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被誤讀的情詩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作為《詩經》的首篇,千百年來,無數人謳歌著那份忠貞不渝的愛情,傾心於那份絲純濃的春情萌動,但是這樣一首近乎於人盡皆知的詩歌,真的只是一首情意纏綿的男女情詩?為什麼這樣一首情詩可以位列經典之首被人傳頌?我們對它到底誤讀了多少?不妨回到千年之前,回到詩歌誕生的年代,重新去認識一下《關雎》這位“熟悉的陌生詩”。


《關雎》——被誤讀的情詩


《關雎》的多重身份

其實講《關雎》作為單純的情詩,歷史並不久,從古至今,對於這樣一首詩歌的身份,其實也是眾說紛紜,簡單梳理一下,大概有這樣幾種:

1、諷刺詩:在漢儒眼中,詩經無詩不諷,因此在西漢時期,這首詩被解讀成了一種士人對政治的諷諫。不僅如此,諷刺的對象也是言之鑿鑿。《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有這樣的記載“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衽席就是指床,也就是說某代周天子的床上,私生活出了問題,有德行的虧欠,所以詩人要做這首詩歌來對天子進行勸諫。並且善於窮經皓首的漢儒還指明瞭這位天子即是周代的第三位君王——周康王。據說這位天子,雖然開創了周初的盛世,但人無完人,這天早上,他跟他的夫人雙雙睡了懶覺,起晚了。本是一件小事,但是放在天子身上可就了不得了,古人都說“防微杜漸”,你今天起晚如果不引起重視,那麼睡懶覺的習慣難免會慢慢養成。但是天子我不能隨便罵,於是做了這樣一首詩歌。當然我們今天理解西漢文人的腦洞,到底是怎麼讀出諷刺意味的,但是這種解讀也正好體現了那個時代文人中的一種主流思潮與對《詩經》作用的一種理解。

2、后妃之德:但是到了東漢,他們可能也覺得牽強,於是這種說法漸漸過時了,取而代之的主流解讀是說這首詩歌,是對后妃美好品德的讚譽,“《關雎》,后妃之德也”“樂得淑女以配君子”。詩人用帝王之家和睦、和諧的夫妻關係,作為風化萬民的表率,這樣的說法雖然不免迂腐,但卻也迎合了“風詩”教化民眾的作用。等到了宋代,這種說法進一步具體化,從廣義的后妃德行變成了對一個人的讚美,那就是周文王(開國先祖)王后——太姒。據說周文王有子100,后妃無數,而太姒作為王后非但不嫉妒丈夫的這些情人反而可以讓家庭和睦,這樣的解讀在今天看來實在匪夷所思,但是在那樣一個一夫多妾的時代,似乎正可以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大家庭環境下,不嫉妒成為了女性最好美好的品德。這樣的解讀,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女子的不幸。

3、愛情詩:等待了近代,隨著新思潮的產生,思想的解放,人們開始從理迴歸到情,《關雎》也從冷冰冰的說教變成了熱情奔放的激情,於是“愛情說”開始興起,從詩歌中“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等話語,人們開始猜測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孩偷偷愛戀了一位女孩,幾經周折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步入婚姻殿堂。多美的愛情故事。,而愛情說也成了當下最氾濫的一種解讀。


《關雎》——被誤讀的情詩

《周南·關雎》書法作品

但是,這樣一首詩歌,真的只是一曲男歡女愛的情歌嗎?如果僅僅如此,又為何會將它置於首位供人傳習呢?如果我們只看隻言片語的句子,將它定義成一首情詩無可厚非,但如果我們把這首詩歌放在整個《詩三百》中去讀,放在整個時代的文化背景中去讀,似乎“愛情詩”的解讀,有一點點斷章取義之嫌了。

“婚禮進行曲”

關於《關雎》,我更贊同李山教授的說法,這不是一首男歡女愛的情詩,而是一首莊嚴的婚禮樂歌,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婚禮進行曲。這不是憑空臆想,我們不妨重新去品讀這首詩歌,從詩歌本身就可以發現端倪。

1、詩歌的主角不對:我們回憶下自己寫情書的樣子,往往都是這樣的感覺,“阿,你是美麗的的女孩子,我是多麼的愛戀你,請你跟我在一起!”。所以我們看古往今來的情詩,主角往往都是“我”。比如《詩經》中的很多句子“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可是關雎中的主角又是誰呢?是“君子”,是“淑女”,整首詩歌完全用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來旁觀。用現在的話說,就好比你的情書這樣寫“阿,那個美麗的女孩子,那個男孩很愛你,請你跟他在一起!”,寫情書是不是哪裡怪怪的?所以,這首“情詩”的主角似乎不太對勁,與其說是一首男女相贈的情詩,更像婚禮上回放的夫妻二人相知相戀的小短片。

