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

袁小莯


首先,明确观点,杜甫为诗圣实至名归。原因如下:

杜甫之为诗人之“圣”,正如孔子之为人伦之“圣”──“诗圣”的称号充分表现了杜甫在中国诗史中的独特地位。

个人认为,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具有三个特质,这三大特质也是使杜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重要因素。

第一个特质是,纯粹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流变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诗人。

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前看,杜甫汇集了以前一切诗人的精华,他成了超越以前的一切诗人的最高峰;站在杜甫的时代往后看,杜甫以后的诗人极少不受杜甫影响,不把杜甫当成导师的,所以杜甫也是启导后代一切诗人的最高峰。杜甫这种承先启后的独特性,使他成为中国诗史最具有历史地位的诗人。可以肯定的说,他的这种地位是无人能及的。

第二种特质,即他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艺术创造力。

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历史时代,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的痛若。从个人生活来说,这实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这种大不幸却成为杜甫艺术生命的大幸。因为,每当杜甫的生活经历了大变化,面临了新的状况,作为艺术家的杜甫即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新局面,随而加以沈思,并且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结果就是,随着杜甫生活经历的不断变化,杜甫的诗歌内容以及随之而来的诗歌技巧也就配合着变化。因此,就整体来说,杜甫作品的内容就显得极其丰富,杜甫的诗歌技巧也随之而变化多端。杜甫这种随时代成长而显现出来的作品的多面性,在中国诗史上可以说无人可及,因此,他的伟大成就也就无人可以超越的了。

能够接纳一切、同情一切的心胸,也就是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第三特质。

这种特质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他对人的关怀与同情。他写得最好的诗之一就是他对朋友和兄弟的怀念作品。几乎他的每一个好朋友,他都写过真挚动人的诗作。譬如对于他的患难之交郑虔,他在送别时就写过这样的句子: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下尽交期。

如果不是跟朋友具有非比寻常的交情,谁能够讲得出这么痛切的话。

杜甫对李白的感情尤其动人。他跟李白一生只见过两次面,但他每一回忆起李白,就写出极为动人的作品。他那两首《梦李白》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描写朋友之情最令人难忘的诗。

杜甫生长于盛唐,而盛唐还是一个佛教、道教盛行的时代,李白是个道教徒,王维是个佛教徒,儒学在当时很少人真正的信服。说到诗人的追求,不论孟浩然、王昌龄,还是李白、高适、岑参,都是热衷功名之士。当然,杜甫也热衷功名,但除此之外,他确实有仁民爱物之心,在当时可谓“特立一代”,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一样。在儒学尚未复兴的时代,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纯儒”的诗人,真是不可思议。在儒学全面复兴的宋代,大家一致的称赞杜甫,从此以后杜甫成为中国诗人的最高典范。杜甫重视人伦之情,充满“民胞物与”、“济世爱民”之心,完全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杜甫的作品把这种精神表达到了极致,因此理所当然的被中国人称为“诗圣”。


明月十四楼


他一生流亡,仕途失意,无处容身却被人们称为“诗圣”不是言过其词。为什么说杜甫被称为“圣”具体有一下两点:

首先,杜甫有一种坚持家国情怀的那种精神,比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这首诗叙述的情节很简单。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来到四川成都,盖了几间破茅草房。

八月时江边的风很大,上面的茅草被吹走了,吹走以后到处飘,南村的小孩们就跑来抢这个茅草。杜甫当时年纪很大了,就在那边骂他们,追着打他们,要他们把茅草还给自己。

今天看来,杜甫的这首诗,贯穿其中的还是他一向坚持的那种精神,就是讲民间最卑微的生活。杜甫让我感动的地方刚好在这里。

他看到了像蚂蚁一样的生存,卑微地、肮脏地、污秽地、邋遢地活着的生命状态,他觉得那么多人这样活着,怎么可以不去看这样的生活? 下面忽然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人道主义就在这里发生。

这个时候他的视野开始扩大,最后想到的是谁能够使老百姓过上比较安乐的日子,房子能不能多一点,让大家都有屋子住。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你觉得杜甫似乎已经有一点疯了,这个人在贫穷当中,好像忽然出现幻象,眼前真的有了很多房子,穷人都可以进去住,好像一下变成住在理想国里面一样。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那时候我的房子是破烂的,只能挨饿受冻死掉,都觉得没有关系。

