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經典《大學》,品書中帶給我們的修身智慧

《大學》原為《禮記》的第四十二篇,由孔子學生曾子整理成書。《大學》雖篇幅不長,但頗具哲思且內涵深刻,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影響深遠,一直是弘揚道德和修身立世的根本。要想達到《大學》中的理想境界,我們還需從修身做起。怎樣修身?如何修身?我們一起來看《大學》帶給我們的修身智慧:


讀國學經典《大學》,品書中帶給我們的修身智慧


一、明德親民是首要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大學》的開篇第一句,言簡意賅,含義明瞭。“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被後人稱為“三綱”。何為明德?自古以來的釋義很多,個人的理解:明德就是將一個人所具有的美好德行彰顯出來。關於明德,我們對比孔子的另一段話更明瞭: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說君子的道德像風,小人的言行像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順著風的方向倒。何為親民?就是人能夠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明白了親民和明德的含義,我們就知道一個人如果能將美好的德行彰顯,能夠不斷革新除舊,便能接近最完善的境界了。聯繫到我們的實際生活,要想事業成功、生活精彩,先要修身。而修身的首要是將自己的美好德行體現,同時不斷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進行改變和提升。明德和親民是一個人修身的根本和首要,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行動,便有了成功的基礎。


讀國學經典《大學》,品書中帶給我們的修身智慧


如何實施呢?書中的第二段話進行了補充: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道自己要達到的境界便會有堅定的志向;志向堅定才能夠靜心不燥;靜心不燥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每樣事物都有本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和終結,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我們修身,先以修養品德為根本,先以革新除舊為首要,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循序漸進,分清緩急輕重,達到目標。


讀國學經典《大學》,品書中帶給我們的修身智慧


二、格物致知多善思

格物致知,歷史上充滿了爭議,解釋頗多。個人理解為:追求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掌握知識,達到內心的良知。也可以解釋為對事物的發展認知過程。一個人明白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內心就會平靜,才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汲取營養和智慧,展開行動。關於格物致知,歷史上朱熹、王陽明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我個人更贊成王陽明先生的觀點。王陽明先生一直在以身探索“格物致知”,守仁格竹失敗後,先生的認知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他對知的理解更加深刻,不單單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他的“知”上升到“良知、德性”,即“致良知”。“致良知”:良知是虛的,行動是實的,每個人就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明白了格物致知,明白了事物的規律,內心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在對待事物的看法上,我們除了認知過程,還要善於思考。韓愈《進學解》: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即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反覆思考中成功,在隨隨便便中毀滅。勤奮很重要,但思考更重要,讓我們看一則關於勤奮和思考的故事:


讀國學經典《大學》,品書中帶給我們的修身智慧


一天深夜,著名的李教授走進自己的實驗室,看到了一名研究生仍勤奮地忙碌著。

教授關心地問道:“這麼晚了,你在做什麼?”研究生回答:“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都忙些什麼?”

“也在工作。”

“那麼,你一整天都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研究生帶著謙恭的表情說道,似乎還期待著教授的讚許。

教授稍稍想了一下,然後說:“你很勤奮,整天都在工作,這是值得表揚的。可我不能不問你,你全天的時間都用來工作,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呢?”面對教授的質疑,研究生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勤奮工作固然很重要,但若無認真的思考,這樣的工作意義又何在呢?思考是勤奮工作的翅膀,有了翅膀,將會飛的更高。


讀國學經典《大學》,品書中帶給我們的修身智慧


三、正心誠意乃根本

何為正心誠意?是指要端正思想,意念真誠,能認真審視自己的不足,誠心的改正。正心誠意前提是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能夠以平和的心態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正所謂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則,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引領和帶動別人。如何做到呢?

1、要有正確的人生觀

每個人的起點不同,家庭不同,人生觀便不同。有的人想考公務員,有的人想去經商,有的人想當教師,每個人都會有目標。無論你在哪個崗位,從事何種工作,最終的價值都要體現出來,那便是實現自己,超越自己,為社會做貢獻。明白了自己的目標,便有了方向,便會有正確的人生觀。

2、要有涵養和胸襟

具有博大胸襟的人,才有可能在心靈上瀟灑;具有自信和內涵的人,才有可能在外表上瀟灑。涵養是積累,涵養是沉澱,涵養是自己學習和見識的最好體現。你有多優秀,涵養便有多高。但丁說: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知識和美德就是涵養的最好體現。胸襟是涵養的延伸,成大事者,必有胸襟。胸襟寬廣了,身邊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你的事業會越來越興旺。


讀國學經典《大學》,品書中帶給我們的修身智慧


3、以身作則,團結他人

《道德經》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一個人善於修身,品德才會優良。而修身的前提是先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別人,團結別人。修身不應該來自於外在的壓力,應是自己的自動自發,要能發現自己的錯誤,勇於自我批評改正,讓以身作則成為一種常態。

比如我們的工作,制度定下來了,自然要實施。那麼實施的過程中是否都能做到呢?答案自然存在疑問。工作能得以更好的開展,一要靠制度,二要靠我們的以身作則,認真遵守。每個人都自覺了,工作自然就完成了。

四、自強不息真修身

修身的最後還是要靠自己的信念。《周易》乾卦開篇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一種信念,是一種精神,也是修身最重要的堅持。我們有了明德親民的首要,有了格物致知的善思,有了正心誠意的根本,就更需要自強不息的信念。

我們工作和生活,會遇到很多困難,一個人如不能自強,就很容易在困難和挫折中被打到,更別提修身了。所以自強不息既是一種信念,也是人生的磨練,更是成功的關鍵。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學習的壓力,經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面對壓力和挫折,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了挑戰。最終的勝利屬於挑戰者,屬於自強者。困難是我們人生必備的內容,人只有在克服困難、不斷自強的日子裡成長,才能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才會享受成功的喜悅。


讀國學經典《大學》,品書中帶給我們的修身智慧


對於修身,我們正心誠意;對於修身,我們善思篤行;對於修身,我們自強不息。《大學》帶給我們的智慧:做人,先要修身立德。只有不斷的修身,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在社會上更好的生存和立足。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大志讀書。

圖片取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