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銀行業APP生存簡史

疫情之下,銀行業APP生存簡史


當銀行業開始加速線上化,誰將勝出?



疫情之下,銀行業在“無接觸”的機遇前,勢必要跑馬圈地。


2016年10月10日,平安銀行試水黃金投資線上化,重磅推出黃金投資專屬APP。


為了吸粉和增加用戶粘性,平安銀行的這款黃金APP,不僅集合了黃金投資相關的交易、定投、生息、實物購買、眾籌,還創造性的添加了:


丨遊戲和財經資訊。


打開這款APP,會看到一隻充滿喜感的金豬,跳轉游戲的頁面,用戶可以通過各種黃金遊戲,來賺取黃金份額或是黃金優惠券,比如走路賺黃金、天天鍊金。


對於平安集團而言,這隻金豬APP僅僅是冰山一角,據統計,在平安集團旗下,金融類的APP多達16款,比如陸金所、金管家、壹錢包、平安證券等等。


藉此回溯銀行業的APP佈局,最早的鳴響是在2010年,當時五大國有銀行和各大股份制銀行,發行了大量的銀行卡和信用卡之後,急需要有一種通路來刺激用卡和消費。就此:


丨手機銀行大爆發時代來臨。


APP推出後,為了吸引用戶,許多銀行開始散發蜜丸,用戶使用手機客戶端可以減免跨行跨地區轉賬手續費,而這些手續費的費率通常達到:


丨0.5%到1%。


藉助這波福利,銀行APP的用戶數開始激增,據2012年工行和招行的半年報顯示,工行手機銀行客戶數達到了3270.69萬戶,較去年末增長91.78%。招行手機銀行簽約客戶數達到709.03萬戶。


為了持續增加粘性,各大銀行又在APP端加入了商場、生活服務等功能,比如購物、買彩票、訂機票、買電影票、交水電費等功能,增粉的同時,也開始尋找新的商機。


2017年之後,伴隨著銀行網點出現負增長現象,甚至以往大幅擴張的ATM也開始放緩,銀行業坐著數錢的時代慢慢終結,APP從此在銀行內部迎來了高光時刻。



銀行APP在內部身家提升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發展的窘境。


比如銀行APP商城的轉化率問題,據報道,做活動的時候,轉化率百分之二三十,不做活動的時候,能到10%就不錯了,光是瀏覽但不下單的用戶較多。


再比如,各家銀行APP功能和界面的不實用、不美觀,日常運營跟不上,更新升級緩慢。據報道,不少銀行是把APP當做裝潢門面,來證明自己的金融科技化。


產品設計和運營困境背後,折射出的是產品能力的不足、內部部門打通的艱難以及屁股左右腦袋的窘境。據《2019年銀行業電子場景營銷分析報告》:


丨銀行APP的打開率不足50%。


這一數據其實也在意料之中,在知乎的一個【各大銀行APP設計都很爛?】的帖子中,我們試著尋找低打開率的核心原因。


從銀行端來看,首要難題是“互聯網和銀行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互聯網人第一考慮的是創新,而銀行人第一考慮的是風險。

而核心問題是,據行業內部人士吐槽,一款好的手機銀行APP並不會為一個銀行帶來多少有價值的客戶,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口號高度重視,資源投入卻是比重不高。


由此反饋到用戶端,便是差強人意的體驗,導致打開率不高。


而與打開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昂的開發和運營成本,據《一本財經》報道,某些銀行APP開發耗費上千萬,下載只有2000次。


丨為了讓業績看上去不差,甚至購買虛假流量。



基於這種現狀,在2019年初,業內引發一場追問:


丨銀行到底該不該有自己的APP?


追問的起因,其實源於兩個維度的思考,一是銀行APP的月活之困,二是氾濫的銀行APP。


據統計,有超過3600家銀行擁有自己的APP,這其中,一家銀行不止發佈一個APP,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平安有16款APP,而工行旗下有12個以上的APP。


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銀行APP正在貼身肉搏。


就眾多銀行的APP佈局而言,顯然APP有存在的商業價值,那接下來要探究的便是,如何破解打開和月活的難題。


據《新京報》發佈的“2019年手機銀行APP成績單”,按照用戶體驗、產品功能、性能安全、創新發展四個維度進行評分,滿分100,得分高於85分的銀行,按前後排位依次是:


丨招商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中國銀行。


得分低於75分的,按前後排位依次是:


丨寧波銀行、南京銀行、華夏銀行。


另據各銀行2018年報顯示,各銀行累計用戶數排名前十的依次是:


丨工銀融e行(3.13億)、建行(3億)、農行掌上生活(2.57億)、中銀(1.45億)、工行融e聯(1.5億)、招行(0.78億)、招行掌上生活(0.7億)、平安口袋銀行(0.62億)、交行買單吧(0.54億)、光大銀行(0.5億)。


梳理完用戶數,我們再來看一下月活數,據《Trustdata2019年3月移動互聯網APP排行榜》,排位前十的依次是:


丨微信(99116萬)、支付寶(61529萬)、建行(3941萬)、農行掌上生活(3760萬)、工行(2918萬)、中國銀行手機銀行(1972萬)、招行(1895萬)、工行融e聯(1667萬)、招行掌上生活(1257萬)、郵儲銀行(953萬)。


兩組數據對比來看,工行旗下的工行融e聯用戶數與月活數,落差很大,僅以2019年3月數據來估算,月活率為:


丨11%。


以同樣的計算維度,招行掌上生活的月活率為:


丨17.9%。


再從應用商店的下載量來看,招行掌上生活是1.6億次安裝,工行融e聯是3.8億次安裝。如果以下載量來計算月活數,無疑凸顯出的是:


丨高流量、低活躍的困境。


試問,現狀背後的深層次緣由又是什麼?在消費金融界做的一項統計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真容。


所有A股上市的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在2018年年報中,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中,關於“用戶體驗”的關注度:


丨招行提了5次,其他只提到1次,未列舉的則一次都未提到。


疫情之下,銀行業註定要完成線下到線上的遷移,但以當前的成績單,是否能持續生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