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史官為什麼能夠做到直筆善惡?

談起古代的史官,給人的印象總是那樣的剛正不阿,書寫歷史直筆善惡。

古代的史官為什麼能夠做到直筆善惡?

其實古代封建王朝修史的目的和立場是根本跟現在人想的截然相反。現在人以為史書是給老百姓看的,其實古代的史書是給皇帝治國理政提供經驗教訓用的,輕易不會対臣下或者百姓看。基於這個目的和立場,史書的修編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如實記載前人善惡成敗得失,那麼得出來的經驗教訓才具有借鑑參考的價值,當然這些事實也包括當朝皇帝的父輩祖輩的所作所為,如果歪曲事實,豈不是忽悠自己的皇位接班人,自己斷送江山。不過這有一個前提就是,當朝的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行為記載,這是為保證史官在記載時不會有所顧忌,一般設有兩個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行,如果皇帝不是太昏庸殘暴,一般都能夠自覺遵守這個不成文規矩,同時史官的記載,也是對皇帝的一種監督,讓皇帝所作所為因為顧忌後世的評價而不敢太放肆。

古代的史官為什麼能夠做到直筆善惡?

其二,這樣的立場和目的決定了史官必須如實客觀記載,不得虛美,不得隱惡。久而久之直筆善惡就成了史官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了。自唐宋以後,印刷術發達,文化逐漸普及,社會意識形態的作用越來越大,為了控制意識形態,才會有所謂的“官修”歷史,同時皇帝也不再自覺遵守不看當朝史實的規矩,自然修史的史官也不得不有所顧忌,曲意迎合歪曲事實,甚至為了政治的需要,胡亂捏造抹黑。這就是為什麼唐以前史官正直,編出來的史書水平高,宋以後的那些史書越來越不像樣,也許是巧合,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逐漸在走下坡路,直至走向大清的文字獄控制,文化極端專制的地步!

古代的史官為什麼能夠做到直筆善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