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是看不见的,古时候是怎么发现经络的?

magicalliao


想当年我爸学骨科的时候,没有那些学习教材。师公叫我爸把我死去的爷命的旧骨拿出来摆在地上学。哈哈哈!所以我爸学会之后闭上眼睛也能把人家的骨折复位的!经络,我爸最懂行的!有句话,我不敢写。[呲牙][呲牙][呲牙]


L优雅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简单化回答一下。

以前,忘记了是八十年代还是九十年代初期,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公开的探讨。在电视,在央视。

有人认为是劳动人民日积月累形成的经络学说,有人认为是天生异禀的真人有第三只眼睛(两眉之间的眉心处,松果体,被认为是人类第三只眼睛的所在地)。这第三只眼睛能看到凡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他们就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和经络。

有的人有″慧根",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以具有透视人体的能力。

我是支持第二种观点的。正如施一公所言,人眼所能看到的光线,经测定仅仅占到自然界的4%,其它频率的光线,物质人眼是看不见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X光人眼看不到,但是通过X光成像我们可以看到内脏和骨络的样子。超声波我们人眼同样也看不到,但是通过超声波成像同样可以透视。

希望能用仪器侦测到经络的日子早一些到来。则中医西医之辩可以停下来了。

#我要上头条#



粤石涧村夫


古人生活原始,但他们的第六感官却异常强大,而且智商很高,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以为古人智商低下。我们今天的智商是打折扣的,我们的知见是历史智慧的积累。

因此古人有一些生来异禀,有特异功能,能看见和觉察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巫医最早盛行的原因。

而有的人则更理性的去探索自身的功能奥秘,才体悟发现经络,被后人称为“上古圣人”。


语舟心语


这个问题问得好,有水平。👍

这么说吧,医学界有这么一种对中、西医总结区分的说法:西医属于实验医学的范畴;中医属于实践医学的范畴。

实践医学,故名思义,就是在很长的时间维度上,通过人们世世代代在朴素的主活、劳动、认识等的基础上,总结而得来的医学。

1. 中医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己经出现。比如神农尝百草等典故可以证明。大家试想想,人类诞生后,或者进化成真正的人的漫长的时间里,包括历史学里讲的旧、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时代等,难道他们就不会生病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2. 中、西方在历史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人是多神论者,而多神信仰,某种意义上便是不信仰,不信你看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是信仰黄帝、炎帝、神农、尧、舜、禹等这些古代神级大人物多一点,还是信仰天宫的各路神仙多一点?西方是一神论者,只信仰神,即耶稣基督。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多神论,缺乏寄托等天靠神的思想基础,最终诞生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观,从而诞生了具有唯物思想倾向的古典哲学,比如中医,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右代华夏大地上,政治相对太平,虽有内部争伐,但也许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总体上相对独立、太平。这是中华文明得已一直延续而从未断代的跟本原因。不信你想想,其它三大文明,都是怎么灭亡的?这些历史书上都有记载。这就给中国古典哲学,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一神论的西方,历史则比较复杂。现在的欧洲尤其是西欧,人,是在罗马文明被游牧民族,对,就是和一直骚扰我们的北方游牧民族是同一批人,打得眼看消亡的时候,迁移到蛮荒的西欧去的,后来才产生了现在的英法德意等欧洲诸强国。那时的西欧,比我华夏文明,不知道被甩了几条街道。后来又是漫长的中世纪,直到后来文明、科学等觉醒。加之人们把一切,包括生病的解决办法等都寄托于神的恩赐,用今天的眼光看,是愚昧。所以,基于西方科技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西医学,比中医晚个几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3.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狩猎和劳动的基础上,慢慢发现并总结了最初中医治病的雏形。比如说人们在狩猎中受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对比总结发现,某中草的汁液可以止血,遂以总结并逐渐推广。也如古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无意中在揉揉捏捏中发现,按摩某个部位时,则疼痛得以减轻,遂又不断总结完善推广。中医就是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一点用人们的经验总结积累起来的,是古人实践和智慧的结晶。这就是中医药草、经络等学说的雏形。

