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史官为什么能够做到直笔善恶?

谈起古代的史官,给人的印象总是那样的刚正不阿,书写历史直笔善恶。

古代的史官为什么能够做到直笔善恶?

其实古代封建王朝修史的目的和立场是根本跟现在人想的截然相反。现在人以为史书是给老百姓看的,其实古代的史书是给皇帝治国理政提供经验教训用的,轻易不会対臣下或者百姓看。基于这个目的和立场,史书的修编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记载前人善恶成败得失,那么得出来的经验教训才具有借鉴参考的价值,当然这些事实也包括当朝皇帝的父辈祖辈的所作所为,如果歪曲事实,岂不是忽悠自己的皇位接班人,自己断送江山。不过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当朝的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行为记载,这是为保证史官在记载时不会有所顾忌,一般设有两个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行,如果皇帝不是太昏庸残暴,一般都能够自觉遵守这个不成文规矩,同时史官的记载,也是对皇帝的一种监督,让皇帝所作所为因为顾忌后世的评价而不敢太放肆。

古代的史官为什么能够做到直笔善恶?

其二,这样的立场和目的决定了史官必须如实客观记载,不得虚美,不得隐恶。久而久之直笔善恶就成了史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了。自唐宋以后,印刷术发达,文化逐渐普及,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控制意识形态,才会有所谓的“官修”历史,同时皇帝也不再自觉遵守不看当朝史实的规矩,自然修史的史官也不得不有所顾忌,曲意迎合歪曲事实,甚至为了政治的需要,胡乱捏造抹黑。这就是为什么唐以前史官正直,编出来的史书水平高,宋以后的那些史书越来越不像样,也许是巧合,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逐渐在走下坡路,直至走向大清的文字狱控制,文化极端专制的地步!

古代的史官为什么能够做到直笔善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