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留下不少的名篇佳作,你最为喜欢杜甫的哪首诗呢?为什么?

陈清子


“诗圣”杜甫留下了不少的名篇佳作,我最为喜欢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此首诗是一首伤感诗,但作者却一句伤感语言也没有,使读者也感觉不到伤感,不深入分析,还以为是他乡遇故知了。

【原文与作者】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被称为“诗史”。

【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当时杜甫在潭州。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因才华卓越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底邸欣赏李龟年歌唱。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770年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作意作法】

这是杜甫见李龟年抚今怀昔的伤感诗,并不是恭维他的歌艺。

写伤感诗,偏不流露出一字半句的伤感,使人读了,也只觉毫不可悲。细加回味,才知是别有所指。首联是追忆李龟年出人贵人达官之家,间接是说当时太平之世的承平气象。尾联是特提江南好风景,大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特标‘落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有前后比较之意,又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小结】

杜甫此诗,仅用四句就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网络图片)




葛诸亮


杜甫的诗,真是了解安史之乱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他就像个战地记者似的,不辞辛苦的将当时的一幕幕惨状,包括他本人随着局势变化的心态变化一一记录下来。其中有有一首《九日蓝田崔氏庄》淹没在他成山成海的佳作中,现在已经少有人提,

但我很喜欢。原文如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蓝田崔氏庄》

这诗依稀可见他昔年豪兴。读杜甫的诗,想他一生的波折患难,我常忘记他也曾有少年逸兴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尊重杜甫的原因是,他一心一意,为国为民,乱亦不易其心,贫亦不改其志。不管这朝廷如何对待,不管自身处境如何凄楚,他都未曾放在心上。

对他而言,良辰好景太短暂,来不及回味就消失了。青春都一晌,有些人,还未年轻,就已老去。少年激扬,中年沉郁,老来淡泊,这就是杜甫,无可取代的杜甫。

最令我感念的,是他老来身居茅屋,不幸茅屋还被秋风吹破屋顶,不幸茅草还被顽童抢走,顽童欺他年迈体弱,任他追得气喘吁吁,喊得口干舌燥也不还他……(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也曾写过忆少时的诗句,自言活泼好动:“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且慢微笑,这诗名字叫做《百优集行》,这诗的后半段是:“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读来真是惨伤。

我心里揣着杜甫的诗歌过了这么多年,才渐渐明白,为什么后世的寒素文人,对杜诗那么推崇备至,实在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繁华风流浪荡好着笔,而这平淡、陈旧和惨伤,却不是人人可以写得平淡朴实,泣血锥心。

人生的遗憾是那么的深重,难以卸除,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完美总在不完美中诞生。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望,就拒绝期待,觉得痛苦,就避免深入。

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无惧风波,心怀坦荡的走完这一生。


安意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