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外一方為何就無可奈何?不能強攻嗎?

74524559233


古代敵我雙方交戰時,假如其中一方高掛“免戰牌”,另一方是不是隻能等?

“免戰牌”是古代打仗時,雙方約定停止進攻的一種牌子。意思是指今天太累了,改天摘了牌子咱們再戰。

問題來了,對方難道就這麼聽話遵守規則嗎?

道義上講對手是不能強攻的,古人打仗都講究信用。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宋襄公的“不擊半渡”的故事流傳千古。

事情是這樣的:宋國和楚國在弘水擺開了戰場。

泓水之戰,是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霸權而發生的一次戰鬥,泓水之役發生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30裡)。

當時宋軍在北岸擺開了陣勢,楚軍從南岸開始渡河。此時宋襄公的謀臣子魚建議迅速出擊,趁楚軍過河時打一個措手不及。宋襄公搖搖頭說:“君子不乘人之危。”宋襄公恪守道德觀念堅持不半渡而擊。

待到楚軍全部渡河後,子魚說現在打擊楚軍還不晚,但宋襄公說:“立足未穩擊敵有失公平,勝之不武”,非要等到楚軍完成列陣之後方開始攻擊。

講真宋襄公的仁義之舉確實十分感人,但因此失去了戰機,結果宋襄公被楚國擊敗,自己也身受重傷。

宋襄公雖然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模範”,卻因失敗被人恥笑。考慮戰爭的重點是勝敗而非道德。如果宋襄公最後取得了勝利,我認為人們不會譏笑他,反而會歌頌他。

遵守規則和禮儀的宋襄公遭到了恥笑,隨後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即誰遵守戰爭規則誰吃虧,並且遵守規則的人被視為傻子,迂腐。有鑑於此,從宋襄公之後,禮樂崩壞,破壞戰爭規則的人越來越多。

此後為了戰爭的勝利,各方窮盡卑劣之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事實確也如此,楚漢相爭時,劉邦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鴻溝協議”,乘項羽東撤的時候,從背後突然襲擊,致使項羽被圍垓下,兵敗自刎於烏江,貴族出身的項羽被痞子劉邦擊敗。

三國鼎立時,即便魏營高掛免戰牌,諸葛亮不是經常讓張飛、關羽夜間偷營劫寨嗎?司馬懿和諸葛亮還趁對方國喪時發兵,根本不考慮道德問題。

可以這樣說,免戰牌對雙方有利就起到了停戰的作用。比如雙方都需要休整,畢竟打仗是體力活,士兵要休息,軍需要補充,雙方都會遵守規則。

如果一方精力過剩,想繼續戰鬥,免戰牌在對方眼中視同無物。正好利用對手麻痺放鬆時偷營劫寨。

當然高掛免戰牌的一方也不相信對手會遵守規則,都會十分警惕安排好防禦工作,以便保證大部分士兵得到休整。

綜上所述,“免戰牌”不過是戰爭中的一種工具,對自己有利就拿來一用,沒利就當沒看到,誰認真誰就輸了。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免戰牌?就這三字要是擱一般人眼裡,拉倒吧,這純粹就是來逗樂的。

打仗那是啥玩意?白刀進去,紅刀子出來,你不弄死俺,俺就要弄死你,就這地界是最不講究道義的,還免戰牌,這世界壓根就不會有這物件。

這東西就跟皇帝給大傢伙發的那免死金牌一樣,混弄鬼的,你要真當真了,相信世界上有這物件,瞧見沒那刀下的亡魂一準有你一份,外帶老天爺都不同情你,捎帶給你一批語:“這孩子沒啥大毛病,就是傻!”

嗯,這話說的似乎是沒毛病。可俺要告訴大傢伙,這世界上還真有這東西,他的功能和您想的一樣,這玩意一掛出來就表示:“俺今天累了,不打算出來和你掰腕子,想找樂子自己玩去。”

懵圈了吧!那麼這是咋回事呢?

這事,咱得往遠了說,有多遠呢?春秋之前吧!

