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悠然見圓山


翁同龢實質上就是明末亡國士大夫的翻版,也是清朝的宿命,命這東西不信不行!


魔都所司代


說翁同龢是奸臣,未免也太高估了他。充其量,翁同龢也就是個書呆子。

常有人說,甲午戰敗,敗在北洋艦隊;而北洋艦隊,又敗了翁同龢之手。

此話怎講呢?早在清朝還沒滅亡時,就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

大東溝海戰失敗後,慈禧太后令翁同龢赴天津面見李鴻章詢問對策,後者李鴻章見了死對頭後怒目相視,半晌才質問道:

“翁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動輒駁回,現在事急才問兵艦之事,試問兵艦果可恃乎?”

翁同龢只好陪著笑說:“我等主管戶部,總節約為盡職,如事誠急,何不復請?”

李鴻章恨恨地說:“爾等平日疑我跋扈,那些清流們又動輒參我貪婪,我若是再嘵嘵不已,還能活到今天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戶部下達的禁止外購軍械令對北洋艦隊大概是最為致命的。

從1889年開始,北洋艦隊即停止購買新軍艦,而日本卻以每年至少增加一條新軍艦的速度快速擴張,至甲午年時,日本艦隊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洋艦隊,勝敗已分矣。

也有人說,翁同龢阻擾北洋艦隊的發展其實是與李鴻章有著私人恩怨有關。

原來,在剿滅太平軍時,翁同龢長兄、安徽巡撫翁同書被曾國藩彈劾“縱賊、失城”等大罪,結果翁同書褫職戍邊,其父翁心存一氣身亡。

事實上,曾國藩的這一彈章,不是別人,而正出自李鴻章的手筆。

由此,無論李鴻章搞海軍還是修鐵路,處處都受到翁同龢的掣肘,“李公困疆畿二十年,疑謗紛紛,終不獲行其志。”



當然,僅以甲午之事評價翁同龢當然並不公道,畢竟翁同龢為兩朝帝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翁同龢的毛病在於,他這輩子沒有經歷過事,尤其致命的缺陷是:

他沒有在基層做過官(哪怕做上兩年知縣),而是一直浮於上層,對民風政情實無親身經歷,所以其認知、眼界、實務都有很大的缺陷。

如此,在他的影響下,光緒皇帝親政之後,在甲午和戊戌問題上一錯再錯,這不能不說和他有莫大的關係。

老實說,翁同龢學問人品尚可,如果做個太平宰相倒也馬馬虎虎,但碰到晚清這種時期,他這樣的書呆子可就要栽跟斗了。


坑爹史冊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是晚清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自咸豐六年(1856年)中進士起,翁同龢的仕途一直都走的很順利,曾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到光緒八年(1882年),又擔任軍機大臣,成為名副其實的朝廷重臣。

而關於翁同龢最廣為人知的事蹟,卻並非什麼光彩之事,而是翁同龢因與李鴻章有隙,故藉機剋扣北洋水師軍費,不斷拖延軍費事宜,導致本該購入的快船被日本買去,才有了甲午海戰大清的敗局。翁、李二人的矛盾起因在何處,有人認為是由於翁同龢之父翁心存的去世與李鴻章有關,故而翁同龢因公徇私,刻意打擊報復李鴻章及其所主持的水師。這當然不能算作問題的全部原因,學界觀點大多認為翁李二人的矛盾不僅僅是因公徇私這麼簡單,而也與翁李二人派別不同有關,翁同龢為晚清請流派代表,主張厲以風節,揭露弊政,在對日戰爭上一般採取強硬態度,與李鴻章前期主和的主張相對立,這種政見上的差異應當是二人矛盾更主要的原因。

至於翁同龢是否是奸臣,筆者認為,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立體且豐滿的,不能簡單用忠奸這兩字把歷史人物歸類。正如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一書的緒論中闡述的那樣,過度放大對人物的褒貶、把某一歷史事件的成敗完全歸因到某一人物身上是忽視歷史真相的行為,翁同龢對於洋務派的刁難的確可能影響到了甲午海戰,但卻沒有作用大到改變戰爭最後的成敗,甲午海戰的失敗,是中國在經濟、政治乃至軍事等多個維度落後於世界的結果,不能也不應該完全歸咎到一個“奸臣”身上。


