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检验科:一锤定音的幕后英雄

  从确诊我市第一例患者开始,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以微生物检验科为核心的微生物检测中心进行病毒检验,30余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不间断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进一次实验室基本上就是5—7个小时,进去后不能喝水吃饭,不能上厕所。他们承担了全市所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任务,他们不善言辞,他们默默无闻,他们是离病毒最近的人,他们是一锤定音的幕后英雄。


一声“集结号”,四面八方赶回来

  春节前夕,成都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的袁齐武与新婚的妻子婚后第一次回到妻子贵州的老家,接到单位的紧急通知后,立即买了一张绿皮火车票,在除夕夜踏上了返程路,正月初一早上八点准时到单位报到。“疫情”就是命令,“上岗”就是责任。作为一个检验科的疾控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与时间赛跑。

抗“疫”检验科:一锤定音的幕后英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陈恒的身上,今年春节接到电话通知的时候,她人还在省外,二话不说立马定好机票从外地赶回,正月初一晚上七点准时“上岗”,立刻加入到与病毒零距离的检测组中去,成为检测组的中坚力量。同时,为了推动全市建立起了高效、高质的检测体系,陈恒还参与了启动全市区(市)县疾控机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和新型冠状病毒确诊实验室遴选工作,汇总各单位资料信息、起草方案、现场核查,4天内和专家组一道跑了30多家实验室,为了赶时间常常都吃不上一口热饭。

  在检验科核心团队里,每个人都承担了几人份的工作,样本量大的时候,工作时间就会累计增加,为了节约防护物资,他们跟自己的身体作战,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标本检验的任务。一旦迈进了实验室的门,他们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工作,不容有半点差错!


确保结果万无一失,24小时不停歇

  黄韦唯被部门负责人戏称为查杀新冠病毒的一把“利刃”,她专业过硬、技术精湛,成为了检验室里第一批中坚力量。春节期间,她把孩子交给了老公带回了老家,自己全心全意投入了工作。疫情的号角吹响以后,她就在单位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同事们都开玩笑叫她“铁娃娃”。防护眼罩的久压,让她的身体产生了强烈的不适,除了眼眶周围的疼痛以外,还有强烈的反胃感。每晚忙完工作和身在外地的5岁儿子视频时,儿子总是泪眼汪汪地问她:“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你?”“儿子,妈妈还在打病毒这个怪兽,等打完了就能见你了!”面对牵挂和思念,黄韦唯这个“铁娃娃”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任务还很艰巨,增量还未控制,我也不能松懈。”

抗“疫”检验科:一锤定音的幕后英雄

  护目镜在黄韦唯的额头上压出了深深的“抬头纹”。她不是党员,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天,黄韦唯从实验室出来后,实在是太困了,想要坐在办公椅上打个盹,结果一不留神就从板凳上滑到了地上。即使是这样,她从未有过任何怨言,也从未提出休息一下的请求。每一次检测标本都是争分夺秒。她深知,早一分钟确诊,就能让疑似病人快一步接受治疗和隔离,就能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的传播。


“枢纽”良好运转,信息渠道顺畅

  朱姝是一名特殊的“疾控人”,她是成都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的聘用人员,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编制。疫情发生后,她作为“收样人员”,第一时间站出来负责检验样本的信息登记、反馈及核对,确保信息精准度。检验科梳理汇总物资的时候,她主动帮忙;阳性样本需要核对的时候,她及时补位。为了保证检验科的正常运转,哪一个环节缺人了,她就立即“搭把手”推一下,同志们笑称她是“强力补位”的疾控人。

抗“疫”检验科:一锤定音的幕后英雄

  微生物检验科的成员平均年龄三十多岁,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他们是标准的理工男女,擅长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却不善言辞,生性羞涩。这一个多月的战斗,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过累,没有一个人叫过苦。样本随到随检,检测工作从未间断,检验室外的办公室支一张床就是临时歇脚的“家”。检验标本时间紧、任务重、危险性高,他们必须用最快的时间“揪”出病毒,保证“疾控枢纽”加速运转,打通信息传递渠道,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

抗“疫”检验科:一锤定音的幕后英雄

  成都市疾控中心疫情应急指挥中心等待着每一份标本的检验结果,这是确诊的最后一个关卡信号。来自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的专家们会根据每一位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实验室检测结果,认真进行分析讨论,符合确诊标准的,即诊断为确诊病例。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不遗漏一例阳性标本,实验室全体人员都必须要格外谨慎,这是他们肩上的责任。

  戴上护目镜和口罩,穿上防护服,他们是实验室里默默战斗的幕后英雄。他们长期驻扎在“不熄灯”的实验室,我们看不到他们憔悴的面容,但他们争分夺秒地传递的数据报告,却牵动了千千万万成都人的心。

抗“疫”检验科:一锤定音的幕后英雄

  在夜的灯光下,就连汗水也在他们身上化作了彩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