春秋之前的免戰牌

春秋時期,其實就是東周時期的前半段,那麼他的前半段是西周。這時間點上人們有講究,講究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整個社會體系從上到下講究的就是一個禮字,用禮字來一統天下,那麼為嘛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當時西周統治的地域他也大,而那個時候消息不暢通,交通不發達。

離都城遠的地界,假如發生了啥重大事件,您這十天半個月把消息送過來,這都算快的,三五個月那都是常有的事,一年半載他也不稀奇。

這就要命了,假如地方上發生了叛亂,等你接到消息,這叛亂指不定成啥德性呢?

那麼如何防止這種惡性事件的發生呢?最直接的辦法是派大兵,直接搞死對方。可一提到軍事,這玩意打贏了就不說了,這要是來個遠途奔襲還打輸了,勞民傷財不說,威信力也會大打折扣。

那麼是不是有啥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事呢?

要不說咱大華夏的人聰明,上位者這就想到了一個字——禮,用禮來束縛地方上各位諸侯。

把禮字貫穿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王應該穿啥衣服啦?諸侯應該用啥器具喝酒啦?大夫出門應該蹲在啥樣的車子上出行啦等等。

你如果沒有遵守這些禮法,那麼你也就被遵守這套禮法的人們所排擠,不用上位者出生,一幫子遵守這套禮法的人們,也會出手收拾你。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大華夏的人做啥事之前,都喜歡和你掰扯掰扯道理,哪怕你是那種聽不懂音律的牛,他也和你掰扯掰扯,讓自己站在禮法的高度上,然後一悶棍敲你頭上,在弄死你。

那麼這個禮字貫穿到了戰爭中,也形成了一套禮法。

你比方說,戰爭雙方,這就開打了。首先出場的是戰爭雙方的領頭人,倆人跑到當中間,這就一堆胡扯。

這倆人要是能把事情掰開了,這矛盾點解決了,這也就不用下邊的人拼命了。

這要是還沒整好,接著是大將出場,雙方劃出道道里,比劃兩場,先撐撐場子,給自己一方提升一下士氣。

如果這個時候,有一方感覺自己個真不行,這撤了他也成。

這還是不行,那沒得說,雙方這就正式的開打了。

那麼在這種氛圍之下,有免戰牌的說法,還真有!

那麼啥時候消失的呢?

這事到了春秋時期,這套制度就被廢棄了。不然咱咋老是聽那個時候,叫啥禮樂崩壞,禮樂崩壞的,說的就是這套禮法沒人聽了,遵守這套禮法的人少了。

打這裡起,打仗只尋求結果,不尋求過程了,這免戰牌也就屬於搞笑級別的物件了。你掛個免戰牌,俺就不揍你了,想多了吧!你掛個免戰牌,俺就相信你不悄摸兮的跑出來偷襲俺?俺瞅起來有那麼愚蠢嗎?

這事打這裡起就算是廢了,那麼具體的時間呢?沒有具體時間,倒有具體的事。

宋襄公,這就是一個堅持禮法的人,打這人之後,戰場上就沒啥禮儀了。那麼接下來咱就說道說道他這是咋回事?

話說,當年他想做諸侯的霸主,這就弄會盟諸侯的事。話說這種事,比較兇險,一個弄不好這就要身死道消。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結局,這宋襄公就提議不帶部隊去,下邊的人一聽直禿嚕舌頭:“為防有變,你最好帶上部隊。畢竟這裡邊最不服你的就是楚國,這玩意是個最不講信譽的傢伙。”

可宋襄公那腦袋瓜搖的像個撥浪鼓似的:“這主意是俺出的,俺不能不遵守約定啊,說不帶就不帶!”

結果他這人去了就和這楚成王因為這霸主的事嚷嚷起來了,人家楚成王一揮手埋伏的軍隊一傢伙就把這宋襄公給掐住了,丟到了人楚國的大房子裡囚禁了起來。

後來這事請魯僖公說和,這宋襄公才被放回來。

按說發生了這樣的事,這宋襄公應該知道,這個時代已經是禮樂崩壞了,就不應該用禮法那一套來看待事物了。

結果後來楚國和宋國又因為這霸主的事,刀兵相向了。

到地之後,這楚國正好開始渡河。下邊的人就給宋襄公出主意:“咱來個半渡而擊咋樣?”