國家人文歷史


這問題問得好。

筆者自詡對歷史比較瞭解,對晚清政局也略知一二,但對這位常熟的翁師傅如何定位,還是再三思索。

說翁師傅是賢臣,那叫吹牛;

說翁師傅是奸臣,那良心過不去;

平心而論,翁師傅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

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咸豐六年(1856年),他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授修撰,任實錄館協修。因其學識過人,故成為同治和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

翁同龢為官清廉,不貪財,不好色,在晚清的政治舞臺上,算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奇葩。因此,剛才說他是一個人品道德高尚的人。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竇納樂評價翁說:翁同龢喜歡以不變應萬變。他的思想略顯保守和落伍,但是在個人修養方面,頗有學者風度,令人尊敬,是一位守舊的中國政治家的最完美典型。

個人私德上不錯,但在政治舞臺上,翁師傅就不那麼完美了。當年剿滅太平軍時,李鴻章身為曾國藩的幕僚,曾為曾國藩寫奏章,彈劾翁同書,導致後者被罷官免職。翁同書是誰?翁同龢的哥哥。哥哥被人撂倒,當弟弟的總要找機會為老哥出氣。此後,翁同龢一直與李鴻章作對,甚至在國家的大是大非上,依然執迷不悟。所以,翁同龢把個人恩怨置於國家利益至上,政治操守可以說非常低下。

翁同龢主管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主管錢袋子、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的軍費問題,曾和翁同龢有過幾次談話。李鴻章為了要到軍費,不惜低三下四討好翁同龢,希望翁可以撥付足夠的軍費給北洋水師。

翁:你們已經花了那麼多錢了,就不能省點嗎?

李:只有保持足夠多的軍艦,才能以猛虎之勢,威懾住日本,形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優勢。

翁:猛虎既然不戰,那還要什麼錢,給老虎省點飯錢不是很好嗎?

於是,北洋艦隊10年未添一艦。

大東溝海戰後,北洋艦隊慘敗。慈禧派翁同龢去質問李鴻章,結果一見面,李鴻章先質問翁同龢:翁師傅平時管著戶部,我來要錢都被你駁回,現在弄成這個局面你才來問我軍艦的事,早幹嘛去了。

很明顯,翁同龢理虧,但他當然不會承認,會如何回應呢?

“我管錢,當然要事事節儉,如果真的很要緊的撥款,你可以多上報幾次。”

李鴻章被翁同龢的厚臉皮氣到了,憤憤道:平時,你們都說我跋扈,說我貪婪,如果我繼續要錢,還能活到今天嗎?”

甲午戰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朝廷的原因,有李鴻章的原因,有太后和皇帝的原因,但兩朝帝師翁同龢私心太重,損公濟私也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綜上所述,筆者給翁師傅的評價是——“個人品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也許翁同龢與李鴻章都沒想到,兩門斗了一輩子,若干年以後被編成了一幅對聯打包一塊兒罵了: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鴻章是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荒。(戶部尚書在以前,就是大司農,管錢糧的,翁師傅也正好是常熟人)。兩個人吵了半天,最後被後人一起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梁啟超:《李鴻章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筆


腦洞大開的歷史


就北洋水師軍費一事來說,翁同龢真算不上奸臣,戶部是真沒錢,不是他故意使絆子。

光緒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8910年,戶部尚書翁同龢上奏,認為南北洋水師已經初具規模,而國庫緊張,因此請求向海外購買軍艦和武器彈藥暫停兩年。很多人認為正是翁同龢此舉造成北洋水師發展停滯,最終被日本海軍超越,釀成甲午之敗。而一些人更是說翁同龢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和李鴻章之間的個人恩怨,公報私仇。不過從當時戶部的開支情況看,翁同龢此舉更可能是出於無奈。

在兩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雖然開始了洋務運動,但是不過流於形式,除了購買了一些西洋武器、西洋設備外沒有根本上的改變。因此在清末,其經濟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財政收入的大頭也依然是田賦、鹽茶稅等傳統項目,只是多了關稅和厘金兩個收入而已,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7、8000萬兩左右。

