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觀點。請高人解惑?

蹦跳的閒魚


【子應的觀點】:無為,我們不可以理解為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做,那不叫無為,那叫偷懶,消極。那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道德經》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極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說:為了追求學問,知識日益增長;為了追求天道,慾望日益減少。慾望減少又減少,以至達到沒有具體事務的追求,就是無為。只有無為的人,才能做到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的大作為。



老子的意思是,首先要通過修道,擺脫日常繁瑣的事務,而不是為了日常的瑣碎事務去修道。如果能夠把日常繁瑣的雜事,全部拋棄,沒有包袱,無所事事,沒有牽掛,才叫無為。那是不是說,只有擺脫了日常瑣碎事務束縛的人,不為那些繁瑣的雜事而煩惱的人,才能有大作為呢?老子點頭道,說:要想實現取得天下財富的目標,就應該保持沒有具體瑣碎事務的追求,要以這樣的心態去做事。

一、如果把一些日常具體事務,當成大事來做,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

1、我們會經常犯這樣的毛病,總是把眼前的具體事務,作為人生必須做的事情來看待,整天忙忙碌碌,不知所謂。以為做出一點成績,讓身邊的人看得見,就是成功,就是有作為了。原來這是根本成不了大事業的,要想實現人生的理想目標,必須改正這種錯誤的做法。

2、以職場為例,無不為並不是無所不為。如果老闆無所不為,員工便會無所為。大家都坐在那裡等待命令,以便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應付。組織內充滿了被動、消極的氣氛,實際上大多是老闆無所不為造成的。無為並不能無所不為,因為無所不為會把無為的動力消耗殆盡。無為具有任何發展演變的可能性,卻不能突破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因應龐大、複雜的無所不為。

老闆無為,主要用意在尊重員工的為所當為。各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時,做好各人應做的事,所以能夠無不為。唯有老闆無為,大家才能不受干擾地無不為。無為才能無不為,看似矛盾,實際上,無不為的無為,才是真正的無為。



3、我們中國人講無為後面有三個字,無不為。意思就是說無為要能夠收到無不為的功效才叫無為!孔子講無為,老子講無為,為什麼他們兩大聖人都叫我們要無為?因為作為領導,你做了以後,你的幹部就不敢做了。你說了以後,你的幹部就不方便說了。

領導層以身作則,是行為態度以身作則,而不是做事情以身作則。我敢說你當老闆,你的技術不如你的工人。我敢說你對裡面的作業程序,,你還不如你的幹部,這才是正確的。如果你說沒有沒有,我們公司相反,所有事情我最清楚,那就表示你底下的人一塌糊塗。領導越能幹,下面的人越不能幹。

►事情有大有小,小事情基層就完成了,根本用不著幹部。基層一定要有為,因為他還不懂什麼叫無為,無為是要學習的。►無為是想辦法讓別人去做,才叫無為。但是因為你想辦法是看不出來的,所以叫無為,你真正去做就叫有為。

所以說作為領導,你多問問題,你就是無為,你本來是給答案的,你現在變成問問題,就從有為改變成無為。

說到底,再高深的學問,再有效的方法,最後,還是要看能不能落地。就是說,你到底行不行?行就行,不行就不行,都是自己的選擇。


二、“無為無不為”與“無可無不可”。

1、“無為無不為”是老子的一個重要思想。無為,歷來是非常有爭論的,上面我們有提到過,這句話被太多的人理解為消極避世的思想。老實講,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做,就是死人。人活著就是要動,動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亂動,亂動就會產生一大堆後遺症的事情。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動,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所以“無為”不可以解釋成不做事情。


這個“為”,是違反的意思,“無為”,真正的意思是不違反自然。你要做事可以,但是你不能違反自然規律。不可以什麼都做,不可以什麼都不做,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做的合理,讓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這樣才比較容易不會產生後遺症。