2、詩歌的樂器不對:如果是主角不算實錘,那麼詩歌中的樂器,破綻就更多了,文中用的是什麼?“鐘鼓樂之”“琴瑟友之”。首先琴瑟在古時候,多用來表達夫妻生活的和諧,比如“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從這裡也能看出,這首詩歌一定與婚姻關係密不可分。但是琴瑟不僅僅如此其實在周代,琴瑟更多的充當了一些典禮的配樂。《周禮》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在古人宴請的時候,會有專門的樂工來進行演奏。一般來說樂工四人,兩個人在堂上唱歌,兩個人在堂下演奏,演奏的樂器正是琴瑟,所以說琴瑟除了比喻夫妻外,也在很多時候表達了一種特殊的環境。如果說“琴瑟”還不能說明問題,那麼後面的“鐘鼓”問題就大了,鼓自不必說,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鍾,其實是一種組合樂器,最少也要三個,再配合上支架,組裝起來個頭可不小。我們不妨設想一下這樣的情節,你去宿舍底下追求女孩子,一個人彈著吉他去唱情歌,多浪漫。但是你帶了一隻樂隊,跑到人家宿舍下面來給協奏曲,我想浪漫沒有,只有驚嚇了吧。就算沒有驚嚇,你們這麼多人一起給女孩子演奏,女孩子選誰呢?似乎也是個問題。

因此,鐘鼓這樣的樂器來放在小情小愛的情歌中,總是有點不倫不類。


《關雎》——被誤讀的情詩

鐘鼓


3、詩歌的文化氛圍不對:結合上面說的樂器、主角,再做一個總結,我們會發現,如果這是一首簡單的情詩,似乎與整首詩歌的文化氛圍有點點不登對。其實在周代,根據當時的禮制,當鐘鼓琴瑟這些樂器同時出現的時候,絕對不會是一場簡單的個人行為,我們在古書中不難發現這樣的一句話“凡金奏之樂用鐘鼓”“天子、諸侯全用之,大夫、士鼓而已”。這兩句話中,所謂的“金奏”就是指當時的青銅樂器,而鐘鼓這種金屬樂器不是隨隨便便使用的,天子與諸侯可以用“鐘鼓”,士大夫僅僅只能用“鼓”,至於貧民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所以當鐘鼓琴瑟同時出現的時候,一定是一場熱烈的,出現在天子與諸侯家庭中的重要典禮,而不是一個針對某個人的專屬情歌。

莊重的文化

說到這裡,似乎可以恍然大悟——其實這哪是什麼溫馨的小情歌,而是一曲莊嚴熱情的婚禮進行曲。也正因為如此,周人才會把這樣一首曲子放在《詩經》的首位,因為婚姻正是宗法制度下,維護社會的重要一環。

周人統治天下的核心是“禮”,當初周滅商得天下,可是周人早年在西北生活,人數上遠遠不能與繁衍了600多年的商人相提並論,因此少數管理多數,後進文化管理先進文化,這是一個而非常頭痛的問題,因此人口是周人首先要去解決的難題,那麼解決人口問題最基本的一環就是家庭,由人口組成小家、小家組成家族、家族組成國家。不僅是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族與族之間也都形成了一個個縱橫交錯的人脈網絡,而婚姻關係,就是締結與鞏固這個人脈網絡的關鍵,因此婚姻在周人眼中,是至關重要的。


《關雎》——被誤讀的情詩

婚書


《禮記》中說過婚姻是“百世之始也,娶於異性,所以厚別附遠也”。婚姻是一個家族百代傳承的開始,所以婚姻不僅僅是現實意義,甚至還有著一種哲學的高度。《周易》中說“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只要有男女的婚姻結合,他們源源不斷的產生下一代,那麼這個社會才有萬事萬物,才會循環發展,所以男女結合就像天地陰陽孕育萬物一樣,是社會的起點,人倫的開端。因而這樣一首表達了婚姻初始的重要典禮之樂,才會成為詩經的篇首,因為他特殊的作用,關乎到整個社會的生存與發展。

古代婚儀

那麼這樣一首重要的《關雎》是用在什麼地方呢?這就要說到古代婚禮的形式了,在早年的婚禮中,講究“六禮”,分別是

:採納,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

採納+問名:這是結婚的第一部,由媒人完成,媒人去女方家提親為採納,問女方的個人信息為問名

納吉:問完女孩資料後,要去找人去占卜兇吉,如結果是吉,男方派媒人抱著雁與禮物去女方家彙報占卜的結果

納徵:女方同意後男方給彩禮(布匹之類),這就叫做納徵。

請期:雙方同意,就要去選定結婚的日子了,這時候男方要再抱著一隻大雁去女方家商定日期。

迎親:經過了前面的過程,才到了正式的婚禮,而《關雎》大約此時演奏。男方從祖廟接女孩子,再提前回家等待女孩,女孩入們,開始演奏音樂,典禮高潮。


《關雎》——被誤讀的情詩

有幸的是,去年參加的一場唐制婚禮中,一對新人入場的曲子就選用的《關雎》,當“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音樂響起,美麗的新娘手持團扇徐徐而出時,我不禁感受到這種來自於5000年文化的美感與端莊,而這種美,正是一種流淌在文化血脈中的底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