而清政府的財政開始也是傳統的量入為出,也就是根據收入安排開支,錢不夠就砍項目。然而由於晚清時內憂外患不斷,因此這開支也是一直居高不下,加上此前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國庫的庫存也已經耗盡。更糟糕的是對於清政府來說,可以花550萬兩給光緒舉辦大婚,可以花幾千萬兩給慈禧修頤和園,海防則可以放一邊。

所以早在1875年決定籌建海防時,經費就是一個大問題。按照計劃,清政府將從關稅和厘金下每年各撥給南北洋水師200萬兩,合計就是400萬兩。然而實際上由於財政緊張,撥款嚴重不足,在1875年到1877年兩年間,南北洋水師總共只拿到了200萬兩,是計劃的1/4。

雖然後來迫於海上的威脅,清政府採用挖肉補瘡的方法勉強把北洋水師建設的初具規模,但是自北洋水師1888成軍以後,清政府還是停止了對北洋水師的投入。因此在翁同龢要求暫停外購軍艦前,北洋水師已經止步不前。

翁同龢不過是一個傳統守舊的大臣,他所能做的只是維持收支平衡。在財政收入有限的情況下,翁同龢能和以前一樣保持北洋水師的日常經費所需這已經是上限了,不可能指望他能變出錢來買軍艦和武器彈藥。

因此北洋水師停止發展,主要還是因為以一個農業國家難以承擔如此大規模的持續投入,而清政府也不重視海防建設所造成的,翁同龢責任不大。


不沉的經遠


借用恭親王奕訢評價翁同龢一句話:此人居心叵測,怙勢弄權,聚九州之鐵,難鑄此大錯!此人雖有正氣,滿腹經綸,不貪不賄,但過於迂腐,兩任帝師結果如何,是文人誤國的典型,根本無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真理,李鴻章再不濟,也能弄點洋務,建個北洋水師,出事了能擦屁股,而翁同龢滿,嘴大義說漂亮話誰都會,但真正做了什麼實事?

圖為常熟翁同龢故居,綵衣堂。

舉幾個例子,光緒13年,李鴻章倡議修建從天津到通州的鐵路,醇親王奕譞支持,以翁同龢為首的大臣反對,理由是李鴻章有資敵擾民之嫌,其實真正理由是戶部錢款緊張,不可再興事,同年鄭州黃河決口,禮部尚書李鴻藻督辦河務要錢,翁同龢不給,結果李鴻藻因日久無功被革職,翁同龢把錢揣著幹嘛呢,給光緒大婚,給老佛爺修園子,當時的光緒大婚僅預算達400萬。

戊戌政變後,翁同龢被慈禧革職,並不敘用,圖為翁同龢蠟像。

清廷本就入不敷出,翁同龢跟李鴻章的私仇直接上升到國家層面,處處剋扣北洋水師的軍費,裝備更新換代的錢硬是被拿去修了園子,丁汝昌申請換幾個炮,翁同龢都不批。甲午一戰,李鴻章非常清楚根本不堪一擊,只能主和,而海軍經費移修頤和園的慈禧和翁同龢,不想留下昆明湖換了渤海的詬病,堅持主戰,結果全軍覆沒,北洋軍打到日本吉野號上的都是空炮,大清不亡誰亡。

1904年翁同龢死了,活75歲,圖為翁同龢墓。

再說戊戌變法,維新是他支持的,康有為那貨是他推薦的,《明定國是詔》是他草擬的,但是空變法實保守是他,反對康有為是他,滿腹猜忌的是他,變法開始就被罷免的官員也是他。翁同龢一生在皇帝邊上雖兢兢業業,但空有其位,碌碌而無為,是文人誤國的典型。


圖文繪歷史


毫無疑問,奸臣。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顯而易見的壞人,壞的流膿的那種。比如逮著美女就流涎的,碰到孩子就搶棒棒糖的,不扶老太太過馬路的。這種壞人其實不可怕,只不過看起來咋咋呼呼罷了。