話說這主意好,畢竟人家楚國人多勢眾,您就得取巧不是。

結果這宋襄公腦袋搖的像個撥浪鼓:“不行!俺是仁義之師咋能幹這種缺德帶冒煙的事呢?咋得等他們擺好了軍陣,一刀一槍的打,這才行,方顯俺這仁義二字!”

好吧,宋襄公這腦殼裡壓根就沒有勝負的概念。

結果等到楚軍把陣型擺好了,休息夠了,一傢伙就衝了上來。

咱開頭不就說了,這楚軍人家的人數就比他多,這一衝擊,宋襄公可就敗了,大腿上還給人射了一箭。

這損失可沒地補去,國力可就衰退了不老少。

這是一種蠢豬似的仁義道德,把自己賣了不說,捎帶了那麼多老百姓,還自以為很高尚,不可理解。

那麼打這起,禮法似乎在消失。但當大華夏再次形成大統一的時候,禮法二字又被重新拿了起來。

但這禮法二字所形成的傳統在戰爭當中,這就有點行不通了。因為從春秋戰國時期走過來,咱都知道了,戰爭的殘酷性,他的終極目的是用刀子從肉體上徹徹底底的消滅對手,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兵者詭道也,免戰牌?拉倒吧,這東西您也只能在戲劇裡瞅瞅,當個娛樂就得了,千萬別當真,這可是要命的東西,不然你就是下一個宋襄公。

後來大明時期,朱棣造朱允炆的反,而朱允炆就是為了愛惜自己的名聲,下了一道蠢豬似的命令,不得傷害朱棣的一根汗毛。

得嘞,朱棣有了這防彈衣,打了四年多,身陷包圍多次,在火槍箭頭的包圍下,一點傷都沒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啊!當年常山趙子龍也不過如此。

這不後來眼瞅著朱棣打到了皇宮裡邊,朱允炆落得個燒燬皇宮了事的結局。

戰爭?禮儀講不得。我們可以在開戰之前,把所有的條條框框擺在明面上,最好不要開戰,陳述開戰後帶來的危害。

但戰爭一旦開啟,禮儀?扔了吧!這東西壓根就不合適在戰場上生存,這注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決鬥,只有一方重傷退場或者死去,才是最終的結局。

這也就是為嘛,咱大華夏的人瞅起來人蓄無害似的,一旦戰爭真的來臨,這能笑到最後的一定是咱們。

規則俺們懂,兵者軌道比你懂的更多。咱就用美國一位將軍的話來結束今天的嘮叨:“和大華夏的人開戰,瘋了吧!”

好了,今天就寫道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裡,免戰牌在野史中確實佔了一席之地,而且人氣極高,不管雙方打的如何焦灼,只要一掛上免戰牌,另一方就如同見到了皇帝聖旨一般,直接撤兵不再交戰,《說岳傳》中,岳飛在牛頭山上把免戰牌一掛,兇猛的金兵立刻就不打了。

那麼我們的歷史中,免戰牌真的存在嗎?

我們要知道,歷代的戰爭啊,並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雙方將軍在沙盤上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兵法戰術,只要是發生戰爭,那都是拼上自己身後數萬甚至數十萬士兵的性命的活動,不僅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甚至還關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誰能說對方掛上了個免戰牌就不打了?而且掛上免戰牌的一方掛上之後就高枕無憂,不用擔心了?

正是因為戰爭的殘酷性,所以免戰牌並不存在於真正的歷史中,俗話說,萬事萬物存在就有他的道理,那麼這個免戰牌存在的原因道理是什麼呢?小太陽認為,更多的是滿足戲曲故事的戲劇性,讓人能夠更加神往。

那麼類似免戰牌的東西或者約定有沒有?