4. 医巫同源。中国古代各族或是各部落,都有巫医的传统。那时候,巫医的地位非常高,一方面负责人们信仰的问题,一方面负责神人通灵的职能,又一方面负责治病的功能。有些部族,巫医本身就是统治者。巫医掌握强大的资源,把民间智慧加以搜集、整理、总结、研究、系统化、发展等,形成中医各分支的早期理论基础。

5. 有人说中医外科学落后,其实是不了解中医。中医界有种说法,除《黄帝内经》外,还有一部《黄帝外经》,里面有专门的外科理论体系的记载,是在华佗因为给曹操治头风病要开颅,被曹操一怒杀了之后,而失传了的。古代中医,有丰富的解剖学经验。古代争战常有,战俘常见。而战俘反正得死,便有部分战俘,被巫医利用,为医学发展做了贡献。这是中医学的解剖学支持。

6. 剖分大智慧的圣人支持。古人心思单纯,受物欲污染少,又讲究内修心法,外修身,故而拥有大智慧,参到宇宙法则的人,比现代多得多。他们在修炼中,可以达到内观化镜,比如现在也有人修炼,佛家,道家,瑜伽的打座高手,便有人可以内观到身体内部的气流涌功和循形规律,古人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些圣人在长期的修炼实践中总结积累,也是中医经络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神农氏,是中药学的鼻祖无疑。比如《黄帝内经》的记载,已经那么丰富完善,怎么可能一朝一夕形成。

7. 在以上的基础上,随着古代文明的发展,文字的出现,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医者,他们在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在长期行医的实践中,继不断地总结,形成完善的中医体系,著书流传,从而使中医学走上成熟。

以上的观点,非我个人所诌,是不记得以前在哪里看过的,是哪本书,还是央视的记录片,总之是看过的,是有中医专家、考古学、文献学等的支持的,并非凭空想像所得。

相对而言,西医是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才产生发展起来的,要比中医晚了几千年。

当然,西医有科学做背景支持,在近现代科技大爆发的背景下,短期内有长足的发展也不争的事实。西医在某些病种方面,确实存在优势。

但是综上所述,中、西医的时间维度完不不同,故而,现代流行的,很多无知者企图,或者挑衅,用科学解释中医的行为,实在荒谬。

中医不需要科学的解释。事实上是,只要能治病的医学,就是好的医学。无论中、西医。毕竟,中国的患者,要的终极目的是解除病痛,又有谁会刻意在意是中医治法,还是西医治法呢?


南山子葭月


一群不了解西医更不了解中医的人在这里瞎掰掰。就如同地球的经纬度一样,人体的经络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人为设定出来的参照物而已。就像时间,距离,重量的单位,都是人为规定出来的。所有的所谓经络都不存在于脏器,全部分布于身体的体表筋肉之中。经络是被理解为用来连接身体各部位穴位的,而穴位这东西当你解刨人体后却根本看不到,只有肉,血管,筋和筋膜。所以,所谓的穴位和经络都是很抽象,很难被人理解的。你只能死记硬背,却不能理解它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一个脚底板,靠众多穴位和经络可以连接人的心肝脾肺肾,这你怎么理解?脚底板切开,还是血肉筋膜,至于什么穴位,根本看不到,让人怎么理解?就算有穴位这东西存在,它又是怎么连接到脏器的?血管是负责能量传递和代谢的,肌肉是负责运动的,筋是负责神经传导的,这些就构成了人体的主要脉络。很难想象古人不经过大量的解刨就能掌握经络穴位,但事实是中医还真的不是搞解刨的。西医的发展和化学进步紧密相关,他们是不断研究不断发展进步的,而中医很奇怪,靠的是传承,并且还在不断失传。中医讲究五行和阴阳,这些东西说实话我们??人都不了解,甚至不理解,都是越活越迷糊,一代不如一代的。用现在的知识很难解释,这说明它不属于我们现代人。看来只能理解它是来自于上古时代了。