可怕的是那種以正道示人的“君子”。

這種正人君子害人,害國,其禍害之烈,遠勝小人為霍。

翁同龢正是這樣的君子,也是為禍最烈的奸臣之一,足可與秦檜並肩。

其實你說秦檜私德就很糟糕?就和京劇、戲曲裡面龐太師之類的白鼻子奸臣一樣,壞得徹底?不。秦檜私德其實蠻過得去,而且非常有才。比如,你今天用的最多的字體,“宋體”,其實就是秦檜所創。他治國十九年,雖然黨同伐異,但總體而言,南宋政局穩定下來了,要不南宋能撐150餘年呢?南明只撐了二十多年。這其中,不能說秦檜無功。

但秦檜還是奸臣,而且是千古奸臣的代表。奸臣不奸臣,絕不僅僅是私德。而是看你所為符不符合國之大義,民之生計。

秦檜的罪是在南宋局面並不壞,甚至開始佔上風的時候,他生生將之扼殺。紹興十年,當時南宋的局面非常好:

《宋史》:(六月)時張俊克亳州,王勝克海州,岳飛克郾城,幾獲兀朮。張浚戰勝於長安,韓世忠勝於泇口鎮,諸將所向皆奏捷,而檜力主班師

紹興十一年十月,殺岳飛。

至此,南宋的反攻勢頭戛然而止,惟有偏安一隅,混吃等死了。但南宋好歹平安度過了一百多年。

而翁同龢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直接葬送了清朝。

儘管甲午戰爭的後果不能全歸咎於翁同龢,但他的責任絕不在小。

因為個人私怨(其兄翁同書守土不力,參翁同書的奏摺是李鴻章所擬,就此與李鴻章結下深仇)而對李鴻章百般刁難。這個也許還可以理解,畢竟其兄雖然不是李鴻章所殺,但間接喪於李鴻章之手。

囿於狹隘的權力之爭,掐死了北洋水師的軍費供應,由此,從1888年,這一大吉大利的年份開始,7年之久,北洋海軍的軍費是能扣則扣,導致北洋水師7年未更新任何一艘艦隻,而本應該為北洋還是所有的高速先進艦艇,吉野號,倒頭來葬送了北洋水師。

這一切,只為了替帝黨奪回後黨手中的軍權。

所以,才有了翁同龢齷齪的想法,敗則廢掉北洋水師,廢掉李鴻章的軍權,以此為契機重建大清海軍;勝則順勢搶班奪權,佔據要津,同樣可以廢掉後黨的軍權。

這些,我本來想多說一點,但事實上是沒有必要了。因為其他答案已經說的夠多了。

我想說的是什麼呢?

所謂的正人君子,做起惡來,害人更甚。為什麼?因為他們佔據著道德制高點。秦檜是要保半壁江山的和平;而翁同龢是要救濟天下百姓,要讓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維持皇家體面。這些都是他們完美的藉口。

既然他們打著這麼崇高的旗號,你是不能指責他們的。指責他們,你就是與道德為敵,與公俗為敵。

恰恰在這方面,翁清李貪,翁同龢本人是清末有名的狀元、清流。所以他可以打著道德的旗幟去幹那些齷齪的事情,即所謂的陽謀。

只不過現在滿清名聲不好,否則,翁同龢的罪過比秦檜大多了。秦檜至少真的幫助完顏構保住了半壁江山,而且延續了150餘年;而翁同龢同樣是葬送清的罪魁禍首之一。如果他能放下私怨,幫助李鴻章提升北洋水師實力,幹掉日本海軍,那也許就沒有馬光條約、辛丑條約,也許就沒有九一八,沒有日軍侵華。

縱使你不願幫助李鴻章,你能不能再建一支朝廷直屬海軍?這樣既能保障國家安全,同樣也能協助帝黨從後黨那裡奪權。

但翁同龢都沒做。他能做的,就是鬥,為私慾鬥,為權力鬥。 最終就是葬送了一個國家。

大家看看,他是不是還不如秦檜?華夏之後五十年的痛苦,你說沒有翁同龢的責任?