其實,還真的存在過一段時間,那就是春秋時期,在春秋年間,講究禮數,不論是做什麼,也包括行軍打仗,體現在軍隊裡呢,就是開戰之前,雙方要約好時間(是在你學校後面的小樹林,還是我學校後面的操場,都需要打好招呼)。

敵人沒有擺好陣型,沒告訴你可以開始的時候,你不能先開始,要等雙方都列好隊形確定可以開始了再打,當年秦國和晉國在韓原打仗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先列好隊形的秦國,一直等到晉國也擺好陣型,才開始軍隊衝鋒。

當然了,這種免戰或者戰鬥之前的規矩並不適用於歷史潮流,所以在戰國時期,就自然的取消了,否則就好像過家家一樣。

不過如題目中所說,一旦一方在城池上掛好免戰牌,是不是對方就無可奈何了呢?小太陽認為,在守城的一方掛上免戰牌的時候,並不是攻城方無可奈何。具體解釋就是這樣的。

在古代,因為沒有機槍大炮,雙方打仗完全靠的就是冷兵器,刀來槍往,完全是靠人堆起來的,所以兵力十分重要。但是,古代的城池都是圍著厚厚的城牆,攻城的話只有攻城車,雲梯等一些基礎設備,而防守的話,滾石,火油等等方式就比較多了。

一方攻城,如果成功登上城樓並且打贏的話,往往戰損比是非常高的,而且古代行軍,一般並不是只攻下一座城池就大功告成了,往往需要攻城拔寨,所以兵力十分重要,如果在一座城池就損耗過多的兵員的話,是無法完成領導安排的工作的。

所以一旦對方高掛免戰牌,除非上面下了死命令必須幾天之內拿下這座城,大多數的將領都會選擇四面圍城,等城內的糧食用光,自然就會出來對打了。

不過,就算是一方不出城,一般也不會掛起免戰牌的,這不是告訴說,我打不過對方,丟人嗎,所以如果不想打仗,最多的就是關閉城門,拒不應戰,無論對方在城下罵戰還是侮辱,都不出去就完事了。

因此,免戰牌這個東西,小太陽認為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後人杜撰出來增加戲劇性神話性的故事而已,題目中所說的,也並不是無可奈何,不能強攻。而是要計算成本的,看看強行攻城的結果,如果收穫大於損失,那不管你掛不掛所謂的免戰牌,打你肯定是要打的,而且還不會輕輕地打。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免戰牌”是個好東西,我們看古裝劇,經常有打不過了就掛個“免戰牌”,任憑你再厲害,也不能攻打了。這聽起來有點不正常,打仗是要命的事,哪有因為一塊牌子就不打的呢?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過免戰牌嗎?它的實際作用是什麼呢?

目前能找到了,關於免戰牌的最早記錄,是在清朝的書《說岳全傳》中,書中記載:“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

古人打仗,免戰牌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掛的,只有這幾種情況下,才可以高掛免戰牌。

免戰牌的爭議,大多來自於它的作用,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有免戰牌,那麼為什麼歷史上還有攻城掠地,王朝更替呢?打不過了,掛一塊免戰牌不就好了嗎?這樣別人沒法攻打你,自己就肯定不會失敗了。

首先,免戰牌大多不是在明顯打不過的情況下掛的,這個時候免戰牌哪有用。一般免戰牌用在雙方實力相當,僵持不下的時候。

再者,免戰牌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免戰,而是為了談判。現在很多戰爭,打著打著雙方都會簽訂一個臨時停戰協議,免戰牌有時就起這樣的作用。臨時停戰的目的是和解,雙方進行談判。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又覺得奇怪了,古代不是講究“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嗎?那談判直接派使者去,何必用免戰牌告訴對方自己的意思呢?其實並非如此,敵人每天在城下攻勢洶洶,就算想派使者,恐怕使者也沒法出城,所以這時候就要用免戰牌,營造暫時和平的氣氛,為談判做準備。

為什麼掛了免戰牌,就不再打了呢?為什麼不趁機偷襲呢?

再雙方差距不是很大的時候,如果一方掛出了免戰牌,為什麼另外一方就選擇暫時退兵,而不是趁機偷襲呢?

