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棉甲厉害吗?

IFYOU5523


棉甲的出现主要还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明朝中后期,随着火器的快速发展,火铳因为杀伤力强、杀伤半径大逐步取代传统的刀枪箭成为主战武器。


而铁甲并不能很好的防御火铳,棉甲应运而生。棉甲相比铁甲的几个优点:

1、既然是铠甲,首要看防护能力。


有人会说,几块棉布哪来的防护能力?那就要先看看棉甲的制作方法了。首先将棉花浸湿,不断拍打直到棉花不再蓬松,然后晾干,再重复上面过程数次,最后在里面衬上铁片,以铜钉固定即可。这样制作的棉甲由于没有甲缝,面对火铳时防御力比铁甲强,因为火铳填充的是铁弹丸或者铅弹丸,主要以穿透力伤敌。即便是传统的刀枪,棉甲的防御力也与铁甲不相上下。

2、制作成本低廉。相对于冶铁工艺的限制,棉花可以大量种植,不管从原料成本还是制作成本,棉甲都明显低于铁甲。

3、御寒能力较强。


棉甲的御寒能力远远优于铁甲,可以比着铁甲少穿一件棉袄,其自身重量也比铁甲轻,可以有效减轻士兵和战马的负重,作战灵活度提升,对战斗力是一个很大提高。尤其是北方冬天作战,棉甲的御寒优点会被放大很多。

4、颜色鲜明。

棉甲可以染色,用于区分兵种。这一点清朝用得很溜,八旗子弟泾渭分明,易于指挥调度。

总之,战场上面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棉甲能取代铁甲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读古今社会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欢迎关注虎哥的头条号。首先虎哥先介绍一下棉甲出现时的历史背景。

对于封建军队来说,衡量盔甲好坏的不仅仅是从防护性能,还要从制造成本、机动性上来考量。到了明朝成化、正德年间,全国生铁产量的加总不过三四十万斤。以官方的统计口径,明朝的人口在五六千万之间,算起来每人分摊不了几枚铁钉子。而这些生产出来的生铁还要优先用于杀伤性武器的生产、农具的制造,真正能够匀给盔甲制作的配额不多,材料成本高居不下。在产能受限的条件下,要想大规模制造、普及护具就只有降低金属成分。

此外,还影响盔甲发展的就是机动性能了。早期、中期盔甲是强调防护性,所以就越来越厚、越来越沉。宋代步人甲的重量可以达到29公斤。宋朝部队机动能力缓慢,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战马,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铠甲太沉了,穿这么重的盔甲既走不动道也打不了仗。中国早期、中期的盔甲是札甲,衣服和盔甲是分开的,打仗的时候得现穿。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时候曾经七天没有解甲,原因就在于穿这套行头太费事,太耗时。

这时候棉甲就应运而生,明清时期部队装备的是棉甲,里面是用铆钉打在一起的铁叶子,外面是棉锦,这个东西即是衣服也是盔甲,往身上一套立马就可以打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要是装备明光铠,卸甲的时候搞不好会撕下一片肉。明清时期的棉甲减少了金属材质,盔甲的重量也轻了,成本也下来了,部队机动能力更强,护具更容易被大规模的装备部队。明清时期火器已经较为普遍的出现在战场了,金属盔甲容易被弹丸打碎之后嵌在肉里造成二次杀伤,棉甲外部的棉锦材质可以抵消掉一部分动能,即便被打穿也不会造成严重创伤,因此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迷彩虎军事


棉甲是蒙古人带到中原来的,今天日本的博物馆里还有当年元朝登陆日本时遗留的棉甲。在推翻元朝后明朝继承了两条科技树(两套铠甲样式)。一种是宋朝式的重铁甲,另一种则是元朝的棉甲。



但是随着火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铁甲在火器面前也越来越吃力。所以明朝渐渐的点了棉甲这条科技树。而棉甲也在明朝慢慢完善和发展。

虽然铁甲虽然有日薄西山之势,但是一直到晚明依旧有很多的明君精锐部队装备宋式重铁甲。因为防御游牧民族的弓箭和农民起义军锄头还是很靠谱。


棉甲其实并不是纯棉花做的,而是一层棉布,一层压实的棉花,一层铁甲,又一层棉布,制成的符合装甲。熟悉坦克装甲的朋友应该明白吧。符合装甲的效果要比纯钢装甲好。



总结一下,棉甲诞生于元朝,发展于明朝,兴盛于清朝。属于布面甲的一种。其对于火器防护能力强于传统铁甲,而且重量较轻。保暖性较好,适于高纬度作战。不易生锈,使用寿命较长。

虽然棉甲有上述优点,但火器的不断发展使棉甲在近代化步枪面前形同虚设。后来士兵上战场就基本裸装了。


用户5573462410


这个我觉得不是厉不厉害的问题,而是这种棉甲的出现,肯定是受当时的战争环境,以及清朝的国家实力所带来的。清朝那时叫大金国更贴切些,主要是和大明作战,清朝以步兵和火器营出色,金国主要是骑兵,骑兵的话,主要是利用它的速度和突击行,装备太重了,肯定实现不了高机动性,棉甲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再说明朝的步兵肯定打不过金国骑兵,火器营打一次再装药太慢了,给了骑兵一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