你再清官,又有何用處?


江上一峰青


翁同龢當然算奸臣!

自從明朝開始,就有越來越多的所謂忠臣,就是通過所謂的滿口仁義道德,來標榜自己的忠義。同時,還以維護祖制的名義,來阻止任何有利於國家民族的改革。比如明朝時候,明明張居正提出的一條鞭法有利於明朝統治。有利於減輕普通老百姓的稅賦。但是,這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所謂清流,卻打著為了維護祖宗理法的名義,進行阻礙。尤其是當張居正去世以後,他們甚至拿張居正的私生活等來進行強力的抹黑,扼殺了他所做的改革。最終,也導致了明朝的覆滅!

而翁同龢的所作所為,比他明朝的前輩和同行更加令人所不齒。他面對我國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三千年之大變局”。仍然抱殘守缺,試圖通過道德來解決,被列強將國家變為殖民地的嚴重問題。面對李鴻章積極的變革,出於私怨來進行全盤的否定和攻擊,甚至不斷抹黑李鴻章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最後翁同龢在一再宣稱,要堅持祖宗之法來救國的口號背後,卻是偷偷讓自己的子孫利用自己非法所得,去美國等國家安家。因而翁同龢其本質上和滿口說為了大明可以犧牲自己,最後卻在跳河殉國的關鍵時刻,嫌水太涼而放棄,轉而投靠滿清的南明大儒錢謙益,是一丘之貉!


地震博士


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晚清帝國,有一個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以狀元進而入仕,先後成為統治招聘倆朝帝師不說,還把握了十數年的國家財政大權,毫無疑問他對晚清政局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他就是翁同龢。

自古以來,位極人臣的官員都是非大忠即大奸,譬如連殺3個皇帝的宇文護就是大奸臣,像三個女兒獨孤天下卻依舊固守初衷的獨孤信就是大忠臣。他一個人幾乎可以影響整個政局的走向,但是晚清最終走向了覆滅,那翁同龢算不算奸臣呢?一個詞評價翁同龢最恰當不過,那就是大奸似忠。大奸似忠的含義就是內心最奸詐的人他的外表往往表現的像最忠厚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翁同龢生平

字叔平,號聲甫,江蘇人。他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平步青雲、得到重用、罷官歸家、鬱鬱而終。他是大學士翁心存的兒子,出身書香世家。咸豐六年,先任戶部侍郎、後步步高升至軍機大臣。

在官場混得這麼開可見他的雙商都很高,而且很會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當時他還被大多數人認為清流砥柱,要知道這可不容易,位高權重還不貪財少有。後來他成為光緒帝師,年輕的光緒更是極其倚重他,每次遇到事都問他的意見,以至於後來光緒不聽他的堅持戊戌變法的時候他很寒心,罷官回家,鬱鬱而終。

按理說,他一朝首輔大臣就算是罷官也應該衣錦還鄉,後半生做個富貴老頭安度晚年。誰承想,他到回家鄉時兩袖清風,過的十分清苦,論做官的道德操守他為官清廉,值得稱頌。但是光從這一點來看,就可以說他是一個好官麼?當然不是,為官要看是否無愧自己,無愧君王,無愧百姓,無愧國家。他勉強做到了前面2個。

翁同龢的死敵

翁同龢有個哥哥叫翁同書,這是個熱血青年,在太平天國戰爭中他義無反顧稱讚太平軍,導致曾國藩、李鴻章彈劾他通敵叛國,這是殺頭之罪。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因這件事翁同龢被貶,雖然之後又成為軍機大臣,但心氣高的他從此就決定一輩子和李鴻章為仇敵,要處給李鴻章穿小鞋。

洋務運動時李鴻章主張的訓練海軍、開鐵道、改變科舉制度的八股制學習一下西方,處處遭到當時在戶部的翁同龢的反對和牽制,而且守舊派對他議論紛紛,多有誹謗,所以李鴻章最終也沒能貫徹執行他的想法。

中日甲午海戰,李鴻章、丁汝昌被罵了個狗血噴頭,但是他們也是有苦衷。沒有充足物資的支持和先進的思想其實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戰敗。

為什麼沒有物資呢?明面上北洋水師每年可是五百萬兩軍費啊,被主戰派的翁同龢扣押拿去給慈禧拿去過70大壽了,他就是想讓李鴻章死,所以他也是甲午之恥的始作俑者之一,從這方面看就算是個奸臣無疑了。他確實因個人仇怨,給整個國家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也間接給本就水深火熱的百姓增加了負擔。

不論古今,當官都要知道忠奸明言辯,百姓才是頭上天。


舊時樓臺月


翁同酥,說起這位仁兄,其實更多的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好名不惜自賤,忠心實則自利!