第一,兵法講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實力本來就差不多的情況下,人和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既然人家掛了免戰牌,那麼就是想用和平解決,如果一方強行攻打,那麼畢竟失去民心,這時候很難取勝的。

第二,掛免戰牌的大多是守城者,《孫子兵法》中就說到,要想攻城,那麼至少要有敵人三倍的軍力。由此可見,想要強行攻城並不容易。所以當別人掛免戰牌時,攻城者,一般也會趁機派人去談條件,爭取和平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免戰牌真是個神奇的東西,不過它並非電視劇裡說的那樣。


斯幽說歷史


免戰牌?搞笑來的。戰爭又不是過家家,說不打就不打啊?

我查了一下,免戰牌這個概念是出自清朝的一部小說,錢彩的《說岳全傳》,書中第15回寫道:

“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

原諒我不厚道的笑了,既增加了趣味性,可讀性,又讓人不禁莞爾一笑。就像日漫角色放技能大招,必須配合著劇情大喊出這個技能的威力,和大招傷害等。

但你不要把免戰牌的概念搬入歷史裡去。因為古代戰爭,動則數萬、數十萬大軍混戰,統軍將帥才能稍弱就會導致輸掉戰爭,而輸掉戰爭的後果極其嚴重,不單單是死了那麼多士兵。要是數十萬大軍都輸掉的話,那就是傷筋動骨,損傷國運了。

交戰:


所以敗軍之將帥,難辭其咎。戰死還好說,即使不死逃回來,多數也會被當權者處死。所以戰爭中,為了獲勝,無所不用其極,陰謀陽謀三十六計,各種爾虞我詐。能用就用,只要對戰爭有幫助就行。

統帥:

兩軍交戰,敵軍準備潰敗了,突然派人來跟另一軍統帥說,:打仗太辛苦了,我們要休息一下。然後把寫有免戰兩個字的牌子,掛起來,示意:暫時不打了,等養好精神再打過。這可能嗎?

或者攻城戰中,攻城方和守城方打得難分難解了,你突然掛個免戰牌說不打了,任你叫罵都不應戰。但攻城方真的攻城你不應戰試試?所以免戰牌根本就沒什麼意義。

攻城戰:

就像兩個人因口角而發生鬥毆,正打得眼紅脖子粗的時候,下風的一人突然說:“停一下,我疏個頭發,換個姿勢再跟你打。”哈哈,原諒我想到無厘頭。

就算是號稱最君子的春秋時期戰爭,也沒有這個說法,打仗雖然雙方排好陣型再開始打。也有打完教敵軍怎麼跑路的。但也沒有記載說打著打著,掛個免戰牌就不打了。

可想而知,這免戰牌的概念,只是一些整天空想的酸腐文人想出來的,再加工到文化作品如小說,戲曲之中。真實歷史上根本不可能有免戰牌的概念。


剛日讀史


免戰牌這個東西確實很神奇,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兩軍對壘,若是一方不想打仗便掛上免戰牌,而另一方看到免戰牌也就偃旗息鼓了。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免戰牌這個神奇的法寶只能存在於小說和影視當中,歷史上是不存在免戰牌這個寶貝的。


比如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劉備不但失去了兩個兄弟,還痛失荊州,他的地盤可都是他一點點打拼起來的,於是劉備就帶大軍伐吳,結果呢,東吳雖然不願意和劉備打,但也只能被迫應戰,若是免戰牌管用的話還打東吳只需一個免戰牌便可以解決矛盾。

陸遜火燒連營之後劉備大敗,東吳為了擴大戰果就率軍一直追到白帝城。若不是曹丕帶兵進犯東吳,恐怕東吳是不會讓劉備安心在白帝城死去的。而免戰牌是個什麼呢?恐怕像劉備、曹操這樣打一輩子仗的人都不曉得。



說這些個戰爭很難說清這個問題,但是攻城梯能說明免戰牌純屬無稽之談。每當有攻城的時候都有無數個將士死守城牆,同時還有另一方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的爬上攻城梯。若是免戰牌有用,那麼攻城梯不是沒什麼用了,打不過就高掛免戰牌嘛!