这个时候我们明白了杜甫为什么被称为“圣”。杜甫的确有一个大的觉悟,他希望如果这是因为贫穷,那么就只让他自己贫穷吧,不要这么多人贫穷。这是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杜甫心中有大爱,诗中有大悲,众生的苦就是他的苦众生的痛就是他的痛。杜甫的诗里透露的全是战乱中的悲剧,他对逃难描写的细致入微“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有一封信可能要到十个月以后才收得到。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收到信以后,反而很害怕知道信里到底写什么,因为很可能是报丧。大概没有这样的经历的人,很难了解这种矛盾的心情。

最后再来读杜甫的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圣的诗工整而又饱含深情,对国家,对底层民众的钟爱缠绵都写在他的诗里边了,值得反复吟诵。








雨雨99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实至名归。他经历了大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他天资聪慧,有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心,屡次参加科举,从政报国。由于国之乱社会之复杂,导致他屡次不中,参政不顺。他推崇仁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但一生不得志,空有抱负志,无处去施展的坎坷遭遇。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激情。他善于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又不断开创出自已的风格。他的诗歌创作成果为以后众多的诗人敬仰,也深受影响。与李白并肩,风格甚至超过。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作品。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色深。《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耳熟能详的精典绝句。无不体现出了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无不体现出了对祖国山河和朋友们的赞美和依念之情。他是唐朝最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当时和后节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坛卓越的地位。所以奉他为诗圣实至名归。


游游蜉蝣


杜甫被学术界称之为“诗圣”是当之无愧的。

首先杜甫幼年时期读书万卷,自称家史“奉儒守官,未堕素业”。他二十岁后漫游吴、越、齐、赵等国,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之他的聪颖好学,奠定了他成为“诗圣”的基础。

其次,杜甫为官一生,清贫自律,时沉时落,颠沛流离,自身的坎坷遭遇又结合盛唐后期的安史之乱后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使他深知百姓的不易与疾苦。在此背景之下他胸怀报国之志,并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自已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可严酷的现实破碎了他的理想,站也冰冷,坐也冰冷,爬下了就不是人。与其八面玲珑,苟且偷生,不如淋漓痛快的放手一搏。

其三:单就杜甫的诗词风格而言,他的诗词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词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诗词的主要风格。并开创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例如“会当𠗕绝顶,一览众山小”。“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乾坤贪疮痍,忧虞何时毕”?“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等等简单易懂,脍炙人口的诗篇,无不以历史的真实再现去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

翻阅浩瀚的中华诗篇,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锦上添花的多之。而有哪位文人墨客能像杜甫一样,站在贫苦百姓的角度去淋漓尽致,不吐不快去鞭挞,揭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呢?杜甫晚年贫病交加,卒于湘水舟中。但其一生为民请命,直言民瘼,在晚唐当下,就被学术界称为“诗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安息!杜甫足矣!


薛江瑞


这个称呼,杜甫在世时是享受不到的,在世时的杜甫,诗名一般,和李白比,如同星星比之明月。诗圣的称呼,是后人给的。中唐的时候,韩愈、元稹、白居易这些诗人非常推崇杜甫,这与他们的文学思想有关,诗“为时而作、为事而作”,杜甫的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下符合这一主张。宋代程朱理学强调道统,以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服务,杜甫的这一特点又一次成为他们可利用的工具。杜甫忠君爱国,杜甫的诗关切民生疾苦,这种伟大的仁爱精神与忧患情怀,正是正统儒家所需要的。所以,这个圣,并非指诗的艺术成就,而是源于诗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称之为圣并不为过。


春天里一起读诗


圣是对成就较高的人的尊称,现有记载的唐诗有数万首就杜甫生活的年代来说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局,国家处于动荡时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深有感触写出了大量反映时局的诗作如 三吏 三别 茅庐为秋风所破歌 等等大多忧国忧民。即使自己处境困难也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杜甫艺术成就很高因此诗圣当之无愧


冷风如刀


就像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说的:

至尊宝:那你就跟他说是上天安排了这么一段姻缘。

紫霞:他不喜欢我怎么办?他有老婆怎么办?

至尊宝:你管他那么多,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紫霞:真的?

至尊宝:上天安排的,还不够你臭屁的啊?



宇天少


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没有其二


无问西东2020


诗圣二字确实过了。我不太喜欢把谁称作诗仙诗圣的,我喜欢看很多人的诗,只要是好诗,谁的都喜欢看。我不喜欢把一两个人看的太过尊崇。


青素妙可


没有,确实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