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检验科离病毒很近,离家人很远

20多天,他们完成了1200多份新冠病毒疑似病例样本检测

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检验科离病毒很近,离家人很远

大小新闻客户端2月19日讯(YMG全媒体·大小新闻记者 安益 李俊玲 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 摄影报道)2020年的春节,本应阖家团圆,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却令许多人放弃了温暖与舒适,依然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成为“逆行英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太多的人在默默付出,在“小家”和“大家”之间做出了取舍。

如果说身穿防护服、面戴护目镜的一线医护人员是疫情阻击战中的勇士,那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员就是战“疫”中的幕后英雄。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检验科,刘日明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的同事们日夜不停,在20余天的时间里,完成了1200多份新冠病毒疑似病例样本的检测。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1月23日,距离2020年除夕只有一天。“马上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接到通知后的刘日明,不仅没有节日将近的喜悦感,反而有着些许的焦虑与紧张。身为一名有着20多年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经验的“老兵”,刘日明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1月24日,除夕当天,烟台首次出现确诊病例。即便还未正式开始病毒检测工作,但大战前的紧张气氛已经悄然而至。当天刘日明便与科室其他同事沟通,制作项目医嘱、条码、电子模板……做好这一切之后,科室又安排人员紧急参加烟台市卫健委和市疾控组织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项目的现场培训。培训过后,根据培训的要求第一时间又联系医院物资材料处紧急采购检测所需的的耗材及相关设备。

回到家后,刘日明把即将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消息告诉了正在休假的同事们。“没问题,明天我就可以回科里正常上班。”“我现在人在潍坊,明天一早我就回烟台!”。令刘日明感动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没有任何迟疑与退缩,用实际行动担当起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大年初四刘日明和他的同事们迎来了第一批新冠病毒疑似病例样本。接收样本、核酸提取、样本扩增、结果分析、出具报告……每一份样本的检测,都需要经过十几步的操作,这个过程要持续大约5-6个小时。

“为和时间赛跑,检验中心迅速抽调全科具有PCR上岗证的人员成立了由刘日明、杨新、刘永明、于钦、张彦红和张贵丽6人组成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早上9:00和下午4:00分成两组轮流进行检测,由于样本量较大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在三级防护的情况下在负压实验室里连续工作4、5个小时,有时甚至要连续工作7、8个小时。”刘日明告诉记者,目前除了本院的新冠病毒检测任务外,还承担着芝罘、莱山、福山和龙口四个区县的检测任务,最多可达到一天130余例。

由于要与“病毒”亲密接触,核酸检测工作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一旦实验室污染,将有被感染的风险,但大家都没有退缩、仍然积极报名参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1989出生的张贵丽,曾在分子生物学检验科工作过两年,后在骨髓细胞室工作。1月24日,获悉成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的通知,主动要求“重回”分子生物学检验科,参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相关工作。“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熟悉这里的一切,虽然调走了,但我有信心很快就可以适应。”在被问及是否惧怕感染风险时,她笑着说,“现在是特殊时期,我有责任、有义务顶上去。而且只要做好防护,我相信不会出事的。”

“重回”岗位之后,消毒就成了张贵丽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天,她都用75%乙醇对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柜、离心机、加样枪和实验室的台面进行彻底的消毒。“一旦开始处理样本,就要等到实验结束才能出来。消毒是每次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前后都必须做的准备工作。”除了消毒外,张贵丽和于钦还要进行样本扩增、发放检验报告、结果回报送检单位等工作,基本上都要深夜十一点才能走出医院。“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既然我主动请缨,我就要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让实验室和大家暴露在危险之中,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检验科离病毒很近,离家人很远

刘日明(左一)团队在做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

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检验科离病毒很近,离家人很远

摘下护目镜后,刘日明的脸上出现了深深的勒痕

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检验科离病毒很近,离家人很远

刘日明的手腕上也有深深的勒痕,双手也被泡得发白

幕后英雄的断舍离 迈不过心中的坎

防护服、护目镜、隔离衣、N95口罩、双层手套、脚套……踏入实验室之前,刘日明和他的同事们,都要全副武装,做好三级防护。操作过程中,他们也要小心翼翼,尤其是在安全柜内打开样本盖子提取核酸时,更需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一不小心就可能形成气溶胶,污染安全柜及手套,也可能让其他样本交叉感染,形成“假阳性”。

“取出标本后,我们会进行56℃孵育也就是病毒灭活。将样本放置在孵育箱中的试管架上,用56℃的温度灭活30分钟”。刘日明告诉记者,病毒灭活后,操作人员的感染风险会大大降低。但这个简单的操作,会让操作人员的样本处理时间延长,使护目镜上蒙上一层水雾,导致视线受到限制。不仅如此,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为了防止造成防护服不必要的浪费,大家都尽量不上厕所,工作前也尽量少吃、少喝。