事實就是事實,小說就是小說,很多小說為了增添精彩引人入勝,於是就虛構進去了很多神奇的道具。這讓小說源於生活/歷史,卻又高於生活/歷史。所以免戰牌這個東西在戰爭中是不存在的,戰爭是個很殘酷的事情,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老百姓都熱愛和平!


唐朝的長老


我到覺得免戰牌的意思是,敵人來攻城一般都是要等幾天的製作攻城器械才能攻城,攻城傷亡較大,所以很多將軍都想用罵戰的方式,讓城內的守軍出城決戰,而城內的又不想理他,所以直接掛一塊免戰牌讓軍士小心戒備就去逍遙了!十倍以上的軍力才敢攻城,所以一般打仗是不會隨便攻城的,而是雙方主力出戰,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就算勝利,掛免戰牌不是說不打了,而是守城方不出戰了,你想打有本事就攻城。而攻城方在人不夠的情況下基本不會攻城,傷亡實在太大了。所以就有了免戰的效果,而不是牌子管用。
對於守城的一方免戰牌還是有意義的,因為他不想打就意味著對方就得攻城,攻城戰本人感覺是隻有進攻方實力遠大於守城方才可能成功的,沒有聽說過實力差不多就攻城的,相對於野外對攻來說,攻城難度和傷亡就大多了。相當於我站在你家門口叫你出來我要揍你,你站在門口喊,我就不出來,這就是高掛免戰牌。你還可以繼續喊,有種你進來啊?如果我就一個人又顧忌警察街坊,罵你幾句也就走了。如果我人多今天事兒大就是要揍你,那免戰牌也是沒用的,這樣理解了?
有此可見古人已很聰明瞭,先以最小代價,最小傷亡來取勝。古人都以最勇猛的戰將排兵佈陣陣前指揮作戰,一旦某方有威信勇猛常打勝仗的將領被對方將領陣前打敗或殺死,如被打傷或不敵對方,只能退回軍營掛起免戰牌,養傷和商量對策,而此時的戰勝方已知自已勝利在手,已不用再大戰殺,已達到不必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所以也無需去強功。如敵方再無戰將迎戰,動搖軍心就會軍心潰散,戰敗一方的主子就會考慮投降或逃跑,戰勝方就達到不用大戰而全勝,把傷亡減到最少的結局,而俘虜又可壯大自己的實力。
唉,不算上圍點打援或者引蛇出洞,強攻城池的話一般是攻城方士兵的屍體和城牆一般高,然後後面的人如履平地地進去,你以為攻城好玩啊?冷兵器的攻城就像現在不想打有核武器的國家,能贏,但是能不計成本不想後果嗎?你說的火攻,城裡一般是泥土和磚砌的好房子,城外是農民的茅草屋,能點燃嗎?堅壁清野不是你隨便一句話就能破的了的,免戰牌肯定有,絕不是憑空捏造的,就像作者你說的春秋戰國時打仗最君子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他們頭上還有個皇帝,雖然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候打仗還是不敢太過份,打仗也為提升實力和威望不是以侵略為目的,人家掛免戰牌不出戰,你強攻就會落下把柄,各方諸候就有出師征討的藉口。隨著皇帝的影響力消失了免戰牌自然也沒用了。
古代打仗很講究“進可攻退可守”,所謂免戰牌是對防守一方自己人的,“不得將令擅自出戰者斬”,古時打仗,雙方都會安營紮寨或者堅守城池,先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能攻則攻,不能攻則守。當一方處於不利處境時會退回己方城池或營寨固守待援,或者待敵疲憊尋機再戰,此時既在一家營門前高掛“不得將令擅自出戰者斬”,以免一些將領被敵激怒擅自出戰吃虧,一般情況下,防守一方營寨或者城池都很堅固,不會被敵方輕易攻破。

歷史深度揭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負責任的說,不存在免戰牌這種東西。

誰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有時候戰爭失敗還得亡國滅種。

就比如袁紹和曹操來說,打仗失敗以後,袁紹氣死了,幾個兒子都被曹操宰了。

更誇張的是,兒媳婦還被曹丕霸佔了。

這玩意,袁紹家族可以慘到了家。

再說長平之戰,趙國失敗以後幾十萬趙軍都被殺掉了。一時間,趙國全國都是哭聲,父母哭兒子,妻子哭丈夫,孩子哭父親。

試問,戰爭都打到這種份上,怎麼可能你掛個免戰牌,我就不打呢?