2、“無可無不可”出自《論語·微子篇》,也是孔子的基本主張。孔子說的“無可無不可”,並不是見風轉舵,腳踏兩隻船。隨時見利忘義,投機取巧,絕對不是孔子所願意見到的行為,聖人不會這麼膚淺。


一切事物,不一定有固定的“可”或“不可”,最好用合理來加以衡量,才能判定此時此地的“可”或“不可”。換句說,應該可的時候,一定要可。不應該可的時候,一定要不可。這個判斷標準就是遵守自然規律,一切以合理為準,隨機應變。我們要多多體會“無可無不可”的道理,萬事萬物原本就沒有固定的可與固定的不可,必須在合理的標準之下,來決定可或不可。萬事歸於一理,持經達變。這個“理”就是道,就是順應自然規律。


3、“無為無不為”就是“無可無不可”。上述老子的“無為無不為”和孔子的“無可無不可”可知,它們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遵道而行,順應自然規律,來做合理的應變。可”帶有“有為”的積極性,所以說儒家是剛性的。“無為(違)”則是避開錯誤,以退為進,所以道家是柔性的。儒家是進取的,老子就是退讓的。孔子說這是天賜給我們的,老子就說人生來就要秉承這個道。他們不是互唱反調,而是分頭並進,殊途同歸。他們講的是完全一樣的話,只是一個從正面說,一個從反面說。孔子說你要好好做人,老子說你不能做壞人,這沒有什麼不同。

實際上,無論遵循哪位聖人的道理,只要真切地去履行,都能達到人生的目的。老子也好,孔子也好。他們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定要唯道是從,一定要合乎自然標準,為所當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交流,我們一起成長!

我是成長的子應,分享用心的成長心得和傳統文化,歡迎關注


成長的子應


“無為”是要道法自然,無思無慮,不妄為。“無不為”,按照常理理解,應該是所要達到的各種目標都可以達到,或者是指所能做的事無所不包,所能達到的境界無所不至。

這句話有問題。

“無為”是《道德經》的核心要義,沒有爭議;“無不為”的觀念在《道德經》則顯得很另類。它和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表達的一貫思想是矛盾的。

我認為有關考證是對的:《道德經》的早期版本,和王弼注的本來面目,不是“無為而無不為”,應當是,或者象王弼本《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那樣表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或者象帛書甲、乙本在對應今本的第三十七章那樣,不提“無不為”,只提“道常無為也”。

從各傳本看,“無為而無不為”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是相矛盾的。可以認定,“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才符合整部書的表述和意思,那麼“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錯誤的文本。

錯誤發生在哪裡呢?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本子,都和王弼本一樣,在第三十七章裡,都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但上世紀出土的帛書甲、乙本卻是“道恆無名”。郭店楚簡本是:“道恆無為也。” 郭店楚簡本是現在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本子,也是公認最接近老子《道德經》原始面貌的本子。進一步支持郭店本的還有後來發現的北大西漢竹簡本,竟然也是“道恆無為”。“恆”應當是原文,“恆”改“常”是避漢文帝劉恆的名字。“無名”和“無為”,本質上是一樣的。

可見,無為而無不為,其中的“無不為”是後加的。

怎麼加上去的?

“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並非老子本意和《道德經》初文,它是戰國末期出現的一種觀念,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改造。這種提法出現在莊子外篇、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中,它是黃老道家的典型理念,但和《道德經》的思想有根本不同了。今本《道德經》第三十七章的文字,是隨著“無不為”理念的流行,為了和老子拉上關係,就直接進入了《道德經》的傳寫之中。

到底是何時改的,這還不好說。看起來,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他們所依據的本子應該還和帛書本是一致的,那麼,這種改動,時間比較晚,但是影響很大,各傳世本都未倖免。

