到影响或被淹坏。实际上这句话就象一句气象谚语,告诉人们怎样适应自然。

以上只是这句俗语的本意。它的引申意义就多了:因七这个数字在古人心中别有一番思念在心头。为什么三月它偏偏选择初七、十七、二十七,牛郎织女为什么七七银河相会,它要表达的就是一个字“好”!广东人说“七”就是吃,如果人不吃东西会怎样?所以肯定的说“七”是个吉祥物!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说我们要把俗语活学活用,发扬光大。用它的道理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


绿色蔬菜老罗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是古代先民对于天气方面的一句俗语。将此句补充完整就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很显然,该俗语主要说的就是天气对于农业的影响。

解释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俗语中的“三七”是指农历三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泛指三月的月初、月中和月末。另有俗语“春雨贵如油”,如果三月的这三个阶段没有雨水,农作物灌溉就会收到影响。

而一进入四月,麦子即将进入授粉、成熟期,如果月初(初一)还好,到了月中(十二日)如果还是阴雨绵绵,则势必对后续麦子的收割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此时冬小麦正处于颗粒丰满的关键时间,如果得不到阳光照射,麦子就会瘪掉;不能及时收回,就会腐烂在地里,农作物产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了"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谚语。

延伸

中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古人随没有今天的天气预报,卫星遥感,但是通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农业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些谚语是古人农耕智慧的集成,对于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剪初


“三月怕七月,四月怕初一”是古代农耕社会农民总结的一句气象谚语。

我们都知道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天气预报。在过去,农业是主要的工业,我们依靠天气为食物。

通过一代又一代农民的观察,相信3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三天不会下雨。相反,在四月,农历正月初一将是阴雨天。

(请注意,这是指农历三月和四月。)。在古代,没有阳历)。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正月初一”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原因是农历三月七日、十七日、二十七日在清明和谷雨之间,正好赶上春花盛开。

俗话说:“雨前雨后,种瓜子豆”。此时,北方正在种植棉花和蔬菜,我们都知道种子的萌发和生长离不开水和温度。三月,天气转暖,雨水宝贵。

“春雨贵如油”有两层含义。一是上帝把水当作油来珍惜,二是雨水对植物的重要性。

春天雨水不够。如果第七天不下雨,就会影响播种时种子的发芽率,导致出苗不全。

十天过去了,如果不下雨,幼苗得不到雨水和露水,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死于干旱。

如果十天后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3月7日、17日和27日不下雨,不仅会影响春作物,还会影响冬后返青的小麦。

小麦正处于拔节期。没有雨水,也会减产。我们应该知道,古代没有电和水井灌溉。

4月份,小麦正处于授粉和灌浆阶段。如果四月一日下雨,古人认为整个四月都是阴雨天。

只在新年第一天下雨不是问题。问题是怕授粉时总是阴雨连绵,影响小麦授粉,造成小麦籽粒枯萎、败育。

因此,古人最怕四月一日下雨。四月一日的雨表明四月有很多雨。

综上所述,农民们期待着一个天气好的好年份。如果天气好的话,下雨的时候应该下雨,不是刮风的时候,也不是刮风的时候。为什么农民担心收成不好。


一般


农谚: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四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乌鸦)毛,麦打水里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