翁同酥這個人確實他這個手底很乾淨,看起來就像一個清官一樣,並且整天滿口的忠君愛國,掛在自己的嘴邊,但是事實上這個人如果真的要去找一個類似的人的話,可能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電視劇《琅琊榜》裡面,玄鏡司的首尊,夏江!

人活於世,無非為了兩種東西,名和利,對我們更多的是能夠看到利益方面的問題,也就是一個人到底拿了多少錢?拿了多少好處?這種計算方式最簡單最直接,但是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這種計算方法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某些人犯錯並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名譽!

翁同酥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喜歡錢,可他喜歡名譽,他希望自己在青史留名,自己成為大清朝的頂樑柱,可是身上自己也就那麼點本事搞錢,搞不過李鴻章帶兵,帶不過李鴻章,跟皇帝比親近,他還比不過李鴻章!如果是別人,會選擇自己去建功立業,去和別人一爭高低!我對於這個人來講,他跟別人比較的方式是給別人下絆子是抹黑對手,然後讓對手的名譽一樣在向自己的地位漸漸凸顯出來!

所以我可以看到溫同蘇這個人簡直就像一隻泰迪一樣,只要看見李鴻章立刻就開始發情,然後往別人身上狂懟!李鴻章建立北洋派,他就在旁邊支持南陽派,李鴻章建立北洋水師,它就支持陸地防禦,李鴻章要給北洋水師撥銀子,他就把銀子給扣下來奉獻給慈禧,慈禧拿的是錢還可開心,(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哎呀,我有錢花了!今後如果出了事情也可以掛到你頭上,翁同酥說錢,你拿著,名譽我收了,之後倒出來的惡名,我概不接受。

在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其實中方根本就沒做任何的準備,包括戰爭開始之前大量採購開花彈,這件事情就已經看出,北洋水師在這之前已經沒有實力支持一次大型的戰爭,在接下來的平壤戰役裡面,淮軍只有一天的軍事補給。

對於其他的人來說,這場戰爭關乎著中國的國玉,關乎著接下來百靈中國是否能夠崛起,可對於翁同酥來講,這場戰爭是抹黑對手的一個手段,只要對手的夠在這場戰爭裡面輸了,並且輸的很徹底,那自己就是大清朝的首府大臣!此消彼長,個人名譽將會達到一種頂峰,所以拼了命的在那裡折騰北洋水師!

有人說他忠心於愛新覺羅家族,所以在削弱李鴻章,屁!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就已經證明了,接下來如果大清王朝自己的軍事力量不建設起來,那自己這個國家永遠都被別人架在火上烤!有了李鴻章沒有了淮軍沒有了北洋水師他靠什麼去防守?從大沽口到北京城的這段距離!

接下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你有看到一個名字叫做翁同酥的老傢伙,待在城門樓子上跟人家共存亡嗎?沒有啊!這個人的醜陋面目在這一刻完全剝落的一乾二淨!

就好像《琅琊榜》裡面玄鏡司的首尊下降一天到晚喊著自己是忠於君上的,可到最後他支持玉王發兵反叛,就已經把他這張偽善的面容給撕得乾乾淨淨!

這樣的人如果不算奸臣幹出了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都不能算奸臣的話,那我想不清他們對於奸臣的定義究竟是什麼?置國家危亡於不顧,不惜自作下賤,去幹這種偷雞摸狗抹黑別人的勾當!最後被人發掘,然後消失的無影無蹤,不承擔任何責任拂袖而去這種人,就是奸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