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從真、奇、隱三方面解析隱士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隱士自古就存在,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稱之為隱士。隱士是指:有才能入仕做官而不做,且始終保持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隱居者。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似乎是隱士們必然的存在方式。他們對天下大勢好似漠不關心,但其實一直心繫天下。當天下大勢一但發生變化,他們總能出現在勢頭中,引導天下大勢變統一的局面。

隱士有隱居、奇謀、率真這三方面的特點,下面我就從這三方面展開來談談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心歸隱才是真歸隱

《歸去來兮辭》的作者開篇講了因家庭,去耕地又不能維持生計。在學而優則仕的魏晉混亂時代,很多親戚都勸奉陶淵明入仕做個小官。陶淵明在叔父的推薦下,任命為彭澤湖縣令,但陶淵明只做了80多天的官,就裸辭回家了。


《歸去來兮辭》:從真、奇、隱三方面解析隱士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隱士陶淵明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此段文字清楚地表明瞭作者內心強烈地想要忘記於江湖。在"世與我相違"的字裡行間中,可以明確地感受到作者想要建功立業而又無可奈何的境況。

由此也看到,作者雖歸隱了,但卻心繫天下,那既然心繫天下,又是否真的心歸隱了呢?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管寧割席的故事。有次,華歆和管寧在田地裡一起耕地,兩人同時看見了地裡的一塊金子,而管寧就權當沒看見,但華歆撿起來觀摩了一會兒後才扔掉。從此以後,管寧便於華歆絕交了。後來,華歆果然受不了利益的誘惑,成了"漢賊"曹操的幫兇。


《歸去來兮辭》:從真、奇、隱三方面解析隱士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管寧割席


由此反觀陶淵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豁達心境。他不僅做到了孟子所提倡的"不動心",更是達到了窮時獨善其身、安貧樂道、樂天知命的境界。而當達時他的思想流佈天下,影響了中國文人雅士,如:周敦頤、蘇東坡等,也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歸隱意識的創作高峰。

2.另一種率真的隱士——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都是孤竹君的兒子。某天,他們的父親欲立叔齊為繼承人。父親死後,叔齊主動把繼承人的位置讓給了伯夷,伯夷卻說:"誰做繼承人,這是父親的命令啊!"然後,逃離了家庭。叔齊也不願做繼承人,也逃離了家庭。

他們在逃亡途中,碰到了武王正要出兵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著武王的馬繩,以仁義、忠孝的理由來勸諫武王不可出兵。

武王平定叛亂後,改國號為周。伯夷、叔齊見狀,從此隱居在首陽山,以食用周朝的糧食為恥,改食山上的"薇"來充飢。


《歸去來兮辭》:從真、奇、隱三方面解析隱士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


伯夷、叔齊不吃周朝糧食的行為,恰恰符合了儒家的"不義之富貴,與我如浮雲"的思想。

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第一》中講述到:"伯夷、叔齊可以說是十分善良的人。"

從叩馬而諫到恥食周黍再到餓死而亡的品質中,處處彰顯了他們的仁義、率真與民族氣節。

前者陶淵明是有官而不做,去當一個隱士,那是樂天知命的隱士風範。

雖然,伯夷、叔齊去首陽山歸隱而不食周朝的糧食,那是自命清高式的歸隱,但他們那種"不奉正朔"的精神,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也深深影響了儒家,影響了子孫後代。

3.隱士黃承彥培養的奇士諸葛亮對三國的影響

奇人諸葛亮是一位經綸天下的國士。他每每信心十足地將自己比喻成名相管仲、名將樂毅。諸葛亮是一位既會吹牛又有能力的名臣,能力體現在出山後的平天下、定乾坤中。而這一切一切的成功光環的背後與他的岳父黃承彥密不可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

從此段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南陽隱居了十幾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每日與讀書、寫字為伴,跟岳父學了不少軍事、民政管理方面的知識,閒談間還會聊起天下大勢、學習奇門遁甲。這樣的隱居生活為他成為一代名臣而鋪路。

據說,劉備去草廬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老者,他以為這位老者便是諸葛亮,結果這位老者是黃承彥,在他的引薦下,劉備才請到了諸葛亮出山。


《歸去來兮辭》:從真、奇、隱三方面解析隱士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出山後的諸葛亮


諸葛亮出山後,對政治的影響:

促成了孫劉聯盟,共抗曹賊。幫助弱小的劉備迅速崛起,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明地理,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當初諸葛亮為了平定天下發明瞭:木牛、流馬、連弩,又推演兵法,在原八陣的基礎上自創了八陣圖,這陣在文化史上達到了頂峰,還影響到唐代的李靖,李靖將此陣簡化為六花陣。


《歸去來兮辭》:從真、奇、隱三方面解析隱士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八陣圖


諸葛亮不僅在易學上影響深遠,在文學上也有深遠影響。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

諸葛亮以書信的體裁來教育自己的兒子,該文不僅對仗工整、氣勢磅礴,更對年輕人戒躁戒驕有十分深遠的教育意義。諸葛亮一生留下文章不多,但至今都讓後代朗朗上口。

中國曆來隱士與文化是並蒂相生的,可以說隱士們將中國文化進行了傳承與發揚,而中國文化又深深地影響著隱士的品德與操行。

隱居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在亂世中生存的方式,更是一種特殊社會語境的產物。

中國文化歷來所表述的內涵是:淡迫名利、行謙讓、走中庸之道。就像儒家思想所述:不是你得到了多高的地位、多響亮的名聲,而是你為這社會貢獻了多少?也像道家精髓所述:功成、身退、天之道。如此才能留萬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