免戰牌是文藝小說的創作,就像李元霸一雙鐵錘一天打死120萬敵人一樣。

不要說一雙鐵錘,就算李元霸拿著2門無限彈藥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天能炸死120萬人?


文學小說的作戰模式大體是這樣:

首先,雙方主帥說理,逐步演變為對罵。

罵不過的一方會勃然大怒,然後轉而單挑。

其次,單挑。

雙方各出一個武將,在陣前單挑,就像今天打擂臺一樣。

然而,單挑失敗的一方,軍隊戰鬥力就會突然猛降,對方一打甚至不打,它就自己垮了。

再次,打不過的一方掛免戰牌。

打不贏了,我就掛起免戰牌,敵人就像見到孫悟空畫的金線,根本不敢打過來,雙方陷入僵持。


最後,一方出詭計獲勝。

通常是放火、夜襲或者用妖術,最終打垮敵人。

這在現實世界,當然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如果雙方進行野戰的主力會戰,往往一二天就會分出勝負,根本沒有掛出免戰牌的時間。


官渡之戰雖然相持了很久,但主要是曹操一方防禦,袁紹一方進攻,雙方打成了陣地戰。

而官渡之戰真正的決戰,就是曹操出兵燒燬袁紹的軍糧基地烏巢,隨後全線攻擊。

袁紹主力擋不住,全線崩潰,勝負也就是幾小時內。



道理也是相同。

赤壁之戰,曹軍的崩潰,也是在黃蓋放火船奇襲以後的幾小時內。

所以,免戰牌壓根是用不上的。


薩沙


“免戰牌”是一種出現在小說、評書中的東西,是用來表示一種雙方對戰時向敵方宣佈或要求停戰的牌子,在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這種東西。

《說岳全傳》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在小說中只要掛上“免戰牌”,另外一方就無可奈何,只能是望城興嘆。



同時在小說中因高掛的“免戰牌”能讓敵人無可奈何,因此“免戰牌”可謂是無比的神聖,當然稍微對其不敬就會被軍法從事。比如同樣在《說岳全傳》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在牛頭山大戰中,金軍大將金彈子神勇無敵,接連擊敗了牛皋、餘化龍、董先、何元慶、張憲等數名宋將。岳飛無奈,一時不敵只能是掛上免戰牌。之後岳飛長子岳雲聽說父親被困在牛頭山,於是趕忙來救,此時到了牛頭山後,他見到高高掛起的免戰牌,不知道緣由,一錘打碎免戰牌,岳飛大怒,要將他軍法從事。好在牛皋的求情下,岳雲得以戴罪立功,力戰金彈子”。想想擊碎免戰牌就要被處斬,這是何等嚴重的懲罰啊。



當然,在真正歷史上卻真的沒有這樣讓敵人無可奈何的“免戰牌”。

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記載,即使是春秋這個極其講究禮儀的時期,打戰都要先客客氣氣地宣戰,然後還要彬彬有禮地互派使者送戰書,約定交戰日期。交戰前,雙方先不慌不忙的排兵佈陣,然後陣列排好再開戰。發生戰爭結束後,勝利的一方還不能對失敗的一方趕盡殺絕,最多追幾十裡就不能再追了。就算是在這個時期,也從未出現過“免戰牌”這個東西,可想而知此後的時期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畢竟要知道打戰就是個你死我活的事情,戰場的優勢也是稍縱即逝,如果這個時候主將把握不住這個優勢,可能失敗的一方就會是自己,等真到那個時候,生靈塗炭的可能就會是自己的國家,或是自己所在的勢力了。因此,“免戰牌”這個東西絕對是不會出現的,如果真有這個東西,一個城池只要掛著這個就可以確保無憂了,那哪還有什麼改朝換代的事情呢?