“無為而無不為”,是以“無為”達到“無不為”的目的,具有強烈的現實功利性、目的性,這是它和老子《道德經》“無為”本意的根本區別。老子的“無為”是無思無慮,無執無慾,本乎自然。後來的道家,覺得只有“無為”或者“無以為”,無論如何是不能治世的,為了順應現實政治需要,讓道家能通俗地為人接受和參與政治,開拓了新思路,用"“無不為”作為“無為”的目標。

正面看,這句話對於道家政治思想的功利化、現實化,還是有很大作用的。如果贊成黃老思想,這句話是可以作為理解道家的格言。但是,對於《道德經》,則對“無為”和“無不為”應做到要涇渭分明。





熱帶雨林的午後


無為無不為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從字面上理解是不做,無不為是無所不為,指沒有什麼不做。很多人理解不了這句話的含義是沒有看清《道德經》中這句話的主語,這裡指的是“道”。要理解這句話的意識要結合《道德經》的上下文來看,《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那麼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宇宙的萬事萬物都由到演化而來,那麼無需有什麼作為,只需順著自身的規律發展下去,就能無所不為。

既然道是按自身規律來演化,我們作為普通人應該怎麼做呢?我們只需按照“道”的發展演化規律,順勢而為,不讓我們的主觀意識去幹涉、阻礙事務自身按規律發展。這就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就像我們平時看天氣預報,如果要下雨,你肯定不能也不會去曬衣服、曬被子、曬穀物,而只會未雨綢繆,去準備關窗戶、帶好雨傘、雨衣等防雨用品,這就是無為,而雨水會促進種子發芽,農作物生長,土地得到滋潤,萬物復甦,這是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也就是老子說的無不為。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說的無為不是不為,無所作為,而是按照“道”的發展規律順勢而為,這樣才能順著宇宙自身的規律發展,達到無不為的境界。


聚靈陣


道家主張“無為”世人共知,歷來解釋卻難以服眾。所謂“無為而無不為”,直譯是:什麼都不用做,結果什麼都做好了。近乎詭辯甚至悖論。專家的解釋則彎山曲水,洋洋大觀,爭持至今未有定論。粵語有一解或可參巧:“為”,一般釋為“做”(做事),其實上古通假有多種用法:既可通“會”,指會見,亦可通“衛”,指護衛;更可讀“wei”,即粵語“會”,褒可指精明、能幹,貶可指精乖、狡猾。《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巫尪何為?”又,《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女何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何為”猶“何會”,意謂有什麼本事。《呂氏春秋.慎大》:“墨子為守攻。”又,《呂氏春秋.達鬱》:“故水鬱則為汙。”“為”亦“會”也。百里奚妻唱《扊扅歌》:“今日富貴忘我為。”“為”指能幹。用粵語解釋道家的“無為”思想可表述為:聰明的人不一定什麼都“會”,更不用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任用賢人達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就麼事都能搞得掂。這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通俗表述,與道家“大智若愚”的思想一致。後世經家把它弄得玄之又玄,實乃牽強附會之說。


望君山人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知識、經驗、記憶——思想,需要我們日積月累,素養才能越好越高。

認知生命、認識大道,卻需要我們每天減損,減損又減損,以至於無意主觀作為,無意主觀作為卻沒有不可作為的。

爭奪天下永遠不用滋事擾民、滋生事端。等到天下有了擾民的事端,那就不能爭取天下了。

“無為而無不為”是呼應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為不盈,故能敝而新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意欲是要講明“內聖外王”之道。“無為”直指“內聖”——明心見性的覺悟者。“無不為”指“外王”——普度眾生、開啟民智、造福社會的王道。通俗的講就是我們作為“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之一的萬物之靈——“人”,只有融入自然之道(先內聖),才能無所不能(再外王)。我們生命的內裡陰面(心)是一杯“黃河水”,必須要靜、淨、鏡、敬(損之又損),所有的“貪嗔痴慢疑”都沉澱靜止,直至這杯水清澈無比(無為)時,才能洞察真正的人性和世界,懂得什麼是生命?什麼是生活?什麼是時代?什麼是我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生命的外在陽面(思想意識、知識經驗、記憶習慣、行為規範)也是一杯“黃河水”,必須要學習、運動、積累、反思、實踐,直至能夠帶動、裹挾水中所有的泥沙、濁物一起流動奔騰。也就是說,內靜可內聖(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外動可外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內聖方可外王,內靜方可外強。陰陽一體,互為觀照,生生不息。無為才可內聖,內聖了才可無所不為。


用戶1370457429743


如何理解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觀點?