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检验科的核酸扩增实验室采取了负压设计,空间非常密闭,标本制备区内空气不会跑到其它区域,这样就杜绝了不同区域之间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加上所有进出人员都严格遵守防护标准,可以说是将感染的几率降到最低。但这群幕后英雄毕竟是和病毒近距离接触,风险还是存在的。

张彦红,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2020年春节,她本打算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回潍坊老家与家人好好团聚。但事与愿违,接到命令后,她抛下丈夫和孩子,独自返回烟台。“孩子一个5岁,一个2岁,都太小了,不敢带他们回来。”1月29日,张彦红检测出了一例阳性病毒样本,她也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中第一位与阳性标本密切接触的检验人员。“幸亏没带孩子回来,要不看到他们,想抱也不敢抱。虽然丈夫前几天也回了烟台,但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一家人住在了不同的地方,也不敢见面。”张彦红说。

“工作的时候没时间想孩子,但每天下班和他们视频的时候,听到孩子说,‘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眼泪就有点止不住了。”不止张彦红一人,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的所有成员均检测过病毒阳性样本。 “其实自己知道,只要做好防护是不会感染的,但心里一直有一道坎,担心传染家人,不敢和他们住在一个屋子里。”

在接到命令后,刘日明就和妻子商量,决定先把放寒假回来的女儿送到父母家。随着检测工作的开展,虽然女儿不在家,但依然害怕会传染给妻子。“我妻子也是医务工作者,很理解我的心情。天天叮嘱我注意防护安全,也经常会发一些关于防护和新冠病毒检测的文章给我,虽然她不断开导我,说‘放心、不会有事的’,但我看得出她的担心和牵挂。”刘日明说。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让浑身衣物都被汗水浸透;双手手套,让双手泡的发白;紧贴面部的护目镜,让脸上有了一道道深深的勒痕。即便辛苦、即便危险,但带着对家人们的思念与牵挂,刘日明与同事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为的就是可以尽早散去天空的阴霾,让包括更多的人可以早日和家人团聚。

分子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多重保障 誓必完成任务

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检验科是山东省第一批由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审核通过的标准核酸扩增实验室。现有检验人员9人,主任检验师1人,副主任检验师2人,主管检验师3人;博士4人,硕士4人,硕士生导师1人。“能够承担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任务,我们大家都非常骄傲,这是上级部门对科室实力的认可。”刘日明介绍,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科室多年来就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手足口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等多种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工作,有着丰富的病毒核酸检测经验。此次,也必将不辱使命。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近年来,烟台毓璜顶医院不断加大投入,对分子生物学检验科进行升级改造。设备引进、人才培养、布局改造……2019年10月19日,焕然一新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科正式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不管是设备还是房间的负压设计,都为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此次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不仅如此,整个检验中心就是一个大家庭,知道我们有困难,大家纷纷来支援。”刘日明说。

“除了开展传染性疾病各类病原体核酸检测20余项外,我们这里还承担着全院遗传性疾病、肿瘤靶向治疗以及药物个体化使用等几个领域的基因检测工作。目前已开展各类项目百余项,位居山东省的前列。”刘日明表示,疫情来袭,为保障日常工作不被耽搁,在分子生物学检验科原有9人的配置上,检验中心的领导从中心其他部门抽调了5名精干人员,保障其它各项工作正常开展。“所有人都是主动请缨,这让我非常感动、感恩。有你们在,我们一定可以把工作干得漂漂亮亮的。”

疫情当前,无人退缩。这群幕后英雄,虽然没有直接体验过患者出院的那种自豪感与成就感,但他们同样在与疫情奋战,同样为了“战疫”的胜利牺牲了很多。他们,配得上“英雄”二字。

烟台毓璜顶医院检验中心分子生物学检验科是山东省第一批由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审核通过的标准核酸扩增实验室。现有检验人员9人,主任检验师1人,副主任检验师1人,主管检验师3人;博士4人,硕士4人,硕士生导师1人。拥有Ion Proton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ABI3130测序仪、博奥芯片检测平台、珠海賽乐奇芯片检测平台、ABI7500定量核酸扩增仪等先进检验设备,固定资产近两千余万元。多年来参加全国及山东省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成绩连续优秀。承担国家863子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4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浆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中华级论文10多篇,SCI收录文章6篇,美国《化学文摘》收录3篇。分子生物学检验科按照ISO15189标准进行科室管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