再者打戰可不會有那麼多的禮儀可講啊,要知道既然會發現戰爭,那肯定就是有了利益之爭,要嗎是為了統一天下,要嗎就是為了造反奪天下,總之就是為了各種的利益。因此既然有了利益之爭,誰還會在乎什麼禮儀呢?即然我都能打敗你了,那我就將你一下打死,誰還會讓你有反盤的機會,這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嗎?要是真這樣,稍不注意被滅的就會變成自己啦。所以,無論如何“免戰牌”是絕對不可能有的。



不過歷史上倒是有類似於“免戰牌”這樣讓敵人無可奈何的東西,比如在明朝,靖難之役時,朱棣兵圍濟南,因濟南守將鐵鉉是一個擅守的將領,因此朱棣連攻三月都攻不下,而後逼的朱棣動用了火炮,意圖用火炮直接炮轟濟南,此時鐵鉉眼見於此,為了不讓朱棣用火炮炮轟城牆,他就只得將刻著“太祖高皇帝之神位”八字的木牌放置在城牆上,而這時朱棣看到這個木牌,趕緊就讓人停止攻臣,畢竟這可是他父親的牌位,如果炸到這個木牌,可就是不忠不孝之徒了,非得讓天下人罵死。如此,這時“太祖高皇帝之神位”牌位就有點像“免戰牌”的功能啦。


澳古說歷史


兵者,詭道也。在古代戰爭雙方,如果一方能有足夠的把握打敗另一方,他是不會因另一方高掛免戰牌而停止進攻的。

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而另一方就停止進攻的情況,恐怕只能在演義小說中出現,在實際戰爭中,是根本不會出現掛免戰牌的事情的。如果在戰場上,一方不戰,而另一方不主動進攻,要麼另一方在弱勢,打不過對方;要麼就是另一方深溝高壘,放御堅固強大,不能強功,否則就會遭成重大損失,得不償失。秦朝時,秦國曾派大將王翦帶六十萬大軍滅楚,開始王翦不主動出擊,一下子停了幾個月才突然出戰,那麼這時楚軍為什麼不主動攻打秦軍呢?就是因為秦軍太強大了,楚軍只能被動防禦,根本無法與秦軍對敵,秦軍進攻就打,秦軍不進攻就相安無事。戰國秦趙長平之戰時,趙國先用廉頗為將,率大軍四十萬對抗秦軍。但廉頗卻不主動向秦軍發動進攻,而是深溝高壘,避免與秦軍作戰。為什麼呢?因為廉頗知道秦軍的歷害,不是一下子就能打敗秦軍的,要等待時機,秦軍勞師遠征,糧食供應困難,不利久戰。等到秦軍鬆懈怠惰時,再突然出擊,就能給秦軍致命一擊。然而秦國深知己短,急於速戰速決,就暗施反間計,讓趙國中計,臨陣換將,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改變廉頗方略,輕敵冒進,終招大敗,被秦坑殺趙軍四十萬。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第五次率蜀漢軍北伐曹魏,魏國派司馬懿帶大軍二十萬迎敵。也可能是蜀漢軍英勇善戰,也可能是蜀漢軍器械先進,殺傷力大吧?司馬懿畏蜀如虎,幾十萬大軍竟不敢對戰區區幾萬的蜀漢軍,只是深溝高壘,緊閉寨門,以拖的方法對抗蜀漢軍。蜀漢軍長途北伐,利在速戰,諸葛亮用盡辦法逼迫魏軍出戰,甚至給司馬懿送女人衣服,刺激司馬懿,都無濟於事。有的說諸葛亮為什麼不率軍強攻呢?這就有個強攻損失慘重、得不償失的問題了。本來蜀漢軍就兵微將寡,補充困難,如果強攻司馬懿大營,那絕對是最虧本的事情了,因此諸葛亮只能想法逼司馬懿出營作戰,司馬懿也正是看出了蜀漢軍這一弱項,堅守不出,最終在五丈原熬死了諸葛亮,取得了防禦的勝利。

因此,古代打仗,根本不存在高掛免戰牌的事情,如果真的出現兩軍對壘的局面,那也是有特殊原因的。否則,能取勝的一方是絕對不會給對方以喘息之機的。要知道,戰場機遇,那可是稍縱即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