老朽是退休外科醫師不敢妄稱高人,只是悟出點門道,就試做解讀權作討論吧。此語出自《道德經37章》,原文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直譯或為可 : 道常無私自作為,而能做到無所不為。侯王若能堅守無道外之私為,天下萬物將自行穩定轉化。轉化中而有私慾發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實陰陽辯證法理。無名之陰陽法理,那亦將強調不道外私慾。都不私慾而以轉平靜,天下將自行穩定和平發展。

解密老子道法有以下體驗。

首先,老子《道德經》是完整中國古典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理論體系當由“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三基構成。故擇出《道德經》某一句話或某一章節,離開上下文連貫,都不能做出老子道法科學解讀,甚至有各種不同解讀。如老子哲學是以每四章為一道或法,除一章是總論外,2--37章“道經“闡述了世界九個天道規律,前12章即2--13章是思維科學(人腦)物質與精神相互“難易相成“主導規律;中12章即14--25章是社會科學精神政治與實踐經濟相互間“高下相傾“主導支配規律;後12章即26--37章是自然科學實踐創造與物質財富間“前後相隨“主導支配規律。每個天道規律都必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前後四個程序,以此解密37章是物質財富“勢成物質有無相生“結果程序,表現為“天下萬物(物質財富)都是原有生於已有,新有又生於無“即有無相生辯證法理運勢結果。或才是“科學發展觀”。

其次,為何“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則無不治”或無為而治”?首先,應明確老子哲學是“唯道”即社會“道治”哲學,非唯心唯物與“人治“主導,故只有站在人與社會是客觀“道治“立場上觀察問題,才能解讀認知解決當今社會所有問題。其次,道治是指”實踐經濟“有自己固有支配規律,獨立存在而不可因侯王意志指令所改變,故老子反覆強調侯王對社會實踐經濟要“無為“要有“不與實踐經濟規律相爭之德而無道外私慾作為”,方能實現實踐經濟無所不為與穩定大治發展,故古人總是強調無“過欲私慾“方能穩定公正。其次,老子將實踐經濟支配規律界定為“集體實踐與個體創新”辯證法的規律《見道德經2章》,又可將其分為自然科學“物質實踐“與社會科學“政治實踐“兩個不同科學側面規律,兩者又共同組成“實踐科學體系“,其醫學就屬於“實踐科學體系“。如馬克思主義趨向於自然科學的物質生產實踐,故提出“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概念,而政治實踐趨向於社會侯王臣公將天道支配指令“道理化“政治作為之後,又轉化為社會物質實踐創新創造動力的治理過程,乃“道內“經濟治理職責,故老子稱實踐經濟治理是“不(與經濟規律相)爭之德與用人之力”《道德經68章》,毛澤東也叫“掌握宏觀方向與使用幹部”,故道內作為重在“使用幹部民眾之力“,研究發現是”使用“幹部民力發展經濟而非直接有為插手管理。澄清觀念才能分清“有無與無為“判定標準。