老陕爱吃面面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自从认识了李宝兰老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因为她能感知到经络的走向!我来上个图,这是她老人家感知到的然后画出来给我的,我来提供一条经络给大伙看看,给喜欢经络的朋友提供一点帮助。但是只能贡献一张,因为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



沈书601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

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方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是集体智慧的、长期的不断总结的成果,并不是某一个人发现的。


鹏学天下


您好,我是胖哥。对于经络的发现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通过三个过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的。下面我们就这三个过程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经络认知的形成

1.认知过程:现在普遍认为经络的认知是从类人猿时期就有了。古时候类人猿可以知道吃什么可以止疼,就好像云南白药的发现是从老虎身上一样。并且古代类人猿通过类似按摩的抚摸帮助身体改变不良状态。人类简史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那便是认知革命。正是这种认知革命将智人推上了地球霸主的地位。通过不断的按摩获得的效果把这种经验积累和传承下去,就形成了最初的医学雏形。这些能被按摩所认知的点和线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形成了特有的医疗体系。

2.形成过程:《说文解字》中这样记载:“砭,以石刺病也。”中医最早的针刺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通过不断的“揉”“按”“捶”“打”“点”“压”等行为,减轻痛苦。古人用“鑱石”切割皮肤,“针石”刺穿皮肤,以排出皮下聚集的脓肿,而这就是后世九针的起源。除了砭石之外,我们的祖先还以竹子、陶瓷和兽骨作为针具使用。大约距今一万八千年前左右,山顶洞人文化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能够制作相当精良的骨针了。而相传我们伟大的先祖伏羲氏,发明了九针,分别为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医宗金鉴》这样记载:九针因何而得名?源于天地大数生,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九九八十一,针应其数起黄钟,皮肉筋脉声阴阳,齿气九窍关节通。

经络腧穴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不断的充实发展,而有文字记载的时间可以追朔到大约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时期。此时的经络腧穴学已经形成系统,而在《黄帝内经》之前,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手足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的文字来看,经络腧穴的理论形成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3.总结过程:现存最早的经络腧穴专著为《脉灸经》,其已经对经络腧穴有了初步的总结。而到了《黄帝内经》时期,对经络腧穴的总结和运用已经颇为成熟,《难经》更是拟补了《内经》的不足,为后世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到了魏晋时期,医学家皇甫谧对针灸学进行了首次的大总结著成《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该书比内经多出189个穴位之多,不但确定了穴位的名称,还包括了定位和取穴方法,并提出了经络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方法。阐明了针刺操作方法以及针灸禁忌穴位部位,总结了临床治病取穴,按病取穴。宋元时期针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仅仅北宋时期就有三十多部针灸著作问世。翰林医官王惟一,更是研制了闻名于世的经络铜人,被后世称之为“天圣针灸铜人”,铜人铸成于1027年,两具铜人仿制成年人体态,躯壳可拆卸,内藏内脏,外刻穴位,可谓举世创举。铜人体表刻制穴位多达657个,用于翰林医官考试,考试时用蜡封铜人,体内灌水,针刺时如中穴则水出,如不中则否。明清时期,针灸学继续有所发展,明官方于1443年仿制宋代样式铸造过针灸铜人,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针灸大全》《针灸问答》等书,《针灸大全》以歌赋的形式对针灸理论和穴位以及子午流注针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而《针灸问答》依据《内经》对针灸基础理论进行了论述。十六世纪末,杨继洲再次对前人的针灸进行总结于1601年编撰成《针灸大成》一书保存了大量一度认为失传的针灸古籍。

以上就是中医经络从认知到发展形成的一个过程,当然由于年代久远,特别是上古时代,都基于学者们的一种猜测,就如同“宇宙大爆炸”理论一样,没有更多的证据去佐证。当然还有其他的说法,比如古圣先贤有大能力者,通过特异功能观察到人体内的经络走向,并把它描述下来。持这种观点的也不在少数。科学存在的意义就是理性,再没有更多的证据之下,没有理由去否定其中任意一种。我们后人对于前人的功绩秉承继承发扬态度就对了。

以上就是胖哥对于本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