再次,精神政治“長短相形”道法是侯王政治作為支配規律,而實踐經濟治理則是“宏觀道紀調控與使用民眾之力”,使用民力重在”民生治理與教育選用“幹部人才。“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經77章》。故人之道使生存貧富差距加大到一定限度,天之道就會支配社會產生混亂,並常以戰爭促使社會財富行“損有餘而補不足“公平重新配置。老子將五光十色政治目的界定為“為腹不為目“經濟目的“《道德經12章》,在經濟治理上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道德經75章》。即民之饑荒、民之難治與民之輕死等與上層食稅之多、悖道作為與求生貪腐緊密相關。故民生重在貧富生活差距加大,才是最不安全穩定因素,而只有”有道法之明君“者,才能做到“有餘以奉天下民眾均衡配置”,故可預測:早晚都要建起有一定差距基本生活水準的“保障基本,奉獻提獎”半供給制分配體制,基本生活公平配置,才能調動使用幹部民眾之力。民眾治理亦民間疾苦治療,鄧小平說“社會主義本質是發展生產力“,而將大多數幹部民眾從“吃住工、醫教養“的民生束縛中解放出來,才是使用幹部民力與發展生產力的政治行為,故可預測: 中國早晚將“從經濟建設中心“轉變到“建設綠色社會生態“政治道紀綱領上來,富講道理,有理才能走遍天下,而以道理政治作為方能調動使用幹部民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道德經24章》,即瘸腿者不能站立,上跨者不能前行,只自誇經濟增長者不明事理,故不破不立,不中斷經濟中心,就不能立起新政治道紀,而實現政治經濟兩腿協調走路發展。誰怕講政治?只有美國資本主義大佬們,因為講政治會會揭示其必將死亡的命運,馬克思早有預言,不要再“盲目學美“而上當受騙了。基礎與社會教育重在“改應試或應試為主教育”綱領根本轉變為“應用或應用為主教育為綱“,毛澤東已進行大膽嘗試,應研究發揚與完善。用人重在知人善用而不錯位,教育使用中選用、教育使用適度而轉“兩不相傷“,應在“應用教育綱領“主導下,調動從事教育事業幹部民眾能動性而創建起新基礎與社會教育法理規矩。“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道德經59章》,即治理人事侍奉天道,都莫如嗇刻出道紀綱領,才是叫早服從天道法理支配,“能知古始(古來始動法理),是謂道紀“《道德經14章》,而抓不住道紀綱領,”鬍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主要矛盾”就會讓幹部民眾無所是從,是毛澤東思想重要方法論。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道德經64章》,或人盡其才,物盡物用,才是“治人事天,莫若嗇”,而實現經濟社會規律性和平發展的重要辯證方法論。


春臺96245986


"無為而無不為″前者與後者語音讀法有異但所體現意義相差甚運。意異相左。"無為而無不為″意義之"無為″指順其自然,不妄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無不為″指沒有一件事是無所不能的。世間萬物都具兩面(正反)性,福兮禍之倚,禍兮福之憂;無中生有,有生於無;"上善若水″善之助,故不爭之遵尋。知人之智,自知者聰。若將此句語音相改,其不是畫蛇添足,違背自然常規不妄為…。國家、集體、個人之"無為″深謀遠濾


搖曳風箏84481446773


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大約現在可以說真實存在了!古籍老子是炎黃部落聯盟解體前就一直在探索未知來創造勞動創造財富的方法文化所得進行歸納整理出來的一部著作。由於歷史跨度很長很長還有繼承野人群落時期的祝融被趕出群落去獨自求生期間,遭遇到天火(雷電)引燃森林大火而愛搗鼓的祝融就搗鼓火而掌握了用火的方法 ,搗鼓森林燒光了露出來的土地而獲得可以種莊稼等等。在炎黃部落聯盟中設置有副盟主祝負責探索未知來創造出用勞動創造財富的方法的精益改良與創造新的方法,就必須要對人類生存的自然運動著環境(即天)與人類勞動創造財富可以使用的資源(即地與萬物)還有人這種物種具有的特性進行探究。之後就有了古籍老子五千言的問世!繼承著長長的歷史積累和代代相傳的先輩的努力有誰資格暑上自己的名號呢?何況在成為著作時中華民族還是有名無姓狀態!人死了就猶如吹熄一盞燈一樣後人接著前人的事繼續下去……。到了秦統一後才有家族自行選擇姓的事發生何來暑個人姓名的可能呢?原來的古籍老子和古籍天命都是用烙字工具烙在獸皮上的非常繁的子。一部古籍老子用了一百多張獸皮。在商朝時期城主姬昌姬發聲言要廢除奴隸制且已經將他家的奴隸都變成了自由民後才有人送了古籍老子和古籍天命的獸皮烙本而問世。

姬昌與姬發的行為得到自由民的支持而自由民是勞動創造財富者使姬昌與姬發有力量戰勝商朝而建立周王朝後來”旦”復辟奴隸制也就是為何同是奴隸主的項梁與項羽叔侄要推翻秦王朝的勢力來源,而劉邦取得來天下卻在漢武帝劉徹時期使用沒有硝煙的戰爭的董仲書與三千家臣盜走了實際權力與財富支配權。董仲書就是奴隸主!故儒術是繼承的奴隸主方法才有罷黜百家來獨尊儒術的事發生。也是為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號召”不願意做奴隸的人們要站起來”凸顯出有清醒的認識是勞動創造財富的人民與奴隸主之間的鬥爭!

周王朝在周公姬旦復辟奴隸制之下古籍老子與古籍天命就沒有什麼作用了!才有8部寫在竹簡上的古籍老子用篆字書寫向七個諸侯國投放的二次問世的事發生!用篆字書寫的古籍老子的著作名就是”老子上”與”老子下”兩部分分開的狀態!後來漢朝篡改成”道德經”分成”道經”與”德經”而不斷地向儒術方向枷注而悖離了原著是勞動創造財富的文化的軌跡。故是不少人在讀古籍老子五千言時困惑不解的原因就是這樣來的!

古籍老子五千言是隻是將各種各樣的事實存在的相互作用關係的運動著的狀態呈現出來就沒有什麼樣的縱深與擴展性的應用的只談客觀事實存在的真實而不談任何別的事情的著作!

具體到”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有源於野人群落時期的火神祝融的作為就是在看起來是”無狀態的存在而其中卻內蘊藏著可變因素的存在狀態才能稱之為”無”狀態存在!”為”指的是”作為行為”既有自然運動的作為也有人為作為行為”的共同作用才能稱之為”為”!

”為無為”就是指人作為的勞動創造財富的行為只是作為事物的一部分還有自然運動作用方面的作用與事物本身具有的特性作用的混成運動著的共同作為下才能從無狀態變成有狀態的可能!如果人能按照”為無為”的道理去作為就可以達到無不為了!

故古籍老子五千言別的地方有”長而不宰”呀,上善若水的為而不爭呀等等闡述如何作為事情的闡述出現!

不知道是否有幫助卻只能到此為止了。


公議


無為而治,是無所不為努力的結果!


哥寫的是寂寞


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觀點,在好多人看來,老子只是一般的出世者,老子是一個消極者,如果這樣認為,那真是大錯特錯。其實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積極者,

老子的這一觀點稱之為“君王南面之朮”就是統治者管理之術,這應該成為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積極者的有力證據。老子看透了世界,以一般出世人的心來做入世人的事,以貌似消極的方式來達到最積極的目的。老子從“陰”入手,以陰制陽,以陰勝陽,最後達到最大的陽。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可妄為,不可強為,要順其自然,“自然無為”。像現在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管理者,都可以從老子這一觀點中汲取智慧,用“無為”去處事,用不善多言去教導員工,不要對員工大苛刻,不要把個人意志去強加給員工,員工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誠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誠信,這樣就可以達到員工的大信而達到積極的“有為”。


老子觀點無為的目的,就是無不為,最後的目的什麼都為了,什麼都達到了成功,這一觀點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這也是“為”和“無為”的辨證關係,從“無為”的行為入手,最後達到一個“無不為”的頂峰,所以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值得我們社會中的人們借鑑和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